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源
?
孫中山國民會議主張的反響與啟示
——對1924—1925年間報刊輿論的考察
孫中山于1924年底提出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隨后借助各種宣傳手段,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國民會議運動”。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是孫中山政治理想的體現(xiàn),同時,國民黨對此主張的宣傳鼓吹,也有現(xiàn)實方面的考慮。在種種政治糾葛之中,輿論對孫中山的主張也不乏非議之聲。本文考察當時報刊的記載和評論,分析來自不同立場的聲音,以求更好地認識孫中山國民會議主張的時代反響與現(xiàn)實啟示。
孫中山;國民會議;善后會議
對于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研究界已多有論述[1],本文僅通過考察當時報刊的相關記載、評論,分析孫中山國民會議主張在其中所受的毀譽,以求豐富對于這段歷史的認識和思考。晚清新學家多已認識到現(xiàn)代報刊的價值,唐才常曾謂“報館即史館”,并稱道其“語無忌諱,言多實錄”[2];史家陳寅恪也指出,傳統(tǒng)史學中的史論“實無異于今日新聞紙之社論時評,若善用之,皆有助于考史”[3]。由此看來,近代報章的相關記述,無論在史料價值與思路啟示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下文即在廣泛披閱報刊史料的基礎上,對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試作探討,以就正于方家。
孫中山在1924年11月發(fā)表的《北上宣言》中,提出召集國民會議的主張。隨后孫中山多次對之加以申述,直至留下“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xiàn)”的遺囑,把召開國民會議作為最后的遺命[4],第640頁。
孫中山對于國民會議的熱忱,確有至情至性的一面,在生命垂危之際,更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去世前兩天,孫中山曾召汪精衛(wèi)、孫科諸人至榻前,告以“欲促成國民會議,以解決國是”的愿望,“言下淚奪眶而出”;去世前天,“于此病狀萬分沉重中,又急呼‘國民會議’、‘同志奮斗’等語,逾十分鐘”[5]??梢娖鋵駮h的熱心執(zhí)著。
《北上宣言》發(fā)布不久后,段祺瑞即擬入京就任臨時執(zhí)政,并積極籌備善后會議與國民代表會議。隨后國民黨與段政府展開政治角逐,雙方關于國民會議的分歧,也成了爭議的焦點。孫中山一派甚為注重宣傳造勢,借以增加政治資本。當時報道稱:“北方范圍內(nèi)各省區(qū),國民黨勢力本較薄弱,故孫決定從宣傳入手,以期他日能選出多數(shù)代表,其用意之深、著力之猛,已可概見?!盵6]
孫中山曾對新聞記者表達了“希望報界一致鼓吹”之意[7],并向直隸、山東、山西、陜西、甘肅、奉天、吉林、黑龍江、西安、張家口、歸化、熱河十三省區(qū)派出國民會議的宣傳員[8];在全國政治中樞的北京地區(qū),更是特意遴選重要分子九人,前往各界接洽[9]。在作為國民黨大本營的廣東,其宣傳更是熱火朝天,東方通訊社電文稱:“廣東國民黨反對善后會議運動,近來益為露骨。各團體各以通電,集會討論等手段,努力宣傳,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為促成國民會議擬舉行示威運動。并設法與各團體結合。”[10]又謂:“廣東民黨促進國民會議運動,最近益為激烈,各中國報大概為各團體宣言或通電所占滿。”[11]
正如時論所指出的:孫中山的主張“冠冕堂皇,易博大眾之同情”[12]。國民黨的努力宣傳,也得到了積極響應。尤其在孫中山北上抵京之后,各團體更紛紛表達對其主張的擁護,報道稱:“國民之盼望國民會議實現(xiàn),幾乎全體一致,故函電如雪片飛來,各種促成團體,亦如春筍之勃然滋長?!盵13]在此輿論攻勢下,段祺瑞方面也感受到了壓力,當時消息稱:“執(zhí)政府近接各省區(qū)請速召開國民會議之通電頗多,已知民意之趨向,勢難再事延綏而不召集。故由段執(zhí)政令知許世英從速籌備,以便于善后會議閉幕時,即行召集。”[14]
孫中山的本意,即是希望借輿論攻勢來與執(zhí)政府抗爭。孫氏曾在演講中鼓動各人以函電形式促開國民會議,稱:假若“所打的電報有幾千張幾萬張,這種和平的爭法,好過用武力的幾千兵和幾萬兵?!盵4],第371頁國民黨方面也以此向執(zhí)政府施壓,在《對于善后會議之宣言》中,即聲稱:“自宣言(按:《北上宣言》)公布以來,海內(nèi)外各民眾團體,群起響應,函電絡繹,披露報端,為國人所共見。而各處國民會議促成會,更風起云涌,進行極猛。宣言所主張,為人民心理之所同,于此可證”[15]??梢娖湫麄鞴拇?,不無現(xiàn)實利好。
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既有其政治理想的訴求,也有著現(xiàn)實政治的糾葛。而既卷入現(xiàn)實政治,爭議的產(chǎn)生便也在所難免。在得到輿論推波助瀾的同時,報刊評論中對孫中山主張的責難也并不少見。
考察當時的報刊評論,對孫中山國民會議主張的非議主要集中于以下幾點:(一)認為其空懸理想,不切實際;(二)指責其故為高論,言行不一;(三)質(zhì)疑其假托民意,別有目的。
“國民會議”固然是良法美意,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無先例可循,究竟該如何操作,也無明確的法規(guī)可據(jù)。當時法制院在制定組織方法時便頗費躊躇,“連日集議數(shù)次,尚未致規(guī)定方法”[16]。時評即指出:“不唯人民方面無此種經(jīng)驗,政府方面,除慎重將事外,亦無若何之發(fā)展計劃?!盵17]故對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時人多質(zhì)疑其可行性,如陳炯明便曾謂其“無非一種幻想而已”,認為“此種會議縱能召集,則參與會議之代表,所代表之黨派既不相同,而所抱之政策與要求又不一致,能否和衷共濟,共趨一途,尚屬不可議料”[18]。關于其與實力派間的關系,時評也不無顧慮,認為:“現(xiàn)在的軍閥財閥官閥諸實力派,他們的利益,是與平民們的利益有許多沖突的地方。若純靠平民的主張來定辦法,則其辦法必有許多不利于實力派的先生們的,定出來之后,他們反對,不肯奉行,則一切仍成畫餅。”[19]有評論則對國民會議的實際效果表示懷疑,指出:“中國今日不患無救國之法,而患無救國之人,當此武力萬能時代,國民會議即產(chǎn)生,國民會議所謂決之方案,即確足以救國,亦寧即有見諸實行之余地……國民會議誠高矣美矣,然何法可以使國民會議之實現(xiàn),且何法可以使國民會議議決之方案可以見諸實行,此點不能解決,仍空談耳?!盵20]
孫中山一派與執(zhí)政府之間的恩怨也頗引人關注,有時評即認為:國民黨對善后會議的抵制,系為“意見爭執(zhí)”[21]。有評論者指出,孫中山認定善后會議違背民權原則,乃是主觀偏見,而“事前遽斷”[22]。而孫中山指謫善后會議為軍閥、政客之間的“分贓會議”,則被論難者還之以其人之道。如有研究系背景的《晨報》,便多刊載抨擊國民黨的社論,謂“孫氏年來憑恃武力摧殘民權與北方軍閥相伯仲……其反對善后會議,不過屬于政治上之方便”[23];“表面反對官僚軍閥式之善后會議,而實際又利用軍閥官僚勢力,以鼓吹其一派把持之國民會議”[24]。
另一種論調(diào),則是質(zhì)疑孫中山的用心。與國民黨屢有過節(jié)的《香港華字日報》便為此甚力,指責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系“假借民意以倒段”[25];挖苦其“武力爭不得則民意,民意鬧不來則又武力”[26]?!妒⒕r報》也曾刊文指出,國民黨之所以與北京執(zhí)政府意見不合,實則系由于江西地盤之爭執(zhí),國民會議的爭議“只可謂為表面的”[27];《晨報》評論則稱,國民黨“以民字為招牌”,系為“抬價上比較便益而已”,實則與軍閥“皆為一丘之貉”[28];天津《益世報》也刊載時評,認為國民會議即便得以召開,亦恐為國民黨所把持:“更恐孫氏主張之國民會議,非中華全國之國民會議,而仍為一黨一派之國民會議,其危險將有倍于善后會議者矣?!盵29]
由此可見,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雖由于宣傳得力,獲得較大范圍的輿論支持,但社論時評的質(zhì)難,實則亦從未停歇。這也為后人對孫中山國民會議思想的評述提供了另一種思考。
時人曾指出國民會議思想的西方來源,稱:“國民會議之名,見于法國憲法,而其制昉自歐洲古代,今瑞士各州亦猶行之,美國則名曰憲法會議?!盵30]而其在中國的開展,則導源于近代以來對西方民主制度的仿效。1911年,各獨立省份制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其中便有“召集國民會議”之說;在隨后的南北和談中,國民會議也屢被提及;其后如張東蓀等人亦時有呼吁[31]。而國民會議在近代中國見諸實踐,則是1915年的事。其時袁世凱籌備恢復帝制,擬召集國民會議以解決國體問題,便成立了“辦理國民會議事務局”,并公布《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然其手段與目的,卻與民主政治的宗旨大相徑庭。此次召集國民會議的動機,正如當局在致各省區(qū)的電文中所言:“所以必采取文明國家制度,不惜委曲繁重以求之者,蓋對外之關系實較之對內(nèi)為重。自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公布后,各國駐使以我國采用文明制度,頗示贊成之意。如果各地方監(jiān)督均能依法舉籍,更多方運用以濟事實之窮,是對內(nèi)多一分斡旋,對外少一層棘手?!盵32]可見其所關懷者全不在于民意。而此次國民會議為人詬病,更在于袁氏的操縱投票,使得“民意機關”的意味蕩然無存[33]。然而國民會議的形式,仍舊吸引著各方的興趣,并于1920年代形成高峰,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成了1920年代初中國各派政治勢力相互斗爭或妥協(xié)的一面旗幟?!盵34]孫中山在1924年提出國民會議主張,一定程度上順應了時勢,鼓動起國民熱情,促成其政治覺悟。當時北京國民會議促成會即在宣言中指出:“蓋中國之內(nèi)亂外患,為人民不起聞問政治,委之于少數(shù)人包辦之過。吾人今日應當痛改舊非,起而參加國政。”[35]在這股熱潮中,時人亦感到“國民會議已漸由理論進為事實”[36],對之滿懷期待。
對于孫中山的國民會議主張與“軍政—訓政—憲政”的革命程序論之間的關系,當時即有評論者指出,“孫先生北上時候主張召集國民會議,原是為應付當時特殊情勢之一種辦法”,并注意到國民會議因其理想色彩,確與現(xiàn)實政治有所違和,告誡道:“在軍政、訓政時期,絕對實行一黨治國的時候,忽然產(chǎn)出來一個號稱代表國民全體的國民會議,是不是于已經(jīng)紛煩的政治局面,又多加上一重紛糾的因素,反而使革命政治,難于進行?今日主張促成國民會議的人,大約之看中了國民會議表面上的美名,而沒有計及由此而生的種種實際的復雜問題吧。”該文還提到:“若是國民黨的反對黨利用國民會議這個機關,來和國民黨為難,形勢便不免更加紛擾了?!盵37]這個告誡似乎也一語成讖,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組織的國民會議,便飽受多方質(zhì)難[38]。孫中山所留下的國民會議遺命,因其濃重的民主理想色彩,成為民主抗爭的思想武器,也給國民黨的“黨治”造成了相當?shù)闹萍s[39]。而作為一種政治信念,孫中山關于國民會議的理想與情懷,依舊有著恒久的啟益。
[1]相關研究主要有王水湘.國民會議運動[J]. 歷史教學,1985(2);王金铻.論國民會議運動[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85(5);潘肇.孫中山為召集國民會議的斗爭[J].史學月刊,1985(5);趙金康.國民會議思想評析[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2]唐才常.史學略論[A].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編.唐才常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0:41.
[3]陳寅恪.馮友蘭中國哲學史上冊審查報告[A].陳寅恪集·金明館叢稿二編[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1:280—281.
[4]孫中山.孫中山全集.第1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孫中山昨日逝世[N].北京日報,1925-3-13.
[6]國民黨宣傳與魯鄭[N].晨報,1924-12-25.
[7]孫中山之行蹤[N].北京日報,1924-11-21.
[8]國民黨大宣傳[N].晨報,1924-12-24.
[9]中山派員在京宣傳國民會議[N].京報,1925-1-5.該九位委員分別是:羅馭雄、郭春濤、黃日葵、紀人慶、于國楨、姜紹謨、劉瑛、王東珍、王師曾。
[10]反對善后會議[N].晨報,1924-12-19.
[11]廣東國民會議運動之猛烈[N].順天時報,1924-12-22.
[12]國民會議與善后會議[N].北京日報,1924-12-20.
[13]國民會議促成會[N].京報,1925-1-4.
[14]國民會議已在籌備中[N].北京日報,1925-1-12.
[15]國民黨執(zhí)行委員會宣言[N].盛京時報,1925-2-7.
[16]國民會議組織問題[N].晨報,1925-1-13.
[17]所望于國民會議者[N].天津益世報,1925-1-6.
[18]陳炯明對于時局之談話[N].北京日報,1925-1-10.
[19]善后會議與國民會議[N].京報,1925-2-24。
[20]我對于國民會議的意見[N].香港華字日報,1924-11-27, 1924-12-2.
[21]再說善后會議[N].中華新報,1925-2-7.
[22]善后會議與民權原則[N].京報,1925-1-31.
[23]軍閥心中之善后會議與國民會議[N].晨報,1924-12-26.
[24]告孫文[N].晨報,1924-12-31.
[25]孫中山北上運動之步驟[N].香港華字日報,1924-12-20.
[26]我對于國民會議的意見[N].香港華字日報,1925-1-9.
[27]民黨對段政府不滿之內(nèi)幕[N].盛京時報,1924-12-29.
[28]善后會議與黨人[N].晨報,1925-2-1.
[29]善后會議與國民會議[N].益世報,1925-2-1.
[30]修平.論國民會議[J].大中華,1915,1(3).
[31]張東蓀.國民會議之主張[J].庸言,1913,1(21).
[32]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北洋政府檔案·辦理國民會議暨籌備立法院事務局(4)[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178.
[33]如1916年云南政報發(fā)行所便刊印《民意徵實錄》、《袁世凱偽造民意紀實》,將當局各密電公布于世,以揭露其操縱民意的黑幕(見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2)[M].武漢出版社,1990.);同年梁啟超亦作有《袁政府偽造民意密電書后》一文,譴責袁氏政府的此番行為。
[34]孫宏云.孫中山的民權思想與職業(yè)代表制[J].廣東社會科學,2007(1).
[35]北京國民會議促成會宣言[N].京報,1925-1-5.
[36]國民會議[N].中華新報,1924-11-26.
[37]松子.國民黨與國民會議[J].現(xiàn)代評論,1928,7:174.當代研究者也傾向于認為:孫中山在1924年的國民會議構想,系為應對時勢的臨時措施,是一種現(xiàn)實主義策略。參見桑兵.孫中山革命程序論的演變[A].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C].中山大學出版社,2001;孫宏云.孫中山的民權思想與職業(yè)代表制[J].廣東社會科學,2007(1).
[38]周鵬林.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各界對國民會議的主張[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09.
[39]丘哲.由一黨召開“國大”想到鄧演達先生的論國民會議[J].中華論壇,1946第2卷: 7,8.
責任編輯:李 玲
2016-05-23
李源,女,廣州市社會主義學院助教。廣東 廣州,510030。
D693
A
1672-3562(2016)03-006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