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錦
登金陵鳳凰臺
[唐] 李白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①花草埋幽徑,晉代②衣冠③成古丘④。
三山⑤半落青天外⑥,二水⑦中分白鷺洲⑧。
總為浮云能蔽日⑨,長安不見使人愁。
【注釋】
① 吳宮:三國時孫吳曾于金陵建都筑宮。
② 晉代:指東晉,南渡后建都于金陵。
③ 衣冠:指的是東晉文學家郭璞的衣冠冢?,F(xiàn)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
④ 古丘:晉明帝當年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華一時,然而到了唐朝詩人來看的時候,已經(jīng)成為一個丘壑了?,F(xiàn)今這里被稱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園內(nèi)。
⑤ 三山:山名。今三山街為其舊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時,將城南的三座無名小山也圍在了城中。這三座山正好擋住了從城北通向南門──聚寶門的去路。恰逢當時正在城東燕雀湖修筑宮城,于是將這三座山填進了燕雀湖。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條街道,取名為三山街。
⑥ 半落青天外:形容極遠,看不清楚。
⑦ 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jīng)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
⑧ 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位于今南京市水西門外,已被辟為白鷺洲公園,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
⑨ 浮云能蔽日:喻奸邪之障蔽賢良。比喻讒臣當?shù)馈?/p>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開頭兩句李白以鳳凰臺的傳說起筆落墨,用以表達對時空變幻的感慨。“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自然而然,明快暢順;雖然十四個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但絲毫不使人嫌其重復,更沒有常見詠史詩的那種刻板、生硬。鳳凰臺為地點,在舊金陵城之西南。據(jù)《江南通志》載:“鳳凰臺在江寧府城內(nèi)之西南隅,猶有陂陀,尚可登覽。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里曰鳳凰里?!崩畎子谩傍P凰臺”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登臨抒懷,而是別有機杼。從遠古時代開始,鳳凰便一直被認為有祥瑞的意義,并且與社會的發(fā)展有關:美好的時代,鳳凰鳥則從天而降,一片天籟之聲。因此,鳳凰鳥的出現(xiàn),多半顯示著稱頌的意義。然而李白在這里首先點出鳳凰,卻恰恰相反:他所抒發(fā)的是由繁華易逝,盛時難在,唯有山水長存所生發(fā)出的無限感慨。引來鳳凰的元嘉時代已經(jīng)永遠地過去了,繁華的六朝也已經(jīng)永遠地過去了,只剩下浩瀚的長江之水與巍峨的鳳凰之山依舊生生不息。
三四句的“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從“鳳去臺空”的變化時空入手,繼續(xù)深入開掘其中的啟示意義?!吧赢斎鐚O仲謀”的吳大帝,風流倜儻的六朝人物,以及眾多的統(tǒng)治者,他們都已經(jīng)被埋入墳墓,成為歷史的陳跡;就連那巍峨的宮殿也已經(jīng)荒蕪破敗,一片斷壁殘垣。煊赫與繁華并沒有留給歷史可以值得紀念的東西。這里含蘊著李白獨特的歷史感喟。那些“投汩笑古人,臨濠得天和”與“功高不受賞,長揖歸故園”的高士、哲人,獲得了李白特殊的尊敬。同時,李白敢于藐視封建秩序,打破傳統(tǒng)偶像的精神束縛,以至于輕堯舜,笑孔丘,平交諸侯,長揖萬乘。所以,李白對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沒有絲毫惋惜。那么,當他把歷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時候,蔑視的態(tài)度是顯而易見的?;ú菖畈?,天地依舊,一切都按照規(guī)律變化發(fā)展著。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千古的興亡。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表現(xiàn)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當中,而是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三山亦為地點,舊說在金陵西南的江邊。據(jù)《景定建康志》載:“其山積石森郁,濱于大江,三峰行列,南北相連,號三山?!庇謸?jù)陸游的《入蜀記》載:“三山自石頭及鳳凰臺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則距金陵才五十余里?!标懹嗡f的“杳杳有無中”,恰好箋注說明了“三山半落”那若隱若現(xiàn)的景象描寫。尤其是那江中的“白鷺洲”,橫亙于金陵西長江里,竟把長江分割成為兩半。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闊,賦予人以強健的氣勢,寬廣的胸懷,也把人從歷史的遐想中拉回現(xiàn)實,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無限。
李白雖然具有超脫塵俗的理想愿望,但他的心卻始終關切著現(xiàn)實政治與社會生活,于是當他對歷史與自然進行親切的光顧之后,又把自己的眼睛轉(zhuǎn)向現(xiàn)實政治。他極目遠眺,試圖從六朝的帝都放眼到當時的權(quán)力中心,亦即自己心之所向的首都長安。然而他的努力失敗了,原因是“總為浮云能蔽日”,只好“長安不見使人愁”。于是,浮云悠悠,愁思無限,壯志難酬,哀怨如縷。在這里李白化用了陸賈《新語》中的“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的說法,用來寄予自己的內(nèi)心懷抱。他的痛苦,他的疾惡如仇,他的“與爾同消萬古愁”的情結(jié),仿佛也就容易理解了。特別是其中的“長安不見”又內(nèi)含遠望之“登”字義,既與題目遙相呼應,更把無限的情思涂抹到水天一色的大江、巍峨崢嶸的青山與澄澈無際的天空當中。這樣的心中情與眼中景也就茫茫然交織在一起,于是山光水色,發(fā)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載,江水滔滔,吟傷今之離恨,流韻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