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和王朔找葛優(yōu)出演男一號
1990年秋天的一天,后來成為著名導演的馮小剛和作家王朔找到葛優(yōu),請他在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中飾演男主角——李冬寶。當時,馮小剛和葛優(yōu)還沒有見過,王朔因為和葛優(yōu)合作過電影《頑主》,有過幾面之緣。不過很不巧,當時葛優(yōu)另有片約,后來經(jīng)過馮小剛和王朔反復做工作,葛優(yōu)總算同意了。于是《編輯部的故事》成了葛優(yōu)、馮小剛的第一次合作。
《編輯部的故事》是中國第一部室內喜劇。該劇描寫一個叫《人間指南》的雜志編輯部里,6個性格各異卻都樂于助人的編輯和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之間發(fā)生的故事。電視劇以幽默諷刺的語言,反映當時社會熱點話題。
《編輯部的故事》在1991年12月播出之后,立刻風靡全國。其火爆程度甚至不輸北京電視臺此前播出的《渴望》。葛優(yōu)扮演的李冬寶機智幽默,妙語連珠,尤其深入人心。
《編輯部的故事》當時是~種全新的喜劇形式,每集獨立成章,室內拍攝,有固定的人物,多數(shù)篇章都請明星客串。這在中國電視劇史上還是頭一份。后來的室內情景喜劇比如《我愛我家》、《武林外傳》等大都沿用了這種方法。
說起馮小剛大家不會陌生,他現(xiàn)在是中國最賣座的導演之一。1985年從部隊轉業(yè)回來之后,他成了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的一個美工,他也是最不安分的一個美工。馮小剛心里一直藏著一個導演夢,中心拍什么戲他都要摻和一下,想從中學到點東西。而他能進入《編輯部的故事》劇組,就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鄭曉龍召集幾位作家策劃《編輯部的故事》劇本
當時的幾位知名的青年作家在鄭曉龍的召集下在北京友誼賓館開策劃會。除了王朔還有蘇雷、魏東升、朱曉平、葛小剛等等。馮小剛當時不出名,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個。
三天之后,大家簡單討論出了幾個分集劇情,幾位作家分頭回去寫劇本,馮小剛也分了一集。又過了幾天,當鄭曉龍看到這幾集劇本的時候傻眼了。
原來,不同的編劇寫的劇本風格都不統(tǒng)一。只有王朔寫的那集最合鄭曉龍的心意,這集劇本寫得機智幽默,帶有濃重的京味。碰巧的是馮小剛寫的那集,風格像極了王朔,簡直如出一轍。于是鄭曉龍決定讓王朔和馮小剛聯(lián)合創(chuàng)作《編輯部的故事》。
王朔和馮小剛是鄭曉龍介紹認識的。1986年夏天的一個下午,馮小剛終于在鄭曉龍的引見下見到了王朔。馮小剛和王朔是相見恨晚。此后馮小剛和王朔成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在王朔和馮小剛的妙筆生花之下,編輯部里六位編輯逐漸躍然紙上。這六個編輯各有特色,分別代表了當時社會上的一類典型人物。
主編老陳,精明能干,年富力強,可代表當時的老干部形象,是整個編輯部的主心骨。
劉書友是個老同志,在歷次政治斗爭中養(yǎng)成了謹小慎微的習慣。工作勤勤懇懇,生活艱苦樸素。牛大姐是個典型的馬克思主義老太太,在黨的關懷下成長,對黨無比忠誠,開口閉口都是這個思想,那個理論。余德利人如其名,代表了改革開放后,頭腦活絡的精明人。他專門為編輯部拉廣告,八面玲瓏,增收有術。最出彩的是李冬寶和戈玲,他們是一對未婚男女,代表了當時社會上的青年一代。李冬寶機靈,熱心,能說會道,沒事老愛拿人開涮;戈玲也是人精兒,沒事老看英語,喜歡弄點情調。他們倆工作上配合得嚴絲合縫,感情上有點曖昧,老愛打情罵俏。
葛優(yōu)能出演《編輯部的故事》除了因為他演技出眾,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獨特的、能演小人物的形象和氣質。但是最初,就因為他的形象,葛優(yōu)差點和演員的職業(yè)失之交臂。
葛優(yōu)的父親是大名鼎鼎的表演藝術家、著名的反派演員葛存壯。但是,童年時的葛優(yōu)卻沒有表現(xiàn)出任何的藝術天分,葛存壯也沒有指望他能子承父業(yè)。1976年,葛優(yōu)高中畢業(yè)后到北京昌平縣興壽公社香屯大隊去插隊,在那里葛優(yōu)喂了三年的豬。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葛優(yōu)要考電影學院表演系。在那個年代,電影演員一定要長得漂亮,葛優(yōu)的外形不占優(yōu)勢。果不其然,葛優(yōu)第一輪目測就被刷下來了。后來幾經(jīng)波折葛優(yōu)考進了全國總工會文工團。
1988年,在米家山導演,王朔編劇的電影《頑主》中,葛優(yōu)飾演男主角楊重。這個角色讓葛優(yōu)大放異彩,他憑此片獲得第9屆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第二年,葛優(yōu)又出演了電視劇《圍城》中的李梅亭?!秶恰窡岵ブ螅饍?yōu)已經(jīng)成了全國有名有姓的演員,片約不斷。這也就是為什么馮小剛找到葛優(yōu)演李冬寶時,他差點沒有檔期的原因。
雖然當時的葛優(yōu)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名氣,但是不管是《頑主》還是《圍城》,葛優(yōu)都沒有真正的當過一回主角。這次《編輯部的故事》是馮小剛為他量身定做,葛優(yōu)終于第一次嘗到了做男一號的滋味,也讓他結識了日后他事業(yè)上的好伙伴——馮小剛。
剛拍攝時劇組亂套了,鄭曉龍臨時更換導演
除了馮小剛之外,《編輯部的故事》的幕后工作人員基本是《渴望》的原班人馬、連用的攝影棚都和《渴望》是同一個。按說,經(jīng)過了《渴望》的錘煉,這些人對室內劇的拍攝應該輕車熟路,《編輯部的故事》本應該一切順利才對。但是沒想到,戲剛一開拍就出了大問題。
當時,正在北京302醫(yī)院住院的鄭曉龍接到了馮小剛打來的一個電話,電話里他焦急地說:“鄭主任,您快來劇組看看吧,劇組都亂套了?!编崟札堄谑遣活欁约荷眢w,提前出院。當他匆匆趕到香山攝影棚的時候,整個“編輯部”劇組已經(jīng)停拍了。鄭曉龍瞪大了眼睛,生氣的問:“怎么回事?”
原來,《編輯部的故事》最初的導演金炎是個新人,剛剛畢業(yè)于北京廣播學院,他沒有經(jīng)歷過《渴望》的拍攝,因此對拍室內劇沒有經(jīng)驗。于是在他的指揮下,整個拍攝就亂了套了。
當時連演員的表演也不聽導演的了,剛開始是馮小剛這個編劇替導演給演員說戲,后來連攝像、燈光都上來指導演員表演。整個劇組陷入了一種群龍無首的狀態(tài)。無奈,馮小剛只能請來中心副主任鄭曉龍來劇組坐鎮(zhèn)。鄭曉龍在“編輯部”劇組一共待了4天,首先是調整了導演。他把正在籌備《皇城根》的趙寶剛調過來當《編輯部的故事》的總導演,金炎任副導演?!毒庉嫴康墓适隆芬渤蔀榱粟w寶剛導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
劇組做了調整之后,戲重新開拍。在趙寶剛的指導之下,《編輯部的故事》的拍攝逐漸走上正軌。隨后,一撥一撥的客串演員的到來給《編輯部的故事》增色不少。
這些演員很多都成為了今天影視界的著名演員。比如濮存昕、張國立、傅彪、英達、馬曉晴、梁冠華、郭冬臨、劉蓓、于謙等。這些客串演員大多是憑借與主創(chuàng)人員良好的人緣請來的。他們絕多大數(shù)都沒有拿片酬,純屬友情客串。
克服了重重困難,經(jīng)過了3個多月的緊張拍攝。1992年1月20日,《編輯部的故事》終于在北京電視臺跟觀眾見面了。而跟我們今天看到的《編輯部的故事》不同的是,當年首播時的第一集并不是現(xiàn)在看到的第一集《誰主沉浮》,而是《飛來的星星》。因為《編輯部的故事》的25集水平有些參差不齊,所以最好是穿插著播,《飛來的星星》屬于質量不上不下的一集,先播出來看看觀眾的反應。
果不其然,《飛來的星星》播出之后沒有打響頭炮,毀譽參半。等播到第三集《我不是壞女孩》時對《編輯部的故事》的評價回暖。此后《編輯部的故事》逐漸開始在觀眾中受到熱捧,各地方電視臺紛紛開始跟風播出,《編輯部的故事》開始火遍大江南北。
由于在《編輯部的故事》劇組得到了鍛煉,馮小剛后來進入《北京人在紐約》劇組,除了編寫劇本之外還成了導演之一,馮小剛的導演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后來葛優(yōu)憑借《編輯部的故事》獲得了第10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佳男主角獎。在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看到葛優(yōu)都習慣性的叫他“李冬寶”。
《編輯部的故事》確實讓葛優(yōu)的事業(yè)更上一層樓。在這之后葛優(yōu)的片約就像雪片一樣飛來,他~口氣接連拍攝了7部電影。其中包括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夏剛導演的《大撒把》等等。其中電影《活著》讓葛優(yōu)獲得第47屆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最佳男主角獎,成為在戛納獲獎的第一位華人演員。而電影《大撒把》也是由王朔和馮小剛編劇,這部電影讓葛優(yōu)獲得第1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獎。葛優(yōu)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中國一線男影星的行列。
如今《編輯部的故事》已經(jīng)播出24年了,很多觀眾至今都對它念念不忘。這部電視劇開創(chuàng)了中國室內喜劇電視劇的先河,為日后中國的喜劇電影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著名導演馮小剛和著名演員葛優(yōu)的成功就是從這部電視劇開始的,這對中國電影經(jīng)典的黃金搭檔至今都對《編輯部的故事》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