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已經(jīng)不能流利地用方言與人進行日常溝通,更別提用方言流利地朗讀一篇文章了,更有甚者,以說方言為恥。
本土文化的傳承依托于方言,如福建南部地區(qū)的南音藝術(shù)。在閩、粵、吳、客家等方言系統(tǒng)中,保留了許多中古乃至上古時期古漢語的讀音,對古漢語學界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如入聲,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已無入聲。方言承載了許多血緣、地緣及歷史文化信息,卻在當今大力推廣普通話的時代瀕臨失傳,不得不感嘆——方言危矣!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沒有方言的世界:每一個城市都用普通話溝通,親切的鄉(xiāng)音已不在;古漢語學者失去了重要的口頭研究資料,學術(shù)研究無以為繼;地方戲曲失傳……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現(xiàn)象嗎?
在學校,以普通話為教學用語,存在合理性。但是在公交之類的場所,不妨考慮提供普通話和方言兩種服務(wù),如雙語報站。這樣既可以方便外地人的生活,也可以讓本地居民產(chǎn)生親切感。在地方電視臺,可以增設(shè)一些方言節(jié)目,如福州電視臺的《攀講》等。而傳承方言最好的手段,就是家長在教孩子說話時,將方言與普通話一起教,讓孩子既能用普通話與他人溝通,又有地方歸屬感。
方言與普通話一樣,是人們生活中使用的語言,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為推廣普通話就打壓方言的生存空間。在推廣普通話的今天,保護方言是留住豐富的地域文化、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懌雯,蒲公英評論獨立評論員,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文章首次入選“銳評”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