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浩杰,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
城鎮(zhèn)化發(fā)展與群眾性體育需求關系研究
沈浩杰,方新普
(安徽工程大學 體育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為了探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群眾體育人數的增加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及解決方案。采用文獻資料和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對城鎮(zhèn)化進程中群眾體育需求的關系進行了疏理。結果表明:體育公共產品供給與公共服務投入不足、體育消費階層分化明顯,體育意識不足是主要問題所在;建議:加強群眾體育產品投入、發(fā)展經濟、提高體育意識、興辦體育產業(yè)是協調群眾體育和城鎮(zhèn)化發(fā)展的主要措施。
城市人口;城鎮(zhèn)化進程;群眾體育
人口結構是指由城市人口性別、年齡、家庭、職業(yè)、文化、民族等因素構成的人口參照標準。而城市人口主要有職業(yè)結構反映城市的性質、職能等社會經濟特征。現階段中國城市一般以18~55歲(女)和18~60歲(男)為勞動年齡人口,其中包括從業(yè)人口和待業(yè)人口,還有少許的被撫養(yǎng)人口。城市從業(yè)人口和非從業(yè)人口的比率是表明一座城市的就業(yè)能力、勞動水平和勞動力資源利用的社會經濟指標,2012年我國城鎮(zhèn)人口為71,182萬人,占52.57%;農村人口為64,222萬人,占47.42%[1],城鎮(zhèn)人口比例的增長帶來了一些問題,其中包括了城市群眾體育問題。
目前城市體育參與人群,或體育消費人群存在著社會階層分化現象。在高檔賓館、場地、會所的高消費的體育活動項目參與選擇上,社會中間階層較多,而弱勢群體相對偏少,甚至沒有體育消費,后者多出現在休閑廣場、公園、路邊等免費場所。
2000年的城市人口比重為36.22%,2010年的中國人口中,城市人口占了49.68%,與農村人口基本各占一半,到了2012年末,中國城市人口達到了52.57%,12年以來中國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了16.35個百分點。說明了在過去的12年中,中國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移提升的速度快。城市人口比重高,必然加大城市購買力,促進物品消費,其中包括體育消費。按照2002年公布的體育人口為33.9%[2]的結果來看,與國外體育人口相比,我們顯得還較落后,如果城市體育人口增加、體育場地增加將更有益于促進體育消費。
由于改革開放前社會階層結構分化較低,體育呈現很強的封閉性和剛性的特征,從千篇一律的職工廣播體操、學校體育的跑、跳、擲等運動項目,到農村的籃球、部隊游泳等體育活動,在體育競賽上也是由體育行政部門計劃組織,剛性體育違背了體育文化多元化的理念,對發(fā)展不利。
改革開放后,我國發(fā)展到多元化體育參與,社會結構從以前的“農民、工人、知識分子”的三元結構,發(fā)展為現在的“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底層”等五種社會等級結構組成的十大社會階層分層結構。在推進城鎮(zhèn)化發(fā)展過程中,城市體育資源大多集中用于“競技體育服務”,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之間的矛盾主要表現在體育供給與需求上。我國長達幾十年的經濟體制改革使社會分層結構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一張網球俱樂部會員卡和一張羽毛球會員卡,不僅在體育消費上存在區(qū)別,而且在身份上產生不同的消費檔次,出現了高級場所和公園、馬路、廣場等兩種體育活動地點的差距。而在對安徽蕪湖、江西南昌、貴州貴陽、云南昆明、內蒙古錫林格勒等城市訪問后得知,原來在校的大學生多喜歡在本校參加體育活動,原因是學校具有良好的體育場地和體育設施,如羽毛球館,游泳池等場館吸引著廣大學生,工作后雖然有意愿參加體育活動,而限于場地缺乏都放棄了。因此,有關報道稱除了學校、部隊以外,社會體育人口僅占10%。所以在城鎮(zhèn)化進程中要加強體育公共產品的投入。
現代社會的體育參與或體育消費存在嚴重的階層分化的現象,體育觀賞消費支出呈現出明顯的階層分化趨勢。農村人口進城,城市是否接納他們參與體育,很大程度上需要組織、策劃、扶持,以及盡量縮小農村進城人口和城市人口在體育消費上的差距,從政策上需要支持、在組織上需要引導,對于公共體育產業(yè)的投入、體育公共產品的服務要適當向剛進城的農村人口傾斜。
從蕪湖市來看,蕪湖市城市居民2013年人均消費17 580元,2014年蕪湖市居民均可支配收入27 384元。體育消費支出費用在500元以下的蕪湖居民占51%, 500至2 000元的占11%,2 000~3 000元的占1%,其中36%沒有體育消費[3],調查表明蕪湖市居民總體消費水平偏低。通常而言,較高的社會職業(yè)經濟收入較高者體育消費較高,參與高檔體育消費者一般均為社會分層位次較高者,反之較低。
社會職業(yè)聲望較高、經濟收入水平較高的社會上層階層,在體育消費活動中存在著以高檔體育設施的體育消費和奢侈消費,與以不花錢,花小錢或投資不大,對體育設施要求不高的低階層人員的消費存在著嚴重的區(qū)別,背后隱藏著經濟實力、社會資源等社會階層差異問題。因此,城市體育的發(fā)展,特別是城市社區(qū)體育,包括農村進城人口的體育發(fā)展應該充分考慮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訴求,特別是要關注社會中下層、弱勢群體的體育需求,不斷提高各社會階層的體育人口比例。組織倡導新型城鎮(zhèn)化居民參與群眾體育,這對促進城市文明、增強城市公民體質、協調社會體育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
城鎮(zhèn)化建設的核心是將原先從事第一產業(yè)的農業(yè)人口,從較為分散的農村向城市聚集,以加入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的轉變過程?;蛘哒f對失地農民轉移到城市向非農人口的拓展。隨著城鎮(zhèn)化的發(fā)展,城市人口相對增加,使原先投入的城市公共產品服務,反應在體育需求、供給等方面發(fā)生重大變化。
城鎮(zhèn)化發(fā)展能否接納農村人口進入城市成為體育消費人群,一方面是體育活動、體育娛樂、體育休閑場所從擁擠的城市空間拓展,或投入向外延伸轉移到郊區(qū),滿足進城的農村人口參與體育活動的場所;另一方面農村和小城鎮(zhèn)人口和生產要素向生產線或集群產業(yè)的大規(guī)模的城鎮(zhèn)轉移,主要是中等規(guī)模城鎮(zhèn)和大城市的郊區(qū)方向轉移,諸如長江經濟區(qū)、珠江經濟區(qū)、渤海經濟區(qū),長三角經濟帶、皖江城市帶等。
體育鍛煉、體育活動是現代人追求一種能提高現代人生活質量乃至生命質量,同時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享受和發(fā)展一種新的、更合理的特殊生活方式。2012年全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2.57%。城市人口增加,體育人群增多,從理論上講將推動群眾體育的發(fā)展,群眾體育也會增加城市的活力。但城市人口結構變化出現了體育公益產品和服務供給不足的問題,將會制約進入城鎮(zhèn)新人口的體育參與。
我國體育公共產品建設主要集中在廣場、學校、部隊。經營性體育產品主要為健身會所、新業(yè)態(tài)商業(yè)場所、星級賓館酒店等。體育設施、場館建設主要集中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或省會城市,然而,城市區(qū)域與體育群體存在不平衡的問題。據國家統計局資料報道我國西部體育人口在占8.2%,而南部的廣州則為42.49%。體育人口的區(qū)域差異十分明顯。在西部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只有14座,人口還不到2 000萬,只占西部人口5.6%[4]。按照2014年公布的中國339個城市人口結構,中國城市人口與城市經濟存在著一定的差距。339個城市平均城市人口為390萬,城市GDP平均為1 302.95億,城市人均GDP為30 846.49萬。這339個城市中有些城市居民除了人的基本生活能滿足以外,具有了精神文化層面的經濟支出能力,而有些城市人口較少,城市經濟總量、人均收入還沒有達到平均水平(30 846萬)。在幾個大城市中重慶人口為2 884.62萬,GDP為7 894.24億,人均27 367元;上海人口2 301.91萬,GDP為16 872.42億,人均73 297元;北京人口1 961.24萬,GDP為9 108.83億,人均70 402元;成都人口1 404.76萬,GDP為5 551.30億,人均39 518元;天津人口為1 293.82萬,GDP為13 777.90億,人均70 251元,而西部城市中西藏的山南地區(qū)人口32.90,GDP 54.03億,人均16 423元;青海的玉樹人口37.84萬,GDP 31.86億,人均8 418元;甘肅甘南人口68.91萬,GDP 67.84億,人均9 844元;云南的麗江市人口124.50萬,GDP 143.59億,人均11 533元;寧夏固原市人口 122.82萬,GDP 104.03億,人均8 470元。綜上前5個城市與后5個城市存在著顯著差異。從理論上講城市經濟發(fā)達,人均收入水平高,具有一定的經濟自由支出能力,其花錢投入體育健身、體育審美欣賞、體育裝備購置等方面的支出相對就有一定的比率。城鎮(zhèn)居民體育消費、體育參與是隨著經濟收入差距不同出現了階層消費特征。諸如,2000年我國城市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為6 280元,我國城市居民年體育消費支出在300元左右,占可支配收入的5%左右;從消費結構來看,運動服裝、鞋帽等體育實物消費的比重占體育消費支出的81.5%,而用于觀看比賽,參加娛樂活動的勞務性消費比重僅占體育消費支出的1%左右,體育書刊磁帶占7.1%;其他消費品占2.4%。體育消費總體水平的偏低和體育消費結構的相對不合理,是當前我國居民體育消費的主要特征。從表面上看,這也許是與個人的興趣、偏好、便利心理有關,但背后卻隱藏著決定經濟實力的社會階層差異[5]。
我們知道城市的社會生態(tài)環(huán)境、經濟水平受到了地理環(huán)境和經濟的影響,這些城市的居民參與體育、享受體育也相應缺乏選擇的空間,而城市經濟水平高、人均收入高的居民選擇空間就大。對此,對欠發(fā)達城市國家要從宏觀上合理匹配調控公共體育產品的投入,加強體育公共服務;合理調整人力資源,和諧發(fā)展經濟和改善人口質量,加大人才橫向流動;在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問題上國家應有一定的標準或統籌規(guī)劃,特別是在體育公共設施建設方面能考慮到不同城市群體包括農村群體能享受到體育公共產品的服務,因為體育不僅是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還是積極提高生產力的有力措施,凝聚人心、團結向上的基礎工程?;诔擎?zhèn)化進程的契機,促進城市體育的發(fā)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體育特別是競技體育成為世界第一集團軍,2008年北京奧運金牌第一,我國成為世界矚目的競技體育大國。同時,我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促進了群眾對體育的認識,也推動了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大力開展群眾體育是我國體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競技體育是精英體育,是少數人的體育,只有普及了群眾體育才有體育市場,有了體育市場才能成為擴大體育內需的條件,有了內需也有可能推進體育產業(yè),有了體育產業(yè)就能促進體育消費,促進體育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群眾體育落后于競技體育,如果城鎮(zhèn)化進程中缺乏考慮進城人口的體育參與,缺少體育公共產品的投入,就會更加影響群眾體育的發(fā)展。鑒于此,在大力發(fā)展城鎮(zhèn)化建設進程中,促進群眾體育發(fā)展,要立足于體育參與權益,使體育與社會、經濟、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均衡發(fā)展。
以安徽蕪湖為例,蕪湖市依然有12%的社會上層體育消費為0元。這表明,在社會上層中體育消費的意識與消費水平仍有待進一步提高。蕪湖市的社會下層居民的體育消費為0元的居民占54%,500元以下的體育消費占43%。說明體育消費與體育鍛煉意識有相關,更與收入相關。然而在時間問題上,選擇沒有時間參加體育活動的社會階層按上中下三層遞增,分別是21%,38%和41%,這一現象論證了時間與參與體育活動的關系。
我國城市化進程中困擾體育發(fā)展不僅是經濟問題,也不完全是生態(tài)地理環(huán)境等情況,公共體育資源的配置與公共體育資源需求存在差異或矛盾,以及社會倡導組織等問題,更為影響群眾體育的是自身的體育態(tài)度意識問題。很多中國人等身體出了問題才注重鍛煉,所以第一次國民體質健康普查時,出現了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體質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還差的情況。由于工業(yè)化、現代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我們現在逐漸由體力勞動運動狀態(tài)向相對靜態(tài)的腦力勞動,生產流水線的方式轉化,人的軀干逐漸萎縮,碩大的頭腦越來越發(fā)達,使人的身體不成協調,這個體質弱點在人類進步的現代文明社會之后表現更明顯。文明的進步,體質的弱化使我們強烈意識到將體育作為國家戰(zhàn)略發(fā)展的重要性,而這就需要加強組織、宣傳群眾體育。據吳娟娟報道,蕪湖市2014年體育文化和體育旅游博覽會期間,蕪湖市有關非政府組織開展了39場、5 490人次參與了健身操(舞)、太極拳、空竹、體育舞蹈、輪滑、攀巖、五禽戲等運動項目的全民健身展示和文體表演。在”兩博會”的實際展覽內容中,體育文化占20%,體育旅游占43.6%,特色體育項目及體育旅游裝備占17.6%,戶外用品、旅游服務占8.3%,有利促進了市民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和體育旅游的熱情。在蕪湖“兩博會”期間,通過調查,參加全民健身展示和文體表演者大多數是來自城鎮(zhèn)社區(qū)的群眾,組織群眾體育活動或賽事是有效促進城市居民體育活動的開展的方式之一。
以前國民沒想到跑步、打球還能與GDP有關,在了解到國外的體育產業(yè)達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甚至是2%時,大家意識到體育消費可以對國家經濟戰(zhàn)略帶來一定的支持。體育產業(yè)是綠色產業(yè),對提高城市經濟發(fā)展起到了獨特的作用,中國的體育產業(yè)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發(fā)展到今天以健身娛樂、競賽表演為主要方向,基本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業(yè)形態(tài)和行業(yè)制度。
據分析,城鎮(zhèn)化水平與城鎮(zhèn)居民消費水平成正比,從理論上講,人口多的城市比人口少的城市體育消費高。經濟發(fā)達或需要具有生產勞動力的城市是體育消費的主力軍,將推動體育產業(yè)優(yōu)先發(fā)展。諸如農村剩余勞動力向江蘇、浙江、上海、廣東和北京等城鎮(zhèn)化水平較高的省份城市轉移,這些城市流入的人口一般超過800萬人以上,能夠拉動促進能源、住宿、交通、餐飲、休閑體育等產業(yè)發(fā)展,而如何在這些地區(qū)發(fā)展體育產業(yè)是一項重要的經濟戰(zhàn)略問題。以浙江省為例,截止2014年,浙江省體育及相關產業(yè)總產值達到了789.9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0.71%[6],居全國前列。浙江體育產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群眾體育發(fā)展,浙江近年來組織了眾多趣味的群眾體育項目,如有些城市逢單月舉行健步走、排舞、廣播操、棋類、自行車、登山六大草根熱門運動;逢雙月,90個縣市區(qū)結合各自體育特色,開展體育盛會,用運動的形式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業(yè)余生活。又如安徽省,大力發(fā)展體育健身器材、服裝等體育產業(yè),有力促進了體育經濟和群眾體育的發(fā)展。目前我國體育產業(yè)市場培育已初見成效,因此,群眾體育的發(fā)展一方面需要國家宏觀調整,資源整合,而另一方面,體育產業(yè)的開發(fā)是一項有利措施,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不能等待國家的投入,而要積極興辦體育產業(yè),形成產業(yè)和群眾體育和諧發(fā)展的良好局面。
5.1 現代社會的體育參與或體育消費存在嚴重的階層分化現象,體育消費支出呈現出明顯的階層分化趨勢。農村人口進城,城市是否接納他們參與體育,很大程度需要組織、策劃、扶持,盡量降低農村進城人口的體育消費,在體育公共產品的服務上要適當傾斜剛進城的農村人口。此外,政府要根據社會階層不同的需求,適當加大體育供給力度,提高社會體育服務水平,在按市場經濟提供有償服務的同時,兼顧非盈利性的體育運作方式。從利益視角看,體育利益的協調與均衡是關乎體育事業(yè)的大事,即使是提高健康水平的活動也出現了體育消費、體育參與的等級分化現象。要使體育利益能得到相應協調的發(fā)展,在堅持“競技體育”發(fā)展的同時,興辦體育產業(yè),統籌群眾體育、學校體育全面發(fā)展,政府在投入公共體育產品時要考慮大眾體育需求,維護群眾體育利益。
5.2 要意識到群眾體育事業(yè)與城市經濟發(fā)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發(fā)展經濟,有利于推動群眾體育;優(yōu)化群眾體育,又能提高生產力、發(fā)展經濟。
5.3 城市人口變化推進了群眾體育的發(fā)展,群眾體育發(fā)展也增加了城市的活力,帶動了體育產業(yè)、體育消費、體育文化的發(fā)展。但群眾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經濟、體制的制約,還取決于社會文化價值與個人觀念上的東西。加大體育文化的宣傳力度,糾正錯誤觀念,樹立正確思想,是提高群眾體育積極性的有力措施。
5.4 體育產業(yè)是綠色產業(yè)和朝陽產業(yè),是城市經濟的一個增長點,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要積極開發(fā)體育產業(yè),欠發(fā)達地區(qū)可以在國家投入下,尋找自身特點與優(yōu)勢,努力挖掘體育產業(yè),我們也要意識到在現代新型城市化進程中,不僅城市人口發(fā)生了變化,還涉及新型城鎮(zhèn)人口的社會福利、保障、教育、就業(yè)等國家宏觀上的資源和人力資本統籌問題,地方政府應積極調整投資建設與地方資源配置的關系,合理充分地開發(fā)體育產業(yè),促進群眾體育的發(fā)展。
[1]國家統計局.2012年末中國城鎮(zhèn)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52.57%[EB/OL].http://www.china.com.cn,2013-01-18.
[2]張洪潭.中國體育人口不到10%[EB/OL].http://www.sina.com.cn,2008-08-27.
[3]李麗.社會分層視角下的蕪湖城市居民體育消費研究[D].蕪湖:安徽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4]周進國,黃彥軍.社會結構分化下構建我國社會體育整合機制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11):6-9.
[5]方新普.社會階層分化與體育利益群體傾向的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31(6):21-24.
[6]浙江體育局.體育產業(yè)已成為浙江經濟發(fā)展新引擎[N].中國體育報,2015-11-24.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and Mass Sports Demand
SHEN Haojie, FANG Xinpu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AnhuiEngineeringUniversity,Wuhu241000,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crease of people who demand sports in urbanization leads to a series of social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ss sports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demand has been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by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soci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in th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ports public products supply and inadequate public services, sports consumer class divide, lack of sports consciousness is a major problem.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mass sports products investment, to develop economics, to improve the sports consciousness and establish the sports industry is main measure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mass sports and urbanization.
urban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process; mass sports
2016-06-2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社會轉型時期的體育利益格局分化重組與對策研究”(08BTY021)。
沈浩杰(1987-),男,江蘇南通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社會學。
G812.4
A
1009-9735(2016)05-014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