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王
草根收藏,玩得起的賺錢游戲 情歌王子的古代絲綢服飾
文/文王
前一段時間,著名企業(yè)家邱季端要向母校北師大捐贈6000件古陶瓷的消息被坊間熱炒。很多吃瓜群眾都說這6000件藏品里肯定有假貨,邱季端是沽名釣譽。
吃瓜群眾這么認為主要基于兩點,一、6000件古陶瓷如果都是真品,價值是天文數(shù)字,邱季端瘋了嗎?二、一位職業(yè)收藏者想收藏幾千件古董,即便財力允許,也要耗費一生精力,一位企業(yè)家哪有那么多精力?除非是“一槍打”(批量收購),而收藏圈的一槍打,通常就是真假參半。
這件事最終尚未塵埃落定,可有一件事需要明確,天價捐贈在收藏界并非孤例。實際上,有很多名人通過收藏獲得豐厚收益,但最終卻將這筆巨額財富無償捐贈出去。
比如說情歌王子張信哲。這位來自寶島臺灣的歌手憑借《愛如潮水》《過火》俘獲了整整一代少女的心,是公認的“華語苦情歌第一人”。但直到近幾年,才有人知道他還是國內一流的古董絲綢服飾收藏家。2015年,張信哲展出自己部分藏品,包括70件清代女性宮廷服飾以及嘉慶皇帝曾穿過的龍袍,轟動國內,專家給出的保守估值超過人民幣1億元。
說張信哲是國內一流收藏家并不為過,因為古董絲綢服飾是收藏界的一個冷門,能做到張信哲這個程度確實少有。所以,大家今后在電視或演唱會上,再看到這位40多歲仍面容稚嫩姣好的帥哥,不僅要因他的歌聲心碎,還要默念他另一個頭銜——古董絲綢服飾專家、收藏家。
更令人欽佩的是,張信哲用實際行動向大家證明,一個商業(yè)明星并不是只想著賺錢而不回報社會,他宣布,將在死后向博物館捐出自己的全部藏品,一件也不留。
實際上,知名人士大都熱衷收藏,甚至能夠從中獲利不菲。例如華誼公司的老總王中軍,喜好收藏現(xiàn)代油畫和雕塑。據(jù)一位雕塑家介紹,10多年前,王中軍到他的工作室參觀,一次就買走了幾十件作品,平均買入價也就一萬元左右,而如今這些雕塑的市價都達到幾十萬元。
和所有收藏者一樣,名人搞收藏也喜好專攻一個領域,研究得越深,獲得的收益越大。著名主持人王剛曾主持收藏類節(jié)目,他本人也號稱主持界收藏第一人。他收藏的瓷器雖然多,但真正讓他在收藏界名聲響亮的,還是收藏鳥籠,在這個領域,王剛的水平已經(jīng)達到一流專家水平。
而和王剛合演《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皇阿瑪”張鐵林,是專門收藏手札、古籍善本的藏家。張鐵林的水平到什么程度?用圈內人的話說,2003年到2009年那一輪手札價格暴漲,和張鐵林有很大關系,因為他經(jīng)常一個人就包下一場拍賣會上所有的手札拍品。例如2003年春季,張鐵林拍下趙之謙的《國朝漢學師承續(xù)記》39通手札,到當年秋季拍賣,趙之謙的手札報價就翻了一番,這些年,張鐵林在收藏上賺了多少錢,大家可以心中“亂數(shù)”。
除此之外,像明星張涵予專注收藏手表、馮小剛收藏油畫、劇作家海巖收藏黃花梨、成龍收藏紫檀和老房子,收藏都讓這些名人身家暴增。只不過,這其中確實有很多人并不看重財富的增值,例如海巖傾家蕩產(chǎn)收藏黃花梨家具只收不賣,還建了兩座博物館開放藏品。而成龍在全國各地搶救房齡超過500年的老房子,讓它們免于被拆除的命運,耗費巨資把房子原樣運到香港做全面修復,修復完又捐贈出去。我們普通人在財力上雖然遠遠不如這些企業(yè)家和名人,但這種通過研究某個收藏領域,增加自身財富,為社會做更多貢獻的方式是完全值得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