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濤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2 )
?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四維建構”
洪濤
(遵義師范學院,貴州遵義563002 )
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路徑進行研究,不能只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某一個層面展開,而要從整體上進行探討和研究。對社會主義核心觀大眾認同進行整體上考察,從經濟基礎、政治環(huán)境、文化氛圍、教育生態(tài)四個層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建構方式,可以提升大眾認同的效果,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建構
作為我國社會最根本的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黨和人民在長期的探索和實踐中形成的為人們共同認可和遵循的價值目標和價值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價值要求、價值內容等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中,逐漸成為他們價值取向的核心組成部分,并對其思想和行為起到自覺的規(guī)約和導向作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建構不能只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某一個層面展開,而要從整體上對其進行把握。經濟環(huán)境、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及教育環(huán)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價值理念、價值要求和價值內容的物質承擔者。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并非是一種抽象的認知。這種認知的獲取離不開他們與周圍的四大環(huán)境的物質信息交換。只有從這“四大維度”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才能發(fā)揮環(huán)境的合力,有效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以一定的經濟基礎為依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依托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基礎,反映了社會成員共同利益和普遍追求的價值取向。恩格斯指出,人們總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1]。因此,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成員一種自覺的價值追求,必須關照他們的切身利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成為中國公民的思想共識,獲得他們的理解和認同,必須使其成為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現(xiàn)實和最直接的現(xiàn)實利益和根本利益的思想引領。因此,價值認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訴求基礎之上的。價值認同的實現(xiàn)不能依靠單純的道德說教。只有發(fā)展生產力,不斷改善和提高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水平,才能使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自覺地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促使社會成員自覺地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物質保障。
要促進社會大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xiàn)從認知到認同的躍升,就必須要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社會成員之間存在著復雜的利益關系,尤其是經濟利益關系,協(xié)調這些關系的關鍵就是建立和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建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離不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分配公正。這需要依靠國家的宏觀調控機制得以實現(xiàn)。政府要通過各種途徑保證社會各階層內部以及各階層之間利益分配的合理化。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我國確立并得以不斷完善。市場經濟催生出多種分配方式,使我國社會的貧富差距日益擴大,集中呈現(xiàn)為不同地域、不同階層之間的社會成員,在經濟條件、教育環(huán)境、生活品質等方面存在著的事實上的不平等。社會現(xiàn)實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宣揚的平等、公正等價值理念形成了較大反差,由此而弱化了它的公信力和說服力。貧富差距的擴大使公民在經濟條件、教育條件、生活條件等多個方面存在事實上的不平等,是制約社會成員價值認同的重要影響因素。核心價值觀沒有被社會大眾所普遍認同和遵循,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們對執(zhí)政者執(zhí)政能力的懷疑。如此,價值認同危機將進一步引發(fā)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
可見,確立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意義重大。因此,要盡量規(guī)避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對人們的利益分配進行合理調整,防止兩極分化和由此而引發(fā)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危機。要著力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公平、公正的制度環(huán)境和市場環(huán)境;要科學制定發(fā)展規(guī)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融入到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各個方面。尤其要加大對法治建設、信用建設、文化建設等相關領域的規(guī)劃力度;對于弱勢群體,必須給予足夠的物質和精神幫扶,及時消除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要建立科學合理的制度體系,引導社會成員相互幫助、共同發(fā)展,形成共生共榮的社會氛圍,確保健康和諧的社會發(fā)展目標得以達到,以此實現(xiàn)不同階層、不同地區(qū)的社會成員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認同。
價值觀也是一種文化。作為文化的價值觀要得以傳播和發(fā)展必須借助一定的載體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本質上是一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社會成員認知并認同核心價值觀,實質上就是幫助他們認知和認同先進文化。奧紐爾·卡斯特認為,“認同是在文化特質或相關的整套文化特質的基礎上建構意義的過程”[2]。價值觀是抽象的,文化表征則是具體的。文化因其多樣化的形態(tài)、路徑、方式,與人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社會的核心價值觀要滲透到社會成員生存和發(fā)展的客觀現(xiàn)實之中,必須以文化為載體。在階級社會之中,文化不可避免地會被貼上意識形態(tài)的標簽。意識形態(tài)在傳播過程中,無論是以大眾文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還是以理論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都是以傳播一定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為目標的。今天,人們的主體性相對于從前,獲得了極大提升,價值主體意識由之而不斷發(fā)展和強化。人們在價值選擇之中,主體性越來越強。在這種情況下,想僅憑空洞地和抽象地宣傳政治意義上的理論原則和價值理念,以期獲得社會群體的價值認同,已很難實現(xiàn)。文化以其內容的具體性和生動性、形態(tài)的多樣性和直接性,參與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不可避免的成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社會大眾之間進行傳播和發(fā)展的有效載體。因此,我們要建設和完善各類文化設施、組織和開展各類文化活動、創(chuàng)設和運用各類文化媒介,并充分利用各類文化組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和幫助社會大眾真正理解和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夠依靠單向的說服和宣傳,而要以人為本,重視價值主體的價值實踐過程,即在價值主體的具體的、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要逐步引導他們從對物質需要的向往和滿足發(fā)展到對價值理念的理解和認知,從對價值理念的理解和認知發(fā)展到對價值理念的認同和遵循,從對價值理念的認同和遵循再發(fā)展到對價值理念的踐行和宣傳。可見,社會成員培育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也在建構他們自身的意義。
“文化的多樣性是經濟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標志和表現(xiàn),是世界各國的地域文化形式維持其存在的主要表現(xiàn)?!盵3]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必然會導致文化的多樣性存在。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文化的多樣性存在在給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帶來機遇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多元文化和多樣文化在當下的共生共存,要求社會成員要積極地甄別、借鑒和吸收其他民族、其他地區(qū)的優(yōu)秀文化,使之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資源。但是,多元文化在相互交流和相互交融的過程中,也在相互交鋒和相互交戰(zhàn),既為社會大眾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機遇,又為他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成了挑戰(zhàn)。尤其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借助所謂的“普世價值”大肆推行文化霸權主義,使其他國家和民族的人民容易產生對西方價值觀的盲目崇拜,進而演化為民族虛無主義,不利于社會大眾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以先進文化為載體,彰顯、傳播核心價值觀。為此,必須要變革陳舊的文化理念,并聚焦于發(fā)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只有這樣,才能促使人們對我國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所認知,并最終認同和遵循。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凝聚力得以增強。同時,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價值要求、價值理念等融進先進文化中充實其內涵,使得先進文化及其具體形態(tài)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活潑生動地體現(xiàn)和反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直接、生動的價值體驗,吸引社會成員,滿足他們的訴求,促進他們對其從認知躍升到認同。
要讓社會成員實現(xiàn)對核心價值觀從認知到認同的轉變,關鍵是要有一個清明、穩(wěn)定的政治環(huán)境。首先要加強意識形態(tài)建設。在多元價值并存、共同價值缺乏的時空境遇下,意識形態(tài)建設是一項兼具復雜性和緊迫性的任務,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更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引領。在意識形態(tài)建設中,要維護和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以我國的具體國情為出發(fā)點,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方向,幫助國人樹立“三個自信”,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多元文化中的統(tǒng)領和主導地位。只有把它作為甄別、引領和整合多樣化、多元化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社會思潮的標準,才能在包容多樣、尊重差異的基礎上確保全社會形成共同的價值理想和道德規(guī)范,才能凝聚起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才能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進步的思想基礎。
此外,要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保障廣大人民群眾權利就是要從法制層面肯定人民群眾的價值追求。廣大人民群眾也是國家公共權力的主體。國家應該建設和完善各種有利于廣大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制度和機制,讓他們自覺認同核心價值觀。所謂自覺認同是指社會成員在真正認知并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它的由內而外的認同。公民充分享有個人權利能夠增加他們對社會制度、核心價值觀等的認同,減少對抗,消弭沖突。因此必須不斷完善人民群眾社會利益的表達機制,以促進社會成員自覺地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民群眾社會利益的表達機制是國家進行利益調節(ji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公民依法維護權益、行使權利的重要途徑。建設和完善合理暢通、快捷高效、規(guī)范有序的人民群眾社會利益表達機制,有利于廣泛地吸納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些訴求進行協(xié)調和滿足,并及時反映到政府決策層面,以解決人民群眾遇到的亟待解決的問題。這對社會成員形成廣泛的價值認同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另外,改善社會管理形式,發(fā)揮各類社會組織的作用也是促進價值認同的重要途徑。社會組織在達成價值共識、整合價值訴求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強社會組織建設,培育公民自覺、自主和自律的社會意識,為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奠定社會組織基礎。因此,要研究和探索有利于社會共同體發(fā)育的新機制,通過改進和完善社會共同體運行的方式,充實和豐富其活動的內容,并將社會成員通過各種渠道逐步發(fā)展成社會共同體的成員,并以社會共同體為扭結,形成社會成員認同社會共同體,社會共同體認同國家的模式。這種從社會個體到社會群體再到整個社會的遞進認同模式,是一種有效的有效嘗試。因此,要“積極探索促進社會組織和共同體發(fā)育的新機制,形成一種以社會組織為合理價值認同培育平臺的機制”。[4]
教育作為個體社會化的重要途徑,是價值認同形成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能夠有效提升社會大眾的思想水平、道德水平、政治水平,增強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意識和認同能力。在價值觀教育中,要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從價值主體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改變以往單向度的、灌輸式的教育方法,以充分關照和保證作為價值主體的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為前提,引導其積極開展培育和踐行活動。同時,在對社會大眾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時,要實現(xiàn)方式方法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躍升和轉型。要改變過去對教育對象層次性的忽視,在開展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充分關照教育對象的實際情況,精心的組織和設計教育方案。也就是說,對社會大眾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要通過深入調查了解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同地域的居民、不同工作崗位的人員等在價值觀認知層面的現(xiàn)實情況,關照不同群體成員的發(fā)展目標和發(fā)展訴求,提升教育的實效性,最大程度幫助社會成員認同核心價值觀。它不是抽象的價值理念,而是對社會中的具體成員的現(xiàn)實訴求的集中反映。實踐是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演兵場。一方面不是依靠社會單方面的說教,而是依靠社會成員在實踐中的切身感知。另一方面社會成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回歸實踐,在實踐中踐行和宣傳。也就是說,要讓社會成員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鍵在于通過實踐讓人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到自己的認知體系,形成自己的自覺信仰和自覺遵循,同時又通過實踐,積極地踐行。因此,它不只是一種價值理念,也是一種行為方式,是知和行的統(tǒng)一。對它的認同教育離不開對社會成員進行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 正如劉云山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指出的:“倡導正確的價值取向,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社會認同、推動實踐養(yǎng)成、完善政策導向,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社會的群體意識和自覺行動。”[5]
具體而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應從幾個方面著手:第一,拓寬和打牢認同它的群眾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理念、價值要求融入全體社會成員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們在生活、工作、學習中踐行[6]。第二,各級領導干部要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帶頭學習和踐行核心價值觀。領導干部在學習和踐行核心價值觀中,對其他社會成員起著示范引領作用,因此必須要成為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標桿。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民群眾產生“見賢思齊”的認同感,并不斷壯大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基礎;第三,發(fā)揮只是精英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在當下這個“人人都有發(fā)言權”的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影響輿論的空間和條件。尤其是知識精英,他們在塑造和引導社會輿論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具備廣泛的社會基礎,就要發(fā)揮知識精英的社會輿論引導作用。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是社會成員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對我國主流價值觀的自愿接受與踐行,是基于對它的深入了解和認知后在思想和行為上表現(xiàn)出的一種自覺性。打牢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前提,彰顯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條件,完善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政治環(huán)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保證,形成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生態(tài)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眾認同的關鍵,從經濟基礎、政治環(huán)境、文化氛圍、教育生態(tài)四個方面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可以有效地規(guī)避大眾主流價值認同危機對當下社會的負面影響,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化。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4.
[2](美)曼紐爾·卡斯特.認同的力量[M].夏鑄九,等,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21.
[3]李曉東.文化全球呼與文化整合[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32.
[4]陳仕平、劉杰鋒.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認同的社會條件創(chuàng)設[J].科學社會主義,2011(4).
[5]劉云山.在中央文明委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3-1-19.
[6]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9.
[責任編輯:黃昇]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遵義師范學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研究項目(15KRIZY011)。
洪濤,遵義師范學院黨委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D64
A
1002-6924(2016)08-10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