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 政·時政精讀·
問責與激勵雙向治理為官不為
“為政不廉是腐敗,為官不為也是變相腐敗。”3月28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第四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指出,“仕而廢其事,罪也?!庇拐姓≌仨毨^續(xù)堅決加以整治。國務院將繼續(xù)開展大督查,該處理的處理,讓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決不允許占著位子不干事。
“為官不為”即“在其位不謀其政”。探究原因,這既有干部黨性修養(yǎng)不夠的問題,有能力不足、本領不強導致“不會干”“干不了”的問題,也有“怕出事、不愿干事”、“甘當太平官”心理在作怪的問題。
從近年情況來看,在一些地方,資金沉淀、土地閑置、項目拖延、棚改遲滯等庸政懶政不作為問題尤其突出。這種“為官不為”現(xiàn)象的存在,致使黨的一些方針政策、發(fā)展戰(zhàn)略得不到認真貫徹落實和有效執(zhí)行,國家大政方針不能順利落到基層,已經(jīng)成為延誤改革、阻礙發(fā)展的“絆腳石”。
當前,中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關鍵時刻,時不我待。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去年下半年圍繞穩(wěn)增長、促改革、調(diào)結(jié)構、惠民生、防風險和簡政放權等重大政策舉措實施落實情況,部署開展了第二次大督查。有24個省區(qū)市的249人因庸政懶政不作為典型問題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其中涉及廳局級干部41人,縣處級干部139人。
與此同時,各地以各種措施加大對“為官不為”現(xiàn)象的整治力度。比如,今年3月27日晚,廣西南寧市《向人民承諾——電視問政》直播,通過電視媒介就公共事務與社會公眾面對面溝通,力促干部積極作為。
再比如,今年年初,江蘇省泰州市效能辦設立“蝸牛獎”,頒發(fā)給全市推進重點項目不得力、履行行政職能不到位、解決群眾關切問題不及時的責任人,以此倒逼各項工作高質(zhì)量高效率、快推進快到位。
“治國興邦,勤勉為先?!苯鉀Q干部庸政懶政、“為官不為”,重點要有剛性約束,形成開放全面的問責體系。將群眾監(jiān)督、社會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嵌入問責過程,切實做到令出法隨,狠抓落實,對庸政懶政不作為行為,嚴肅問責,一治到底。
法制的剛性規(guī)范約束功能,還需激勵功能。除了加大問責力度,有必要完善干部考核辦法,鼓勵干部勇于擔當、敢于作為,優(yōu)先提拔重用“有作為”、“有擔當”的干部。同時,還應構建科學完善的容錯糾錯機制,對探索中的失誤,只要是出于公心,應視情予以寬容,保護“有為”干部的干事熱情。
(摘自《瞭望新聞周刊》2016年第14期 李 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