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澤晞
?
孫中山逝世前夕的報訊與政情
孫中山逝世前夕,正值國民黨的多事之秋。先是內(nèi)部派系林立,左、右之爭日益突顯,在繼任總理的問題上,也有“太子派”、“元老派”明爭暗斗的傳聞;對外方面,與段祺瑞臨時執(zhí)政府關于善后會議、國民會議的分歧,更使國民黨疲于應對。而商團事變方且平息,與陳炯明的“東江戰(zhàn)事”又起。此情形下,孫中山的病況更加深其危機,也日益牽動時局,成為輿論矚目的焦點。回顧當時各報刊的相關報道,可直觀體察彼時政局情形,通過時人的不同評述,亦可更豐富、全面認識孫中山之功過是非。
孫中山 ;國民黨 ;報刊輿論 ;政局情形
自1924年11月的力疾北上,到1925年3月病逝于京,孫中山至其生命末尾,仍舊身處政界紛擾的是非聲里。北京政變發(fā)生后,欲借此為契機,孫氏攜其時局主張啟程赴京,便也捲入到各派勢力的博弈之中,并吸引了媒體競相關注。報訊中固不乏捕風捉影的渲染之辭,然通過其間的相關評述,亦可感受政情之復雜多端。清末新學家曾有“報館即史館”之說,回到當時記者的筆下情境,今人對于孫氏遺囑中的“革命尚未成功”之語,或可更有了解之同情。
孫中山北上途中,行至天津時復發(fā)肝病,行程因而耽擱多日,后雖勉強抱病晉京,然已頗難周旋時事。在當時港媒的解讀,國民黨的艱難處境實為孫氏之重要病因,其評論謂:“中山年來在粵,以東江戰(zhàn)事,未能得手,商團抵抗,復起風潮,更以諸將意見之難融,餉項羅掘之無術。政務方面,則元老派與太子派并時爭權(quán);黨務方面,則共產(chǎn)黨與不共產(chǎn)黨互相水火。辦理諸多棘手,調(diào)停煞費苦心,以至心血虧耗,肝火升騰,此皆致病之由來也?!盵1]孫中山抵京之時,雖有歡迎慶典此起彼伏,而當其抱恙于行館,來訪慰問之政界名流亦絡繹不絕,對其國民會議主張,聲援函電更是紛如雪片。盡管《北上宣言》之措辭依舊慷慨激昂,然港報所透露的情形,正是其多事之秋的生動寫照。
1924年底的廣州商團事變,已如時論所言“釀成巷戰(zhàn)之慘”,[2]使孫政府的形象大受影響。隨后陳炯明也趁孫中山北伐之機進攻廣州,中山病危的消息傳出,形勢愈加捉襟見肘,陳部“聞中山病篤,思乘廣州人心浮動之機會,特下令大舉反攻”。[3]是時多家報紙皆曾報道其財政之紊亂,如《申報》稱:“廣東財政自軍興以后,強半為軍人所占,收省庫市庫等于虛設?!嗜ツ?民國十三年)一年,中山曾迭下統(tǒng)一財政之令,無如軍隊復雜,各霸一方,多持觀望態(tài)度,無肯首將財權(quán)奉還財政當?shù)勒?。上峰雖三令九申,然占領財權(quán)之軍人卒無一應?!盵4]《香港華字日報》亦謂“孫政府財政久涸”;[5]《中華新報》也刊文提到“廣州孫政府此兩年來,應付軍費,羅掘已盡,目下財政狀況,其拮據(jù)已達于極點,最近以各軍之催索餉糈,已急如星火,而到期外債之追討,尤有刻不容緩之勢”,并有大借日款以還債之消息傳出。[6]困境可見一斑。
國民黨的更大憂患,還在于與北京政府之政治分歧。曹錕、吳佩孚政權(quán)被推翻后,段祺瑞主掌臨時政府,上臺后旋即籌開善后會議,連日電邀各省要人來京列席,以溝通各方意見。惟孫中山一派不甚配合,并提出國民會議與之相持。《益世報》通訊稱:“段系政客急進善后會議不遺余力,惟民黨重要份子,迄未表示贊成之意,殊屬一大難題?!倍戊魅饎t積極向各民黨要人疏通,請其“勿再堅持召集國民會議”。[7]國民黨態(tài)度則頗強硬,不僅派員赴各地宣傳國民會議,以擴大影響,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更發(fā)表宣言稱:“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為今日民族求獨立解放之唯一途徑,乃實現(xiàn)本黨政策之第一步與以黨建國之第一步,故必以此提出國民會議,任何誣蔑、威脅皆不暇顧。愿同志及國民矢誠擁護?!盵8]中山秘書黃昌谷且向記者表示:“善后會議但可代表各面領袖式之名流、政客、軍閥等少數(shù)人之意見,比之由農(nóng)、工、商、學各團體及全國人民所召集之國民會議能代表真正民意者截然不同;中山先生是否加入善后會議,第一須以病體之能否速愈為前提,且必須以該會議是否確能解決各種糾紛為斷?!盵9]面對北京政府的恩威并施,乃至需以中山之病為辭,也反映了民黨的應對乏術。
內(nèi)部方面,國民黨也因聯(lián)俄政策而產(chǎn)生了左、右派的路線爭執(zhí)。不僅時論多 “加孫先生以赤化之惡名”,[10]汪精衛(wèi)、胡漢民、廖仲愷等民黨要人更常被斷言為共產(chǎn)黨人。[11]國民黨中反共風潮也因之而起,先有馮自由等人成立“國民黨海內(nèi)外同志衛(wèi)黨同盟會”,意在“防止赤化”,并上書中山,主張凡信仰共產(chǎn)主義者均當廢黜黨籍。[12]隨后謝持、張繼等人又對“共產(chǎn)派”提出彈劾,“國民黨護黨同志駐京辦事處”特為此召開會議,“冀全黨同志,奮起注意,共圖挽救”。[13]黃埔軍校中,也有學員組織“孫文主義學會”,進行反共活動。[14]孫中山不期而至的病情,也使這番情形蒙上了陰影,有評論稱:“現(xiàn)中山尚健在,而內(nèi)部之訌爭,已如此甚劇烈,一旦不諱,則其分裂,殆為當然必至之事實也?!盵15]而關于國民黨的繼任總理問題,在各報的報道中,不僅汪、胡競爭日益激烈,與廖仲愷之間的明爭暗斗也多被“披露”,[16]“太子派”的孫科,不僅和汪精衛(wèi)“積不相能”,與胡漢民等“元老派”更是矛盾頗深。[17]
此類報道雖多揣測之辭,未可盡信,然國民黨黨內(nèi)問題難以定奪,確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時論所言:“環(huán)視黨中人才,實無一人足繼孫文者?!盵18]輿論也普遍認為,中山病危將導致民黨的解體,張作霖即向日本記者提到,孫中山一旦逝世“國民黨必因之分裂而消滅”;[19]《香港華字日報》亦評論稱:“此后國民黨或不免有孫存與存、孫亡與亡之慨也?!盵20]
基于孫中山地位之關鍵,其患病消息自始便備受關注,且多流言蜚語。日本東方通訊社對“孫文逝世”的不實報道,更曾引起風波。該社于1925年1月27日發(fā)出通訊,首次報道了中山死亡的消息。此次“誤報”含有日本方面反對孫中山的意圖,實為情報機關的有意策劃。以該電文為依據(jù),相關報道廣泛出現(xiàn)于香港、上海、東北等地區(qū)的報紙上,在日本、韓國等國家也產(chǎn)生了相當大的反響。時任廣東省長的胡漢民迅即向各報社下達禁止轉(zhuǎn)載東方社電文的命令,并給日本駐廣州領事發(fā)去公函要求解釋。[21]而孫氏在京養(yǎng)病的期間,“外間不明真相者,往往多揣測之辭。此次移入?yún)f(xié)和醫(yī)院割治,尤多謠傳”。[22]
直到中山逝世,紛擾仍未停歇,在葬儀問題上國民黨與北京政府亦有爭執(zhí)。國會依照國葬條例中“有殊勛于國家者”之規(guī)定,請對孫中山崇以國葬,段祺瑞執(zhí)政也加以核準。惟民黨方面的決議,則提出宜用國民禮制,以符中山崇尚平等之精神,其更實際的考慮,則是背后的政治角逐。當時廣東大元帥府尚未取消,孫、段兩政府本屬對立,若受執(zhí)政府之命令舉行國葬,等于自行取消廣州政府,故有意避其名目。[23]唐紹儀、章太炎亦聯(lián)名致電孫科及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謂:“得報知孫公逝世,論功本應國葬。惟現(xiàn)在未有正式政府、正式國會,此事無法可循。應由家屬及人民以禮行葬,待正式政府成立,追予國葬,始受命令,毋使孫公身后貽非法之羞?!盵24]
中山逝世后,報刊多登載對其功過是非的評議,后世固對孫氏之功勛推崇有加,而當時不少別樣的評論,也反映了時人的相應態(tài)度。對于中山之死,《盛京時報》直言不諱:“總而言之,他在理想方面,名的方面,確已成功;在事業(yè)方面,實的方面,則不見有何功績可言,……直到如今,國家依然四分五裂,百孔千創(chuàng)?!盵25]與孫氏頗有過往的唐紹儀、梁啟超,則或?qū)ζ浞结?,或?qū)ζ涫侄危步杂胁煌庖?。唐紹儀與孫中山“同省且同縣”,相識“已四十年”,頗稱許孫的政治理想,對記者談到:“吾人于哀悼中山先生之際,尤應注意一事,即中山先生實為中國民主主義之成功之人?!洚吷媪糇畲笫聦?,為反對專制之奮斗,反對腐敗之奮斗,及為政府正義之奮斗,此種思想已深入全國人心?!盵26]惟唐氏主張聯(lián)省自治,與孫中山的政治路線有所不同,曾謂:“余以中國區(qū)域之大,省分又多,譬如一家人中,弟兄甚多,若不分居兩處,弟兄間爭執(zhí)必多。余因此覺得中國的政局,除實行聯(lián)治外,無好方法?!贿^我的私見,五權(quán)憲法或不及聯(lián)省自治功用之大與適用?!盵27]
梁啟超與中山則于戊戌年間即已訂交,后因政見不合,遂鮮少接晤。中山逝世次日,便有《晨報》記者往訪梁氏問其感想,梁謂:“孫君是一位歷史上大人物,這是無論何人不能不公鑒的。實□我對于他最佩服的:第一,是意志力堅強,經(jīng)歷多少風波,始終未稍挫折;第二,是臨事機警,長于應變,尤其對于群眾心理,最善觀察,最善應用;第三,是操守廉潔——最少他自己本身不肯胡亂弄錢,便弄錢也絕不為個人目的。孫君人物的價值就在這三件。我對于孫君所最不滿的一件事,是‘為目的不擇手段’。孟子說:‘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不為也?!@句話也許有人覺得迂闊不切事情,但我始終認為政治家道德所必要的。因為不擇手段的理由一倡,人人都藉口于‘一時過渡的手段’,結(jié)果可以把目的扔向一邊,所謂‘本來目的’倒反變成裝飾品了。孫君手段真運用得敏捷。我記得民國六年有一位朋友閑談說:‘孫文與段祺瑞乃至當時所謂督軍團如張作霖等等,有一天因利害共同上,會聯(lián)合起來。’我當時覺得這話太滑稽了,誰知竟成事實!這是最近人人共見的一個顯例?!乙詾閷O君所以成功者在此,其所以失敗者亦未必不在此。我們很可惜的是,孫君本來目的沒有實現(xiàn)的機會□便死去了,我們所看見的只是孫君的手段,無從判斷他的真價值?!盵28]另據(jù)報道,翌日上午梁啟超前往吊唁中山,國民黨中一部分少年黨員對其談話憤恨不平,詰問道:“某報所載足下談話,謂先生(指中山)為目的不擇手段,此是何解!”梁氏答稱:“此不過余個人慨嘆中山目的未達而已。”少年黨員尚欲再問,經(jīng)汪精衛(wèi)阻止,始無言而退。[29]
后隨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到來,孫中山的聲望也由黨及國,1940年4月1日,國民政府表彰中山之“倡導國民革命,手創(chuàng)中華民國”,通令全國尊崇其為中華民國國父,[30]可謂極盡身后功名榮華。然對孫氏的生前志業(yè),溫宗堯的一段評論則更道出其政界生涯的落寞,謂:“孫之一生,絕少快樂之日,居常獨處,并常深思計劃一切,自昔時與李鴻章見面,以迄于死,均如此也?!盵31]關于“國父”,時人的諸多偏見與非議,已隨時間漸行消散,而披閱報刊史料所記錄下的不同思考,對于剝除后世層累的政治刻畫,勾勒孫中山更為真實、本原、豐富多樣的歷史面貌,也自有其意義所在。
[1]銧治后之孫文[N]. 香港華字日報,1925-2-17.
[2]名人小紀[N].申報,1925-2-19.
[3]民黨所傳之粵戰(zhàn)消息[N].順天時報,1925-2-8.
[4]粵省過去一年之財政[N].申報,1925-1-1.
[5]大借款聲中之孫政府財政難[N].香港華字日報,1925-1-3.
[6]粵政府將大借日款說[N].中華新報,1925-1-8.
[7]善后會議與省制問題[N].益世報,1925-1-1.
[8]中國國民黨元旦宣言[N].(上海)民國日報,1925-1-4.
[9]國民黨與善后會議[N].京報,1925-1-6.
[10]國民黨毫無共產(chǎn)非共產(chǎn)之爭執(zhí)[N].順天時報,1925-1-18.
[11]俞漪雯,張志誠譯,傅也俗校. 孫中山、汪精衛(wèi)答《順天時報》記者問[J].黨的文獻,1992(2).
[12]國民黨之紛糾[N].晨報,1925-1-7;國民黨中反共產(chǎn)派決推倒共產(chǎn)派[N].晨報,1925-1-14.
[13]國民派犧牲共產(chǎn)派[N].晨報,1924-1-13.
[14]羅剛編著. 中華民國國父實錄,第6冊[M].臺北:臺灣三民主義獎學金基金會,1988: 4986—4987.
[15]中山病狀及左右派內(nèi)訌詳情[N].香港華字日報,1925-1-15.
[16]孫病危急中之民黨暗潮[N]. 香港華字日報,1925-2-3;孫病垂危中之胡廖爭權(quán)[N].香港華字日報,1925-2-4.
[17]孫科返粵之政海波瀾[N].香港華字日報,1925-1-13.
[18]孫文病重中之粵局[N].晨報,1925-2-11.
[19]張上將軍時局談話[N].盛京時報,1925-2-9.
[20]孫文病訊之日惡與國民黨之前途[N].香港華字日報,1925-2-14.
[21](韓)裴京漢. 1925年1月孫中山逝世說的流傳與日本東方通訊社[M]. 從韓國看的中華民國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22]孫中山病狀尚在危境[N]. 順天時報,1925-1-30.
[23]李恭忠.“黨葬”孫中山:現(xiàn)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24]孫文國葬尚未決定[N]. 晨報,1925-3-15.
[25]中山果死乎[N].盛京時報,1925-1-31.
[26]唐少〔紹〕儀之重要談話[N].盛京時報,1925-3-19.
[27]五權(quán)憲法不及聯(lián)治[N].晨報,1925-3-24.
[28]孫文之價值[N].晨報,1925-3-13.(引文中“□”表示原件字跡模糊。)
[29]哀榮各極之孫中山[N]. 順天時報,1925-3-15.
[30]陳錫祺主編. 孫中山年譜長編,下冊[M]. 北京:中華書局,1991:2135.
[31]西報記中山逝世后消息[N].時報,1925-3-14.
責任編輯:李玲
2016-05-20
莊澤晞,男,中山大學歷史系博士研究生。廣東 廣州,510275。
D693
A
1672-3562(2016)03-006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