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君
【摘 要】李遇秋是我國著名作曲家,也是國內最早涉足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對中國手風琴音樂發(fā)展影響最大并取得豐碩成果的作曲家。作為一名專業(yè)作曲家,他在創(chuàng)作中以我國民間音樂為素材,憑借扎實的專業(yè)作曲功底,敏銳地將現代新的音樂觀念和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賦予了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民族風格與現代意識相交融的創(chuàng)作理念,而這也正是我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的標志。
【關鍵詞】中國手風琴學派;李遇秋;開拓性
中圖分類號:J62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43-02
手風琴自20世紀初傳入中國,已有一百余年。在這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手風琴在中國萌芽、發(fā)展、輝煌,然而由于社會發(fā)展的變革,90年代中期手風琴開始在中國敗落,最后在世紀之交嘗試走出國門與世界接軌得以新生。
作為國內唯一一個幾十年專注于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作曲家,李遇秋對于國內手風琴的教學、表演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其手風琴作品的開拓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作品體裁豐富
李遇秋幾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碩果累累,獨奏曲有《促織幻想曲》《廣陵傳奇》《沉思與酣歌》,重奏作品:《草原輕騎》《軍旗飄揚進行曲》《馬背上的冬不拉》,組曲:《惠山泥人印象》,多樂章奏鳴曲:《第一奏鳴曲“長征”》《第二奏鳴曲“扎西德勒”》和《第三奏鳴曲“天山云霞”》,協(xié)奏曲有《紅葉抒懷》和《手風琴協(xié)奏曲——獻給母親們》等等。作于1962年的二重奏《草原輕騎》,被認為是國內作曲家第一次為手風琴創(chuàng)作的專業(yè)作品;1983年創(chuàng)作的重奏《聊齋故事二首》以中國傳統(tǒng)的鬼怪故事聊齋為靈感,包括兩首曲目——《嶗山道士》和《促織幻想曲》,在這部作品里除了手風琴,引入了打擊樂,兩種不同樂器的結合帶來了不同以往的新奇音響效果,也為當時手風琴界帶來了一股新風。
二、作曲技術深厚
1940年,懷抱著滿腔的愛國熱情,11歲的李遇秋參加八路軍,在冀中軍區(qū)抗屬中學學習,期間開始學習唱歌和一些音樂知識。1944年,在解放區(qū)參加了抗敵劇社,成為一名手風琴演奏員,積累了豐富的演奏經驗,為以后手風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打下了良好基礎。1949年,進入華北軍區(qū)文工團擔任手風琴演奏員,1950年解放后,組織上送他進入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深造。7年畢業(yè)以后李遇秋分配到北京軍區(qū)政治文工團成為一名專業(yè)作曲家。豐富的學習經歷以及長期與大眾百姓的接觸,深刻影響著李遇秋的創(chuàng)作。
在內容方面,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一部分繼承傳統(tǒng)的歐洲古典作曲技法,甚至還出現了當時比較新潮的十二音序列作品——獨奏曲《桑榆之夢》。不過更多的手風琴作品是結合中國音樂的民族特色,具有中國的獨有韻味。其廣受歡迎的組曲《惠山泥人印象》中的兩首獨奏曲目,《天女散花》和《京劇臉譜》,歷來為國內手風琴專業(yè)學習者的驗金石,兩首作品都是以傳統(tǒng)的中國戲曲元素為材料,不論是在動機的展開、旋律的發(fā)展,還是織體的音響效果都極具中國戲曲特色。
三、獨具民族底蘊
1934年,上海國立音專舉辦了“征求中國風味鋼琴曲”作品比賽,當時賀綠汀以《牧童短笛》獲得了桂冠?!赌镣痰选芬矘酥局袊囊魳纷髌窂淖畛醯哪7绿剿鏖_始進入到探索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獨特民族氣質作品的新時期。李遇秋作為國內最先開始創(chuàng)作專業(yè)手風琴作品的作曲家,繼承了前輩們的志向,并深入民間、勇于學習,創(chuàng)作出一部部蘊含中國氣質、符合中國人審美的手風琴作品,《天女散花》和《京劇臉譜》為其中的佼佼者。這兩部作品為李遇秋1984年在江蘇無錫惠山泥人廠參觀,觀看了陳列室里的泥人雕塑后有感而發(fā),創(chuàng)作了手風琴組曲《惠山泥人印象》,《天女散花》、《京劇臉譜》為其中的第二和第四首。
李遇秋當時參觀的泥人造型是一個仙女,端莊、古典,手臂挎美麗的花籃,手上則握著一束鮮花,立在彩色云朵的上方,好像預示著春天即將到來。1987年,我國著名手風琴演奏家張國平,參加德國克林根塔爾國際手風琴比賽中演奏《天女散花》獲得了成人組第六名的好成績。這也是手風琴音樂第一次走出國門并受到國外專家的認可。
在曲式結構方面,全曲152小結,結構為中國傳統(tǒng)的連綴式。一共有七個部分,簡單圖示:引子—A—B—C—D—E—尾聲。在內在結構方面,各個段落之間其實并沒有直接的聯系,段落之間一直是變化發(fā)展的。和西方的曲式結構截然不同,西方的曲式結構,不論是小型結構單二部曲式、單三部曲式,還是大型結構復三部曲式、奏鳴曲式、變奏曲,都是以再現為其特點和重要不可或缺的統(tǒng)一全曲的技術方式。而在《天女散花》中,段與段之間雖然不存在再現,而整個旋律的風格氣質、節(jié)奏的變化都是高度統(tǒng)一的,從而使全曲形散而神不散。中國文化藝術的傳統(tǒng)觀點重視靈感,表型意境是“天人合一”、講究“渾然天成”,所以此曲的曲式結構設計也體現了濃厚的中國傳統(tǒng)風格。
在節(jié)奏方面,全曲的整體安排是:慢—快—慢傳統(tǒng)音樂的布局。在樂曲的前后都為散板部分—RUBATO,與中國古琴音樂中的:散起—入調—入慢—復起—散出等速度變化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調式、調性方面,《天女散花》采用的調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五聲調式:宮、商、角、徵、羽。
手風琴雖然為西洋樂器,但也是富于歌唱性的樂器,該曲還有一創(chuàng)新為用手風琴來模仿中國各種民族樂器,從而詮釋出江南絲竹風情。在最開始的散板,手風琴右手急促的輪指模仿民族樂器琵琶的掃弦效果,接連幾次重復讓聽眾迅速進入到一個類似于民族風格的情景中。在樂曲快結束的地方,用停風箱的余音效果來模仿琵琶弦的震動。在第14-16小節(jié),手風琴的快速波音演奏則在模仿笛子的顫音。第136-139小節(jié),模仿古箏的揉弦和花指。
《京劇臉譜》描寫了作曲家看到眾多京劇臉譜,浮想聯翩,腦海中出現熱鬧的京劇表演場面。該曲的創(chuàng)作以京劇為靈感,借鑒了京劇音樂里面的唱腔、牌子曲等素材。該曲并不具有強烈的可唱性,大部分都是屬于自己創(chuàng)作但蘊含濃郁的京劇味道。李遇秋經過多年的音樂創(chuàng)作,對民族音樂的風格和特點非常熟悉,在這部作品中我們聽到的旋律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毒﹦∧樧V》的調式整體為A商調式,中間部分段落轉調頻繁,調式的變化猶如京劇中色彩繽紛的人物形象。全曲的節(jié)奏,有張有弛,莊嚴威武與柔美巧妙靈活的轉換,營造出京劇中的熱鬧場景。自由拍子也是本曲的重要特點,作品的開頭部分,節(jié)奏是比較自由的,演奏者依據自己的理解闡釋出京劇的藝術風格。結尾部分,手風琴左手低聲部節(jié)奏型越來越密集,速度越來越快,從而把音樂推向全曲的高潮。
四、結語
作為一名專業(yè)作曲家,李遇秋打破了手風琴音樂長期以來在我國處于業(yè)余創(chuàng)作的局面,帶領中國手風琴創(chuàng)作步入專業(yè)創(chuàng)作軌道,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準的民族精品。他在創(chuàng)作中以我國民間音樂為素材,憑借扎實的專業(yè)作曲功底,大膽借鑒了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理論,敏銳地將現代新的音樂觀念和新的創(chuàng)作技法與中國民族音樂相結合,賦予了手風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民族風格與現代意識相交融的創(chuàng)作理念,而這也正是我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走向成熟的標志。
以李遇秋的手風琴作品為研究對象,分析歸納其作曲技法及其在創(chuàng)作中表現出來的獨具個性的藝術哲學觀,不僅能豐富我們的理論教學文獻,同時也能為作曲家創(chuàng)作具有中國民族特色手風琴作品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遇秋.手風琴獨奏精品集[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
[2]旭東.李遇秋手風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5.
作者簡介:
鄧 君(1984-),男,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理論作曲、手風琴教學與表演。
基金項目:貴州省教育廳高校人文社科課題“李遇秋手風琴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研究”,項目編號:14ZC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