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芳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
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之問題探析
丁芳
(華北電力大學,北京 102206)
摘要:第三人制度的設計是基于訴訟經(jīng)濟和效率的理念提出構建的,旨在通過訴的合并解決有牽連的民事糾紛和適應日益復雜的訴訟。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作為當事人制度中的一種類型,一直是理論和實踐上爭論不休的問題。
關鍵詞: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訴訟地位;參訴方式
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guī)定:“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認為有獨立請求權的,有權提起訴訟。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第三人雖然沒有獨立請求權,但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可以申請參加訴訟,或者由人民法院通知他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義務。”該條規(guī)定,實際上是從立法的角度分別對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概念進行了定義。其中我們可以得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以下簡稱“無獨三”)參加訴訟必須同時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對原告和被告雙方所爭議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請求權,二是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首先,何為訴訟標的?關于訴訟標的有幾個學說,舊實體法說以實體法律關系為識別標準,而我國主要遵循舊實體法說,即指民事主體之間爭議的請求法院予以裁判的民事法律關系,以實體法律關系作為訴訟標的的識別標準。關于訴訟標的的論述在此不作討論。其次,何為“沒有獨立請求權”?此“請求權”指的是實體法上的請求權還是程序法意義上的請求權?請求權的有無主要是區(qū)分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那么在有獨立請求權的情形下,第三人的請求權既包括實體法律關系的實體法請求權也包括對實體法律關系的訴訟實施權,即第三人對當事人爭議實體法律關系的管理處分權,包括實體法的權利與程序法上的訴權。
(一)訴訟地位。
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無獨三”地位的法律規(guī)定存在著內(nèi)在沖突導致我們無論在理論界與實務中都對“無獨三”的訴訟地位無法確定。我國《民事訴訟法》一方面把“無獨三”放在“當事人”章節(jié)中加以規(guī)定;另一方面《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二款又規(guī)定:“人民法院判決承擔民事責任的第三人,有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和義務。” 還有部分學者認為,“無獨三”根本就不是當事人,因為“無獨三”既不能像原告一樣有權變更、放棄訴訟請求、申請撤訴,也不能像被告一樣有權提出管轄權異議和反訴。所以此條的規(guī)定存在問題,導致立法內(nèi)部規(guī)定出現(xiàn)沖突,在實務中很難把握,難以理解。
依我個人之見,《民事訴訟法》第56條的不確定性,可能是由于在這一表述上把一審當事人和二審的當事人混淆了。立法者站在賦予承擔民事責任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上訴權啟動二審程序的角度來談其當事人地位的,承認其在二審程序中的當事人地位享有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還是應該認可一審程序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當事人地位。我們試想只有在法院判決作出后并判決其承擔民事責任的情形下,第三人才獲得當事人的地位。那么,在判決作出之前的訴訟過程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擔任什么樣的訴訟角色呢?如果不是當事人,法院又怎么能判決其承擔民事義務和責任呢?我們不能在判決作出后再回過頭來給第三人確定訴訟地位,而是應該在一開始就確定下來。
這種不確定的當事人地位給第三人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因素也為第三人制度的濫用和司法不公預留了空間。我們應當承認“無獨三”的當事人地位,因為其參與訴訟看似是在支持一方當事人的主張,其實也是在維護自己的權益,在他支持一方敗訴的情況下他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只是存在著與所支持方利益一致的因素,與另一方又存在著利益對立的因素。同時,此類型第三人是以自己的名義參與訴訟,有自己的主張和請求,符合當事人的特征,應賦予其當事人地位。對于保護其合法權益,實現(xiàn)訴訟公正和訴訟經(jīng)濟的平衡有著重要的作用。
(二)參訴方式。
《民訴意見》規(guī)定,“無獨三”可以申請或者人民法院通知參加訴訟。法院通知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參加訴訟這一方式,存在很多問題值得我們探討。首先我們談人民法院依職權通知的合理性,我們認為違背了當事人處分原則和訴訟的被動性的。職權干預大大限制了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當事人有可能明知第三人應該承擔義務但消極的放棄申請其加入訴訟,法院的職權干預卻限制了處分權這個核心原則。除此之外,法院自動啟動對第三人的訴訟,違背了訴訟的被動性。其次,通知是什么性質的呢?是自發(fā)通知還是依當事人的申請然后通知?是強制通知必須參加還是事實行為參不參加由第三人決定?這些我國民訴法都沒有明確規(guī)定,導致了司法實踐中有很多錯列第三人,增加其訴累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對此有學者主張建立第三人主體資格異議制度,對于錯誤的通知,可以要求法院重新認定或撤回通知。第三人或其代理人基于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或程序上的理由即法院對第三人與當事人一方的法律關系沒有管轄權等在被通知參加訴訟后的一定合理期限內(nèi),提出異議。由法院進行審查,異議成立,則撤回該應訴通知,否則駁回申請。對于具體的期限應參照程序必要的時間進行確定。[1]其實,我們可以僅僅將參訴的方式限于申請一種形式,“無獨三”不申請參與既存訴訟,法院只得就本訴作出裁判,第三人與本案當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可以另案起訴處理,屆時之前的判決具有預決效力,對另案發(fā)揮影響。以此避免無訴之判,損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以及法律價值。
參考文獻:
[1]江偉,單國軍.論民事訴訟中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確定[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97(2)。
[2]肖建華.論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重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0(1)。
[3]章武生.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改革與完善[J]法學研究,2006 (3)。
[4]趙信會,李祖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的內(nèi)部沖突與制衡[J],現(xiàn)代法學, 2003(12)。
[5]張金澤.我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制度研究[D],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論文,2013(6)。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07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