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翠云
?
電視專題片解說詞的寫作
◎袁翠云
一部完整的電視專題片包含著聲音、畫面、字幕等多重元素,電視解說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是一種特殊的屏幕文體。它與畫面語言相融合,形成一種反映社會、傳遞信息、表達思想感情的獨特語言形態(tài)。當電視畫面語言所構成的視覺形象難以表達或不便于表達其思想感情時,這種有聲語言能夠幫助觀眾加深對其內(nèi)容的理解,并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既然電視解說詞本身就是電視專題片中眾多元素的其中之一,如果把電視專題片看成一個綜合體,那么電視解說詞就是整體中的一個局部。電視解說詞的這一屬性決定了它的非獨立性。所以,在電視專題片中電視解說詞要根據(jù)主題的需要,和畫面、音樂、字幕、同期聲、特技手段等相互配合,去傳達片子的信息,表達片子的思想。
電視片解說詞的作用是補充背景、介紹知識和信息、整合畫面、表現(xiàn)細節(jié)、調動想象和聯(lián)想、抒情、深化畫面和主題、表現(xiàn)哲理、銜接與轉場。它不能獨立地完成對事件的全面報道,也不能獨立塑造電視藝術形象。它必須和電視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畫面一道配合起來,才能最終完成對事件的全面報道,對形象的整體塑造。解說詞自身不獨立承擔這些任務,因此,電視片解說詞不能孤立存在,不能獨立成章,這就是電視片解說的非獨立性。
在大多數(shù)電視專題片中,解說詞往往斷斷續(xù)續(xù)分布在畫面、同期聲、人物采訪、音樂之間,呈一種鑲嵌式或點睛式的形態(tài),如果把解說詞單獨拿出來看,往往會讓人覺得有前后不連貫、指代不清、交代不明等毛病。解說詞不等同于一般文章,流暢不是它追求的目標,只有和其他電視元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凸顯出其存在意義。
在電視解說中,指示代詞如“這,這里”有較大使用量。因為解說是與畫面聲音相配合的,這些指示代詞,使解說向畫面靠攏,不必具體地描述畫面。如“這位老人是她的父親(畫面:一位在田間勞作男人的中景)”;“過去,這里曾是一片茂密的樹林(畫面:一片光禿禿的土地)”;“(同期聲:一段小李的采訪之后)這大約就是小李一定要離開這里的原因吧?!?/p>
所有的解說第一目的是為畫面、聲音服務,不論完整性,就如很多人提到的,解說詞的三字要訣是:跟、貼、讓。即:跟主題、貼畫面、讓給其他手段去表現(xiàn)。
電視片解說詞可以分為新聞式、政論式、抒情式等多種形式風格,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文字創(chuàng)作。但是這種文字創(chuàng)作與常態(tài)不同,電視解說詞最終是通過播音員配音,以聲音元素方式傳播到受眾耳中。因此,解說詞創(chuàng)作是以文字為基礎,以電視片主題為脈絡,以電視其他元素為依附,通過創(chuàng)作人的思維組織、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種特殊文體。這種文體與我們平時看到的各種文體有著很大的不同,有著自身的特點。
解說詞始終以“為聽而寫,為看而寫”為最終的發(fā)展方向,它的文字魅力來自創(chuàng)作者對生活的深層體驗和感悟,它應當是有內(nèi)蘊、能夠傳遞信息的,而不是花哨的詞句堆砌。
(一)解說詞的生動性
解說詞在電視專題片中,主要的職能就是服務于主題。第一,解說詞應盡量寫得親切、自然、樸實。一部電視專題片要得到觀眾的認可,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必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這個距離的“連接點”就是樸樸實實的語言。那種居高臨下、我說你聽的說教式方法萬萬要不得。在撰寫解說詞時,作者最好將自己擺在同觀眾平等的位置上,采取與觀眾拉家常、說心里話的方式,娓娓道來,讓觀眾感到親切自然。如專題片《莊周故里·中華瓜都》的開頭,作者的解說詞是:“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今天的《城鄉(xiāng)采風》。九曲黃河,穿越中州大地,進入山東省第一縣東明。這里滔滔的黃河水不僅哺育著禮儀之邦兒女的勤勞和淳樸,也承載著莊周故里綿延千古的種植西瓜歷史?!边@段話包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
第二,解說詞要寫得口語化、生活化??谡Z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很能打動人的,因為口語明了自然,富有生活氣息。在寫作時應注意選擇一些富有感情的語氣詞,觀眾聽了會產(chǎn)生一種親切的感覺。對于電視片解說來說,首先要讓觀眾容易聽懂容易接受,如果是深奧拗口的稿子,觀眾會聽起來費勁而放棄理解其中含義甚至放棄收看整部片子,那么結果必然是失去傳播意義。因此,電視解說寫作者在寫完一篇稿子之后,至少要念起來試聽一下,其目的在于檢驗稿件和語言文字必須口語化,總體要求是念起來順口,聽起來順耳,看起來醒目,一看就明白。
(二)解說詞的形象性
形象化的語言用在電視專題解說詞中具有很強的鼓動性,最容易打動觀眾。一位學者曾這樣說過:“解說詞什么時候寫得像從帶有情緒的人物和激動的劇情中自然地生發(fā)出來的,什么時候就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這句話是對電視專題片解說詞創(chuàng)作的最高要求。的確如此,一篇好的電視專題片解說詞與鮮活的畫面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即能產(chǎn)生很好的效果。
電視專題片既是畫面藝術,又是語言藝術,是視聽語言的具體應用,只有將美的語言熔為一爐,才能創(chuàng)作出感人之作。如中央電視臺播出的《話說長江》里寫葛洲壩大江截流,共填了八千萬土石方。為了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寫道:“如果把這些土石方堆成高寬各一米的墻,有八萬多公里長,可以繞地球赤道兩周多。”真謂主題鮮明,語言形象生動、令人叫絕。
(三)解說詞的準確性
一篇優(yōu)秀的解說詞,除了應當很好地表達主題、傳遞信息外,更需要真實可信,這就需要有鮮明的準確性。專題片不是電視劇,劇情由人編,對白由人寫,觀眾不但不以為意,如果編得好,觀眾還會喝一聲彩。電視專題片與電視紀錄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甚至有“等同說”,認為“電視專題片”就是紀錄片,它們沒有什么區(qū)別,只是一種節(jié)目形態(tài)的兩種不同稱謂。無論如何,“電視專題片或紀錄片都取材于真實的現(xiàn)實生活,都是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為拍攝的對象和表現(xiàn)內(nèi)容,都以“真實性”作為創(chuàng)作的生命,都需運用紀實主義的創(chuàng)作方法。”真實是電視專題的基礎,解說詞也應遵循這一原則,在寫作時應具有準確性。解說不準確不真實就沒有生命力和說服力,就會失信于觀眾。
解說詞要想具有準確性,創(chuàng)作時必須以事實為依據(jù),只有這樣,才能做到言之有據(jù),聽之可信。當然,這種準確性,并不排除運用文學的手段和修辭方式,諸如比喻、象征、對比、夸張、雙關等藝術手法,但在具體運用時,也應以生活真實為依據(jù),避免華而不實過分夸張。電視專題片《雷峰塔的記憶》在敘述雷峰塔倒塌時,解說詞表現(xiàn)得十分精到、準確。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點,那一刻,在西湖北岸的俞樓,紅學家俞平伯看到了這一驚心動魄的倒塌?!笆侨罩形纾斠褍A其一小部分,棲鳥悉飛散,當其崩圯時,我們從湖樓遙望,惟見黃煙直上。”(俞平伯語)
一座在江南煙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在這里,解說詞對雷峰塔倒塌的時間、見證人觀望地點及見證人當時語錄的引用都十分準確。從片子主題來說,雷峰塔何時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真實準確的介紹卻是必不可少的。
(四)解說詞的聲韻協(xié)調性
講究調配解說詞的聲韻是漢語的一大優(yōu)點。在寫作電視專題片解說詞時利用好語言高低、升降、長短的變化,四聲的相互配合,使之平仄交錯、此起彼伏,就會產(chǎn)生輕松活潑、出神入化的韻律感。
如:“許許多多的候鳥在這里戀愛,在這里成親,在這里發(fā)展成一個又一個大家庭。到了深秋季節(jié),它們就帶著在這里出世的兒女,到遙遠的南方旅行。”這段電視片解說詞,注意了詞組和句子末尾聲調的配合與呼應,仄聲“戀愛”和平聲的“成親”“家庭”相配;“季節(jié)”仄聲,“兒女”平仄,“旅行”仄平,三者前后呼應,有起有落,有抑有揚,收到了聲韻協(xié)調的最佳效果,大大增強了解說詞的可聽性和親切感。
電視解說詞一直是依附于電視畫面而存在的,雖然是從屬地位,但并不代表不重要。一部完整的電視片必然需要解說詞的配合才稱之為完整;沒有解說,完全依靠畫面和其他聲音元素組合的專題片在傳播時會遇到障礙,在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受眾在理解上就會發(fā)生困難。同時,解說詞不僅僅是傳遞必要信息并貫穿片子的邏輯線索,還應當起到深化內(nèi)涵、升華主題的作用。一篇好的電視解說詞,除了完成其介紹、信息補充、聯(lián)結等最基本作用外,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片子的主題、內(nèi)蘊進行提煉和引申,成為作者與受眾溝通的心靈渠道。
(作者單位:山東省東明縣廣播電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