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立彪
召回之劍須磨利
● 胡立彪
因存在電池爆炸隱患,三星宣布在全球范圍內召回其剛上市不久的GalaxyNote7手機(現(xiàn)已停產)。但作為三星最大的海外市場,中國銷售的同款型手機一開始卻不在召回之列。三星中國分公司給出的理由是“電池供應商不同,不存在安全問題”。不過,中國消費者大多都不認可這種說法,認為三星把中國市場當作“召回例外”,沒有明確的技術依據(jù),其自說自話的解釋缺乏說服力。
雖然許多消費者對三星這種做法感到不滿,但有網(wǎng)友表示:“‘例外’又如何,不滿能咋地?”的確,就算三星真的如有人懷疑的那樣在召回上執(zhí)行雙重標準,以我們目前的召回制度而言,還真不好把它怎么樣。回顧一下近些年有多少跨國企業(yè)在召回上曾對中國市場搞過區(qū)別對待,人們就應該明白個中原委。簡單說來,這與我國召回制度不夠完善,召回之劍遠不夠鋒利因而缺乏威懾力有關。前些日子宜家“召回門”事件幾經波折,雖然最終證實宜家存在過錯,并也在中國市場采取召回措施,但其當初敢于試圖借標準問題蒙混過關,這多少也表明它對我國的召回法律法規(guī)缺少敬畏之心。
別人有不敬,問題在自己。這就需要我們認真反思我國召回制度存在的不足。從召回實踐來看,我國召回制度體系還遠不成熟,最大的問題是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及缺陷認定能力不足兩大軟肋。同美國、歐盟、日本等國家和地區(qū)相比較,我國缺陷產品召回次數(shù)、召回數(shù)量以及所涉產品種類等均有較大差距,這本身就很能說明問題。我國的召回制度之所以屢遭尷尬,并不在于各國標準有多大差異,或者我們的標準比國外的低,究其根本是我國至今為止都沒有一部具有全國統(tǒng)一效力、覆蓋產品領域廣泛且可實際操作的消費品召回法律規(guī)定,導致有些企業(yè)心存僥幸,頻頻抵賴。
我國現(xiàn)有消費品召回立法除《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條例》是國務院行政法規(guī)外,其他均為部門規(guī)章或規(guī)范性文件,囿于其法律層級限制,難以對生產企業(yè)形成有效的威懾力。而且,我國目前對消費品召回實施目錄管理,目錄范圍較窄,覆蓋面不足。據(jù)了解,我國的消費品召回目錄主要包括兒童用品和電子電器產品兩大類。其中,兒童用品主要包括11個二級目錄產品,具體為兒童文具、兒童用紙制品、兒童鞋類、兒童服裝等,電子電器產品主要包括9個二級目錄產品,具體為家用電器、照明電器、電信終端設備等。目錄外的商品如需實施召回,可參照《缺陷消費品召回管理辦法》執(zhí)行。由此看來,完善召回制度,彌補法律層面的疏漏,擴展召回范圍,增加制度執(zhí)行力,已是當務之急。
同時,現(xiàn)有技術支撐能力的不足,也是目前我國缺陷產品召回管理工作遭遇的一大困境。實踐證明,缺陷產品召回技術機構必須具備專業(yè)、獨立的技術檢測能力,才能保證對產品缺陷判定結論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保障召回監(jiān)管的公正性。然而我國現(xiàn)有的技術支撐能力,還滿足不了社會對缺陷消費品實施召回的需求。所以,加強相關技術研究,增強召回技術保障也刻不容緩。
當然,除了瞅準了中國法律制度存在漏洞,一些跨國企業(yè)在中國市場不拿召回當回事,也是看到中國消費者法律意識淡薄,維權積極性不高,讓人覺得好欺負這一點。缺陷消費品召回的實施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從信息收集、缺陷調查、風險評估、召回實施到召回效果評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社會公眾和消費者的廣泛參與和配合。國外的很多產品召回案例說明,除了法律制度約束到位,消費者不依不饒地維權,也成為迫使廠家召回缺陷產品的重要力量。
法律之劍磨利了,用起來順手了,召回之威才能顯現(xiàn),規(guī)范有序的市場也才能因此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