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哪一天起,電視臺開始播放“礦難救援”的現(xiàn)場畫面了。像“升井”“遮住眼”“心理疏導”這樣的專業(yè)術語都被普通老百姓熟知,每當有被困多日的礦工脫險時,現(xiàn)場主持人難以掩飾的激動,感染著每一個觀眾。《地心營救》的最后高潮,就是在這種歡呼聲中功德圓滿的。33名礦工全部安全升井,在智利總統(tǒng)的歡迎下,回到了親人的懷抱?!兜匦臓I救》這個“科幻片名”讓人誤以為是又一部好萊塢大片,其原名《33名礦工》才更貼近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再現(xiàn)著名的“圣何塞礦難”,把那個被困井下701米,前后69天,所有33人都獲救的“奇跡”搬上銀幕。對于遇險的礦工和家屬來說,這固然是場生死一線的災難;之于智利政府和總統(tǒng)皮涅拉而言,這也是一個聚攏民心,提升國際形象的良機,兩千萬美元花得值。成功的救援,無疑給當局加了分,這部電影的效果同樣如此,就像他們?yōu)槭澜绫牡募o錄片,在媒體的放大下,人人都成為了民族英雄?!熬仍孥E”本身就足夠有意義,所以電影的基調(diào)也是向上的,觀眾看到的是同心協(xié)力的振奮場面,地上的人傾盡全力,地下的團結(jié)自救,人性的陰暗面并沒有太多觸及,就連埋下礦難隱患的企業(yè),也未及足夠的揭露和批判。
“每年有12000人死于礦難”,“能找到幸存者的概率只有1%”,一切的危險,都是來源于殘酷的現(xiàn)實。此類災難片的常見手法是雙線敘事,一邊是施救者的不屑努力,另一邊是被救者的求生摸索,穿插剪輯,總在失望時燃起希望,臨近成功時偶遇意外?!兜匦臓I救》同樣遵循著上述模式,墨西哥女導演派崔西雅·里根處理得很工整,很老套,也很主旋律。我們可以清晰地讀出序曲、小高潮、插曲、大高潮和尾聲,情感被嫻熟地調(diào)動著,不由自主地熱淚盈眶。從塌方到打穿通道,發(fā)現(xiàn)礦工的的過程,占到了整個篇幅的三分之二,這17天是整個69天救援中最關鍵,也最危險的階段,礦井內(nèi)外的情緒激化,利于表現(xiàn)矛盾沖突。不過在類型化的敘事中,導演也還是埋下了自己的風格,譬如下井時被逐漸吞噬的入口,恐懼的預兆步步降臨;瀕臨絕望的礦工身邊,突然出現(xiàn)了親人的溫馨畫面,南美人特有的“魔幻主義”可見一斑。劇情同《火星救援》一樣,在人們獲得聯(lián)絡后陡然樂觀了,敘事節(jié)奏也明顯加快。既然大家都還記得5年前的新聞熱點,也都知道是大團圓結(jié)局,影片剩下的三分之一自然毫無懸念了。
智利人普遍信奉天主教,尤其在這種偏遠小鎮(zhèn)的底層礦工中間,上帝更是生的希望。影片一開場就描繪出礦工們富足的物質(zhì)和精神狀態(tài),工友們的聚餐,情人的吃醋,礦井口的圣像,熱鬧如集市的營地,以及結(jié)尾處現(xiàn)身的原型們,在文化和地域上,一目了然展現(xiàn)了這個并不貧窮的國度。安東尼·班德拉斯飾演的礦工馬里奧,朱麗葉·比諾什飾演的姐姐瑪麗,以及年輕帥氣的礦業(yè)部長,分別代表整個救援行動中最重要的三股力量。班德拉斯和比諾什這兩位大影星的加盟,讓影片在原始的新聞素材之外,又多了一份國際賣點和吸引力。但是這兩位又要“去明星化”,才能用最樸實的形象貼近原型,讓觀眾忘記這是戲劇化的表演方式。兩相比較,“拉丁情人”還是太帥了,舉手投足間都是好萊塢式的“主角范兒”,睿智果敢,思路清晰,“我們進來的時候是礦工,出去的時候也是礦工”,其個人魅力凸顯,完全是作為具有領導能力的英雄來塑造。反而是身為法國人的比諾什更低調(diào),抹去了表演的痕跡,乍一看還真以為是街頭賣小吃的當?shù)貗D女。比諾什能出演此片,主要還是出于對家屬的同情,她敏銳捕捉到了當事者的心態(tài),那一巴掌也打得很精彩。而被打的年輕部長,其實才是整部影片中最大的“英雄”。在影片中他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推動了整個救援進程,不僅敦促了總統(tǒng)“接盤”,還能現(xiàn)場安撫家屬情緒,指揮國際救援,引導工程師想方案。得此人才,真乃智利政府和人民之大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