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哲宏 張海燕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
試論CISG的公約根本違約制度
韓哲宏 張海燕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摘要:《公約》第25條關于根本違約的定義深受英美法系的影響,后來大陸法系國家也越來越傾向公約的提法。雖然兩大法系對根本違約的認定標準仍然有很多分歧,但是《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平衡了兩大法系之間的規(guī)定,對根本違約采用主客觀的判斷標準,對國際貿易合同所產生的一系列糾紛并予以解決,其參考價值是巨大的。
關鍵詞:根本違約;界定標準
(一)英美法系關于根本違約的界定。
1.英國法對根本違約的界定。英國法區(qū)分違約輕重程度是通過違約行為違反合同中條款的重要性來界定。按照其重要性,違約可分為違反條件的違約和違反擔保的違約。前者是違反合同中重要的根本條款,如果違約方觸犯,屬于根本違約,則受害方因此可以解除合同。后者則是違反合同中次要條款,不屬于根本違約,受害方只可根據規(guī)定請求損害賠償。
2.美國法對根本違約的界定。美國法按照違約后果輕重把違約劃分為重大違約和輕微違約?!豆s》第25條對根本違約的定義也是受到美國《統(tǒng)一商法典》的影響。按照美國法的規(guī)定,如果接受的商業(yè)單位貨物不符合合同,致使貨物對買方的價值嚴重降低,買方可以撤銷對這些貨物的接受。買方必須有有理由證明不符合合同之處能夠得到補救而未得到補救,或者未發(fā)現(xiàn)不符,其接受的行為是合理的,接受貨物很難發(fā)現(xiàn)此種不符或賣方曾做出有關保證。買方接受的不符合合同的貨物,如果這種不符“實質上損害了買方的利益”,買方可以拒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法界對根本違約的界定采用的是“客觀主義”標準。
3.大陸法系對根本違約的界定。大陸法系主要是按照違約的行為特征來劃分違約的類型,分為給付不能、給付遲延。給付不能的違約,受損害放可以要求解除合同。給付遲延的違約,必須在對違約方經過催告程序仍然不能履行才可以解除合同,考慮其中的主要因素當然也包括違約所造成的損害結果。
(一)違約行為對權利人利益造成損害。
1.違約。違約是指違反合同義務,其包括了合同明確規(guī)定的義務,同時也包括一些明示或默示的義務,或者是按照當地習慣的做法、在合同履行過程中當事人明確表示須承擔的義務,甚至是一些附隨義務。違約行為對權利人利益造成損害,這種損害應從廣義的角度去定義,既包括了人身損害和物的損害同時也包括物品損害,商業(yè)潛在機會喪失等情況。
2.利益損害的嚴重性。是違反合同所造成的后果十分嚴重,以致于受害人的實質利益遭受重大損失,達到了某種程度。
(1)商業(yè)利益損失的嚴重性。比如,貨物20%的品質數量和貨物60%品質數量,整套設備瑕疵和設備零件瑕疵的質量問題等都是不同的。
(2)合同條款的性質。合同條款有實質條款和附隨條款之分,根本違約往往違反了合同的實質條款。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應根據具體情況。注意那些是實質條款,哪些是附隨條款。
(3)訂立合同的目的。賣方出售貨物是為了獲取利益,所以履約成本,付款方式與賣方訂約有關。而買方在購買貨物時會出現(xiàn)兩種情況。一種是自用,另一種是轉售。如果買方購買貨物是為了轉售,貨物能否被買方轉售以及以何種折扣價轉售對買方就十分重要,因為批發(fā)商比零售商有更多的商業(yè)渠道去轉售貨物,這樣零售商很可能會因此信譽受到損害。所以如果買方購買貨物為自用,賣方交單不符不構成根本違約,而對于在于轉售貨物的買方,交單不符可能構成根本違約。
(二)違約結果的可預知性。
預知的時間起點如何確定?《公約》74條對預知的時間做出了規(guī)定,應從訂立合同時算起?;艏{爾德教授明確指出,構成根本違約的“可預見性”應從故意違反合同時算起,如果賣方故意違反合同規(guī)定而且他知道或應該知道此種違反合同的做法會對對方當事人的利益造成嚴重侵害,這種違約就是“根本性”的。
1.當事人以意思或行為表示不履行實質義務。雙方當事人約定履行期限,履行期限已到,當事人做出這樣的表示為實質性根本違約。賣方的表現(xiàn)是不履行合同,意思表示不履行合同,或者以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方式表現(xiàn)其根本就不打算履行合同。買方根本違約通常的表現(xiàn)是,不支付價款、不開立信用證等。
2.賣方交付標的物與合同不符。交付標的物與合同不符是否構成根本違約,主要是看不符合合同的標的物是否影響了買方的利益,即是否侵害了買方依據合同有權期待的實質利益。如果買方購買標的物是為了轉售,只要買方在沒有不合理麻煩情況下轉售貨物,就不構成根本違約。如果不符合同的標的物導致買方雖經合理的努力仍不能轉售,就屬于重大缺陷,是根本違約。
3.買方延遲付款與賣方延遲交付貨物。逾期履行合同本身,無論是逾期交貨還是逾期付款都不屬于根本違約,應該考慮到重大利益損害的各種因素。比如交貨期限的規(guī)定對買方十分重要,買方寧可賣方不交貨也不愿意他延遲交貨,構成此類的延遲交付才構成根本違約。一般情況下,逾期履行不構成根本違約。
1.缺乏對根本違約主觀認定的標準。我國《合同法》僅在客觀上對根本違約作出了認定,解除合同僅考慮違約結果程度的客觀因素。而事實上《公約》認定根本違約還包括對違約行為造成損害結果可預見性主觀因素。如果只考慮客觀因素,雖然讓受害方解除合同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讓違約方在其確實不可預知的情況下承擔責任,顯然是不公平的。
2.法律條文規(guī)定的內容不夠明確?!逗贤ā返?4條第5款對合同解除的規(guī)定,其表述為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情形。其未列舉具體情形下根本違約的判定標準,相比于CISG公約分別規(guī)定了遲延履行、不履行、瑕疵履行、預期違約等具體情形下根本違約的判定標準。我國《合同法》應做出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使其具有一定的確定性。
3.何為“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的規(guī)定顯得過于抽象。在實踐中,由于不同的情況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國沒有判例法,此規(guī)定在實踐上操作性不強且難以把握,很難為當事人以及法院認定根本違約提供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所以對不能實現(xiàn)合同目的的認定應該有一個準確的認定。
參考文獻:
[1]張倩雯.CISG中根本違約的界定[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0(05)。
[2]李巍.聯(lián)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評釋(第二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中圖分類號:D9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