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必鮮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史系,湖南長沙410205)
?
新傳媒語境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時空觀
姚必鮮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文史系,湖南長沙410205)
信息傳播技術革命在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為突出的表現就是公眾時空觀的變化,這構成了學術界和業(yè)界一直關注的新傳媒生態(tài)的根本話題。以電視新聞節(jié)目為研究的具體對象,從新媒介語境下時空觀的變化入手,并以電視新聞報道節(jié)目的實踐為參考,從理論而后實踐的維度系統(tǒng)地考察了新傳媒語境下時空觀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產生的影響。
電視新聞節(jié)目;新傳媒語境;媒介時空觀
我們生活在一個迅速變革的時代:各種飛速變革的新傳播技術、新傳播理念都深深地刻上了時代的痕跡。無論北美環(huán)境學派的觀點有多么的樂觀,以新媒體為代表的傳播技術涌動的潮水必然會將那些不思進取的舊有媒介形態(tài)打入歷史的漩渦。這給我們的啟迪是——媒介要生存,不能僅僅被動地依賴于舊有媒介的施舍和憐憫——以技術的開放性來賦予舊有媒體一種新的生存契機,而我們要做的就是主動地改變被新技術日益滲透甚至是顛覆的舊有傳播模式,嘗試大膽的改造,迎合并助推新傳媒生態(tài)所帶來的一切變化。對于電視新聞節(jié)目而言,尤其如此。
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新科學與新技術正以極不安分的方式改變著我們生活的世界,也改變著那些一貫秉承新聞專業(yè)主義的新聞工作者。學術界對新傳媒生態(tài)的談論自北美多倫多環(huán)境學派開始至今,一直沒有停止過他們觀念和理論更新的腳步,但技術的變化仿佛是難以捉摸的,在人類以裂變的速度改造技術、生產信息、傳播觀念的同時,研究者必須要再度審視我們所面臨的時空觀,審視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生存狀況?!霸谠絹碓蕉嗟目茖W幻想變成現實的同時,人類不得不時時地重新調整、定義‘時間’、‘空間’和‘世界’的概念。因為這早已不僅僅只是宇宙物理學的任務,它已經波及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并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tǒng)本體論的地位”。[1]既然時空甚至是世界的概念都需要重新定義和再度審視,我們具化到媒介生態(tài)或者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媒介生態(tài)這一概念時,充分動用一切既有的理論成果對那些作為新技術受益者或“受害者”(指那些在技術上不能主動迎接挑戰(zhàn)的保守派)面臨的使命與挑戰(zhàn)進行分析就非常有必要。
時空觀的改變,根源主要有兩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是價值的,即對縮短新聞發(fā)生的時間點與再現新聞事實的時間差的強烈需求,以及公眾對最大程度上還原新聞真實性的需求;第二個維度是技術的,即從歷史和技術變遷的角度來說,每一輪的技術革命都是以最大程度上增強信息的質量、加大信息的容量、拓展信息覆蓋的時空限度為首要的評價標準。網絡媒體的出現便是這幾個需求綜合影響的結果。新媒體技術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是,一種新的傳播技術的誕生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舊有的傳播技術,并對其施加一種壓力以確保舊有的媒介能夠找到其相對的優(yōu)勢。換句話說,一旦舊有的媒介技術不能依靠這種對比來獲得自身的比較優(yōu)勢,那么這種媒體技術可能就永遠的進入了歷史,從而淡出人們的視野。
因此,文中所談及的媒介生態(tài)的再定義,就是以新的時空觀來闡釋電視新聞節(jié)目所面臨的新的生存環(huán)境,以及這些生存環(huán)境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帶來的威脅或者機遇。
媒介技術帶來的時空觀的變化已經影響到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利用的所有的媒介形態(tài),包括至今依然享有主流地位的電視媒體以及電視新聞節(jié)目。新的媒介生態(tài)也即是我們所論及的時空觀,對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維度的變化:
首先,從時間的角度來講,我們對媒體這一人類了解外在世界的“中介物”的角色的把握和認知已經有了更高的要求,公眾對其以支付信息購買的費用和注意力的方式獲得的信息已經有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是時間觀層面在媒介呈現信息過程中的新訴求。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媒體會迅速打響第一時間報道新聞事件的爭奪戰(zhàn),以縮小新聞事件發(fā)生與媒體報道兩者之間的時間差。無疑,電視新聞報道在這個方面很難與以微博等為代表的新媒體進行抗衡,是故,人們更傾向于通過網絡這種覆蓋面更廣、幾乎是零時差、但是碎片化的方式在第一時間了解第一現場。這種盡可能縮短時間差的壓力迫使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得不做出調整和改革,以方便其能夠在新媒體崛起的間隙找到自己的生存和價值路徑。
2014年10月29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聯合下發(fā)《關于在新聞網站核發(fā)新聞記者證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全國新聞網站正式推行新聞記者證制度。全國范圍內的新聞網站采編人員由此正式納入統(tǒng)一管理。首批實施范圍是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批準的且取得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一類資質并符合條件的新聞網站。據《新京報》2014年10月30日報道,一類資質新聞網站包括中央地方重點新聞網站、全國性行業(yè)新聞網站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一類資質新聞網站數量逾200家。此前,已有人民網、新華網等6家網站試點發(fā)放記者證。2015年11月6日,來自14家中央主要新聞網站的594名記者通過審核,獲得頒發(fā)我國首批新聞網站記者證。首批獲得頒發(fā)記者證的網站有14家中央主要新聞網站,包括人民網、新華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中國網絡電視臺、中國青年網、中國經濟網、中國臺灣網、中國西藏網、光明網、中國廣播網、中國新聞網、中青在線。這一系列強有力的舉措不斷傳遞出同樣的信息,即政府已經將網絡媒體納入到新聞媒體管理的范疇,賦予了網絡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同樣的新聞采訪權。
新媒體已然崛起,電視媒體的生存空間更為逼仄,作為電視媒體的話語權體現者即電視新聞節(jié)目,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嚴重挑戰(zhàn)。1980年6月,美國人特德·特納創(chuàng)辦了CNN,即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前三個月一直虧損;但是1981年的一次偶發(fā)事件,不僅讓CNN扭虧為盈,并且引發(fā)了一場巨大的電視傳媒行業(yè)的技術革新和報道理念的嬗變。1981年,上任僅70天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在希爾頓飯店演講,返程遭遇刺客襲擊。CNN獲知此消息后,馬上停下所有報道,將此次新聞作為特大事件進行連續(xù)不斷的專題報道,這一行動比其他廣播網早了兩分鐘,比電視網早了四分鐘,CNN因此而打了一個漂亮的時間差,以至于在后來的追蹤報道過程中,全美各州乃至地方電視臺的里根遇刺事件報道都需要從CNN這里獲取第一手新聞資料,有的干脆就直接轉播CNN的電視節(jié)目。從某種程度上說,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力。電視直播新聞節(jié)目剛剛興起的時候,曾經以強大的時間效應打敗了它的競爭對手如雜志、報紙等傳統(tǒng)紙媒,又以聲畫結合的多方位審美刺激打敗了它的老對手廣播。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和網絡新聞、微博等自媒體推送相比,電視新聞節(jié)目除了在制作上、畫面和音效上更為精良之外,它的即時性以及由此而帶來的互動性,應對輿情變化的靈活性等,都遠遠落后于新媒體。
其次,從空間的角度來講,媒介作為一種建構和再度呈現新聞事件的中介物,實際上扮演的是“空間呈現”的角色,即媒介將另外一個空間發(fā)生的事情傳輸到公眾所在那一個空間,實現空間的交叉。無疑,在今天,人們更傾向于一種“足不出戶”而知天下的信息獲取方式,所謂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從獲取信息這個意義上來說,電視、報紙、廣播乃至網絡或手機都能實現這個功能;但在空間的呈現上,或許只有網絡這一平臺能夠即時地告知公眾,在另外一個空間正在發(fā)生著哪一些有趣的新聞、世界正在如何風云變幻。相比之下,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即時性卻顯得捉襟見肘。這也日益成為電視新聞報道節(jié)目所面臨的一個新的壓力和挑戰(zhàn)。
電視新聞節(jié)目從信息采集、節(jié)目制作到播出之間,無法做到與事件完全同步。即便是電視直播節(jié)目,也會因為龐大的電視直播設備和新聞采訪人員以及后期制作團隊的加入,從而在有形無形中改寫新聞事件的走向和新聞人物的命運,但是在網絡時代,一個擁有高清晰像素和高保真錄音功能的手機便能實現所有的新聞采集和傳輸的功能,中途還不會加入任何后期制作,完全實現原生態(tài)無剪輯無加工的同步實時直播。
更何況,我國自新中國建立以來延續(xù)至今的電視臺分級制度,從中央電視臺、省級衛(wèi)視、省市級地面電視臺、再到各廠礦校區(qū)的閉路電視,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分塊而治的新聞制作和播出的傳統(tǒng)生態(tài)格局。如中央電視臺可以采集全國范圍內的新聞,省級衛(wèi)視主要報道該省范圍內發(fā)生的大小事件,地面電視臺更加不會越雷池半步,否則就涉嫌越界采訪,可能會引發(fā)一些不大不小的矛盾,至于那些處于電視傳媒底層的廠礦電視臺和校園電視臺,它們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基本上局限于自轄區(qū)域的傳播需求和效果,從新聞的地緣性和接近性來講,它們獲得了一定的生存空間,但是遠遠無法滿足大受眾的傳播需求。從空間維度觀照,對于那些急于了解外部世界、渴望每天獲取外部信息、了解全世界各領域發(fā)展動態(tài)的人們來說,電視媒體和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空間局限性實在是束縛太多,無法實現觀杯水而知天下的基本愿望。
第三,從人的主體性角度來說,媒介的發(fā)展及變遷和革命都是源于人們對外部世界知識的了解的一種需求的變革。自從啟蒙運動之后,人們完成了祛魅的過程,要求將人本身和人的理性當做最高的存在之物,這就使得人們掌握外部世界的知識成為其自身確立主體地位的重要力量。媒介所傳播的信息都為了建構人的主體性,掌握外部世界的所有變化及其規(guī)律。無疑,從這個角度上說,能夠賦予公眾最大自由的媒介才是人類理想中的媒介,比如微博,它是公眾不經過別人的誘導而自由表達自己觀點的平臺,與此相比,電視則是單向度的傳播,它不以公開的辯論為方式,不以豐富且海量的可供公眾隨意獲取的信息為首要賣點。因此,從充分發(fā)揮公眾主體性的角度來說,網絡媒體的自由度是最高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依然只是一個將公眾當作議題設置對象的工具。
2016年4月12日,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在新浪網站開通微博,并用英語寫下了自己對網民的第一聲問候,然后簡單回顧了自己和中國的淵源。這條微博發(fā)出后,迅速引發(fā)網民圍觀,霍金先生的微博粉絲量因此而激增,1小時內達到了30萬,8小時后超過了127萬,這條微博的評論和轉發(fā)量也超過了20萬條次。在眾多的回復中,除了列隊歡迎霍金先生的到來之外,網友們還紛紛咨詢“外星人”“黑洞”等專業(yè)物理問題。在一個傳播技術飛速發(fā)展的網絡時代,大家對于新鮮事物的關注度和好奇心,已經大大超過了傳統(tǒng)媒體所能到達的高度、深度和廣度。網絡使得各個層次的受眾都能找到各自相對專業(yè)的陣營,而且都能在此陣營內獲得長足的滋養(yǎng)與進步,同時滿足自由表達與自身發(fā)展的需要,而電視新聞節(jié)目由于在策劃伊始就已經根據市場調研設定好受眾范圍和傳播形式以及傳播渠道,此后的新聞選題和播出內容相對固化,無法依時依勢而變,在題材的廣泛性、專業(yè)性、傳者與受者的互動性上有著先天的不足和后天難以彌補的缺陷。
若單純的以信息傳播在即時性和信息獲取的便利性相比,電視在新媒體面前仿佛已經一敗涂地。但時空觀的改變并非一味的將電視媒體擠壓到不能脫身的五指山下。但自媒體的競爭策略卻是碎片化的,人們利用作息、排隊、休閑的間隙瀏覽網頁,獲取對最新事件的報道的同時,卻同時陷入了因網絡傳播碎片化所帶來的恐慌,這種恐慌是人們對碎片化呈現時由于信息的瑣碎、一閃而過、片面性所導致的,媒體的超鏈接雖然呈現了一個百科全書式的信息還原姿態(tài),卻不能建構起對一個事件最詳盡的解讀,尤其是當各種觀點、信息都以海量化的姿態(tài)呈現時,我們如何辨別有效的信息,如何識別重要的信息就顯得力不從心。而這,正是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一個良好的生存契機。從某種意義上說,電視充當了對碎片化信息進行整合的角色,電視新聞節(jié)目成為網絡信息的把關人和解說員,以良好的信息整合、過濾機制呈獻給公眾,以消解公眾因為碎片化閱讀而產生的恐慌感和無力感。
人們對媒介的時空觀的變化源于人們在社會實踐中的時空觀的變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賦予了將時間當成財富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驅使下,人們秉持了這樣的一個觀點:即事件的發(fā)生和新聞報道兩者之間的差距為零才是我們所真正需要的報道方式。但這種觀念只是基于我們對信息時效性這一個維度的考察,在快節(jié)奏的時空觀中,從另一個角度上講,公眾也需要一個調適、沉淀、消化他們所獲取的信息的過程。這就為電視這種單向度的傳輸方式的存在提供了很好的支持——電視不僅是網絡信息的過濾器,更是沉淀器和反思者,它以替代公眾反思和沉淀的方式為自己的生存贏得了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媒介的單向度傳輸并非十惡不赦,而是充當了微博這種高度交互性媒體的必要“他者”。公眾需要借助新媒體這種開放性的平臺進行公開的討論,但也需要電視這種單向度的平臺獲得他們進行討論時所針對的話題。因此,電視和網絡成為一個互補關系,而公眾在新的時空觀或新的傳媒生態(tài)下,就因這種互補關系而成了“全媒體”且能“與時俱進”的人。
2015年3月2日開始,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對全國“兩會”進行了“全天候”、“開放式”、“時時互動”的電視直播。節(jié)目利用自身優(yōu)勢,專訪了多位省部級領導和與會代表,并且對新政新規(guī)、老百姓關注的熱點問題等進行了高屋建瓴的解讀,還多次集結國內最高端的專家學者對新形勢新常態(tài)進行專題討論,這一系列新聞報道對于凝聚民心、鼓舞士氣、維護社會和諧、引領輿情方面起到了新媒體無法比擬的積極作用。3月15日上午,兩會結束,總理記者招待會電視直播正式開始,記者緊鑼密鼓地提問,總理舉重若輕對答如流,中央電視臺調集精兵強將將這次記者招待會全程進行實時直播,整個過程中電視畫面清晰流暢,多機位切換毫無瑕疵,節(jié)目外還伴隨有精準獨到的專家點評,直播現場可謂高潮迭起。
來自人民網輿情頻道《<2015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網端和電視端分析報告》的數據顯示,[2]這一次的電視直播首播,央視一套和新聞頻道的電視播放端收視率突破了一個點,市場份額總和突破9%;與此同時,各省級衛(wèi)視和省市地面頻道也在同步轉播。可以說在3月15日上午,神州大地上萬人空巷收看了這次電視新聞直播節(jié)目。歷年的兩會直播,不僅有各機關企事業(yè)單位組織員工集體收看,也有老百姓個體自覺自發(fā)地準時守候并收看節(jié)目,同時各大門戶網站也都對央視直播和相關新聞節(jié)目進行了實況轉播,實現了以傳統(tǒng)電視新聞媒體為領頭人的新舊媒體的無縫對接,再一次凸顯了電視新聞媒體的公信力、權威性、技術上的高端性和新媒體暫時無法與之媲美的無可匹敵的專業(yè)性。
從這個角度來審視,電視也許暫時不能徹底的迎合受眾時空觀的劇烈變化,但卻能夠以一種延緩時空觀的方式來建構我們所認知的外部世界的事實,這種延緩恰恰是一種對知識和信息的反思與沉淀。這或許就是我們所探討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新傳媒語境下的生存之道。
要想通過強調某一種新生的媒體來徹底否定或淘汰舊有媒體永遠是不可能的。正如甚囂塵上的“報紙消亡論”[3]和“廣播消亡論”[4]之聲喧囂了幾十年都沒有宣告紙媒和電波的消亡一樣,電視媒體以及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新的傳媒生態(tài)下,不可能淡出歷史舞臺。相反,在這個已經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時空觀語境下,網絡媒體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慶幸電視媒體依然有一個非常好的適應環(huán)境——在競爭中,電視新聞節(jié)目找到了通過延緩時空觀的方式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的策略。在上述冗長的理論分析之后,我們回歸到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實踐本身,以此來考察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生存策略。
首先,從電視新聞節(jié)目最新的生存態(tài)勢來看,以電視新聞直播節(jié)目、電視新聞讀報節(jié)目、電視新聞故事節(jié)目、電視新聞雜志節(jié)目、電視新聞脫口秀等為代表的新聞節(jié)目形態(tài)從新聞節(jié)目中脫穎而出,占據了較高的收視率,[5]這表明了電視新聞節(jié)目在當今的新傳媒語境下依然有極強的生存空間。這些節(jié)目類型所針對的話題依然是我們在網絡上、報紙上看到的新聞消息,但這些消息的呈現方式卻與我們所感受到的并不一樣,這是因為電視新聞在構建節(jié)目的時候已經進行了適合自己平臺特殊性的加工。它以近期社會事件進行再度聚合、整合和再度解讀的方式,實現了對碎片化信息的反思與沉淀,同時將碎片化的議題聚攏成有限的幾個重點議題,使各種紛紛復雜的現象簡單化與深度化。
其次,從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內容策略來說,電視的物力特性和新媒體的附加優(yōu)勢,構成了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核心優(yōu)勢——一方面,電視媒體聲像兼?zhèn)涞奈锢韺傩院涂臻g層面上的不可移動性決定了電視信息的易讀性和電視媒體使人回歸部落化的特點;另一方面,新媒體的素材和互動特質也被移植到電視新聞節(jié)目中,使電視新聞節(jié)目的呈現方式和反饋方式更加耳目一新。正是基于電視的這兩個優(yōu)勢的合作,電視新聞節(jié)目方能實現以深度取勝,以評論取勝,以聲像兼?zhèn)淙?,以現場直播和現場再現取勝的優(yōu)勢策略,這些是電視媒體所特有的優(yōu)勢,是網絡媒體所不可能取代的核心優(yōu)勢。
[1]京特·安德斯.過時的人: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人的靈魂[M].范捷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30.
[2]佚名.《2015年兩會總理答記者問》網端和電視端分析報告[N].人民日報,2015-03-27(02).
[3]菲利普·邁耶.正在消失的報紙:拯救信息時代的新聞業(yè)[M].張衛(wèi)平,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7.
[4]哈斯廷斯.傳統(tǒng)廣播電視16年后消亡[N].中國科技日報,2014-12-04(04).
[5]孫寶國.中國電視節(jié)目形態(tài)通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李珂
Time-Space View of TV News Program based on Context of New Media Ecology
YAO Bixia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05,China)
The revolution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echnology has great impact on society from all aspects,among them,the most prominent one is the change of public’s view of time and space.This change has become a fundamental topic in new media ecology,which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both in academic world and related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Starting from the change of media time-space view in new media context,it analyzed the impact on TV news program and the practice of TV news program as a reference.
TV news program;new media context;media time-space view
G222.3
A
1674-117X(2016)03-0077-05
10.3969/j.issn.1674-117X.2016.03.015
2016-03-22
湖南省教育廳課題科研課題“新傳媒生態(tài)下的電視新聞節(jié)目研究”(11C0297)
姚必鮮(197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理論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