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湘江文明與湖南性格

2016-03-21 02:51:08張偉然編輯羅婧奇
中國三峽 2016年1期
關(guān)鍵詞:湖南人湘江性格

文/張偉然 編輯/羅婧奇

?

湘江文明與湖南性格

文/張偉然 編輯/羅婧奇

湖南性格經(jīng)過長久的發(fā)展,質(zhì)樸、悍勇、好學、堅韌、特立獨行等皆有之。湖南人也能玩會耍,長沙這座城市總與“娛樂”聯(lián)系起來。這里歌廳酒吧氣氛熱烈,街頭景象時尚年輕。數(shù)年間,長沙已悄悄成為“快樂大本營”。

一波三折的發(fā)展進程

明代開通滇黔,湖南成為更大的受惠地區(qū)。盡管從各種統(tǒng)計數(shù)字看,湖南明代進士數(shù)量在今各省中排第14位,《明史》列傳人物湖南27人,亦排第14位,這個名次仍與北宋時相當;但這一名次背后的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變化。至此,湖南一改之前的邊裔面貌,一躍而成為漢文化的腹心。

中國文化史上有一個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現(xiàn)象:從考古學意義上講,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早期文明堪稱雙峰并峙。然而,進入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時期以后,兩者之間呈現(xiàn)出劇烈反差,南方的發(fā)展程度與北方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漢書·地理志》云:

楚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yè),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亡千金之家。

顯而易見,湘江流域的情形也就在其中了?!盎鸶瘛薄懊袷臭~稻”描述了一種文化特點,而“地廣”(亦即人?。?、“亡千金之家”則反映了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其文化發(fā)展水平可想而知。

湘江流域的文化起步是從東漢才開始的。東漢之初,此地出現(xiàn)了不少教化百姓、政績顯著的地方官,史稱循吏。比如衛(wèi)颯,建武(公元25-56年)中任桂陽太守(轄境相當于今郴州一帶),此地本來因“與交州接境,頗染其俗,不知禮則”,衛(wèi)颯來了后,“修庠序之教,設(shè)婚姻之禮,期年間邦俗從化”。這些循吏主要圍繞興學校、易風俗兩件事傳播儒家理念,慢慢地也就將湘江流域納入了華夏文明的分布范圍。

早在西漢,正史列傳中的湖南人物數(shù)量為零。東漢出現(xiàn)了4位,三國時增加到9位,晉代就多達16位。這一變化清晰地反映出,湘江流域的文化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穩(wěn)步上升的趨勢。

可惜這一趨勢在永嘉南渡后戛然而止。永嘉喪亂造成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北方人民大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強勢開發(fā)的第一輪契機??墒?,永嘉南渡給廣大南方帶來的好處大多集中在長江下游,長江中游則主要集中于江漢平原。就湘江流域而言,在這次大移民中不僅沒有分到多少好處,反而造成了相對落后。在這一時期的正史列傳中,《宋書》《齊書》《梁書》所錄湘籍人物分別只有1個,《陳書》中稍多,也只有2個,《隋書》中數(shù)量竟然下降為0。即此可見此時湘江流域文化低靡之一斑。

這一低靡過程一直延續(xù)到唐前期。中唐以后,由安史之亂所引發(fā)的歷史上第二次北方人民大南遷,為南方帶來新一輪開發(fā)動力。這次大移民有相當部分數(shù)量遷居于長江中游,湘江流域在文化上才出現(xiàn)反彈之勢。

大中年間(公元847-859年),長沙人劉蛻考中進士,被外地人稱為“破天荒”。湖南唐代進士共9人,全部出于唐后期;兩《唐書》列傳中湘籍人物在前期為2人,后期則有6人。

唐末五代,以湘江流域為中心,形成了湘江流域第一次、也是歷史上僅有的一次地方割據(jù)。馬殷父子先后主政的“楚國”(公元927-951年),史稱馬楚。極盛時總置二十余州,號稱一方富盛,形成當?shù)匚幕飞峡涨胺睒s的局面。

隨后的宋朝,湘江流域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仍以國史列傳人物而論,在現(xiàn)今各省中,湖南在唐代與福建并列第16位;到了宋代,湖南于北、南宋各有12人,分別居全國的第14、12位。這一趨勢是引人注目的,而且其絕對人數(shù)之多也已經(jīng)空前。

這一趨勢在元代仍得以延續(xù)。元代時間較短,其文化發(fā)展在很多方面較為蕭條。但湘江流域出了個“文章道德卓然名世”的歐陽玄,史稱“凡宗廟朝廷雄文大冊、播告萬方制誥多出玄手”,為有元一代可數(shù)的人物。與此同時,湘江流域的文化氛圍也開始濃厚起來。

明代開通滇黔,湖南成為更大的受惠地區(qū)。盡管從各種統(tǒng)計數(shù)字看,湖南明代進士數(shù)量在今各省中排第14位,《明史》列傳人物湖南27人,亦排第14位,這個名次仍與北宋時相當;但這一名次背后的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實質(zhì)性變化。至此,湖南一改之前的邊裔面貌,一躍而成為漢文化的腹心。

明儒薛瑄曾在沅水中游的辰州詠道:

雄城百雉控蠻荒,山翠高低接女墻;萬里梯航通六詔,五溪煙水下三湘。邊氓久已漸華俗,遠客頻應望帝鄉(xiāng);地氣于今同北土,早秋時節(jié)雨生涼。

“邊氓久已漸華俗”“地氣于今同北土”這兩句,流露出了與之前遷流到此的地方官完全不同的文化認知。

到了清朝后期,湖南文化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面貌。1980年代,著名歷史學家林增平先生曾以一本較通行的《中國歷代名人辭典》作過統(tǒng)計,該書共收3755人,鴉片戰(zhàn)爭前3005人,其中湖南籍僅23人,占同期全國的0.77%;近代部分750人,其中湘籍85人,占同期全國11.33%。變化簡直是翻天覆地的。

這其中的關(guān)鍵,當然是湘軍的成功。時人就已經(jīng)注意到了這一勢頭:

楚省風氣,近年極旺。自曾滌生領(lǐng)師后,概用楚勇,遍用楚人。各省共總督八缺,湖南已居其五:直隸劉長佑,兩江曾國藩,云貴勞崇光,閩浙左宗棠,陜甘楊載福是也。巡撫曾國荃、劉蓉、郭嵩燾皆楚人也??芍^盛矣。至提鎮(zhèn)兩司,湖南北者,更不可勝數(shù)。曾滌生胞兄弟兩人,各得五等之爵,亦二百余年中所未見。

自茲以降,湖南的人才簡直無法論“撥”、論“代”,渾如長江大河,一浪高過一浪。光緒時湖南巡撫陳寶箴曾在上奏中稱:“自咸豐以來,削平寇亂,名臣儒將,多出于湘?!痹俸髞恚煨缇S新、辛亥革命,直到1949年開國,每一波歷史潮流洶涌而來,站在潮頭“手把紅旗旗不濕”的弄潮兒都是湖南人。

從“呰窳偷生”到“湖南騾子”

勁悍負氣,只是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而具體地解決問題,需要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奮斗。后一點可謂是前一點的基礎(chǔ)。如果徒有無畏的氣概而缺少勤奮精神,很難設(shè)想最終能有所作為。而勤奮,正是清代以前湖南人性格中較為缺乏的。

近代以來湘江流域的驚艷表現(xiàn),讓很多人都相信,湖南人有一種特殊的性格。民國年間,湘人章士釗在一篇文章中寫道:

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何?曰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勢之順逆、人之毀譽,不遑顧也。

這種性格的存在,基本上不成問題。問題是:這一性格是怎樣形成的?

這一點讓學術(shù)界傷透了腦筋。臺灣學者張朋園先生認為,湖南人性格“其形成的因素與地理有關(guān),與歷史上的移民、經(jīng)濟斗爭有關(guān)”。他認為湖南人自古便非常強悍。

但是這一看法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按照這一觀點,湖南文化自古就應該非常發(fā)達?;诤衔幕诮c在古代表現(xiàn)迥異,林增平先生提出一個新的看法。他認為“近代的湖南人,是經(jīng)歷元末明初、明末清初兩次大移民,在族源和血緣方面同清代以前湖南居民基本上沒有聯(lián)系的新居民。全省人口素質(zhì)實現(xiàn)了更新,帶來了移民所具有的開拓精神和進取心”。

這一說法對于湖南文化在近代的橫空出世特別有解釋力,但是,對古代的情形注意不夠。事實上,古代的湖南人并不“勁悍尚氣”,恰相反,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比較“怯懦”的。同時還有另一個很重要的特征:懶惰。

《史記·貨殖列傳》有一段清晰的表達:

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其俗剽輕,易發(fā)怒?!馍?、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

長沙解放西路的酒吧,伴著狂躁的音樂,跳得正嗨的姑娘。 攝影/楊抒懷

其中,“衡山”與今湖南無關(guān),其地在今鄂東、皖西、豫東南一帶;“長沙”則主要包括今湘、資二水流域。很明顯,所謂“剽輕”只是“易發(fā)怒”的同義語,與近世湖南人性格中的“強悍”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漢書·地理志》對楚地居民的生活狀態(tài)有一句描述為“呰窳偷生”。其中前兩個字,應劭注曰:“呰,弱也。”晉灼注云:“呰,病也?!鳖亷煿艅t將其講解為:“呰,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材,不能勤作?!笨傊紝⑵淅斫鉃橐桓辈♀筲蟮臉幼?。這樣的人要求他性格強悍,未免過于勉強。

南朝時,《梁書·楊公則傳》記載:“公則所領(lǐng)多湘溪人,性怯懦,不習于戰(zhàn)?!边@與近代以來“無湘不成軍”的情形正好形成鮮明對照。而梁代伍安貧作《武陵記》,描述常德一帶的情況,亦謂該地“人氣和柔,多淳孝,少宦情,常彈五弦之琴,以黃老自樂,有虞夏之遺風。”這與后世習于爭競的情形相比不啻霄壤。

從宋代開始情況有所轉(zhuǎn)變。此時言及湖南人喜斗好爭的資料頗為不少,其表現(xiàn)是訟獄漸興。蘇轍謂:“荊湖之南、地遠而多險、民悍而喜訟?!北砻骱暇用竦拇嗳跣愿裰链艘延兴兓?。

到了明代,關(guān)于湖南民風強悍的記載大幅度擴展。較普遍地出現(xiàn)了“其士習則好文而尚義,其民性則決烈而勁直”的描述。表明湖南的地域性格較之宋代又有所強化。

清后期以來,湖南的地域性格被一代代湖南人表現(xiàn)到極致。從強悍的角度來說,至遲在明代就已經(jīng)基本上具備了這一特征。然而湖南文化在清后期才出現(xiàn)井噴,是因為還有另一個性格因素直到清前期才發(fā)育成熟,那便是勤奮。

橘子洲周末音樂焰火晚會。煙花謝幕前最后一刻,眾多市民紛紛離開。 攝影/唐俊

勁悍負氣,只是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而具體地解決問題,需要勤勤懇懇、孜孜不倦的奮斗。后一點可謂是前一點的基礎(chǔ)。如果徒有無畏的氣概而缺少勤奮精神,很難設(shè)想最終能有所作為。而勤奮,正是清代以前湖南人性格中較為缺乏的。

秦漢的情況就不說了,上文對“呰窳偷生”的分析已表明了一切?!赌淆R書·州郡志》敘“湘州”云:“湘川之奧,民豐土閑。”意即今湖南省境一派地曠人稀、居民豐足的景象。

唐代的狀況依然如故。杜甫描寫長沙的農(nóng)事是“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而韓愈曾在衡州得句云:“淹滯樂閑曠,勤苦勸慵惰”??梢姰敃r在湘江流域的發(fā)達地區(qū)仍有不少“慵惰”之民,當?shù)氐纳钕喈敗伴e曠”。

宋代湖南已號稱產(chǎn)米之地,地方官在勸農(nóng)時有“嗟爾湘人,為生甚勤”之語。但這并沒有成為普遍現(xiàn)象,仍有一些“惰農(nóng)”寧愿“荒其田疇”?!端问贰だ钤蕜t傳》稱:“湖湘多山田,可以藝粟,而民惰不耕?!?/p>

直到明代這一狀況仍在延續(xù)。此時今湖南、湖北的糧食生產(chǎn)在全國已有重要地位,自南宋以后廣為流傳的“蘇湖熟、天下足”已變?yōu)椤昂V熟、天下足”。其中,蘇、湖指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而湖廣則指兩湖(有湖而無廣)。但大量資料表明,明代兩湖地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勞動投入程度非常不夠。史籍中“今乃田腴而民惰焉”之類的記載,比比皆是。如文征明稱:“荊湖沃衍而流庸惰馳,地利有所未盡。”由此可見一斑。

清中葉以后,情況發(fā)生了明顯變化。非但湘江流域,整個湖南全省都普遍感受到人滿為患,民風勤苦的記載不絕于史乘。乾隆《長沙府志》稱:“民習勤苦,人尚氣節(jié)。”同治《湘鄉(xiāng)縣志》則述及“土不加辟而力于耕作,人不甚豐而習于勤儉”。光緒《新寧縣志》甚至稱當?shù)刂耍骸皠涨谒捏w,間有游惰輒不齒于鄉(xiāng)?!?/p>

帶著這樣一種習慣,湖南人被人尊稱為“騾子”也就是一件很難避免的事了。

“湖南派頭”

湖南人不信邪,信自己苦干、硬干乃至蠻干。因而湖南人如果對學問真的感興趣,發(fā)揮出“湖南騾子”精神,其勤苦往往非外地人可比。是故湖南人往往可以不受正規(guī)教育而成為大學者。

太平街路口,一把吉他一支曲。 攝影/呂格瑞

做人有性格,做學問當然也就有風格。

著名湘籍學問家楊樹達先生在他的回憶錄中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說者是著名的錢玄同,其時在1920年代:

君治學語必有證,不如湖南前輩之所為;而做人則完全湖南風度也。劭西做人脫盡湖南氣,而為文字喜作大言,全是湖南派頭也。

劭西指另一位湘籍語言學家黎錦熙。這段話提出了兩個概念,一是做人的“湖南風度”,二是做學問的“湖南派頭”。前者指的是樸拙篤實,不玩噱頭;而后者則是淺陋、蕪雜,以至于胡搞、亂來。

娛樂之都長沙萬圣節(jié)之夜。 攝影 /楊抒懷

這個問題說來不免尷尬。表面看來,這是江浙人對于湖南人做學問的水平判斷,而實際上,這里面牽涉到對湖南地域文化傳統(tǒng)的認知。對于這樣一種傳統(tǒng),湖南人自身的認同和外地人對它的評價,出現(xiàn)了巨大反差。

有清一代的學術(shù)主流是乾嘉考據(jù)學,亦稱漢學。以經(jīng)學為中心,從音韻、訓詁而擴展到古籍整理、經(jīng)史考證。湘人郭嵩燾就曾注意到:

乾嘉之際,經(jīng)師輩出,風動天下,而湖以南暗然,無知鄭、許《說文》之學者。

郭嵩燾的這句話有點沉重,當一種學問風動天下,而湖南居然無人預流。

究其原因,顯然與湘江流域地處洞庭湖、南嶺之間,與外部特別是與江浙發(fā)達地區(qū)交通不便有關(guān)。問題是,這樣一個局面出現(xiàn)之后,在與太平天國的搏斗中建功立業(yè)的曾國藩對此有一番另外的感受:

自乾隆中葉以來,世有所謂漢學云者,起自一二博聞之士,稽核名物,頗拾先賢之遺而補其闕。久之,風氣日敝,學者漸以非毀宋儒為能,至取孔孟書中心性仁義之字,一切變更舊訓,以與朱子相攻難,附和者既不一察,而矯之者惡其恣睢,因并蔑其稽核之長而授人以詬病之柄,皆有識者所深憫也。

這段話,很明顯根本就不以漢學為然。漢學中那些博聞之士,不過為先賢拾遺補闕;風氣日敝后的漢學末流,只能非毀宋儒、變更舊訓而已。既如此,當然要被“有識者所深憫”。這番話顯示了湖南人在學術(shù)上的自信。

漢學潮流是對宋學的反動而形成的。曾國藩的自信基于對宋學的堅持,這絕不是他個人的獨見。漢學只講音韻訓詁而不管人心道德,漢學大本營吳、皖兩省在太平天國中遭際最慘,最終由講宋儒心性之學的湖湘書生將其平定,這不能不讓人重新審視宋學的價值。

其實,從更深層次講,湖湘學者在意的并不是什么宋學,更不是漢學,而是經(jīng)世致用之學。早在鴉片戰(zhàn)爭前,湘儒魏源就既指斥漢學“饾饤”,又譏諷宋學迂腐:

工騷墨之士,以農(nóng)桑為俗務,而不知俗學之病人更甚于俗吏;托虛玄之理,以政事為粗才,而不知腐儒之無用亦同于異端。彼錢谷簿書不可言學問矣,浮藻饾饤可為圣學乎?釋老不可治天下矣,心性迂談可治天下乎?

這段話,可以說是湘人為學精神的根本。傳統(tǒng)湖南人從骨子里有一股以天下為己任的豪情。既如此,青春作賦是丈夫本色,皓首窮經(jīng)便是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了。

等到湖南人在學術(shù)上真正卓有建樹,已經(jīng)是民國這批與外地學者密切交流、在學術(shù)上脫盡鄉(xiāng)氣的學者興起之后。楊樹達的語言文字學、余嘉錫的目錄學成就已為世所共仰,不幸未享高年、從而未逢1948年中研院院士選舉的曾運乾,楊樹達評價其為“一代宗師”,這些成就,都是此前湖南人不能夢見的。

湖南人不信邪,信自己苦干、硬干乃至蠻干。因而湖南人如果對學問真的感興趣,發(fā)揮出“湖南騾子”精神,其勤苦往往非外地人可比。是故湖南人往往可以不受正規(guī)教育而成為大學者。

現(xiàn)代以來湘籍名學者中,有很多人是沒有像樣學歷的。余嘉錫就是通過自學,靠讀《四庫全書總目》,讀成1948年中研院院士的。卓有建樹的文獻學大家張舜徽,受到余嘉錫事跡的激勵而自學成才。沈從文,名滿天下的大作家,當初從湘西跑到北京時,只受過小學教育,而后環(huán)境不允許他繼續(xù)創(chuàng)作,他硬是轉(zhuǎn)行成為一個服飾史研究專家。

作為這一現(xiàn)象的副產(chǎn)品,如果一個湖南人沒摸著路,那結(jié)果會很悲壯。他也會作死地往前走,一身泥,一身水,本人肯定還自鳴得意,很有成就感?,F(xiàn)實中這樣的例子也頗不少。

湖南人不迷信權(quán)威,往往有奇思妙想。因而,如果具備了把某件事做好的能力,往往可以做得特別出色。湖南人做學問做得特別漂亮的例子很多,在一方天地,截斷眾流,單刀直入。最突出的莫過于蔣廷黼的《中國近代史》。同類著作已無慮數(shù)百種,可沒有一種能像他那樣,寥寥數(shù)萬字,把近代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脈絡、關(guān)節(jié)講得舉重若輕,清清楚楚。沒有繁瑣的考證,沒有無謂的鋪敘,有的只是把其它書翻爛都翻不到的真知灼見。

猜你喜歡
湖南人湘江性格
我是湖南人
湘江渡
心聲歌刊(2021年1期)2021-07-22 07:52:18
貓的性格爪知道
悠然湘江上
紅三十四師浴血奮戰(zhàn)湘江之側(cè)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44
湖南人精神的深度開掘——讀《湖南人的精神》有感
性格反轉(zhuǎn)
你的性格像《哆啦A夢》中的誰
中學生(2015年31期)2015-03-01 03:44:35
大數(shù)據(jù)告訴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貨”
華聲(2014年24期)2015-01-07 08:39:06
湖南人
藝海(2014年5期)2014-07-05 07:49:58
柯坪县| 临西县| 永福县| 蒙阴县| 贡觉县| 胶南市| 徐闻县| 铅山县| 巴青县| 卓资县| 淅川县| 潍坊市| 安义县| 铜鼓县| 南靖县| 北宁市| 高碑店市| 焉耆| 宜阳县| 社旗县| 平湖市| 永和县| 通渭县| 全州县| 佛山市| 德保县| 望江县| 聂拉木县| 邵阳县| 扎赉特旗| 历史| 东源县| 金平| 泰兴市| 万源市| 方山县| 武城县| 三门峡市| 潜山县| 长丰县| 武夷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