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鴻
新 華社記者王軍曾發(fā)表過多篇關于城市文化與城市建設的文章,他對城市有特殊的情懷。他說:“別人看清明上河圖或許走馬觀花,而我卻從里面看出了宋代城市建設中的密碼?!痹谛聲稓v史的峽口》中,他對城市規(guī)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他看來,一座城市的發(fā)展建設,首先應該從它的道路規(guī)劃做起。道路不在于它有多寬,而在于它與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人有著多大的聯(lián)系。北京的道路越修越寬,車卻還是照樣堵,原因何在?就因為往往只有這一條通道,你想殊途同歸卻做不到。
再有就是越寬闊的大道、環(huán)線,越是與生活在這座城市中的居民沒有緊密聯(lián)系。清明上河圖中的汴京城,每條路旁都有商鋪、酒樓、貨郎,這些都是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因此,王軍又說:“我們花費了那么多錢搞基礎建設,但拉動經濟的效果并不明顯。大型超市建設得越多,居民生活反而越來越不方便,這些都是我們在城市建設與城市轉型過程中所面臨的嚴峻問題。”
回望歷史,1949年的北京,62.5平方公里的城市,卻養(yǎng)活了130萬人,沒有大型的工業(yè),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寬敞的街道,一條條胡同把人們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讓商業(yè)在出門幾十米的地方便能展開,有效地帶動了城市的經濟并且沒有出現(xiàn)擁堵。這對于我們今天的城鎮(zhèn)化建設是一個寶貴的經驗。因而,在王軍看來,我們要累積的是城鎮(zhèn)化的質量,而非盲目擴張。
由城市的發(fā)展建設而擴大到一個國家的改革與發(fā)展,中國正在進行規(guī)??涨暗纳鐣D型,追求現(xiàn)代化的腳步使人們忽略了城市化本身的復雜性,對建筑文化和鄉(xiāng)村文明的破壞、對城市規(guī)劃的短視、對城鄉(xiāng)利益的分配不均無不令人哀嘆。中國的改革已步入深水區(qū),決勝的時刻到來——公私關系之再造、地權契約之重建,邦本所系,正在奮力推進之中。這一轉型還沒結束,正在沖擊前方的峽口。
《歷史的峽口》一書,也正是作者自2010年以來,在深入探索中國城市化轉型過程中的一些思考。它從歷史的角度定格這一場宏大敘事的若干鏡像,包括晚清之北京、北洋之北京、國民政府之南京、新中國之北京以及南國水鄉(xiāng)。鉤沉歷史,發(fā)力當下,把這些故事放在更遼闊的背景下書寫,更能讓我們理解中國的歷史和文明資源,助中華巨輪駛過歷史的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