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明
古時候,有些才思敏捷的人能即席賦詩,創(chuàng)作出前幾句是常言拙語、似乎3歲孩童也能說出,最末一二句奇峰突起、令人拍手叫絕的詩,極盡曲折跌宕之妙,別有奇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敗筆生輝”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讀書不多,卻有些才華。相傳朱元璋登基那天早朝,突然聽到一聲嘹亮的雞鳴,他認為是祥瑞,喜不自禁,詩興大發(fā),當即以《詠雞鳴》為題賦詩,先吟出詩的第一句:“雞叫一聲撅一撅?!彪A前眾臣聽了,覺得出語太俗,但一個個都不敢笑出聲來,只好忍著往下聽。又聽得第二句:“雞叫兩聲撅兩撅。”有的大臣實在忍不住了,忙扭過臉去掩口偷笑。這一切都被朱元璋看在眼里,但他并不以為然,接著又念后面兩句:“三聲喚出扶桑日,掃退殘星與曉月?!北姶蟪悸犃诉@兩句,驚得瞠目結舌,暗自叫好,再也不敢小覷這位出身貧寒的皇帝了。朱元璋此詩用“敗筆法”,前兩句“歪詩”為后兩句做鋪墊,使之達到對比、轉折的戲劇性效果;后兩句奇峰兀立,使詩句反敗為勝,更為精彩。
明代杰出文學家、畫家徐渭,聰慧過人。一日,他與多人在杭州孤山一亭內賦詩作畫。有人提議請徐渭在一幅《柳亭送別圖》上題詩。徐渭也不推辭,一口氣寫了四句:“東邊一棵樹,西邊一棵樹,南邊一棵樹,北邊一棵樹?!?/p>
大家見了心里連連叫苦,這哪里是詩呢?但見徐渭從容續(xù)出兩句:“縱然碧絲千萬條,哪能綰得行人???”這時,大家無不折服。這一景一情,一曲一折,平中見奇,后兩句畫龍點睛,使詩起死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