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不斷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大力推進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前不久,在國家高端智庫理事會擴大會議上,圍繞如何建好用好智庫等問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強調,高端智庫要把握好定位和方向,有大的擔當、大的格局、大的謀略,在服務中央決策上發(fā)揮引領作用,在世界知名智庫中爭取一席之地。這為當前新形勢下推進智庫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有擔當
理論為國家而強,智庫因時代而生。新型智庫建設關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關乎國家軟實力的戰(zhàn)略提升。新型智庫只有以更大的勇氣和智慧,忠于使命、勇于擔當,更好服務于國家的戰(zhàn)略需求,才能充分發(fā)揮好咨政建言、理論創(chuàng)新、輿論引導、社會服務、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
增強使命意識。智庫作為國家軟實力中的“硬實力”,其發(fā)展水平已成為“國家智商”的重要“標度”, 越來越成為國際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在國家治理中扮演著越來越關鍵的角色,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智庫能否確立高度自覺與使命擔當,也決定著其能夠登多高、走多遠、抵達何處。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深化改革攻堅期,面臨著各種挑戰(zhàn)、艱險、矛盾和困難,迫切需要一批專業(yè)化高端智庫為黨委政府決策提供精準的政策建議和咨詢意見。新型智庫只有勇于擔當、善于擔當、精于擔當,才能成為推動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驅動器,成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性架構,成為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話語權戰(zhàn)略提升的重要抓手,從而為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智力支撐。
把牢方向導向。擔當的本質要求是堅持原則。新型智庫的使命擔當,就是要堅持黨性原則,把牢方向、把準導向,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到智庫工作之始終。智庫作為思想庫,必然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中國特色新型智庫,既有別于西方智庫,也超越于傳統(tǒng)智庫。在性質上,我們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立言獻策的“中國智庫”,絕不搞觀點的“跑馬場”,絕不做“利益集團代言人”,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方向,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為度量衡、定盤星,恪守政治標準與學術標準相統(tǒng)一,秉持思想性與黨性人民性相一致,在張揚學術研究個性和承擔智庫公共責任之間找到平衡點、融合點,自覺以國家利益至上,在重大問題上、關鍵范疇內,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不失語、不亂語。
明確功能定位。新型智庫的使命擔當,還要建立在對自身功能定位的自覺認同和深刻把握基礎之上。要努力當好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的“外腦”。新型智庫一定要以服務黨委政府決策為天職,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努力讓智庫的“文章”完善“文件”,讓智庫的“謀劃”引領“規(guī)劃”,讓智庫的“對策”融入“決策”,做黨委政府決策的“最強大腦”。要努力當好思想理論創(chuàng)新的“先導”。中國的實踐中國人最有發(fā)言權。新型智庫理應承擔起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問題、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道路的責任,應在闡發(fā)中國理論、貢獻中國智慧方面走在前列,發(fā)揮好理論引擎作用。要努力當好引領社會輿論的“向導”。新型智庫應自覺以引導社會輿論、弘揚主流價值觀為己任,既要積極配合“官方輿論場”,又要適時調控“民間輿論場”,敢于發(fā)聲、善于發(fā)聲、及時發(fā)聲、有效發(fā)聲,努力成為社會思潮的“瞭望哨”、熱點敏感問題的“解說員”。
有格局
格局決定結局,有多大格局就能成就多大事業(yè)。新型智庫建設,絕不能囿于一地一域、一時一事,“關進小樓自成一統(tǒng)”,而是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努力構建新型智庫統(tǒng)籌推進、協(xié)同創(chuàng)新、放眼世界的大格局。
構建統(tǒng)籌發(fā)展格局。新型智庫建設,既要抓住機遇、乘勢而為,又要防止急功近利、一哄而上。要按照既注重成果質量、適當兼顧覆蓋面的原則,著力優(yōu)化和完善智庫發(fā)展的區(qū)域布局、專業(yè)布局、層級布局,精心謀劃黨政智庫、高校智庫、科技和企業(yè)智庫、社會智庫等不同類型智庫的發(fā)展機制。既要注重體制內決策咨詢,發(fā)揮官方智庫的作用,同時也要注重體制外的決策咨詢力量,積極發(fā)揮民間智庫的作用,形成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協(xié)同發(fā)展的格局,推進各類智庫主體統(tǒng)籌發(fā)展、聯動發(fā)展、互補發(fā)展,構建定位明晰、特色鮮明、規(guī)模適度、布局合理的新型智庫體系。
構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格局。新型智庫不是機構和人員的簡單疊加,而是各類平臺和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追求集成創(chuàng)新,實現“石墨變金剛石”的質變效應。從總體上看,我國智庫數量不少,但研究力量和資源還相對分散,“攏指合拳”不多,“合縱連橫”不夠,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同質化、碎片化、低水平重復研究,迫切需要推進資源的有效配置與不同智庫主體的協(xié)同創(chuàng)新。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強化“借船出海”的意識,在注重培養(yǎng)自身研究力量的同時,善于向各類研究主體,特別是社科類研究機構、黨政研究部門“借力”,尋求更多的研究資源支持。要摒棄“單打獨斗”的思維方式,促進智庫要素優(yōu)化互補,多組織跨體制、跨部門、跨學科研究,努力使智庫由“孤島”變?yōu)椤叭簫u”,以聚合融通的機制增強動力,以“1+N”的聚合蓄勢發(fā)力,推動智庫效應最大程度彰顯、智庫合力最大程度迸發(fā)。
構建放眼世界格局。在信息化、經濟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面向世界、放眼全球,推動決策咨詢國際化發(fā)展。要心系“天下太平”,議題設置全球化。著眼人類終極關懷,自覺聚焦國際議題,為解決全球性問題、各國關心的共同問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要講好“中國故事”,話語體系國際化。主動適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zhàn)略需求,以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做好“智庫外交”。要善借“外腦外力”,組織結構網絡化。積極搭建國內外智庫聯合研究的高端平臺,充分發(fā)揮“小機構、大網絡”、“小核心、大外圍”的同心圓作用,以更加寬廣的視野觀察世界、研究中國、思考當下,不斷提升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有謀略
善謀者大成于事。出思想、獻謀略、提對策,是智庫的根本功能。智庫之“智”絕不能是“低智”,更不能是“小聰明”,而應是一種對大局運籌帷幄、對大勢洞幽燭微、對大事鐵畫銀鉤的大謀略與大智慧。
突出前瞻性。智者前瞻,智庫謀遠。新型智庫絕不應淪為政策的解讀者,而應通過高質量的“前瞻性建言”,努力做未來的“瞭望者”與戰(zhàn)略“謀劃者”。要牢固樹立“策為天下先”的超前理念,始終高看一眼、遠看一步、深看一層,既著眼解決當前突出問題,又面向未來發(fā)展趨勢,進行超前研究,提供決策儲備。要以更前瞻的視野、更前沿的思考、更前衛(wèi)的選題,把政策闡釋與戰(zhàn)略預測結合起來,把決策的事后論證與決策前的咨詢引導結合起來,把總結經驗與超前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做好重大問題的預測、預判和預警研究,努力做到先見、先知、先謀,想決策者之所想,急決策者之所急,謀決策者之所謀。
著眼應用性。智庫的生命力在于觀照現實、解答問題。智庫強調研究的應用價值和服務功能,建言獻策要“務實、管用、解渴”。推進新型智庫建設,必須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問題導向,要緊緊圍繞重大理論問題研究、重大現實問題研究、重大實踐經驗總結,緊密結合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問題、解決經濟社會發(fā)展各領域的重點問題,找準“題眼”,精準攻關,提出具有前瞻性、戰(zhàn)略性、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積極為破解發(fā)展難題開出“良方”,為社會有序治理提供“鑰匙”。
彰顯專業(yè)性。真正具有前瞻性、實用性的智慧與謀略,離不開長期的專業(yè)積累和先進的研究方法作支撐。新型智庫要成為戰(zhàn)略“謀劃者”,就必須明確主攻方向,堅持走專業(yè)化路子,通過滴水穿石的研究積累,打造無以替代的研究領域和無可比擬的研究優(yōu)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精,這樣的智庫才有競爭力、生命力,才有貢獻力、影響力。在信息化社會,大智慧離不開大數據。新型智庫只有掌握現代化的研究方法,重視互聯網時代需求和特征,善于運用云技術、大數據等新技術手段,才能不斷加強基于數據分析的決策咨詢能力,才能真正為黨委政府提供具有高瞻遠矚的大謀略與充滿真知灼見的大智慧。
(責任編輯: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