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婁曼,女,漢族,河南永城人,管理學碩士,安徽大學,研究方向: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
摘要:本文詳細解讀了張輯哲對信息行為內涵及模式的介紹,并從當今社會的科技發(fā)展形勢中認識到信息行為新的內容,提出研究信息行為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助組織更好的提供信息服務。
關鍵詞:信息行為內容;信息行為模式;信息行為構成
1.引言
張輯談到了信息行為的基本內容可概括為信息的獲取、處理、使用,這同時也是信息行為的總體模式。信息處理是信息行為的內容和模式的中間階段。信息的外化處理是信息內化處理在生命體外的拓展形態(tài),具有群體和社會意義,可增強信息的確定性、可靠性,信息行為的分體模式有個體、群體、社會(國家)三種。信息技術與信息管理是社會信息體的兩個主干,其質量狀況決定著信息行為尤其是信息使用的質量與效應,對整個社會的狀況也具有深刻影響[1]。
在當今社會,信息已經遍布我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方式。如果我們不懂得利用信息,那我們就會遇到很多障礙,此外,對信息行為的研究和把握也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利用信息為我們服務,深入研究信息行為,會對我們有效利用信息提供保障和動力。本文將從信息行為的定義、構成和模式三個方面詳細介紹信息行為的新內涵。及相關內容分析。
1.1信息行為定義
信息作為信息行為的基礎和對象,從被忽視到重視,甚至成為個人、組織成功的關鍵,從載體上來看,由一些未經加工的物理介質到加工過的紙質或其他材質的介質再到現在的數字、網絡等介質,其傳播范圍和速度都有了質的飛躍,對于信息行為的定義,國內學者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胡昌平等人2001年在《信息服務與評價》中指出信息行為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行為,是指主體為了支配某一特定的信息需求,在外部刺激下表現出來的獲取、查詢、交流、傳播、吸收、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行為。白海燕2002年在《網絡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行為分析》中指出用戶信息行為是在認知思維支配下對外部條件做出的反映,是建立在信息需求和思想動機基礎上,歷經信息查尋、選擇、搜集各過程,并為用戶吸收、納入用戶思想庫的連續(xù)、動態(tài)、逐步深入的過程,如明確信息需求實質、選擇適當的信息系統(tǒng)、制定正確的檢索策略等[2]。而張輯哲則認為信息行為是有信息能力的生命體對信息這一客體對象所采取的一切行為。從以上幾種定義可以概括,信息行為就是有信息能力的人為了達到某個目標而采取的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的行為。
1.2信息行為構成
“從信息行為過程的維度,可將全部信息行為概括為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使用三個基本部分。其中信息獲取是基礎和準備,信息處理是關鍵和核心,信息使用是目的和作用?!焙苊黠@,人類要想高效準確的利用信息,就需要從這三個方面采取措施。首先要選擇有效的信息,并以恰當的方式存儲,之后經過一系列處理加工,濾掉無效多余的信息,將有用的信息以恰當的方式展現出來。
隨著信息環(huán)境的改變將預示著不同特征信息行為的產生,如今的信息行為已遠遠不同于傳統(tǒng)的信息行為?,F今的信息行為對主體所處的環(huán)境更具依附性,用戶受環(huán)境的影響較大。信息獲取、信息處理、信息使用三個部分構成了信息行為,各自的內涵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
1.2.1信息獲取
早期,人們對用戶信息行為的研究側重于對文獻利用的調研。信息用戶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和獲取者。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人們可獲得的信息呈指數增長,信息來源極其廣泛,信息用戶在獲取信息的同時會更頻繁地生產、發(fā)布、分享信息,信息用戶突破了傳統(tǒng)的信息接受者和獲取者的角色而轉變成為網絡用戶,其信息需求通過信息行為反映出來,呈現出多樣化、多維化、社會化和綜合化的特點[3]。
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獲取和間接獲取,而隨著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利用非正式交流方式進行交流,傳統(tǒng)的正式交流模式受到網絡環(huán)境下新型信息交流模式的極大挑戰(zhàn)。同時,人們獲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也得到了提升??萍嫉陌l(fā)展,促使人們更多的利用間接方式獲取信息,像即時通訊和社交網絡等迅速發(fā)展壯大。當然,人們更加便利的獲得信息,就會擁有越來越多的信息存在著虛假。這就需要用戶有較強的辨別能力,獲取準確有效的信息。
1.2.2信息處理
“信息處理包括生命體對體內信息處理的內化處理和生命體在其體外對信息進行的外化處理兩種方式。對于信息的內化處理,需要生命體本身不斷學習,不斷提高自身對信息的敏感性和辨別能力。”而對于信息的外化處理,則更多的由于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信息的外化處理能力有了質的飛躍。
1.2.3信息使用
信息使用是指生命體將信息真正應用于其生命活動和社會活動中的一切行為。信息使用分為實用和享用。實用信息對于大部分人的作用可能相差不大,但享用信息在每個人身上產生的作用一般相差很大,這是由于信息本身對人們行動上的幫助效果相差不大,而對人們心里上產生的作用卻有很大區(qū)別。
信息使用的效果是人們最看重的部分。若人們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獲取、處理信息,但信息使用后的效果與人們所想相差甚遠,那就會影響人們對信息本身價值的懷疑。因此,在實施信息行為之前預料到信息使用之后的效果或在一個范圍之內的結果。
2.信息行為的模式
“信息行為模式是信息行為程序,有總體模式、分體模式之分??傮w模式是對信息行為具有根本決定性意義的基礎模式,所有具體的信息行為都是在這一模式下展開的,但在不同情況下有不同的具體表現,且可衍生出其分體模式。分體模式就是總體模式在現實中的具體體現。信息行為的總體模式可表述為信息的“獲取—處理—使用”,分體信息行為模式依參與信息行為的主體數量及其關系狀態(tài)的不同,可分為“個體”、“群體”、“社會(國家)”三種?!逼渲?,個體模式是基礎,個人構成群體,群體組成社會。自身的各種素質差異導致了信息對不同的人產生不同的影響。
3.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
圖書館用戶信息行為的重要決定性因素就是圖書館所能提供的大的信息環(huán)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網絡的不斷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呈現復雜性、多變性,不斷深化網絡化、數字化進程。用戶需要在圖書館提供的信息環(huán)境當中獲取信息、選擇信息及交流信息,這對圖書館信息服務產生了巨大影響[4]。隨著改革的不斷推行,圖書館在發(fā)展過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改變了圖書館信息服務方式及組織架構,逐漸向以用戶需求為導向的新服務理念模式轉變。而圖書館用戶對信息的需求也逐漸多樣化和個性化,對圖書館的各種信息以及用戶變化的信息需求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至關重要。
隨著網絡環(huán)境不斷盛行,用戶新的信息獲取途徑逐漸增多,信息資源結構不斷更新,對圖書館信息組織的改革產生深遠影響。圖書館要緊跟互聯網發(fā)展的腳步,更新已有的信息組織觀念,堅持以服務用戶為前提,將圖書館信息資源和互聯網有機結合在一起,利用互聯網這個大平臺,不斷拓展圖書館為用戶服務的空間與時間,從而不斷擴展圖書館的用戶群體。圖書館緊跟用戶對信息更高需求,從自身的特色出發(fā),完善各方面的服務,更好的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這樣才能提高圖書館在信息服務方面的地位。
4.總結
分析研究信息行為,其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提供信息服務。本文詳細分析了信息行為的定義、構成和模式,對各部分內容進行了詳細的解讀。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信息行為的內容和模式也會加入新的成分,得到改善,愈加充實;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也有助于人們更加高效的利用信息,使信息更好的為人們服務。各個群體針對不同的信息行為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為不同個體或群體提供信息服務,實現自身價值。(作者單位:安徽大學)
參考文獻:
[1]張輯哲.新論信息行為的基本內容與模式[J].檔案學通訊,2010,06:18-21.
[2]白海燕,趙麗輝.網絡環(huán)境下的用戶信息行為分析.燕山大學學報,2002(2):89-92.
[3]查先進,張晉朝,嚴亞蘭,李晶.網絡信息行為研究現狀及發(fā)展動態(tài)述評[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4(4).
[4]王靜新.網絡環(huán)境下用戶信息行為對圖書館信息服務的作用[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