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澤江
大豆的病蟲害防治
邊澤江
大豆易受病蟲害的為害,為確保大豆品質(zhì)和商品性,必須及時防治病蟲害。目前滄州市大豆的主要病害是大豆花葉病毒病、大豆胞囊線蟲病、紋枯病、銹病、霜霉病等;主要蟲害由大豆蚜蟲、豆天蛾、造橋蟲、小夜蛾等。在防治方法上除了選用抗病品種、合理輪作倒茬、科學管理以外,藥劑防治很關鍵。
1、大豆花葉病毒。大豆花葉病毒是大豆的一種世界性的重要病害,一般發(fā)生率30%—60%,有一些品種甚至達到100%,常用防治方法有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波爾多液、福美雙、三唑酮等。在發(fā)病前或發(fā)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用2%菌克毒水劑0.1—0.2千克/畝,兌水450千克噴霧,做到均勻噴霧、無漏噴,連續(xù)施藥兩次,每次間隔7—10天;或用20%病毒A可濕性粉劑60克/畝,兌水450千克噴霧,均勻噴霧,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xù)3次,另外,在7—8月還可以結(jié)合防治蚜蟲噴施病毒病的藥劑。
2、大豆胞囊線蟲病。大豆胞囊線蟲病是大豆胞囊線蟲寄生在大豆根部所致。在大豆整個生長期間均可為害,主要為害根部,使主根與次生根減少。大豆苗期感病,子葉與真葉變黃,發(fā)育遲緩。成株期感病,植株矮化,葉片由下向上變黃,花期延遲,結(jié)莢少,甚至枯死。可用多菌靈和福美雙等藥劑的種衣劑進行包衣,種子與藥劑比例50—70:1,對大豆胞囊線蟲病有較好的防治效果。
3、大豆霜霉病。主要為害幼苗或成株葉片、豆莢及豆粒。帶病種子長出的幼苗導致系統(tǒng)發(fā)病,子葉未見病狀,從第一對真葉基部出現(xiàn)褪綠斑塊,沿主脈、側(cè)脈擴展,造成全葉褪綠。大豆開花期間雨水多或濕度大,病斑背面生有灰色霉層,病葉轉(zhuǎn)黃變褐而干枯。葉片被再侵染時,出現(xiàn)褪綠小斑點,后變?yōu)楹稚↑c,背面也生霉層。豆莢染病外部癥狀不明顯,后莢內(nèi)出現(xiàn)黃色霉層,發(fā)病初期開始噴灑40%百菌清懸浮劑6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8%的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
4、大豆銹病。主要為害葉片,也浸染葉柄和頸部,嚴重時葉片變黃,干枯脫落。秕莢率高,豆粒不飽滿。應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排除積水,增施磷、鉀肥;合理輪作,清除病株殘葉,深翻土地;發(fā)病初期及時噴施殺菌劑。
5、大豆豆天蛾。豆天蛾是夏播大豆的主要蟲害。幼蟲期發(fā)生在7—9月,以8月上、中旬為害最重。9月后老熟幼蟲越冬。防治方法(1)誘殺成蟲:利用成蟲較強的趨光性,設置黑光燈誘殺成蟲,可以減少豆田的落卵量,減輕危害。(2)藥劑防治:防治豆天蛾幼蟲的適期應掌握在3齡前,每畝用4.5%高效氯氰菊酯1500—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500倍噴霧,每畝噴藥液50公斤。由于幼蟲有晝伏夜出習慣,噴藥時間應選在下午五點以后。豆天蛾的天敵有赤眼蜂、寄蟲蠅、草蛉、瓢蟲等,合理利用天敵,對豆天蛾發(fā)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6、大豆蚜蟲。大豆蚜蟲俗稱“膩蟲”,是為害大豆的重要害蟲。蚜蟲主要在大豆植株的生長點、頂端嫩葉及嫩尖上刺吸汁液,嚴重時布滿莖葉,幼莢被為害,造成葉片卷縮、發(fā)黃、植株矮小,根系發(fā)育不良,分株及結(jié)莢的數(shù)量減少,甚至整株死亡,一般田塊減產(chǎn)20%—30%,嚴重可減產(chǎn)50%。除此之外,大豆蚜蟲還能傳播花葉病毒病。防治方法:3%啶蟲脒乳油1500倍液,或用2%阿維菌素乳油3000倍液,或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1000—2000倍液等藥劑噴霧防治。
(作者單位:鹽山縣農(nóng)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