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齊
文淵閣《四庫全書》宗澤文集相關(guān)文獻述要
李 齊
宗澤(1060—1128),字汝霖,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歷仕四朝,初官州縣,多有惠政。靖康后,高宗御宇,因李綱薦,知開封,后升任東京留守兼開封府尹。留守東京期間,修葺城墻,整備武裝,招納義軍,屢挫金兵,威震兩河。建炎元年(1127)七月至二年(1128)五月間,宗澤奏乞回鑾凡二十余疏,圖謀恢復,高宗未從,且欲偏安江左,澤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于建炎二年(1128)七月卒,終年六十九,臨終時無一語及家事,但連呼“過河”者三。
宗澤卒后,有遺文傳世。然宋寧宗以前,宗氏文論散佚嚴重。至嘉定十四年(1221),樓昉始將宗澤諸文收集整理,結(jié)集成冊。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及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則均未編錄。此后終南宋一朝,宗澤文集鮮為人重。迄至明代,受政權(quán)更迭及時局變化影響,宗澤文集修纂漸盛[1]。現(xiàn)存最早的宗澤文集刊本,為上海圖書館藏明正德六年(1511)刻本《宋東京留守宗忠簡公文集》五卷,而在諸多明清刊本中,清康熙四十四年至四十五年(1705—1706)宗文燦刻《宋東京留守宗忠簡公全集》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輯文最多。然是集篇章雜蕪,擅改嚴重,且多有附會宗氏文論收錄,難稱善本。收錄宗澤文論較多的校勘性善本,有清四庫全書本《宗忠簡集》八卷和清金華叢書本《忠簡公集》七卷附辨訛考異一卷,二者皆以清康熙三十年(1691)王廷曾重輯《宋東京留守宗忠簡公文集》八卷為底本。二集相較,優(yōu)劣各具,四庫本《宗忠簡集》輯錄宗澤文稿為多,但撰者將宗澤原著中對金人蔑稱及言辭激烈文段加以刪改,文本原貌有所變動;金華本《忠簡公集》雖原文保存頗佳,但闕遺不少[2]。由于庫本《宗忠簡集》底本優(yōu)良、輯錄較廣、體式規(guī)整,幾成宗澤文集定本。
除《宗忠簡集》,《四庫全書》其他文獻中亦有關(guān)于宗澤文集的論述。這些論述對于《宗忠簡集》文獻研究、宗澤事跡考證、兩宋之際軍政史事探索、四庫館臣擅改文獻等問題,提供了文本參考。但由于《四庫全書》卷帙浩繁,相關(guān)材料較為分散,查詢、研究頗有不便,今考查文淵閣《四庫全書》[3],將其中與宗澤文集相關(guān)文獻資料整理、述要、辨析,臚列如下,借此拋磚引玉,廣祈博論[4]。容或有闕,切望方家裁正。
清弘歷撰。圣諭言清乾隆皇帝讀畢四庫本《宗忠簡集》后,對纂修官將原集中“夷”“狄”等對金人侮辱性詞句進行刪改頗為不滿,予以駁斥,言纂修官當遵從原著,不可篡修。可知:(1)《四庫全書》編纂時將《宗忠簡集》詞句刪改較多;(2)據(jù)現(xiàn)存《四庫全書》中《宗忠簡集》知此圣諭政治意味更著,乃乾隆帝欲以懷柔姿態(tài)示人,事后雖對纂修官略有懲責[6],然文集中對金人蔑稱及言辭激烈文段擅改如故。
清永瑢、紀昀等撰。此條主要對纂修《四庫全書》以前宗澤文集的編纂源流與保存狀況進行梳理,可知:(1)宋寧宗嘉定十四年(1221),樓昉將宗澤諸文收集整理,輯成《宗忠簡公奏疏》,為宗澤文集編纂之始。(2)《總目》言宗澤乞還汴疏原有二十八篇,庫本《宗忠簡集》存十八篇,“猶佚其十,則散亡已多矣”[8]。這與宋樓昉、明方孝孺等言宗澤乞回鑾凡二十四疏有別[9],或有三種可能:一是宗澤乞回鑾疏表至明朝方孝孺修撰時已散佚四篇,余二十四篇,清修庫本《宗忠簡集》時又佚四篇,余十八疏、四表;二是《四庫全書總目》記載有誤,乞回鑾疏表凡二十四篇;三是二十八疏除二十四篇乞回鑾疏、表外,還包括未以“乞回鑾疏”或“乞回鑾表”命名,但內(nèi)容皆涉回鑾之奏表[10]。
清永瑢、紀昀等撰。此為《宗忠簡集》之簡目,內(nèi)容與《四庫總目》內(nèi)容大體一致,條目亦載宗澤乞還汴疏原有二十八篇。
宋徐夢莘撰,清左都御史張若溎家藏本[13]?!稌帯分杏凶跐善蚧罔幨璞矸彩钠珒?nèi)容多刪節(jié),時間順序混亂,有些疏表合二為一甚至合多為一,謬誤甚多。
宋李心傳撰,明《永樂大典》本[15]。館臣將其編入《四庫全書》時,仍將原書中對金人的蔑稱及狂悖之語進行刪改。但《要錄》中保存了宗澤乞回鑾疏表凡二十二篇,多于庫本《三朝北盟會編》;各疏表按時間排序大體準確,并敘有疏表奏請前后發(fā)生的相關(guān)史事,便于讀者了解宗澤上奏疏表時之前因后果,為《四庫全書》中現(xiàn)存記載宗澤乞回鑾疏表較為完整的史書,在研究宗澤乞回鑾疏表方面,有較高的史料價值。不足是宗澤二十二篇乞回鑾疏表散于書中各卷,查找不便。
宋李心傳撰,《總目》稱《建炎以來朝野雜記》[17],清兩淮鹽政采進本[18]。 文載“此書《宋公遺事》中摘其大略,《欽錄》亦不全載,故具錄之”中,“宋”疑為“宗”之誤??芍陡咦谂c宗忠簡書》一文唯本書全文收錄。
元馬端臨撰,清內(nèi)府藏本[20]。本條記載與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宗忠簡公遺事三卷”條同,當據(jù)《解題》錄之。
清嵇璜等撰,乾隆三十二年(1767)奉敕修纂[22]。記乾隆帝書《御制讀宗澤忠簡集記》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手稿采用行書體。此記亦見于庫本《宗忠簡集》卷一[23]、《御制文二集》卷三五[24],浙江古籍編校本《宗澤集》[25]亦有收錄。但三集皆未載著文時間,此處載明,可供參考。
清嵇璜等撰,乾隆三十二年(1767)奉敕修纂[27]。是書將《宗忠簡集》按宋別集編目。
宋陳振孫撰,明《永樂大典》本[29]。此條載《宗忠簡遺事》由不著名氏錄,主要記載宗澤生前事及子孫事跡?!吨饼S書錄解題》成書于南宋末期,可知《宗忠簡遺事》迄南宋末時有傳本行世[30],亦可佐證南宋淳熙明州刊本《遺事》成書時間。
明楊士奇、黃淮等編,清兩淮鹽政采進本,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十四年(1416)敕令修纂[32]。《奏議》載奏疏二十五篇(乞回鑾疏十八篇),篇目為:卷三“君德”奏一篇、卷八五“經(jīng)國”奏十二篇、卷八六“經(jīng)國”奏七篇(卷八五、八六共有宗澤乞回鑾疏十八篇)、卷一四二“用人”奏二篇、卷二三二“征伐”奏一篇、卷二七〇“理財”奏一篇、卷三四八“四裔”奏二篇。
清嵇曾筠修,清雍正通行本,于雍正九年(1731)始纂,雍正十三年(1735)成書[34]。是書卷四七《古跡九》“宗澤宅”條載宗澤葬所及子嗣居處;卷二二三《祠祀》載祭祀宗澤的祠堂有金華府百步三忠祠、義烏縣忠賢祠、義烏縣宗忠簡公祠;卷二四八《經(jīng)籍八》載宗澤集的版本為“宗忠簡公集六卷附錄二卷”,疑即清金華叢書本;卷二五八《碑碣》介紹明萬歷黃溍《宗忠簡公祠記》、萬歷朱湘《復宗忠簡公祠記》;卷二六三《雜文》序類載明宋濂《華川文派錄序》、明章懋《鄉(xiāng)賢祠志后序》二文,文中言宗澤事;卷二七九《雜記上》“崇禎義烏縣志宗忠簡公澤”條載宗澤軼事一則。
宋朱熹撰,清內(nèi)府藏本[36]。此條言“明州近印《忠簡遺事》,讀之使人感憤流涕”!知朱熹時于明州(今浙江寧波)刊有《忠簡遺事》。據(jù)《輿地紀勝》卷一一《慶元府》注文引《皇朝郡縣制》載明州升慶元府“在紹熙五年”[37];《方輿勝覽》卷七《慶元府》亦載明州“紹熙五年升慶元府”[38];而《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二《浙江四》載明州乃“慶元二年升州為慶元府”[39],且有注文言其“以寧宗潛邸也”[40]。 由《宋史》卷三七《寧宗一》“淳熙五年十月戊午,遷明州觀察使,封英國公”[41]可知宋寧宗在繼位前確曾以明州為潛邸,然《宋史》卷三七載“(紹熙五年)十一月甲午……升明州為慶元府”[42];卷八八又載“紹熙五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43]。據(jù)《宋史》卷三七“(紹熙五年)閏月……壬午,詔改明年為慶元元年”[44],紹熙五年(1194)寧宗繼位后已定次年改元為“慶元”,故紹熙五年(1194)因?qū)幾跐撣⒚髦萆秊閼c元府可信,《讀史方輿紀要》言慶元二年(1196)升明州為慶元府誤。又因《朱子語類》載朱熹語錄“自宋孝宗乾道六年開始到宋寧宗慶元五年朱熹逝世前為止”[45],按王懋竑《朱熹年譜》載,朱熹生前在兩浙西路任官及治學時間在淳熙八年(1181)九月至淳熙十五年(1188)三月間[46],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亦可為證[47]。 由此推得《忠簡遺事》此本當印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淳熙十五年(1181—1188)間,似為《遺事》最早刊本。
文中朱熹對宗澤守汴京及乞高宗回鑾持肯定及痛惜態(tài)度,文中提到宗澤“上表乞回鑾,數(shù)十表乞不南幸,乞修二圣宮殿,論不割地”,據(jù)浙江古籍本《宗澤集》載,現(xiàn)存乞回鑾十八疏、四表,乞不南幸無疏表[49],乞修二圣宮殿一疏,論不割地一疏[50],知有兩種可能:一是朱熹所言夸張,以上疏表雖有部分散佚,但總數(shù)不至數(shù)十篇之巨;二是朱熹所言基本可信,如上疏表大量散佚,存世篇目較少。
宋黃震撰,清安徽巡撫采進本[52]。本條載“宗忠簡二十五疏力請還京”[53],為宗澤乞回鑾疏數(shù)量又一說,黃震著《黃氏日鈔》在樓昉纂修《宗忠簡公奏疏》之后,但時間相距在六十年之內(nèi),兩著皆成書于南宋中后期,然記載乞回鑾疏數(shù)量有別。《總目》載《黃氏日鈔》“是編以所讀諸書隨筆札記,而斷以己意”,“二十五疏”說恐為一家之言。
此文乃黃震為宋高宗賜《宗忠簡公親札碑》所作記。其中載:“景定五年冬,臣震官京口,識公之五世孫,忠翊郎、前知光山縣有大?!笨芍S震與宗澤之五世孫宗有大相識。據(jù)此黃震當自宗有大處了解宗澤之著述情況,則黃震言宗澤乞回鑾二十五疏之論,似有所據(jù)[55]。
此為《宗忠簡行實》跋文,文中黃氏對高宗不聽宗澤之言,拒絕回鑾汴京,經(jīng)略兩河,致使偏安一隅深感痛惜與憤懣。據(jù)此文知遲至黃震生活的南宋末年(1213—1279),《宗忠簡行實》已成書行世。
明胡廣等編,清兵部侍郎紀昀家藏本,明成祖朱棣敕令修纂[58]。此條與《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中興至今人物下》“宗澤”條大體相同,略有刪節(jié),疑引自后者。
清李光地等編,《總目》載此為清康熙帝授命而纂[60]。是文與《朱子語類》卷一三〇《自熙寧至靖康人物》“天下不可謂無人才”條同。
宋岳珂撰,明《永樂大典》本[62]。卷二二載《宗忠簡留守司二札家書吾友三帖》《宗忠簡贈陳秀才詩帖》二文,其中前者書于建炎二年(1128)三月至四月,清四庫本《宗忠簡集》、金華叢書本《宗忠簡公集》、今浙江古籍版《宗澤集》皆未收錄。文后附岳珂評述。
明彭大翼撰,清江蘇巡撫采進本[64]。此條載“(宗澤)前后二十余疏請帝還京”之論。
清弘歷撰。此文為乾隆帝讀《宗忠簡集》所感,可知乾隆帝對宗澤其人其事的態(tài)度,敬佩贊揚之情躍然紙上。由文中言宗澤乞回鑾疏表“凡二十四上,而高宗漠然也”[66]。知乾隆帝認同宗澤乞回鑾疏表有二十四篇,此與《四庫總目》及《四庫簡明目錄》“凡二十八上”異。
清永瑢、紀昀等撰?!短嵋穬?nèi)容與《四庫總目》大體相同,然文曰:“史稱澤力請高宗還汴,疏凡二十余上。”[68]此與《四庫總目》及《四庫簡明目錄》“凡二十八上”異。
宋宗澤撰,清浙江鮑士恭家藏本,即清康熙三十年(1691)王廷曾重輯《宋東京留守宗忠簡公文集》八卷[70]。該集為宗氏文獻研究主要參考資料之一,其中乞回鑾疏十八篇、表四篇,較之《三朝北盟會編》十四篇疏表為多,奏疏完整性和可讀性較強,但文集中疏(卷一)、表(卷二)相分,時間先后偶有混亂,且與原二十八疏表(或二十四疏表)比之,仍佚二至六篇,需參照別書補充。同時,庫本《宗忠簡集》乞回鑾疏表將宗澤對金人的蔑稱及言辭激烈的語句橫加刪改,不利于了解及考察乞回鑾疏表原文風貌,也不易準確反映出當時宗澤對高宗及回鑾問題的真實態(tài)度,由此對宗澤的性格定位易造成偏移。
宋韓元吉撰,明《永樂大典》本[72]。此文為韓元吉致陳亮回信,韓氏言當時(孝宗年間)無人為宗澤著書立狀,建議陳氏為宗澤作狀書其事。
宋王柏撰,清山東巡撫采進本[74]。文為像贊,盛言宗澤護國抗金,將其比作諸葛亮、祖逖。
全文主要介紹宗澤生平事跡,文中多處與《系年要錄》同,疑此文參據(jù)《系年要錄》甚多?!犊偰俊份d“柏好妄逞私臆,竄亂古經(jīng)”,文曰“抗疏請上還京凡二十余奏”當考;“曾孫十有五人”蓋誤矣[76]。
元柳貫撰,清浙江鮑士恭家藏本[78]。文中言宗澤外曾孫葉深道藏有宗澤畫像,并言宗澤上奏乞回鑾凡十疏,為乞回鑾疏數(shù)量又一說,此可能為迄至元代,宗澤文論散佚嚴重,葉氏輯乞回鑾疏僅余十篇。
本篇為《宗忠簡與妹婿朱主簿昉帖》題記,文中記載宗澤此帖由從曾孫宗誠所藏,為宗澤由京口赴滏陽時遣給妹婿朱彥昭,查現(xiàn)存明以后諸本宗澤集皆無此篇,蓋已散佚。
明宋濂撰,《總目》稱《宋學士全集》,清內(nèi)府藏本[81]。作者將宗澤歸為華川文派代表,文載“宗忠簡公澤其文多至五十卷”,此處記宗澤文著數(shù)量龐大,據(jù)《總目》卷一五六《宗忠簡集八卷》知清編修《四庫全書》時,宗澤文論確已大量亡佚,宗澤文“五十卷”是為一說,亦或“卷”為“篇”之意。
此文原載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刻本《宗忠簡公集》卷首,名為《題宗忠簡公家傳遺藏誥敕》,《[浙江東陽]盤溪宗氏宗譜》卷一亦載[83]。比對明萬歷本《宗忠簡公集》[84]和《文憲集》,前文第二句“犬羊在都龍遁野”易為“瞻烏靡止龍在野”,疑為避諱篡改;第五句“東京留守一世豪”易為“京城留守一世豪”,疑為版本之異;第十一句“自期徇國與神通”易為“自期徇國與天通”,疑為版本之異;第二十一句“我來已恨生世遲”易為“我來已恨王世遲”,疑為抄誤;第二十六句“童蔡群奸乘間起”易為“章蔡群奸乘間起”,疑為抄誤。
明王祎撰,《總目》稱《王忠文公集》,清浙江巡撫采進本[86]。文稱宗澤“有回鑾二十疏”,是為一說。然宋樓昉已輯得乞回鑾疏表二十四篇,此說應有闕遺。
明蘇伯衡撰,《總目》稱《蘇平仲集》,清浙江巡撫采進本[88]。此為宗氏畫像贊文,文中認為宗澤上乞回鑾疏凡二十四篇。
此為《宗忠簡公誥》跋文。敘述宗澤生平及歷任官職,其中論及作者為宗澤七世孫宗經(jīng)重表兄。
明胡翰撰,清浙江汪汝瑮家藏本[91]。此為宗澤告身跋文,告身為“宣和四年差監(jiān)鎮(zhèn)江都酒務”,而宋人喬行簡《忠簡公年譜》載宣和四年(1122)宗澤“就差潤州都酒稅”[92]。據(jù)《輿地廣記》卷二二《兩浙路上》“潤州”條載潤州“皇朝改鎮(zhèn)江軍”[93],同卷校注[四三]引《宋會要輯稿?方輿》六之二一:“開寶八年(975)十月二十日,詔曰:‘……其潤州舊號鎮(zhèn)海軍,宜改為鎮(zhèn)江軍?!毙W⒂州d“政和三年(1113)升為鎮(zhèn)江府、鎮(zhèn)江軍節(jié)度”[94]?!遁浀丶o勝》卷七《鎮(zhèn)江府》載政和三年(1113)“以徽宗潛邸升鎮(zhèn)江府”[95];《方輿勝覽》卷三《鎮(zhèn)江府》載“皇朝升鎮(zhèn)江軍節(jié)度,后以徽宗皇帝潛邸,升府”[96];《宋史》卷八八《兩浙路》“鎮(zhèn)江府”條載“本潤州,政和三年,升為府”[97];《讀史方輿紀要》卷二五《南直七》“鎮(zhèn)江府”條載“……宋仍曰潤州,開寶八年改軍名曰鎮(zhèn)江,政和三年升鎮(zhèn)江府”,且有注文言“以徽宗潛邸也”[98]??梢姖欀菰谒伍_寶八年(975)已改為鎮(zhèn)江軍,政和三年(1113)因徽宗潛邸升為鎮(zhèn)江府,喬行簡“差潤州都酒稅”所言不謹。另由此跋文可知元末明初時,宗澤告身尚存。
明方孝孺撰,清內(nèi)府藏本[100]。此為宗澤九世孫浚錄藏《忠簡公乞回鑾二十四疏》之序文,作于明洪武八年(1375)前后,故至少證明迄至明洪武年間,宗澤乞回鑾疏有二十四篇。浙江古籍本《宗澤集》錄此文,名為《序宗浚錄藏宗忠簡公乞回鑾二十四疏》,兩文比對,《宗忠簡公奏疏序》疑因避諱而刪去“黠虜悍酋可縛而獻諸太廟”一句[101]。
明楊士奇撰,《總目》稱《東里全集》,清江蘇巡撫采進本[103]。浙本《東里全集》總目載“明楊士奇撰。士奇有三朝圣諭錄,已著錄。明初‘三楊’并稱,而士奇文筆特優(yōu),制誥碑版,多出其手”[104];浙本總目《三朝圣諭錄三卷》載“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中充翰林編纂官。燕王篡位,入內(nèi)閣典機務,官至華蓋殿大學士。謚文貞。事跡具明史本傳”[105];文淵閣四庫本《東里集總目》載“明楊士奇撰。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建文初,以薦入翰林,充編纂官。成祖即位,授編修,尋簡入內(nèi)閣,典機務。歷官少師、華蓋殿大學士,卒贈太師,謚文貞,事跡具明史本傳。明初‘三楊’并稱,而士奇文筆特優(yōu),制誥碑版,多出其手”[106],知庫本《東里集總目》糅合浙本《三朝圣諭錄》及《東里全集》總目,且內(nèi)容有異。是文在浙江古籍本《宗澤集》亦有所載,名為《復立忠簡公墓碑記》,乃據(jù)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刻本《宋宗忠簡公全集》卷一○,參校庫本《宗忠簡公集》卷八[107]。比對二文可知,“蓋天下后世所共仰慕”在《復立忠簡公墓碑記》中缺“共”字;“又經(jīng)紀其祠田,命佛氏之徒董祀事”在后文為“又經(jīng)紀其祠田,移文于朝,貽書于家,命公子孫隸潤,守墓祀事”;“去年與侯同在史館”在后文為“去年與劉侯同在史館”;后文文末署“永樂八年庚寅月立”。
明夏良勝撰,清浙江巡撫采進本[109]。文為夏氏書宗澤祠堂記,未載于現(xiàn)存諸本宗澤集中。
明楊慎撰,清副都御史黃登賢家藏本[111]。本文錄宗澤《華陰道二絕》,將其與唐詩名家相提并論。浙江古籍本《宗澤集》有《華陰道中三首》[112],增收《其三》“寧王畫作金盆鴿”一首。比對二集,第二首七絕首句“菅茅作屋幾家居”,《宗澤集》作“菅茅作屋細家居”。
明孫承恩撰,《總目》稱《瀼溪草堂稿》,清浙江巡撫采進本[114]。文為明孫承恩著新建宗澤祠堂記,介紹宗澤生平及新建祠堂始末,未載于現(xiàn)存諸本宗澤集中。文載“公在政和,嘗被罪羈置潤州,繼復監(jiān)酒于潤,沒且葬于潤,而潤故無廟。正德戊辰,江右謝侍御景溫來按是邦,覽郡跡而嘆曰”,可知潤州宗澤祠堂是在正德三年(1508)由江右侍御謝景溫主持修建,但《東洲初稿》卷三《宋宗忠簡公祠記》載“正德四年,御史謝君德溫以風裁按南畿輔郡,自北入京口,首治鎮(zhèn)江郡,方摘奸抉蠧,而稽逸舉廢,聞有宗忠簡墓,矍然曰”知潤州宗澤祠堂是在正德四年(1509)由御史謝德溫主持修建,二書載修建祠堂的時間和官員姓名皆異,當考。
清弘歷撰,與《宗忠簡集》卷首《御制讀宗澤忠簡集》同。集中此文時間未載,又《御制文初集》成書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116],《二集》收錄乾隆二十九年至乾隆五十一年(1764—1786)二十二年間乾隆帝諸文凡四百一十一首,成書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五月二十五日,由此推得此文當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以后,乾隆五十一年(1786)以前。又因《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卷首《圣諭》,“乾隆四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奉上諭”敕令宗澤集依原作訂正[117];乾隆四十三年(1778)二月吏部對修纂宗澤集的編修官進行了處罰[118]。綜上可知,前《欽定皇朝通志》言此文行書稿作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為正。
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清四庫編修汪如藻家藏本[120]。其中《十六句道胸臆》浙江古籍本《宗澤集》名為《道逢散卒述懷》?!队仲x一律》:“罷兵洵上策,試問可誠然。竟棄三軍力,空拋半壁天。上林無旅雁絕,域有啼鵑羞見。龍泉劍飛,光牛斗前?!薄蹲跐杉肺摧d。
明程敏政編,清兩江總督采進本[122]。是文與前述《蘇平仲文集》卷二《宗忠簡公畫像贊》同。
本文作者不詳,記載宗澤墓在鎮(zhèn)江京峴山,并言宗澤“回鑾之疏二十四上”。
明賀復征編,清浙江巡撫采進本[125]。是書卷三一一錄方孝孺《宗忠簡公奏疏序》,卷四六五錄蘇伯衡《宗忠簡公畫像贊》。
清張豫章等編,《總目》稱《御定四朝詩》[127]。本文與前述《待制集》卷二《宗忠簡公畫像為公外曾孫葉深道作》同,作者為元代柳貫。
清黃宗羲編,清兩淮鹽政采進本[129]。本文作者為明張維樞,浙江古籍本《宗澤集》諸本舊序載此篇名為《明萬歷乙巳刻本刻忠簡宗公遺草序》[130]。二書比對,“因從汝文君索藏草倡梓”《宗澤集》補為“因從公裔汝文君索藏草倡梓”;“媿(愧)煥無能光宗祝”為“煥慚無能光宗祀”,“?!币蔀椤办搿敝`;“淵然于玄淡之養(yǎng)”為“淵然于玄澹之養(yǎng)”,“淡”疑為通假字(后同不注);“為訓,為《誥》,為《雅》《頌》”為“為訓,若《誥》,若《雅》《頌》”;“而獨南陽之梁父不減有莘之耕,南陽之二表不減有莘之訓”后文兩個“莘”后皆有“氏”字;“比南陽更瘁”為“比南陽更苦”,后“一瘁”“瘁二”“瘁三”等皆異,為“一苦”“苦二”“苦三”等;“公外有尼雅滿、烏珠輩百戰(zhàn)之勁敵”為“公外有粘罕、兀朮輩百戰(zhàn)之桀虜”,疑為避諱;“肉食者群拜敵不暇”中“敵”為“虜”,疑為避諱;“是猶龍之吟而氣吞金人之余魄也”中“金人”后文為“逆胡”,疑為避諱;“后可習俎豆而行軍旅矣”后文無“矣”字;前文無落款,后文注“萬歷乙巳仲春朔日,溫陵后學張維樞書于恬澹齋”。是文將宗澤與諸葛亮對比,強調(diào)宗澤收復故土之“三苦”,并提到宗澤“累表二十四疏”。
清顧嗣立編,清內(nèi)府藏本[132]。與前《待制集》卷二《宗忠簡公畫像為公外曾孫葉深道作》同,作者為元代柳貫。
注釋:
[1][7][8][70](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卷一五六《宗忠簡集》,中華書局影印本,1965年版,第1344頁。據(jù)《宗澤集》載,宗澤集諸本舊序現(xiàn)存宋序一篇(樓昉),明序五篇(方孝孺、趙鶴、文徵明、張維樞、熊人霖),清序三篇(王廷曾、宗文燦、胡鳳丹),明代以降修纂宗澤集漸盛,由此可窺得一二。參見(宋)宗澤《宗澤集》(以下若無特殊說明,《宗澤集》皆指此本),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校本,2012年版。
[2]李齊:《20世紀以來宗澤研究綜述》,《宋史研究通訊》2015年第2期,第45頁。
[3](清)永瑢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以下簡稱《四庫全書》),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
[4]關(guān)于宗澤文獻研究,目前以文牘整理和版本目錄編纂為主,年譜及避諱問題亦有淺及。迄今整理出版的文集有《宗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4年),該集據(jù)金華叢書本《忠簡公集》排印標點。黃碧華、徐和雍編?!蹲跐扇罚ㄈA藝出版社,1996年),博采眾本,以明本校清本,重新編排,為目前諸本宗澤集中最全者。該集還收錄現(xiàn)存宗澤集序跋、年譜、評介諸文?!度酚?012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再版重印,并更名為《宗澤集》。其他問題,詳見李齊《20世紀以來宗澤研究綜述》,《宋史研究通訊》2015年第2期,第45—48頁。
[5][117]《總目》卷首《圣諭》,第 5 頁。
[6]《吏部為知照嵇璜等罰俸事致稽察房移會(附粘單)》載:“(乾隆四十三年二月)嵇璜著罰俸六個月,王鐘健著罰俸三個月,余依議。欽此。”按:此為總裁嵇璜等人累計記過八次后的處罰決定,其中包括《宗忠簡集》纂修時記過一次。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檔案史料?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第四七九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87頁。
[9]《宗澤集》諸本舊序《方孝孺:序宗浚錄藏宗忠簡公乞回鑾二十四疏》,第2—3頁。按:庫本《宗忠簡集》中宗澤乞回鑾疏、表分卷著錄,其中疏十八篇,表四篇。兩種文體有別,疏在諫言,表主陳情,宋代一般表末需署“臣無任云云”。然乞回鑾疏、表主旨相同,樓氏、方氏、《總目》皆論乞回鑾疏,而不言乞回鑾表,恐以疏代指疏、表,《總目》言“二十八疏”實指“二十八疏表”,故庫本《宗忠簡集》收錄疏表凡二十二篇。
[10]黃碧華:《略論宗澤乞回鑾表疏》,《杭州大學學報》1993年第4期,第93頁。黃氏查對清光緒刊本《宗忠簡公全集》,乞回鑾疏凡十八篇,在諸表中,除乞回鑾表六篇外,《謝中使傳宣撫諭表》《謝除資政殿學士進階朝奉大夫表》《謝宣諭并賜茶藥表》《遺表》等,皆有“早救回鑾”“早回法駕”等語,顯屬同類。故認為《總目》“二十八疏”說有其根據(jù)。
[11](清)永瑢等:《欽定四庫全書簡明目錄》卷一六《宗忠簡集》,《四庫全書》第6冊。
[12](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四庫全書》第350—352冊。
[13]《總目》卷四九《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第426頁。按:關(guān)于四庫進呈書的詳細版本,非本文考查重點,此僅按《總目》著錄其采進出處,后同。
[14](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四庫全書》第325冊。另據(jù)(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2年版。
[15]《總目》卷四七《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二百卷,第438頁。按:《四庫全書》第325—327冊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凡二百卷,目錄一卷。
[16](宋)李心傳:《建炎雜記》乙集卷三《高宗與宗忠簡書》,《四庫全書》第608冊。
[17]按:此疑因版本不同之故,中華書局《總目》據(jù)清乾隆六十年(1795)浙刻本影印。此處著錄除書名有別,內(nèi)容與文淵閣《四庫全書》提要基本無二。
[18]《總目》卷八一《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四十卷,第695頁。
[19](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九九《經(jīng)籍考二十六》,《四庫全書》第612冊。
[20]《總目》卷八一《文獻通考》三百四十八卷,第696頁。
[21](清)嵇璜等:《欽定皇朝通志》卷一二〇《金石略六》,《四庫全書》第645冊。
[22]《總目》卷八一《欽定皇朝通志》二百卷,第700頁。按:《四庫全書》收錄《欽定皇朝通志》凡一百二十六卷。
[23][65][66](宋)宗澤:《宗忠簡集》卷首《御制讀宗澤忠簡集》,《四庫全書》第 1125 冊。
[24][115](清)弘歷:《御制文二集》卷三五《讀宗澤忠簡集》,《四庫全書》第1301冊。
[25]《宗澤集》附錄《乾隆帝:讀宗澤忠簡集》,第249—250頁。
[26](清)嵇璜等:《欽定續(xù)通志》卷一六二《文類第十二上》,《四庫全書》第394冊。
[27]《總目》卷五〇《續(xù)通志》五百二十七卷,第452頁。按:《四庫全書》實收《欽定續(xù)通志》凡六百四十卷。
[28](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七《傳記類》,《四庫全書》第674冊。
[29]《總目》卷八五《直齋書錄解題》二十二卷,第730頁。
[30]按:浙江古籍本《宗澤集》已證得《遺事》為宗澤之子宗穎所著,成書時間大致在宋高宗建炎至紹興年間(1128—1162)。詳見《宗澤集》附錄《??庇浺弧?,第250—251頁。
[31](明)楊士奇、黃淮等:《歷代名臣奏議》,《四庫全書》第433—442冊。
[32]《總目》卷五五《歷代名臣奏議》三百五十卷,第502頁。
[33]參見(清)嵇曾筠等:《浙江通志》,《四庫全書》第519—526冊。
[34]《總目》卷六八《浙江通志》二百卷,第606—607頁。按:《四庫全書》載《浙江通志》凡二百八十卷。
[35](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一三〇《自熙寧至靖康人物》,《四庫全書》第702冊。
[36]《總目》卷九二《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第782頁。
[37](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一一《慶元府》,中華書局影印本,1992年版,第607頁。
[38](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七《慶元府》,中華書局點校本,2003年版,第120頁。
[39][40](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九二《浙江四》,中華書局點校本,2005年版,第4238頁。
[41](元)脫脫等:《宋史》卷三七《寧宗一》,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版,第713頁。
[42][44]同[41],第 717 頁。
[43]同[41],卷八八《兩浙路》,第 2177 頁。
[45](宋)黎靖德:《朱子語類》卷首《朱熹與朱子語類》,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年版,第8頁。
[46]《朱熹年譜》卷二“淳熙八年八月是月”條載“是月,改除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第121頁);同書載朱熹實際允任在同年十月,以此標志朱熹任職兩浙東路。同書卷三“淳熙十四年秋七月”條載“秋七月,除江南西路提點刑獄公事,待次,辭,不允”(第164頁);“淳熙十五年戊申”條載“春正月,有旨趣奏事之任,復以疾辭,不允。三月十八日,啟行”(第165頁),此可標志朱熹離任兩浙東路。朱熹在兩浙東路任官、治學期間,官職幾經(jīng)更迭。詳見(清)王懋竑《朱熹年譜》,中華書局點校本,1998年版,第121—165頁;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708—886頁。
[47]束景南:《朱熹年譜長編》卷上“淳熙八年九月二十二日”條、卷下“淳熙十五年三月十八日”條,第708、886頁。按:束著《年譜長編》載朱熹拜命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為淳熙八年(1181)九月二十二日,與王氏撰《朱熹年譜》載朱熹允任在淳熙八年(1181)十月相異,然束著考證更為翔實,今據(jù)束著時間為準。
[48]《朱子語類》卷一三二《中興至今人物下》,《四庫全書》第702冊。
[49]按:反對南幸之語大多散于乞回鑾疏表,以“乞不南幸表”為題者現(xiàn)存無,縱將宗澤集中所有含“乞不南幸”之語表文統(tǒng)計在內(nèi),亦不足十篇。
[50](宋)宗澤:《宗澤集》,浙江古籍出版社編校本,2012年版。
[51][53](宋)黃震:《黃氏日鈔》卷六二《志林》,《四庫全書》第 708 冊。
[52]《總目》卷九二《黃氏日鈔》九十五卷,第786頁。
[54]《黃氏日鈔》卷八六《高宗賜宗忠簡公親札碑陰記》。
[55]按:據(jù)浙江古籍本《宗澤集》前言載:“(樓昉)后從其曾孫宗有德處得到宗澤遺文若干種,補綴而襲藏之……從現(xiàn)存樓昉的《宗忠簡公奏疏序》可推知,這是一部宗澤奏疏集,他在該序中提出乞回鑾二十四疏說,對后世影響甚大”(第2頁)。關(guān)于宗澤乞回鑾疏表數(shù)量討論,南宋朝有樓昉的“二十四疏”說與黃震的“二十五疏”說,如前所述,二說恐皆以“疏”代“疏”“表”。樓、黃二人都與宗澤后裔有所交往,整理過宗澤的遺文著述。樓昉所得宗澤遺文源自宗有德;黃震所見高宗賜宗忠簡公親札碑源自宗有大,有德、有大同為宗澤五世孫。然樓昉修《宗忠簡公奏疏》在先,黃氏或有新輯乞回鑾疏表,亦或統(tǒng)計有誤。
另按:樓昉《宗忠簡公奏疏序》言宗有德為“公之曾孫”(《宗澤集》諸本舊序《宋嘉定辛巳刻本宗忠簡公奏疏序》,第1頁)。據(jù)民國三十七年(1948)刊宗松山等纂修《[浙江義烏]麒麟塘宗氏家譜》卷二《世系一》知有德為義烏麒麟塘宗氏第十三世裔,宗澤第五世孫。此“曾孫”乃如《附釋音毛詩注疏》卷一九《周頌?維天之命》,“駿惠我文王,曾孫篤之?!编嵭{:“曾,猶重也。自孫之子而下,事先祖皆稱曾孫?!睘樵鴮O以下泛稱,參見(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清嘉慶刊本)》,中華書局影印本,2009年版,第1258—1259頁。
[56]《黃氏日鈔》卷九一《跋宗忠簡行實》。
[57](明)胡廣等:《性理大全書》卷六四《宋》,《四庫全書》第711冊。
[58]《總目》卷九三《性理大全書》七十卷,第790頁。
[59](清)李光地等:《御纂朱子全書》卷六二《歷代二》,《四庫全書》第721冊。
[60]《總目》卷九四《御制朱子全書》六十六卷,第797頁。
[61](宋)岳珂:《寶真齋法書贊》卷二二《宋名人真跡》,《四庫全書》第813冊。
[62]《總目》卷一一二《寶真齋法書贊》二十八卷,第960頁。
[63](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三五《制謚下》,《四庫全書》第976冊。
[64]《總目》卷一三六《山堂肆考》二百二十八卷補遺十二卷,第1156頁。
[67][68](宋)宗澤:《宗忠簡集》卷首《提要》,四庫全書,第 1125 冊。
[69](宋)宗澤:《宗忠簡集》,《四庫全書》第 1125 冊。
[71](宋)韓元吉:《南澗甲乙稿》卷一三《答陳亮書》,《四庫全書》第1165冊。
[72]《總目》卷一六〇《南澗甲乙稿》二十二卷,第1383頁。
[73](宋)王柏:《魯齋集》卷六《古賢像贊》,《四庫全書》第 1186 冊。
[74]《總目》卷一六五《魯齋集》二十卷,第1409頁。
[75]《魯齋集》卷一四《宗忠簡公傳》。
[76]宗穎《遺事》載:“曾孫合十八人?!薄蹲跐杉犯戒洝哆z事》,第 162 頁。
[77](元)柳貫:《待制集》卷二《宗忠簡公畫像為公外曾孫葉深道作》,《四庫全書》第1210冊。
[78]《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六七《待制集》二十卷附錄一卷,第1143頁。
[79]《待制集》卷一九《題宗忠簡與妹婿朱主簿昉帖》。
[80](明)宋濂:《文憲集》卷五《華川文派錄序》,《四庫全書》第1223冊。
[81]《總目》卷一六九《宋學士全集》三十六卷,第1464頁。
[82](明)宋濂:《文憲集》卷五《題宗忠簡公誥》,《四庫全書》第1224冊。
[83]《[浙江東陽]盤溪宗氏宗譜》卷一《題宗忠簡公家傳遺藏誥敕》,清光緒元年(1875)木活字本。
[84]《宗澤集》附錄《題宗忠簡公家傳遺藏誥敕》,第233—234頁。
[85](明)王祎:《王忠文集》卷二《五言古詩》,《四庫全書》第1226冊。
[86]《總目》卷一六九《王忠文公集》二十四卷,第1465頁。
[87](明)蘇伯衡:《蘇平仲文集》卷二《宗忠簡公畫像贊》,《四庫全書》第1228冊。
[88]《總目》卷一六九《蘇平仲集》十六卷,第1468頁。
[89]《蘇平仲文集》卷一○《跋宗忠簡公誥》。
[90](明)胡翰:《胡仲子集》卷八《宗忠簡公告身跋》,《四庫全書》第1229冊。
[91]《總目》卷九三《胡仲子集》十卷,第1469頁。
[92](宋)喬行簡:《忠簡公年譜》,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第21冊),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影印本,1999年版,第490頁。
[93](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二二《兩浙路上》,四川大學出版社點校本,2003年版,第635頁。
[94]同[93],第 651 頁。
[95]同[37],卷七《鎮(zhèn)江府》,第 394—395 頁。
[96]同[38],卷三《鎮(zhèn)江府》,第 55 頁。
[97]同[41],卷八八《兩浙路》,第 2175 頁。
[98]同[39],卷二五《南直七》,第 1248 頁。
[99](明)方孝孺:《遜志齋集》卷一二《宗忠簡公奏疏序》,《四庫全書》第1235冊。
[100]《總目》卷一七〇《遜志齋集》二十四卷,第1480頁。
[101]《宗澤集》諸本舊序《方孝孺:序宗浚錄藏宗忠簡公乞回鑾二十四疏》,第3頁。
[102][104](明)楊士奇:《東里集》文集卷一一《書復立宗忠簡公墓碑卷后》,《四庫全書》第1238冊。
[103]《總目》卷一七〇《東里全集》九十七卷別集四卷,第1484頁。
[105]《總目》卷五三《三朝圣諭錄》三卷,第476頁。
[106](清)永瑢等:《東里集總目》,《四庫全書》第 1238 冊。
[107]《宗澤集》附錄《復立忠簡公墓碑記》,第238—239頁。
[108](明)夏良勝:《東洲初稿》卷三《宋宗忠簡公祠記》,《四庫全書》第1269冊。
[109]《總目》卷一七一《東洲初稿》十四卷,第1501頁。
[110][114](明)楊慎:《升庵集》卷五六《忠簡武穆詩句》,《四庫全書》第 1270 冊。
[111]《總目》卷一七二《升庵集》八十一卷,第1502頁。
[112]《宗澤集》詩賦《華陰道中三首》,第123頁。
[113](明)孫承恩:《文簡集》卷三一《新建宗忠簡公祠堂記》,《四庫全書》第1271冊。
[116](清)弘歷:《御制文初集序言》,《四庫全書》第1301冊。
[118]《清代檔案史料?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第四七九條,第786頁。
[119](宋)陳思編,(元)陳世隆補:《兩宋名賢小集》卷一四三《宗忠簡詩集》,《四庫全書》第1363冊。
[120]《總目》卷九二《兩宋名賢小集》三百八十卷,第1705頁。
[121](明)程敏政:《明文衡》卷二一《宗忠簡公畫像贊》,《四庫全書》第1374冊。
[122]《總目》卷一八九《明文衡》九十八卷,第1715頁。
[123]《明文衡》卷三二《復宗忠簡公墓田記》。
[124](明)賀復征:《文章辨體匯選》,《四庫全書》第1405—1407冊。
[125]《總目》卷一八九《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第1723頁。
[126](清)張豫章等:《御選四朝詩?御選元詩》卷一八《宗忠簡公畫像為公外曾孫葉深道作》,《四庫全書》第1440冊。
[127]《總目》卷一九〇《御定四朝詩》三百一十二卷,第1725頁。
[128](清)黃宗羲:《明文?!肪矶话恕蹲谥液喒z草序》,《四庫全書》第1455冊。
[129]《總目》卷一九〇《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第1729頁。
[130]《宗澤集》諸本舊序《明萬歷乙巳刻本刻忠簡宗公遺草序》,第6—8頁。
[131](清)顧嗣立:《元詩選》初集卷三二《宗忠簡公畫像為公外曾孫葉深道作》,《四庫全書》第1468冊。
[132]《總目》卷一九〇《元詩選》一百一十一卷,第1731頁。
作者通訊地址:天一閣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