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于佰春
?
瓦爾喀人的身影
文于佰春
瓦爾喀姑娘瓦麗婭一家人在西伯利亞寒冬中自信地生活著 于佰春攝
到中俄界江烏蘇里江對岸采風,是我多年的愿望。
2015年初春,西伯利亞的嚴寒并沒有銳減它的凜冽,界江的堅冰上依舊能跑雪撬。應東道主俄國朋友米沙的邀請,我來到了界江附近的俄羅斯濱海邊疆區(qū)的一個民族自治鎮(zhèn)采風。在這里,我了解到歷史上的原住民瓦爾喀人的生活一幕。
一百多年來,瓦爾喀人在這里或駕小舟出沒于煙波里捕魚捉鱉,或踏滑雪板穿行在外興安嶺的林海中捉虎抓熊。據(jù)《清史稿》記載:瓦爾喀人的屬地南至現(xiàn)在的吉林琿春,東至俄羅斯伊曼城,北至黑龍江省的饒河,西至富錦市。語言系阿爾泰語系。瓦爾喀人主要以漁獵為生,不事農(nóng)田,喜愛依山傍水而居,夏天住撮羅(圓錐形泥革屋),冬天挖地窖子住。瓦爾喀的意思為呼爾哈(即現(xiàn)今牡丹江一帶),也就是說這里的原住民統(tǒng)稱為瓦爾喀人。
據(jù)黑龍江饒河縣志記:150多年前,瓦爾喀人在烏蘇里江兩岸自由自在的生活,夏天駕小舟來往于大江兩岸捕魚,冬天趕爬犁在冰凍的江面上來回走動、探親。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幫助清軍運送糧草,為清軍當向導,自發(fā)加入到抗擊沙皇俄國侵略的戰(zhàn)斗中。當時兩岸都是中國領土。就是在1860年(清咸豐十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后,江東劃給了俄國。但兩岸仍是瓦爾喀人居住,走親訪友不斷。直到中華民國二十年(1931年)日本侵占東北,蘇日兩國嚴加封鎖江面,兩岸瓦爾喀人隔江相望,不能來往了。
清咸豐初年,瓦爾喀人當時是饒河縣境內(nèi)的主要居民,約15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0%以上。清咸豐十年以后,哥薩克人來到俄遠東地區(qū)(烏蘇里江東岸),帶進了天花病,此病傳染給了瓦爾喀人,造成了瓦爾喀人大量死亡。有的村子200余人全部死光,有的僅剩三五人。經(jīng)過這一場疫病,瓦爾喀人及其他民族的居民僅存600多人。那時,遙遠的界江邊關一片荒涼,幾百里都沒有人煙。
清光緒六年(1880年),清朝政府看到邊關無民,沙俄時時有入侵可能,為鞏固邊關,實行移民,便實行放荒、免稅、補助等政策,獎勵關內(nèi)百姓到邊關墾荒種地。大量內(nèi)地無土地的貧苦百姓來到邊關之地,再加上修中東鐵路的中國勞工受不了俄國人的欺壓,也紛紛從伯力、廟街、海參崴逃難來到這里,使邊關人口猛增。經(jīng)過天花后殘留的上百名瓦爾喀人,很快融入了這個移民來的人口中。瓦爾喀人和漢族人混居在一起,向漢人學習文化,并定居下來從事農(nóng)耕,與漢人通婚。另有少量瓦爾喀人遷入赫哲人居住地。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瓦爾喀人由于通婚和遷居,融進到其他民族中,十月革命后在遠東地區(qū)休養(yǎng)生息,成為一支有獨特民族習慣的部族。在二次大戰(zhàn)中不少瓦爾喀人加入了蘇聯(lián)紅軍,奔赴前線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侵略。1945年春季,一些瓦爾喀族青年人作為當?shù)氐膩喴崦褡灞惶K軍動員,參加了在遠東集訓的中國東北抗日聯(lián)軍,編入了遠東第八十八國際旅,成為反擊東方法西斯的戰(zhàn)士,最終和蘇聯(lián)紅軍、中國抗聯(lián)一起解放了東北。
為了深入了解瓦爾喀人的生活現(xiàn)狀,在米沙的幫助下,我如愿以償見到了坐著雪撬抱著孩子來接受采訪的瓦爾喀姑娘瓦麗婭。這是一個漂亮的東方女子,從面容表情上給人以足夠的可信任感,她端坐在雪撬上,像一尊冬季的女神,在早春的寒風中流露出自信的笑容。這樣一個瓦爾喀女子無所畏懼地在西伯利亞的寒風中面對生活,給人以一種母性的力量。據(jù)講她的爺爺就是一個在70年前參加過對日戰(zhàn)爭的蘇軍戰(zhàn)士,曾隨著蘇軍大部隊沖垮了日軍防線,打進東北。戰(zhàn)后在遠東一個農(nóng)場擔任過黨委書記,蘇聯(lián)解體時老人病逝了。瓦麗婭的丈夫瓦西里是俄羅斯族,在海參崴做邊貿(mào)生意,一家人過著自給自足的溫飽生活。瓦西里說:現(xiàn)在中俄結成的戰(zhàn)略性伙伴關系,給兩國邊民帶來了互利互補的好機會,希望長久地友好下去,和平發(fā)展,共同富裕。
隨著歲月的流逝,僅有不到一千人的瓦爾喀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存在。但是瓦爾喀人也留下了自己的歷史足跡。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