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碧洪,鄭 靜,魏 婷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 外國語學(xué)院, 福建 福清 350300)
?
解構(gòu)和建構(gòu):關(guān)于湯婷婷作品中的中國文化誤讀
顏碧洪,鄭靜,魏婷
(福建師大福清分校 外國語學(xué)院, 福建 福清350300)
美國華裔作家湯婷婷利用“誤讀”的策略在她的三大代表作《女勇士》《中國佬》《孫行者》中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解構(gòu)和建構(gòu),從而達到她成功書寫美國華裔文學(xué)、努力實現(xiàn)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世界和平的夢想。她的作品備受關(guān)注卻也引起極大的爭議,從而引發(fā)了著名的“趙湯論戰(zhàn)”。湯婷婷通過有力的反擊力證“誤讀”是她文學(xué)書寫的一種方式,中國文化是她得以仰仗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的資源。
“誤讀”;“趙湯論戰(zhàn)”;文化真實性;文化融合;世界和平
美國華裔作家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1940年出生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作品主要有華裔形象三部曲《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中國佬》(China Men)、《孫行者》(Tripmaster Monkey)以及以關(guān)注世界和平為題材的《第五和平書》(The Fifth Book of Peace)、《戰(zhàn)爭的老兵,和平的老兵》(Veterans of War, Veterans of Peace)等。湯婷婷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 彼時正是美國后現(xiàn)代主義盛行的時期。后現(xiàn)代作家們通過多元化的解構(gòu)和建構(gòu)顛覆著傳統(tǒng)的文學(xué)理念,建立一種無中心和無秩序的文本模式,以求更真實更深刻地體現(xiàn)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正如這些美國后現(xiàn)代作家所追尋的那樣,湯婷婷在她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中從美國華裔的視角對中國文化這一母體進行不斷地解構(gòu)和建構(gòu),塑造出一種全新的中國文化形象。有人認為這是對中國文化的誤讀,有人認為這是對中國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而對作家湯婷婷來說,她卻堅持這是對美國華裔故事的一種書寫,是對美國華裔生存狀況的真實體現(xiàn)以及生存之路的一種尋求。
“誤讀”理論在文學(xué)中的應(yīng)用最早是由美國當代文學(xué)評論家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1930-)在他的詩學(xué)
系列理論著作《影響的焦慮》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1]《誤讀的地圖》(A Map of Misreading)[2]中詳盡闡述。布魯姆認為,自從第一位主觀詩人彌爾頓之后,詩人們一直為自己的“晚來”(belatedness)而不安,唯恐前輩詩人用盡了一切可利用的靈感,因而他們便經(jīng)歷一種俄狄浦斯式的情感,感受到前輩詩人對其的束縛和威脅。面對這樣的一種影響,后輩強勁詩人通過閱讀、誤讀、誤釋前輩詩人的作品,變被動為主動,改變時空上的延遲性,重新審視、重新評價、重新展現(xiàn)前輩詩人的作品,為自己作品的誕生創(chuàng)造條件。這里的“重新審視、重新評價和重新展現(xiàn)”其實就是布魯姆提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誤讀”所必須具備的六種“修正比”(Revisionary ratio)。當后輩詩人重新審視前輩詩人的作品時,他/她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新東西、新意義,在這新的發(fā)現(xiàn)之后便是重新評價前人的作品,這種評價既是在新的基礎(chǔ)上,也是在以前的評價的基礎(chǔ)上進行,從而替代了先前的評論。最后,根據(jù)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評價,后輩詩人重新固定或者確定前人作品的主題、中心和意義,從而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再現(xiàn)前人的作品,這樣也形成了自己的作品。狹義上的理解,“誤讀”就是后輩作家對前人已有的創(chuàng)造成果進行解構(gòu),繼而通過創(chuàng)造性地重構(gòu)產(chǎn)生自己新的作品,以求超越前人,爭得自己在文學(xué)中的一席之地。
“誤讀”理論在美國華裔作品中應(yīng)用頗多,尤以對中國文化的誤讀為甚。美國華裔作家作為特殊的群體有著與生俱來的雙重性——雙重族裔身份和雙重文化背景,然而,他們所承載的雙重文化身份既被美國主流文化所排斥,又不被中國本土文化所接受。如何在兩種異質(zhì)文化間找尋到平衡點以及擺正他們的文化立場是美國華裔作家長期以來努力的目標和方向。異質(zhì)文化之間的傳播和接受,總存在著有意與無意、積極與消極、主觀與客觀的誤讀,從而形成異質(zhì)文化交流中的必然現(xiàn)象。一位思想大師曾這樣評判“誤讀”:誤讀承載著破壞文化和建構(gòu)文化的神圣使命,其恰如其分的在思想的暴力和思想的寬容中推行著人類文化生生不息的延伸。美國華裔作家就是以這樣一種不斷顛覆和重構(gòu)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促進了中國文化在西方的發(fā)展和延伸,并在異域綻放奇葩。
“誤讀”理論在湯婷婷的三大代表作品《女勇士》《中國佬》以及《孫行者》中體現(xiàn)明顯。湯婷婷是當今美國華裔作家中最具影響力也是最受爭議的作家之一。由于前輩作家的啟發(fā)和激勵,湯婷婷開始她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然而如何擺脫前輩作家如美國華裔文學(xué)之母水仙花、黃玉雪等人的影響,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作品;如何在博大的中國文化面前談異質(zhì)的美國華裔文化;如何從美國的主流文化角度看中國的文化;又如何讓中國的文化在異域大放異彩。這所有的困惑和焦慮讓湯婷婷不斷地誤讀創(chuàng)作。她的處女作《女勇士》一經(jīng)出版就取得了重大的成功,成為美國華裔文學(xué)史上的里程碑,將美國的華裔文學(xué)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湯的《女勇士》在文學(xué)評論界引起了軒然大波,評論家們對其褒貶不一。有些人認為湯婷婷的作品是為投白人喜好而不惜褻瀆篡改中國文化遺產(chǎn),以趙建秀(Frank Chin)、Kathryn Fong和Benjamin Tong為代表的評論家們,他們對湯婷婷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湯為了迎合白人的閱讀品味不惜編造出一個極具異國情調(diào)的、臉譜化的中國形象來討好讀者;而有些評論家則認為湯婷婷對中國文化的大膽推陳出新,極大地增補、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nèi)涵,讓中國文化在異質(zhì)文化中得以繁衍生息。那么湯婷婷到底是如何對中國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史詩故事、傳統(tǒng)風(fēng)俗等“重新審視,重新評價,重新展現(xiàn)”, 運用“誤讀”理論創(chuàng)設(shè)了全新的自傳寫作方式,用后現(xiàn)代互文、拼貼、戲仿、雜糅等多樣性的敘事技巧解構(gòu)和建構(gòu)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而創(chuàng)造出了與中國本土文化大相徑庭的、卻為美國主流文化所接受的異域文化的呢?
作為美國華裔的二代,湯婷婷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并不可靠,她直言對于中國的文化一直有種熟悉的陌生感。湯婷婷1984年首次造訪中國,在此之前她已經(jīng)出版了《女勇士》和《中國佬》兩部著作,在作品中她充分運用了自己的想象,結(jié)合母親和身邊中國人的口舌相傳的故事,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美國社會下的中國文化形象,徹底顛覆了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湯婷婷在作品中的這種文化誤讀很難去界定說是有意還是無意,“文化不是移民隨身攜帶的一件行李;它并非靜止不動,而是在新環(huán)境中不斷得到修正”。[3]湯婷婷對于自己作品中中國文化誤讀是滿意的,“她曾經(jīng)如是說,她更害怕一個實在的、與夢境不同的中國,會將自己以往的想象和文字盡數(shù)摧毀。但在她造訪中國之后,她肯定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收獲的只有驚喜:‘我想象得多好啊’”。[4]
在《女勇士》中,花木蘭女扮男裝、馳騁疆場是對中國南北朝時期《木蘭辭》中花木蘭故事的一種忠實,但是傳統(tǒng)文化中花木蘭身上忠孝兩全的民族精神已被閹割,取而代之的是美國精神中的自由思想以及自我價值的追求。“我們?nèi)A裔女孩聽長輩們講故事的時候,便知道我們長大后若僅僅變成妻子和奴仆,那人生就失敗了,我們可以成為女英雄、女劍客”。[5]花木蘭的背上刻寫著“保家衛(wèi)國”,寄托著母親的嚶嚶期待。在此湯婷婷將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移植在花木蘭的身上,自然是十分清楚這與中國故事的不符,但她結(jié)合的是美國華裔移民的歷史真實,講述的是早期移民們都有過的母親相送時要他們勿忘國家、牢記家人的經(jīng)歷。顯而易見,湯婷婷借誤讀的策略陳述的是美國華裔歷史的真實,“我(母親)要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故事。有個女孩救了她的整個村子”。[5]湯婷婷筆下的“花木蘭”是能夠為美國華裔尋求出路,能夠拯救整個族群的代表人物?!吨袊小返摹罢摪l(fā)現(xiàn)”[6]中,湯婷婷誤讀了清代章回小說《鏡花緣》,將原作中的唐敖改寫成在尋求北美金山途中誤入女兒國的華裔,被穿耳裹足,被封嘴噤聲,以此揭露華裔男性長期在美所遭受到的性別閹割以及話語權(quán)被剝奪的不公平待遇;在“《離騷》:挽歌”[6]中通過對屈原故事的嫁接,講述了如屈原般不為現(xiàn)行主流社會所理解和接受以至于無所適從的美國華裔的生活真實?!秾O行者》中的惠特曼·阿新自稱是“猴王在戰(zhàn)斗”,[7]是對現(xiàn)實生活和文化思潮的一場變革。他具有孫行者的許多性格特點:性情反復(fù)無常,機智靈巧,不屈不饒。然而與傳統(tǒng)的美猴王前往西天取經(jīng)不同的是,阿新是代表了西行的美國華裔在反傳統(tǒng)、反種族歧視、反戰(zhàn)爭路上的努力。他試圖在兩種文化夾縫中尋求華裔和其他同樣被邊緣化族裔的文化身份的建立;他反對戰(zhàn)爭,擁護世界和平,是堅定的和平主義者;他嘗試跨越語言、文化以及民族的障礙實現(xiàn)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進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和平。
除了文化的真實性惹人爭議,湯婷婷作品中眾多文化元素的堆砌和雜糅也是評論家們的聚焦所在。無論是《女勇士》《中國佬》還是《孫行者》都雜糅了不同時期的中國歷史文化故事如孟姜女、岳飛、關(guān)公、曹操等;拼貼了不少西方的故事如《魯濱遜漂流記》、英國的莎士比亞、美國的跨掉派等故事;并置了不同的宗教信仰理念如“三從四德,男尊女卑”的儒家思想和“兔子舍生取義”的佛教思想……“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都聚集在這同一舞臺上”。[7]這一切都說明了“湯婷婷的創(chuàng)作之中存在著眾多的文化現(xiàn)象羅列,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很混雜,這從一個側(cè)面也說明了華裔美國人對中國文化的記憶已經(jīng)不再是鮮明的個體記憶,而是一種模糊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面對強烈的美國意識必定變得零散和不確定。書中所描述的中國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是作者站在“他者”的立場對中國文化的“誤讀” 。[8]
那么這里的“他者”恰恰說明湯婷婷一直以來寫作的立場。她在諸多的場合一直強調(diào)她是創(chuàng)作美國作品的美國作家。無論是《女勇士》中的“花木蘭”,還是《中國佬》中“我的父親們”以及《孫行者:他的偽書》中的“惠特曼阿新”,湯婷婷寫的都是在美國奮斗的勇士。通過創(chuàng)作《女勇士》,她打響了用筆來戰(zhàn)斗的第一槍。通過反對女性歧視和反對種族歧視來說明美國華裔為融入主流社會一直做的努力。通過創(chuàng)作《中國佬》向美國申明,中國移民在修筑鐵路、種植甘蔗、開采礦藏以及部隊服役等方面為美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必須是美國社會大家庭的成員之一。通過創(chuàng)作《孫行者》再現(xiàn)美國華人后代在美國主流社會爭取文化身份和話語權(quán)利艱難的成長歷程。各種各樣的中國故事在湯婷婷的筆下重新講出,雜陳紛紜,似乎沒有明顯的聯(lián)系,然而,深入探究,發(fā)現(xiàn)中國故事新說法恰恰是為了說明美國的文化應(yīng)當包括和混合所有的故事,中國的故事當它移民到美國之后,它應(yīng)當是需要結(jié)合美國的實際進行再創(chuàng)造,只有這樣才能融入美國文化的大熔爐,從而達到真正意義上的中美文化的融通。同時,中國的文化納入美國主流文化之時,美國華裔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才算是在美國社會占有一席之地。恰如惠特曼·阿新在《孫行者》中建立梨園社時說到,“社團的建立并非一勞永逸,人們需要想象,實踐,然后再加以創(chuàng)造”。[7]
湯婷婷從創(chuàng)作的伊始就在美國文學(xué)界掀起了軒然大波。她的作品譽之者眾,毀之者多,后者以趙建秀最甚?!摆w湯論戰(zhàn)”指的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華裔文學(xué)界中的趙健秀和湯婷婷的一場曠日持久的文化論戰(zhàn)。該論戰(zhàn)起源于湯婷婷在1978年出版的《女勇士》對中國文化的大量挪用和改寫,尤其是對中國民間傳說花木蘭故事的改編激怒了以趙健秀為首的另一派作家,雙方就華裔文學(xué)作品該如何“真實再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了激烈的爭執(zhí)。以趙健秀為代表的華裔作家認為湯婷婷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并不準確,甚至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詆毀和消解。他在《大唉呀!華裔與日裔美國文學(xué)選》(Big Aiiieeeee!: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中以一篇“真真假假華裔作家一起來吧”的文章中指名道姓地斥責(zé)湯婷婷是“偽”華裔作家,指責(zé)她為了迎合白人的閱讀口味而故意“偽造中國文化”。[9]
面對趙健秀等人的指責(zé),湯婷婷回應(yīng)說:“幼稚的神話故事已經(jīng)過時了”, 她所創(chuàng)造的神話故事“不是中國神話,而是美國人改寫的神話”。[10]湯婷婷認為中國的文化屬于全人類,而繼續(xù)與發(fā)揚文化的最好方式是將其世代相傳。因此她通過誤讀的方式解構(gòu)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繼而通過后現(xiàn)代主義的拼貼、轉(zhuǎn)嫁、雜糅等方式重新建構(gòu)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女勇士》中對湯婷婷對花木蘭的誤讀和改寫,“并不想要她們之間完全吻合。受花木蘭的英雄行為和堅強性格的影響,她有目的地塑造了一個綜合形象一一個集花木蘭、岳飛等英雄人物的品質(zhì)和行為為一體的人物形象一女劍客,借此來向讀者展示一個女孩(她自己)與男女不平等現(xiàn)象作斗爭的過程”。[11]《中國佬》中對唐敖的改寫是借助唐敖來抨擊美國主流社會對華人“女性化”的折磨,譴責(zé)美國社會對華裔男性性別屬性的閹割和話語權(quán)利的剝奪,同時也深刻揭露了華裔男性在美的生存境況。《孫行者》中的惠特曼·阿新,被公認為是趙健秀翻版。整部小說以阿新尋求文化認同、構(gòu)建自己身份的經(jīng)歷展開的。借助阿新之口,以揶揄嘲諷的筆調(diào),湯婷婷對美國主流社會進行了批判,同時也表達了自我對文化平等、多元共存的尋求和努力。
對湯婷婷而言,中國文化的誤讀只是她的一種書寫策略,“通過對眾多中西方神話故事和歷史傳說進行積極誤讀和再創(chuàng)造,湯婷婷重新詮釋和解讀了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來豐富美國文學(xué)的題材,實施了她文化融通的書寫動機和超越對立的創(chuàng)作美學(xué)”。[12]湯婷婷否認眾多中西方學(xué)者認為她作品中誤讀是“毀壞歷史和文學(xué)的一種手段”,[9]是為了迎合西方讀者的閱讀興趣和吸引眼球的作用,她強調(diào)創(chuàng)作的自由,認為作家應(yīng)該有思想表達的自由,“我常對我自己說,讓我活得像個詩人吧。這樣我就不必非得用某些言語,非得用某種風(fēng)格”。[13]《孫行者》中的阿新動員各年齡群、各職業(yè)和各族裔的男男女女一起加入“西方梨園”,利用中國的梨園戲來表達改變現(xiàn)實的見解,創(chuàng)造出新的社群文化。湯婷婷將自己美好的愿望訴諸在阿新的身上,她筆下的阿新正是對美國詩人瓦爾特·惠特曼的戲仿,希望能寫出為人民所喜愛的自由民主的詩。正如《女勇士》中的蔡琰,被匈奴擄走12年后,終于在異域唱出了一首自己的歌,而這首歌也深深打動了長期一起生活的蠻匪。蔡琰正是湯婷婷自我的寫照,她希望也能用英語書寫“美國的故事”,通過講中國的故事融合生活在美國的不同民族,通過中國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來搭建中西文化融通的橋梁。
“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博大精深的思想同樣也適用于文學(xué)的創(chuàng)作。湯婷婷樂于汲取一脈相親的中國文化,并通過解構(gòu)和建構(gòu),誤讀和創(chuàng)作賦予其藝術(shù)的創(chuàng)造力。正是這種積極的學(xué)習(xí)、借鑒和創(chuàng)新,使得她的作品長久以來一直保持著文學(xué)的張力和活力。“誤讀”是湯婷婷文學(xué)創(chuàng)新的一種方式,仰仗中國的文化,努力實現(xiàn)用文學(xué)來改變世界,實現(xiàn)世界各民族的平等和和平的夢想。湯婷婷譜寫出了美國華裔文學(xué)光輝燦爛的新篇章,她的經(jīng)驗是華裔文學(xué)的成功經(jīng)驗,同時也是其他被邊緣化族裔可以借鑒的書寫方式。
[1]Harold Bloom.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Harold Bloom. A Map of Misreading[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3]衛(wèi)景宜.改寫的中國故事:文化想象的空間[J].國外文學(xué),2003(2):116.
[4]蒯樂昊. 湯亭亭:顛覆美國偏見[J]. 南方人物周刊,2008(32):75.
[5]Maxine Hong Kingston.The Woman Warrior: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M].New York:Vintage International,1989:19,45.
[6]湯亭亭.中國佬[M]. 肖鎖章,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15,121.
[7]湯亭亭.孫行者[M].趙伏柱,趙文書,譯. 廣西:漓江出版社,1998:85,138,312.
[8]錢連玉.對湯亭亭《女勇士》的跨文化解讀[J].北京電力高等轉(zhuǎn)科學(xué)校學(xué)報,2012(3):257.
[9]Frank Chin. Come All Ye Asian American Writers of the Real and the Fake. The Big Aiiieeeee!: An Anthology of Chinese American and Japa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 Ed. by Jeffery Paul Chan, Frank Chin, Lawson Fusao Inada, and Shawn Wong, Meridian,1991.
[10]Maxine Hong Kingston. Cultural Misreadings by American Reviewers.Asian and Westerns Writers in Dialogue:New Cultural Identities [A].Ed. Guy Amirthanayagam. Hong Kong: MacMillan Press Ltd.,1982:56.
[11]Yan Gao. The Art of Parody: Maxine Hong Kingston’s Use of Chinese Sources[M].New 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1996:11.
[12]張魯寧.將誤讀作為書寫策略——華裔作家湯亭亭創(chuàng)作美學(xué)論[J].南京林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1(12):83.
[13]徐穎果.華裔作家作品中的中國文化[J].文藝報,2005(13):2.
Class No.:I712.074Document Mark:A
(責(zé)任編輯:蔡雪嵐)
On the Misreading of Chinese Culture in the Works of Maxine Hong Kingston
Yan Bihong,Zheng Jing,Wei T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Fuqing Branch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qing, Fujian 350300,China)
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applies the writing technique of Misreading to her three representative works The Woman Warrior, China Men and Tripmaster Monkey, by the constant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s, aiming at the successful creation of the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he possible realization of her dream for th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world peace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While her works have attracted the great attention, they also arouse the great controversy for the cultural authenticity, which further brings about the famous cultural dispute between Frank Chi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 who argues against convincingly that Misreading is one of her writing techniques and Chinese culture is what she can rely on for her literary writing.
misreading; a cultural dispute between Frank Chin and Maxine Hong Kingston; cultural authenticity; cultural integration; world peace
顏碧洪,碩士,講師,福建師大福清分校。
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xué)研究資助項目( JB12430S)。
1672-6758(2016)06-0131-4
I712.074
A
鄭靜,碩士,副教授,福建師大福清分校。
魏婷,碩士,講師,福建師大福清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