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芹
內容摘要:杜甫流寓梓州,欣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喜極而泣,揮毫寫下流傳千古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本文談談個人對這首詩的閱讀。
關鍵詞:杜甫 喜欲狂
杜甫聽到官軍收復河南河北的消息,欣喜萬分,以一氣貫注,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快炙人口的七言律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人稱之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
一.杜甫其人
杜甫是唐代社會由盛唐到中唐轉折時期繼往開來的偉大詩人。他的前半生正逢盛唐,他的后半生歷經(jīng)戰(zhàn)亂,生活顛沛流離。他的這種特殊的人生經(jīng)歷,使他成為由盛唐過渡到中唐的一位集大成的偉大詩人。他享有“詩圣”的美譽,他的詩被稱為“詩史”。
二.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寶應二年,即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唐軍以雍王李適(代宗子)為帥,會同回兵攻打史朝義,連戰(zhàn)大勝,相繼收復東京,鄭、汴等河南州郡。十一月,唐軍渡河北進,追破史朝義,并圍之于莫州,叛將薛嵩、張忠志降。次年正月,叛將田承嗣,李懷仙分別在莫州、范陽投降,河北州郡平定。史朝義見大勢已去,遂逃亡自殺。自此,持續(xù)七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基本結束。捷報傳來之時,杜甫正流寓梓州(今四川三臺),一時狂喜,寫下這首詩。
三.喜躍之意,一氣貫注
詩首聯(lián)描寫詩人乍聽喜訊時喜極而泣,百感交集的真實情態(tài)?!皠ν狻敝歌髦?,因其在劍門之南,以長安言之,故稱劍外。“薊北”泛指唐代幽州、薊州一帶,即今河北北部,當時是安史叛軍的最后巢穴。收復薊北,意味著徹底平定了安史之亂。全句詩說:在僻遠的四川,忽然聽到官軍收復河北州郡的喜訊。句中“忽”字極妙,生動地表達出了詩人剛聽到喜訊時的驚喜之情。詩人回首自安史之亂開始后,他避鄜州,奔鳳翔,又一路輾轉,流寓蜀地,生活的艱辛,情況的凄涼,尤歷歷在目。整整七年零三個月,他每時每刻都盼望著平定叛亂,結束這顛沛流離的生活。今天喜訊終于傳來,本是意料之中的,卻反而覺得突然了,詩人這種獨特的心理感受,反映了他對平息叛亂的深切盼望。句中“傳”字形象生動,它準確地表現(xiàn)了廣大人民希望早日平叛,以至捷報初聞,大家互相奔走相告,很快將喜訊從薊北傳到千里之遠的劍外的情景。詩首句敘事點題,雖不言喜,卻已有滿紙喜氣撲面而來之感覺。次句的“初聞”由“忽”字而來,由于消息來之突然,詩人心中并無準備,聽到后喜極而悲,悲喜交加,七年多夢魘般的日子總算要熬過去了。詩人盡管受盡兵燹流離之苦,但畢竟家未散,人還在,和天下別的家庭相比,又幸運得多了?;叵脒@些,又怎能不百感交集呢?詩以滿衣裳的涕淚十分傳神地表現(xiàn)了詩人內心喜悅而又感慨的復雜心情。
詩頷聯(lián)是承轉,從“初聞”轉出“卻看”,從“卻看”轉出“漫卷”。由于初聞喜訊,不禁再去看老妻幼子,七八年來,他們跟著詩人,一路飽嘗了戰(zhàn)亂之苦,因此在戰(zhàn)亂始定,喜訊傳來之時,詩人淚流滿面很自然地想到了他們:曾經(jīng)愁容滿面的妻子兒女,現(xiàn)在一定該笑逐顏開了吧!句中用“愁何在”反襯“喜洋洋”,此時此刻,詩人再也坐不住了,隨手拿起詩書,胡亂地翻卷,這一不尋常的動作,進一步渲染了詩人的“喜欲狂”。
頸、尾兩聯(lián)由喜訊初聞轉入暢想踏入還鄉(xiāng)之旅。叛賊已滅,路忂復通,流寓的生活終于要結束了,此刻春天來臨,正宜起程。句中“青春”指春天,“青春作伴”以春天的花明柳綠之景襯托詩人還鄉(xiāng)旅途心情之暢快。尾聯(lián)是詩人“還鄉(xiāng)”的遐想:順江東歸即從巴峽順流而下到巫峽,然后出川經(jīng)襄陽返洛陽,一氣流注。詩人想象歸途路徑十分具體,思緒飛快,反映其返歸家鄉(xiāng)的欣喜、急切的心情。“即從”、“便下”兩詞,表現(xiàn)了詩人的連翩遐思;“穿”、“下”兩詞,既形容其舟行迅速,又形容其行走如飛,生動傳神。尾聯(lián)在寫法上運用了流水對,即上下句意貫穿,不能顛倒,“便下襄陽向洛陽”一句的文意,正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一句延伸,猶如流水一般。另外尾聯(lián)兩句對仗也非常工整,上句“巴峽”對“巫峽”,下句“襄陽”對“洛陽”,十分妥帖。
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人在自己實際境遇比較艱難之際,卻完全忘卻個人遭遇,以國家之憂而憂,以國家之喜而喜,充分表現(xiàn)了詩人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時刻關懷。全詩貫穿一個“喜”字。首句敘事,點出喜訊;次句以轉作承,以“涕淚滿衣裳”寫其初聞之際喜極而悲,百感交集的情態(tài);三、四兩句雖描寫“卻看”、“漫卷”兩個動作,但落腳仍在“喜欲狂”;第五句以“白日放歌”襯托“喜欲狂”之態(tài);第六句以下轉入“喜得還鄉(xiāng)”,由此將喜悅之情推向高潮。正如明王嗣奭云:“此詩無一字非喜,無一字不躍”。
參考文獻
1.《中國古代文學史》(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清.浦起龍《讀杜心解》。
(作者單位:安徽省滁州市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