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旭
自擬開胃飲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觀察
柯旭
目的探究自擬開胃飲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方法12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患兒采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治療,治療組患兒采用自擬開胃飲治療。對比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率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自擬開胃飲能夠有效的治療小兒厭食癥,對于降低用藥不良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自擬開胃飲;小兒厭食癥;療效
小兒厭食癥在小兒群體中較為多見,其發(fā)病率呈現出逐漸上升的趨勢。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飲食減少或者厭惡進食,尤其是在獨生子女中較為常見。且調查發(fā)現城市兒童發(fā)病率要遠遠高于城鄉(xiāng)兒童,這主要是和小兒群體長期所處的生活習慣以及父母的疼愛程度有密切的關系[1]。出現小兒厭食癥時會對患兒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極易造成患兒營養(yǎng)不良、智力發(fā)育遲緩。本文研究中對收治的12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分別采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和自擬開胃飲治療,觀察其臨床治療效果?,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兒科收治的120例厭食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60例。對照組患兒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6個月~5歲,平均年齡(3.51±0.50)歲。病程0.3~1.2年,平均病程(0.73±0.16)年。治療組患兒中男31例,女29例。年齡7個月~6歲,平均年齡(3.57±0.81)歲。病程0.4~1.1年,平均病程(0.75±0.12)年。所有患兒均確診為小兒厭食癥。臨床上主要以厭食為主要癥狀,伴有食欲明顯下降,無自主進食的欲望?;純好嫒葶俱病⒁归g睡眠不踏實、伴有虛汗、身體較為虛弱。排除因消化系統(tǒng)疾病、肝炎、肺結核等所造成的厭食癥狀。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可進行研究。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金雙歧,0.5 g/片)治療。6個月~3歲患兒2片/次,3~6歲患兒3片/次,3次/d。治療組采用自擬開胃飲進行治療。主要成分包括雞矢藤10 g、炒白術10 g、炒扁豆10 g、生黃芪10 g、雞內金5 g、陳皮5 g、生山楂5 g[2]。<3歲患兒劑量減半;水煎服,1劑/d ,分3次口服,療程為14 d。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對患兒各項生命體征進行全面檢查,主要包括體重、身高、心率、體溫、面色、食欲與食量、精神面貌以及呼吸狀況。根據檢查結果對患兒的臨床效果進行評價[3],顯效:患兒一般體征明顯改善,食欲與食量明顯提高,精神狀況恢復正常,面色紅潤,脈搏及呼吸均達到正常狀況;有效:患兒一般體征得到改善,食欲及進食量有一定改善,精神狀況得到一定程度恢復。無效:患兒精神狀況無變化,食欲未得到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觀察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純涸谥委熐昂缶鶎ζ溥M行胃超聲顯像檢查,測量患兒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情況[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 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臨床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10例,發(fā)生率為16.67%;治療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5.00%。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兒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率比較 治療組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率改善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2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率比較(±s)
表3 兩組患兒治療后胃半排空時間及胃竇收縮頻率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胃半排空時間(min) 胃竇收縮頻率(次/min)對照組 60 治療前 52.14±10.42 1.38±0.21治療后 44.25±9.15 1.73±0.25治療組 60 治療前 52.08±10.25 1.37±0.22治療后 28.92±6.84a 2.47±0.28a?
小兒厭食癥在小兒群體中較為常見,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食欲不振、拒絕進食或者厭惡進食。小兒厭食癥是小兒群體進食異常的一類疾病,在各個年齡段的小兒群體中均較為多見[5]。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父母對孩子關愛程度的增加,小兒厭食癥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小兒群體正處于智力、身體發(fā)育的階段,如果在這個階段出現小兒厭食癥會對患兒的智力以及身體發(fā)育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小兒厭食癥在臨床上治療方法相對較多,其中西醫(yī)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但是大量的臨床實踐發(fā)現采用西醫(yī)藥對小兒厭食癥患兒進行治療容易產生各類副作用,對患兒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影響。中醫(yī)藥在臨床上效果較為明顯,且副作用較少,因此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認可[6]。在本文的研究中以本院收治的120例小兒厭食癥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對其中60例患兒使用自擬開胃飲后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自擬開胃飲主要成分為雞矢藤、炒白術、炒扁豆、生黃芪、雞內金、陳皮、生山楂等成分按照一定的配比組合能夠達到開胃消食、益氣健脾的效果。雞矢藤又叫雞屎藤,“味辛苦,平(《嶺南采藥錄》)”,“健脾除濕,益氣補虛。常用于小兒瘦弱,脾弱氣虛,食積疳積(《重慶草藥》)”。炒白術開胃健脾,“脾虛不健,術能補之,胃虛不納,術能助之(《本草匯言》)”,“補脾胃之藥,……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本草通玄》)”。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本草求真》)”。黃芪“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本草正義》)”,與白術相配,補中益氣健脾之功更顯。雞內金消積滯,“若再與白術等分并用,為消化淤積要藥(《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陳皮“理氣調中,……主治腹脹滿,不思飲食(《臨床實用中藥學》)”。生山楂“味中和,消油垢之積,故幼科用之最宜(《本草通玄》)”,“利痰消食,……能開脾健胃……理脾用之,膨脹立消(《藥鑒》)”。
研究發(fā)現治療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96.67%)明顯高于對照組(86.67%)(P<0.05)。對照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10例,發(fā)生率為16.67%;治療組患兒出現不良反應3例,發(fā)生率5.0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采用自擬開胃飲在服用后患兒所出現的不良反應要遠遠小于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的治療效果,因此這一治療方法在小兒厭食癥治療方面存在著較大的潛力。通過服用自擬開胃飲還可以有效提高胃部收縮功能,有助于改善患兒的食欲。
綜上所述,自擬開胃飲能夠有效的治療小兒厭食癥,對于降低用藥不良反應有著重要的意義。
[1]李存英,盧雨蓓.自擬消補調中湯聯合捏脊及生活調攝治療小兒厭食癥86例療效觀察.甘肅醫(yī)藥,2015,34(3):210-212.
[2]錢雁.自擬疏肝運脾湯治療小兒厭食癥42例臨床觀察.中醫(yī)兒科雜志,2015(5):36-38.
[3]劉紅,文勇.自擬醒脾開胃湯治療小兒厭食80例療效觀察.云南中醫(yī)中藥雜志,2013,34(11):84.
[4]王洪麗,張淳珂,高海妮.撫觸聯合中藥敷臍治療小兒厭食癥的臨床療效觀察.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16):11-12.
[5]張守燕.消食開胃顆粒治療小兒厭食癥75例臨床觀察.中國醫(yī)藥指南,2016,14(1):182-183.
[6]高偉民.健脾開胃湯治療小兒厭食癥30例臨床觀察.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2,14(12):2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3.201
2016-04-28]
528200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南海婦產兒童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