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艷(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
烏蘭毛都蘇木①敖包祭祀儀式的重構(gòu)
國艷
(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內(nèi)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摘要:烏蘭毛都地區(qū)自古有祭祀敖包的傳統(tǒng),因歷史原因停止祭祀已長達近70年之久。近幾十年來,連年干旱和不恰當?shù)牟輬隼玫仍颍瑢е庐數(shù)刈匀画h(huán)境嚴重退化,于是烏蘭毛都人希望通過祭祀敖包來祈雨,使烏蘭毛都草原生態(tài)重獲興榮。為此烏蘭毛都人尋找敖包祭祀儀式的歷史遺存資料,他們?nèi)诤贤鈦砦幕c本土文化、歷史文化與當下文化,秉承民族性、地方性、歷史性和宗教文化的標準,于2006年重新構(gòu)建了烏蘭毛都敖包祭祀儀式。
關(guān)鍵詞:敖包祭祀;儀式;音樂;重構(gòu)
1947年前,有以家庭、嘎查等單位的祭祀,如“阿爸敖包”是,薩仁臺嘎查的敖包,每年全村人集體祭祀。官布②說:“源于格達山③的眾多河流滋潤著八方草原,及生活在那里的生靈,自古以來,這里每個的敖包都是祭祀寶格達山的?!?/p>
額爾和木巴雅爾④說解放前的敖包祭祀在農(nóng)歷5月25日舉行。官布則說在農(nóng)歷4月13舉行。傳說那天,上天為了給關(guān)公的赤兔馬洗澡而下雨,于是人們選擇這天祭祀敖包。顯然,自古以來,祭祀敖包的目的是以風調(diào)雨順、草木興旺、生活富足美滿為期盼的。
1945年后,祭祀行為被禁止,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就毋庸贅述。改革開放后的幾十年里,這里的草原遭受了多次旱災和不合理的利用,致使烏蘭毛都自然環(huán)境嚴重退化。于是為了祭祀祈雨,愿家鄉(xiāng)風調(diào)雨順,于2006年蘇木政府牽頭重建烏蘭毛都敖包,取名 ‘烏力吉圖’⑤敖包祭祀時間定于農(nóng)歷5月25日。
(一)儀式準備階段。
本次祭祀在7月6日早7點開始,因此7月5日要準備祭品與道具、清理敖包周圍并給蘇魯錠系上藍白黃三種顏色的哈達。6日太陽升起前,儀式執(zhí)行者將柳條插在敖包頂端激活敖包,把印有黑木日⑥的哈達系在四周的彩帶上。游客、信徒和媒體人員從清晨4點開始陸陸續(xù)續(xù)來到了敖包祭祀現(xiàn)場。
表格1 儀式空間結(jié)構(gòu)圖中數(shù)字代指明細表
圖片1是敖包的實地照片,可清晰的看出敖包群由一個中間的主敖包和12座側(cè)敖包組成。圖表2是結(jié)構(gòu)圖,表格1是儀式空間結(jié)構(gòu)圖中數(shù)字所代指的內(nèi)容。
(二)儀式過程及其音樂。
早7點,主持人宣布儀式正式開始,邀請葛根寺兩位喇嘛念誦經(jīng)文。
其次,伊如勒奇⑧——寶·呼格吉勒圖誦唱《乎吉斯因?!?。歌詞中有很多科爾沁右翼前旗境內(nèi)的地名,這是在召喚山川河流的守護神靈來享用祭品。顯然信徒認為,每一個自然物種都有自己的神明,因此在《乎吉斯因?!费莩H,長祭帶領(lǐng)助祭們獻哈達、鮮花、水、肉祭、果盤、奶食品、磚茶、餅干和舒思⑨等祭品。伊如勒奇反復演唱,直到把所有貢品都擺到祭臺上之后停下。演唱每段最后一個音時,習慣用非常低沉的音色來處理,類似呼麥的低音。
第三項,哈日巴拉⑩念祭文,內(nèi)容表達了贊美神明,祈禱繼續(xù)得到申明的情感。之后儀式執(zhí)行者們代表家鄉(xiāng)父老磕頭祈福。很多信徒一直等著這一環(huán)節(jié),他們認為與儀式同步祭拜最靈驗。
最后,32位中學男生贊歌隊唱《伊和烏拉贊歌》,兩位同學用馬頭琴伴奏。
歌曲贊美白音朱日和山的雄偉身姿及恩德。
因種種的歷史原因,敖包祭祀儀式已間斷近70年之久,當?shù)乩先藗儗υ鯓蛹漓氲男问揭仓跎?。因此,?006年開始,烏蘭毛都人經(jīng)過多方努力和籌措下,終于重構(gòu)了敖包祭祀儀式的程序和內(nèi)容。
(一)儀式程序的重構(gòu)。
他們經(jīng)過選址,重建敖包之后,就著手研究如何制定祭祀程序問題。額爾和穆巴雅爾說,“祭祀烏力吉圖敖包前沒有人知道如何進行祭祀,所以我們求助于烏蘭浩特蒙元文化研究中心的寶·胡格吉勒圖老師!”。寶·胡格吉勒圖說,“對原烏蘭毛都敖包祭祀儀式的歷史記憶很少,因此參考書《阿拉善罕山敖包祭祀儀式》恢復了儀式程序11程序有喇嘛誦經(jīng)、獻祭階段、娛神階段、禱告階段、招福階段?!憋@然,這既是歷時性的縱向借鑒,也是不同蒙古部落間的橫向借鑒。
(二)儀式音樂的重構(gòu)。
1.《乎吉斯因桑》的恢復。
寶·胡格吉勒圖說,《乎吉斯因?!份d于建國前的一本舊書《白音朱日和山?!罚摃F(xiàn)保存于興安盟葛根寺扎賚特葛根那里。它是在札薩克圖第三任郡王敖奇爾,為祭祀白音朱日和山的敖包時,專門從西藏請來的佛經(jīng),是內(nèi)蒙古大學鄂爾敦巴亞爾翻譯成為蒙文的。寶·胡格吉勒圖參照蒙文文本,用于烏蘭毛都烏力吉圖敖包祭祀儀式中13。而其演唱旋律也是新編的,在結(jié)尾處以類似呼麥超低的聲音演唱,也加緊了很多現(xiàn)代較流行的演唱因素,顯然,這里也加進了現(xiàn)代音樂的因素??梢钥闯觯逗跫挂蛏!肥?,解放前王公貴族所用的祭祀曲目,因此成為烏蘭毛都建構(gòu)地方性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資料。
2.《伊和烏拉贊歌》的恢復。
歌曲創(chuàng)作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并在山神祭祀儀式上始唱,一直傳唱到日本入侵科爾沁右翼前旗為止。15這首短調(diào)歌,旋律簡潔明練、富有力量,宗教色彩濃郁,歌詞對伊和烏拉山,充滿敬意。從內(nèi)容看,它在儀式中有贊美和娛悅神明的作用。寶·胡格吉勒圖認為它是原創(chuàng)歌曲,不是郡王所用的祭祀音樂。相反,烏蘭毛都人認為它是君王祭祀敖包的音樂。而且還將它視為‘圖仁道’即政歌,只在敖包祭祀儀式上演唱
我們無法推理這首歌曲在多年前被創(chuàng)作和演唱的情況,及其功能意義。重要的是烏蘭毛都人認為這首歌是,祭祀白音珠日和敖包儀式中使用的規(guī)定曲目,這種認識,在建構(gòu)當下文化過程中,神圣化和符號化了這首歌曲。
3.《佛經(jīng)》。
譜例3吉祥如意經(jīng)
羅布桑愨丹在《蒙古風俗鑒》里說,“蒙古人的敖包祭祀習俗經(jīng)過了兩個發(fā)展階段。一是薩滿時期;另一是佛教黃派流傳至內(nèi)蒙古地區(qū)后融入在了敖包祭祀儀式的階段?!?6足見,歷來的敖包祭祀儀式中,一直有另一個宗教的參與,先是薩滿教后來是佛教。所以,從傳統(tǒng)習俗來看,喇嘛是敖包祭祀儀式有效性的助產(chǎn)者,他們的經(jīng)文也是儀式音樂的主要內(nèi)容。
4.其他音樂。
寶·胡格吉勒圖參考《蒙古族祝贊詞》中鄂爾多斯、阿拉善敖包祭祀祝贊詞,還創(chuàng)作了《哈達贊》和《招福經(jīng)》。內(nèi)容方面與《乎吉斯因桑》有重疊之處,因此在祭祀過程中,有時也會省略這兩個歌曲。
薛藝兵說,“至于說儀式行為者利用音樂這種手段去做什么,試圖讓他發(fā)揮什么具體功能,這并不取決于手段本身,而是取決于音樂使用者對音樂的功能取向?!?7依此觀點,烏蘭毛都人選擇蒙古民族傳統(tǒng)音樂和札薩克圖敖包祭祀歷史資料為儀式及其音樂的主體,他們的音樂功能取向是,使儀式及其音樂具有民族化和地方化特點。
烏蘭毛都烏力吉圖敖包祭祀儀式及其音樂,是用借鑒、承襲、改創(chuàng)和納新的方法搜集資料,并將多種資料柔和串連而成的。即,借鑒其他地區(qū)敖包祭祀儀式模式,來補充自身遺失的儀式部分。其次,梳理歷史資料,從中恢復了札薩克圖君王旗敖包祭祀儀式的部分歷史面貌。再次,改編和二度創(chuàng)作書面文本,豐富了祭祀儀式音樂。最后,融入了當代音樂因素。完成了烏蘭毛都,甚至札薩克圖旗敖包祭祀歷史的當代重構(gòu)。
注釋:
①烏蘭毛都蘇木:其前身是,勿布林蘇木,現(xiàn)歸科爾沁右翼前旗管轄,西與東烏珠穆沁旗和科右中旗接壤,南與本旗阿力德爾蘇木相連,東和北與本旗滿族屯滿族鄉(xiāng)毗鄰。烏蘭毛都在興安嶺南麓的丘陵地區(qū),牧場多在平坦的峽谷里。有6個嘎查1068戶,4492口人,蒙古族比例96%。較好的保存著多種科爾沁傳統(tǒng)文化。
②官布,男,牧民,1929年出生于烏蘭毛都草根泰嘎查。
③寶格達山,意為“圣山”,位于科爾沁右翼前旗與東烏珠穆沁旗東北交界和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處,主峰海拔1504.4米。是烏拉蓋河、色也勒吉河、海拉斯臺河等十條河流發(fā)源地。因此寶格達山一直以來是內(nèi)蒙古49旗世代崇拜的圣山,烏蘭毛都牧民同樣對寶格達山懷有虔誠的信仰。
④額爾和木巴雅爾,男,55左右,生于烏蘭毛都白音珠日和嘎查,中學教師,地方學者。
⑤烏力吉圖,意為“吉祥如意”。
⑥印有黑木日的哈達,指印有馬圖案的哈達。
⑦寶·呼格吉勒圖,男,55左右,烏蘭浩特蒙元文化研究中的主任,烏力吉圖敖包祭祀儀式主要恢復者。
⑧伊如勒奇,指誦唱祝頌詞的人。
⑨舒思,指獻祭用的烤全羊。
⑩哈日巴拉,男,48歲,烏蘭毛都勿布林嘎查牧民,科爾沁文化藝術(shù)促進協(xié)會秘書長。
11筆者于2014年3月21日上午對寶?胡格吉勒圖進行電話采訪。
12國艷記譜。
13筆者于2014年3月21日上午對寶·胡格吉勒圖進行電話采訪。
14國艷記譜。
15王旺盛主編的《札薩克圖民歌與民間藝人》(上下),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巴達仍貴朝克圖、寶·呼格吉勒圖等主編的《科爾沁右翼前旗文化史》蒙文(上下),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
16引自王旺盛等主編的《科爾沁右翼前文化史》蒙文(下冊),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3月,268頁。
17薛藝兵《神圣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3月,98頁。
參考文獻:
[1]薛藝兵著作《神圣的娛樂——中國民間祭祀儀式及其音樂的人類學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3。
[2]巴達仍貴朝克圖、寶·呼格吉勒圖等主編的《科爾沁右翼前文化史》蒙文(下冊),內(nèi)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12。
[3]王旺盛主編的《札薩克圖民歌與民間藝人》(上下),內(nèi)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
[4]圖雅主編的《科爾沁文化的搖藍烏蘭毛都》蒙文,遠方出版社,2012 年8月。
作者簡介:國艷(1981-),女,蒙古族,音樂學碩士研究生,科右翼中旗,2014年畢業(yè)于內(nèi)蒙古大學藝術(shù)學院。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1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