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余秀華詩歌走紅的必然性分析

2016-03-07 07:24:20候登登謝納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16年2期
關鍵詞:大眾化網(wǎng)絡意象

候登登 謝納

摘 要:2015年初,余秀華憑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夜爆紅,各大網(wǎng)絡、媒體爭相采訪,引發(fā)熱議。余秀華火了,這是個不容置疑的事實,稱其為“余秀華現(xiàn)象”并不為過。在詩歌幾乎淡出視野,被人遺忘的當下,余秀華橫空出世。她的詩歌以其大膽的寫作、自由與愛的追求,生命的疼痛體驗,令讀者和詩歌評論家為之驚嘆。文章從余秀華詩歌本身的藝術特質(zhì)入手分析,進而轉(zhuǎn)向詩歌走紅背后的社會語境的研究并對當下詩歌發(fā)展趨勢做出判斷。

關鍵詞:余秀華詩歌 意象 大眾化 網(wǎng)絡

余秀華(下文簡稱“余”),1976年出生于湖北鐘祥橫店村的一位農(nóng)民、網(wǎng)絡女詩人。因為出生難產(chǎn)造成腦癱,高中畢業(yè)后賦閑在家與詩歌結(jié)下不解之緣。她身上被貼了多個標簽——農(nóng)民詩人、腦癱詩人、女性詩人。美國學者沈睿把她評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說她是一位純粹的詩人,一位用生命和為生命寫作的人。2015年,年初憑一首《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一夜爆紅,微信平臺瘋狂轉(zhuǎn)載,余詩像病毒一樣蔓延開來。余秀華火了,這是個不容置疑的事實,稱其為“余秀華現(xiàn)象”并不為過。隨后又短時間內(nèi)出版?zhèn)€人的兩本詩集——《月光落在左手上》與《搖搖晃晃的人間》。她的詩歌易讀,農(nóng)村生活氣息濃厚。每讀一次《穿過大半個中國去睡你》,都帶給我們直抵靈魂深處的震撼。余秀華走紅,與時代和個人的關系表現(xiàn)緊密。正如福柯說個人話語背后隱含的是權(quán)力所在。余自己也說,她希望寫出的詩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nóng)民余秀華。文章試著從余詩本身入手,進而轉(zhuǎn)向詩歌走紅背后的社會語境,進行必然性與可能性的分析,并對當下詩歌發(fā)展趨勢做出判斷。

一、余詩特征的研究

余詩之所以會火起來,首先應從她的詩歌本身尋找緣由。所謂“是金子總會發(fā)光”“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這個道理,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這種現(xiàn)象歸納為內(nèi)在的或質(zhì)的東西。余詩有自己的特色,以下從詩歌意象、語言表征與創(chuàng)作觀及對余詩歌的評價等方面依次分析。

1.余詩的意象

余的詩歌里,展示的是一幅有關橫店村的廣袤平淡而又美麗的圖景。橫店是詩人生活了三十多年的故鄉(xiāng),感情不必多說。這與美國著名女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筆下的家園極為相似。難怪,詩人沈睿要把余與狄金森放置在一起比較,把余稱贊為“中國的艾米莉·狄金森”。從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開始,就奠定了文藝來源于生活并要求藝術家寫自己身邊熟悉的生活基調(diào),可以說余詩從某種程度上實踐了這一理論。橫店的一切在余的眼里,都可以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意象,都是她想象力的源泉,諸如橫店的小麥、鐮刀、雨雪、油菜花、墳墓、黃昏。詩人對橫店的熱愛,從她的許多詩歌中都可以輕松地得到印證。比如在《關系》中,橫店一直躺在她詩歌詞語的低凹處;也有以橫店直接命名的詩歌《橫店村的下午》和《晚安,橫店》等。

墳墓這個意象在中外文學史的作品中,并不少見。墳墓象征著人的死亡,往往會營造出一種肅殺和恐怖的氣氛。在余詩中,用墳墓充當意象表達情感已經(jīng)成為家常便飯。翻閱她的詩集,很容易就能夠發(fā)現(xiàn)墳墓相關的詩句。在她的詩里,墳墓是那樣常見、平淡,毫不避諱。這恐怕與余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經(jīng)歷及當?shù)仫L俗習慣分不開?!拔业哪沟匾呀?jīng)選好了,只是墓志銘是寫不出來的……他們與我隔土相望。站在時間前列的人,先替我沉眠,替我把半截人世含進土里。”{1}從大量寫墳墓的詩句,可以看出余對待生命或死亡的態(tài)度。而且從訪談節(jié)目中,得知她曾于2012年有自殺未遂的消息。詩人的想象力一方面賦予詩歌極度的張力,另一方面也導致了極度的敏感多思。除了墳墓之外,余詩中還有大量寫黃昏或直接以黃昏為意象,也可視作她表達死亡目的的一種意象。

余的詩歌圍繞著小麥的意象闡發(fā)對生活的思考,比如《五月·小麥》與《一包麥子》。余對雪也有著特殊的復雜情感,在她的詩中,始終可以發(fā)現(xiàn)她在竭力“渴望一場大雪”,也在描繪著“春雪”,在沒有寫雪的日子里,余也會發(fā)出“雪沒有下,我的村莊也如此白了”的呼喚。雪是冷的代名詞,孤獨的化身,特別是魯迅筆下“朔方的雪”。矛盾的是,余一邊渴望著雪,一邊對于雪的到來表現(xiàn)出一副冷淡和無所謂的姿態(tài),這有些“葉公好龍”。

值得一提的是,余詩鐘愛“身體”這一意象。“文學的個人化、私語空間以及表現(xiàn)鮮活的生命體驗,都可以在啟蒙意識、精英意識遠遁以及意識形態(tài)功能相對弱化的過程中,逐漸浮出歷史地表。在此過程中,‘身體在文學中出現(xiàn)并儼然形成一道風景,為當代文學注入了諸多新的元素?!眥2}與20世紀90年代寫身體不同的是,余詩中的身體并不是美的或者充滿誘惑力的。余詩中對身體的關注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她對身體體驗的描寫凸顯于文本之中。一方面,余運用詩人敏感柔軟的思維和想象力去寫身體。比如在《我的身體里也有一列火車》中,她這樣用詩歌表達自己獨特的身體想象力,“我身體里的火車,油漆已經(jīng)斑駁。它不慌不忙,允許醉鬼、乞丐、賣藝的,或什么領袖上上下下。我身體里的火車從來不會錯軌。所以允許大雪、風暴、泥石流和荒謬”{3}。比如《一只烏鴉正從我身體里飛出》,從身體里飛出烏鴉,這是一種怎樣獨特的體驗和想象力?細細品讀,尤其耐人尋味。另一方面,她也在用身體的同感來引起讀者的共鳴抑或隨著詩人一起疼痛?!爱斘易⒁獾轿业纳眢w時,它已經(jīng)老了,無力回天了。許多部位交換著疼:胃,胳膊,腿,手指?!眥4}它不像愛爾蘭詩人葉芝的那首《當你老了》溫馨柔美,反而是一種無奈和惆悵的心境。

2.余詩的語言表征和余的創(chuàng)作觀

劉年把余詩的敘事稱作“面無表情的敘事”。他解釋說,雖然不動聲色,但紙上已經(jīng)風雷暗涌。這是因為余詩的語言生動,富于動感和畫面感?!鞍桶偷鼗钪刻齑蛩?,煮飯,按時吃藥。陽光好的時候就把自己放進去,像放一塊陳皮?!卑炎约悍胚M陽光,這種描寫仿佛讓我們感到了“生命之輕”,此處生命之輕并不是一個貶義詞,意在表達一種輕盈。

余秀華說,一切關于詩歌的表白都是多余的,詩歌是她最深切的需要。只有在寫詩歌的時候,她才是完整的、快樂的。余在一個訪談節(jié)目中,談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成為詩人要有一顆真誠的心,至少不能欺騙自己。關于真實,莊子很早就論述過,“不精不誠,不能動人”。巴金的《隨想錄》在創(chuàng)作的真實性上,給予作家很大的啟示。如果說虛構(gòu)是小說的專利,那么真實恐怕要成為詩歌的一個基調(diào)。因為余詩的真實,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才更易接受和引發(fā)共鳴,被讀者銘記并不斷升華。

3.對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評價

余秀華的詩歌,雖做不到朗朗上口,但是也很好讀。從她的詩歌中,可以讀到詩人生活的橫店村的生活圖景,讀到詩人對故土的熱愛、親情的贊頌及對愛情的憧憬等多重主題指向。盡管在常人看來平緩、單調(diào)的生活,在詩人的筆下卻是如此豐富多彩、趣味無窮。這與余對生活獨特的感受是分不開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但不一定誰都能很好地感悟或者寫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F(xiàn)代人的生活是充滿重壓的生活,一切都在向“錢”看,被現(xiàn)實所異化的人是麻木的,沒有時間與心思關注自己身邊的生活。對于已經(jīng)產(chǎn)生審美疲勞的生活,我們太需要以一種全新的或者“陌生化”的眼光來重新審視和關照。余的詩就做到了這一點,她把我們拉近了那個熟悉而又陌生的生活中去,像一面鏡子,迫使人們?nèi)ネ诰驂m封多年的記憶,引導人們重新去感悟生活中容易被我們遺忘或者忽略的東西。

然而,余詩由于過于質(zhì)樸化和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致使詩歌在審美效果方面的缺失。比如《摔了一跤》,提竹籃過田溝,不小心摔倒,手上有傷口要包扎。這樣流水賬一樣的文字,已經(jīng)脫離詩歌的范疇。

二、網(wǎng)絡新媒介的傳播與“名人效應”

拋開余詩的內(nèi)在的“質(zhì)”的分析,把角度轉(zhuǎn)向外在的來自社會時代的語境去考查??梢园l(fā)現(xiàn)余的成名與網(wǎng)絡新媒介的發(fā)展關系重大,它像一個強大的催化劑。值得一提的是,余在適當?shù)臅r機遇到了她的伯樂。

1.微信的力量

網(wǎng)絡媒介發(fā)展到今天,絕對造成了當下人生活的巨大變化,對每個人的生活方式釋放著巨大的沖擊波。信息量爆炸,新聞泛濫,每個人既在關注,也在被俘虜,而且無一幸免。新媒介的發(fā)展,讓信息傳播的速率和廣度空前膨脹。在這其中,微信的發(fā)明與飛速發(fā)展,為余的詩歌走紅提供了重要的平臺。2014年,余秀華的詩歌通過《詩刊》的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后,被反復轉(zhuǎn)載、閱讀,成為余成名的重要契機;余能夠火起來,被更多人關注,也是因為微信難以想象的巨大的用戶量。當然,應該清楚微信只是一個適時的工具,如果沒有微信,可能還有別的工具。

2.“名人效應”——伯樂劉年

《搖搖晃晃的人間》的代后記中,劉年講述了余秀華事件的來龍去脈。他說,余秀華一直想要感謝他,感謝他的執(zhí)著發(fā)掘、力挺。倘若沒有劉年的發(fā)掘,余秀華可能還會在遠離大眾視野的一隅進行創(chuàng)作。劉年說,他也感謝余秀華能夠把這樣優(yōu)秀的詩歌帶給沉寂已久的詩壇,像一聲春雷的巨響。他對余秀華的成名分析說道,余的成名是偶然也是必然。從詩歌史上看,古代的詩歌大家是全民偶像,到了20世紀90年代以后,這個民族開始疏遠詩歌。這當然與我們唯經(jīng)濟、唯物、唯錢、唯快、唯新的時代潮流有關。

詩人本身也難辭其咎,海子自殺與顧城殺人,讓詩人迅速走向邊緣化。烏青體、梨花體、羊羔體的出現(xiàn)又是對傳統(tǒng)詩歌的戲謔。余秀華走紅,是漢語成熟的必然結(jié)果,是中國新詩自發(fā)地回歸傳統(tǒng)、回歸現(xiàn)實、回歸大眾后必然的結(jié)果,是詩歌本身的走紅。

三、對當下詩歌的反思

1.大眾化、商業(yè)化時代下的文化消費與接受

新世紀以來,草根文化日益崛起,從影視明星王寶強的成功到《星光大道》“大衣哥”的走紅,“草根”這個階層日益受到社會的關注。體現(xiàn)在文學領域,則是關于底層的寫作。他們普遍具有悲天憫人的情結(jié),把筆觸深入到社會轉(zhuǎn)型和變革帶來的底層人民生存的困境。余秀華的寫作,在某種程度上是底層寫作的表現(xiàn)。從文化研究的角度看去,大眾文化在新世紀以來呈現(xiàn)出的前所未有的旺盛生命力,甚至對精英文化造成一定的威脅之勢。越來越多的在之前劃歸為邊緣的文化,開始并迅速占領人們的視野。不得不承認,在文學領域也遙相呼應。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之下,人們對于文學呈現(xiàn)出一種淡漠的、消費的姿態(tài);隨之而來的是精英文學的“日薄西山”。而對于詩歌,幾乎已經(jīng)淡出人們的視線。難道這個時代不需要詩歌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詩歌,從先秦的《國風》《離騷》,到漢樂府,到魏晉詩歌,再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盡管小說的成就很高,但仍不乏好的詩人,如于謙、龔自珍等,“五四”以來的新詩一直發(fā)展到當下,頗有成就。因此,詩歌不會消失,正如卡爾維諾在《未來千年文學備忘錄》中所回應的“文學不死”。詩歌不會死,詩人也不會消失。

那么,為何會出現(xiàn)詩歌被邊緣化呢?研究接受美學的理論,可以為我們找到答案。文學在市場化的進程中,也在面臨著廣大的受眾群體,他們的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開始普遍尋求精神上的消費和滿足。嚴肅崇高的“純文學”在面臨大多數(shù)這樣的讀者顯得有些尷尬,一方面要普及,另一方面又看不懂。所以,需要被大多數(shù)人接受的文學要放低姿態(tài)并走下神壇,充分接觸他們。而大眾文化的審美傾向又是通俗化、娛樂化的。這時候,如果誰的詩歌符合,誰成功的幾率便要高。余秀華的詩歌符合這樣的標準,既是審美的,又是大眾化的。

2.當代詩歌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狄更斯說,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詩歌評論家張立群在遼寧省一次詩歌對話會上提出,當代詩歌群體比較混亂。他說,動輒就稱呼誰誰誰是詩人,這樣的桂冠是不是加得太隨意了。他認為,有些所謂的詩人稱不上詩人,強調(diào)詩人門檻的存在??傊敶娙巳后w比較混亂,層次差別較大。事實上,前段時間網(wǎng)上流行的“烏青體”“梨花體”“羊羔體”,引發(fā)對詩歌形式和標準的熱議。究竟什么是詩歌,僅僅是簡單的分行?這些形式的所謂的詩歌存在,是對新詩的傳統(tǒng)的解構(gòu)。長此以往,本來少有的屬于新詩的經(jīng)典化與神圣感或許蕩然無存了。而《詩刊》編輯劉年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新世紀以來的新詩正在改良。詩人們由過去先學習西方再基礎傳統(tǒng),轉(zhuǎn)為先基礎傳統(tǒng)而后學習西方。不僅如此,詩人們還貼近生活,貼著大地,憑借內(nèi)心去寫。漢語的發(fā)展使詩歌的語言更貼近老百姓,親切、自然。這也是余秀華詩歌感人的根本。劉年提出了一個令人驚嘆的觀點,即我們正處在一個詩歌的黃金時代。近十年,中國的新詩成就已經(jīng)達到甚至超越了唐或宋的十年。他的立足點是我們時代和科技的進步以及人的思想的成熟。這是不無道理的。但是,僅僅從詩人群體數(shù)量、詩歌創(chuàng)作總量來斷定這是詩歌的黃金時代,未免簡單。我們還在讀詩,要感激這個相對開放自由的時代。

四、結(jié)語

縱觀余秀華的詩歌創(chuàng)作,她總是圍繞著所熟悉的橫店村創(chuàng)作,在寧靜平淡的生活中追尋愛情,懷戀親情。余詩在整體上呈現(xiàn)的質(zhì)樸、真摯而有力的情感打動著讀者,她走入公眾視野有其詩歌本身的品質(zhì),有新媒介的傳播影響,也與我們這個時代環(huán)境和文學生態(tài)相關。我們需要詩歌,詩歌也離不開我們。當代新詩在“汪國真熱”“余秀華現(xiàn)象”之后,將會何去何從,我們拭目以待。合上余的詩選,走出她的世界,走進自己的生活,感謝這兩本詩選帶給我內(nèi)心的寧靜與感動。

{1}④ 余秀華:《搖搖晃晃的人間》,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145頁,第7頁。

② 張立群:《闡釋的筆記》,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頁。

③ 余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0頁。

參考文獻:

[1] 余秀華.搖搖晃晃的人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5.

[2] 余秀華.月光落在左手上[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 張立群.闡釋的筆記[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

[4] 王士強.余秀華火了,然后呢[J].文學自由談,2015(3).

[5] 劉云峰.余秀華詩歌細讀[J].延安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3).

[6] 馬云鶴.余秀華,久違的詩歌力量[J].當代文壇,2015(3).

[7] 王曉靜.魏晉挽歌詩的墳墓意象和悲美的生命意識[J].韶關學院學報,2010.

作 者:候登登,遼寧大學文學院2014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謝 納,遼寧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思想研究、中國現(xiàn)代小說研究、中西方敘事學理論研究、文學空間理論研究等。

編 輯: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歡
大眾化網(wǎng)絡意象
撫遠意象等
青年文學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現(xiàn)代高等教育大眾化教育質(zhì)量觀
油氣集輸系統(tǒng)信息化發(fā)展形勢展望
基于網(wǎng)絡的信息資源組織與評價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研究
基于網(wǎng)絡的中學閱讀指導
考試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1:50:36
新形勢下地市報如何運用新媒體走好群眾路線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2:28
『互動式』是理論宣講大眾化的有效途徑
學習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具體而微”的意象——從《廢都》中的“鞋”說起
“玉人”意象蠡測
南康市| 河间市| 阜阳市| 兴宁市| 镇平县| 定兴县| 安多县| 广安市| 清丰县| 崇文区| 蓬安县| 洮南市| 黄龙县| 焦作市| 城步| 龙海市| 普宁市| 惠东县| 大新县| 简阳市| 宣武区| 达尔| 泾源县| 泽库县| 高淳县| 沈阳市| 神池县| 阿瓦提县| 教育| 泸溪县| 平阳县| 北安市| 皋兰县| 九江市| 称多县| 临海市| 米泉市| 灵石县| 界首市| 菏泽市| 寻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