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永禮
(民進中央《民主》雜志社,北京 100035)
?
學案體的創(chuàng)立、完善與嗣響
關永禮
(民進中央《民主》雜志社,北京 100035)
黃宗羲編著的《明儒學案》,以總論、學者傳略、學術資料選編三段式結構的編纂體例創(chuàng)辟了學案體,開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的先河;全祖望續(xù)撰《宋元學案》,加以發(fā)展,使學案體趨于完備;二書在中國思想史和史學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影響深遠。此后,有關學案體的著述相繼涌現(xiàn),延綿不絕,表現(xiàn)出學案體這種著作形式獨特的作用和學術生命力。
學案體;黃宗羲《明儒學案》;全祖望《宋元學案》;錢穆《朱子新學案》;《百年學案》;《民國學案》;《中國學案史》
黃宗羲(1610-1695),字太沖,號南雷,又號黎洲,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際著名學者。作為清代浙東學派的開山人物,黃宗羲對明代文獻的整理和明代歷史的研究貢獻尤巨,特別是《明儒學案》的編纂,創(chuàng)辟學案體史學體裁,開中國學術史研究的先河,為世人所推崇。黃氏生當“天崩地解”的明清續(xù)絕之交,身世迍邅,著述宏富。崇禎十七年(1644年),明清鼎革。他積極參與抗清,事敗后決心歸隱。順治十八年(1661年),黃氏奉母鄉(xiāng)居,授徒講學,以學術經(jīng)緯天地,“閉戶著述,從事國史,將成一代金石之業(yè)”。
《明儒學案》是黃宗羲一生心血的結晶和心力所萃。中國史籍浩如煙海,以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種史學體裁成鼎峙之勢,歷久綿長。學案體史籍的編纂,發(fā)軔于南宋,朱熹結撰的《伊洛淵源錄》14卷,以人物傳記匯編形式敘述宋代學派源流,以程顥、程頤為中心,上起周敦頤、邵雍、張載,下迄胡安國、尹焞,著錄49人,以時代先后為序,以各學術地位區(qū)分類聚,或人自一卷,或數(shù)人合卷。在對傳統(tǒng)史籍編纂形式錯綜會通的同時,博采佛家宗史僧傳,尤其是禪宗燈錄的編纂體例,使記行與記言渾然一體,別張一軍,開學案體史籍編纂之先河。學案,意為學術公案。公案,本為佛門禪宗語,前賢釋為“檔案”“資料”。明中葉以后,以學案題名的著述一時暢行,如耿定向《陸楊學案》、劉元卿《諸儒學案》、劉宗周《論語學案》。而劉宗周仿朱熹《名臣言行錄》所匯編的《皇明道統(tǒng)錄》,以生平行履、論學語錄和著者評論三段式的編纂體裁,為黃宗羲編撰《明儒學案》所取鑒。周汝登(號海門)撰《圣學宗傳》18卷,全書通古為史,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明儒羅汝芳,共著錄89人,敘述古今學術遞嬗,尊崇王陽明及其陽明學派為儒學正統(tǒng)。書中以“蠡測”為目,附于所輯論學語錄之后,藉以評騭學術是非。黃宗羲認為,周書“主張禪學,擾金銀銅鐵為一器,是海門一人之宗旨,非各家之宗旨”,不入黃氏法眼。入清以后,孫奇逢三易其稿,撰有《理學宗傳》26卷,載錄歷代學者170人,取法前賢,以傳記、學術資料選錄、評箋三位一體的形式編纂成書??滴跏?1673年),黃母八旬大壽,孫奇逢千里寄贈祝壽詩一首,并《理學宗傳》一書。黃氏閱后,以為周、孫二書“疏略”,未洽人意,孫書“雜收,不復甄別,其批注所及,未必得其要領,而其聞見亦猶之海門也”。因此,黃宗羲熔鈞百家,在匯聚前賢諸書所長的基礎上,匠心獨運,繼往開來,立言不朽,編纂出《明儒學案》,使學案體史學體裁臻于完美和定型,表一代之學術,存有明近300年之文獻,為功弘鉅。
黃宗羲在《明儒學案發(fā)凡》中申闡8條編纂宗旨,明確提出:“大凡學者有宗旨,是其人之得力處,亦是學者之入門處”,“每見抄先儒語錄者,薈撮數(shù)條,不知去取之意謂何。其人一生的精神未嘗透露,如何見其學術?是編皆從全集纂要鉤玄,未嘗襲前人之舊本也”,“學問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者為真。凡倚門傍戶,依樣葫蘆者,非流俗之士,則經(jīng)生之業(yè)也。此編所列,有一偏之見,有相反之論,學者于其不同處,正宜著眼理會,所謂一本而萬殊也。以水濟水,豈是學問”。并謙虛地表示:“是書搜羅頗廣,然一人之聞見有限,尚容陸續(xù)訪求?!盵1]全書62卷,近百萬字,由師說、學有傳承的各學派、自成一家的學者、東林學派、蕺山學派5部分構成,把明代214名學者按時代順序分列各個學派,立學案19個。以姚江陽明學為主,折衷于其師蕺山宗周之學。上起明初方孝孺,下迄明末劉宗周,每個學案之前撰序作為總論,簡述該學派的源流與宗旨,繼之為案主傳略,對其生平行履、著述、學術思想以及學術傳授進行扼要評述。接之為案主學術著作節(jié)錄或語錄選輯,間有詩文引述,兼及論說、書札與其他雜著。凡所節(jié)采,皆注明出處,以示昭信。三段式的結撰,各有功能而秩然不紊,涵攝各派學術精蘊,收如燈取影、洞若觀火之效。其間以史學筆法撰寫的按語或評論,長短不一,皆卓識精見,尤見功力。
黃宗羲晚年潛心結撰《明儒學案》畢,不顧年事已高,再賈余勇,續(xù)撰《宋元學案》,發(fā)凡起例,撰成敘錄和17卷。惜乎歲月無多,自知就墓有期的黃宗羲遺命其子百家纂輯,以克完功。黃宗羲對《宋元學案》發(fā)蹤指示,編纂體例一仍《明儒學案》,眉目粗具,大致確立卷帙次第,論定諸家學術,為全書修成奠定規(guī)模,有草創(chuàng)之功。黃百家承乃父未竟之業(yè),恪守家學,繼志述事。他整理遺稿,拾遺補闕,并闡發(fā)父說,論定學術。黃氏弟子楊開沅、顧諟參與部分工作。然而,天不假年,僅修成數(shù)卷,未能畢蕆而黃百家辭世。黃氏父子相繼作古后,所遺《宋元儒學案》稿本乏人董理,幾至散佚。雍正初年,廣東巡撫楊文乾由其師胡泮英從黃宗羲之孫黃千秋手里得到《宋元學案》《明儒學案》稿本,擬遴匠摹刊,至雍正六年(1728年)書未刻成而楊氏辭世。數(shù)年后,胡泮英的外甥景鳴鹿赴粵索要書稿,僅得《明儒學案》,而《宋元學案》已輾轉流入淮陽楊某手中。乾隆四年(1739年),黃宗羲另一個孫子黃千人覓得父祖《宋元學案》遺稿,亟欲委托一方名儒為之整理修葺。乾隆十年(1745年),全祖望赴寧波半浦陪祭黃宗羲,鄭性之子鄭臨之囑托他續(xù)成黃氏《宋元》學案,對黃氏推崇備至的全祖望欣然從命,以黃千人所得《宋元學案》遺稿為基礎,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修補《宋元學案》的工作。
全祖望(1705-1755),字紹衣,號謝山,自署鮚埼亭長,學者稱謝山先生,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清代著名史學家、文獻學家。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入翰林院。因秉性亢直,忤權貴,被外調任知縣,憤而借故辭官,從此絕意仕途,歸里不復出。后主講蕺山書院、端溪書院,閉門造述,不慕榮利,潦倒窮厄不改志節(jié),以講學著述終。時人稱之為兼擅經(jīng)史詞章的全才。作為黃氏私淑弟子,由他繼軌續(xù)成《宋元學案》堪稱不二之選。
歷經(jīng)近10年錘煉之功,《宋元學案》大體告成。全祖望在對黃氏《宋元學案》遺稿進行大量拾遺補闕、重加分合的基礎上進行續(xù)修,據(jù)道光間校訂全書的王梓材、馮云濠《??此卧獙W案條例〉》中所言,全氏在編訂卷帙中做了修定、補本、次定、補定4項工作。修定,指黃氏原本所有,而為全氏所增損;補本,指黃氏原本所無,經(jīng)全氏所特立;次定,指黃氏雖有原本,但卷帙分合未盡合理,全氏重加剖分;補定,指黃氏原本所有,全氏復分其卷第而特為立案[2]。全氏取精用宏,將全書厘定為百卷,200萬言,收錄宋元400年間近2 000名學者,按儒苑門戶,設立學案91個,或人自為案,或諸家共編。其中黃氏所立學案59個,凡67卷;全氏增補學案32個,凡33卷。對三段式的編纂體例略加變通,寓創(chuàng)新于繼承之中,取《明儒學案》總論遺意,撰序錄百條置于每個學案之首,言簡意賅地揭橥該學案的內容、特點,裁量人物,評論允當,合而觀之,不啻為一部簡明宋元學術史。尤重學術源流與傳衍師承,關注學者間橫向和縱向關系的梳理,對各案主以講友、學侶、同調、家學、門人、私淑、續(xù)傳加以分述,并獨具匠心地編制學案圖表,“以表為文”,置于每個學案之前,以簡馭繁地標示其學統(tǒng)師承,洞如燭照,一目了然,備受后世學者稱道。全氏修定黃氏原本凡31卷,補定凡30卷,且考訂黃氏原本中的失誤,兼對《宋史》進行糾謬,可資補史。還間有變例,設置附錄,載錄宋元學者的遺聞墜故,對時人與后人的評說備錄無遺,使各學案本末兼該,源流畢貫,文獻足征。全氏自立的卷數(shù)達55卷之多,且不拘囿門戶之見,書末特立“元祐黨案”“慶元黨案”以志宋代道學興衰,特列“荊公新學略”“蘇氏蜀學略”以存正統(tǒng)道學之外的其他學術情況。《宋元學案》撰成,為山復簣,使學案體史學體裁趨于完善,與《明儒學案》珠聯(lián)璧合,實現(xiàn)了黃氏“志七百年儒苑門戶”的夙愿,可堪并美。歷經(jīng)曲折,道光十七年(1837年),《宋元學案》剞劂,后版毀于兵火。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宋元學案》重刊本墨梓。
《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橫空出世,獨出冠時,學界靡然向風,影響所屆,以“學案”題名的史籍著述先后問世。如唐鑒《清學案小識》15卷,以傳道、翼道、守道、經(jīng)學、心宗五大學案,著錄從陸隴其至彭紹升200余年間256名學者的學行。徐世昌羅致其門下客,由其主持纂修的208卷《清儒學案》對清代260余年間學術進行了總結,同時也是對中國古代學案體史籍的總結。網(wǎng)羅清代各派學者,上起孫奇逢、黃宗羲、顧炎武,下迄宋書升、王先謙、柯劭忞,列入正案者179人,附案者922人,諸儒案者68人,共計1169人。受歷史和認識的局限,加之亟待成書,《清儒學案》多有未盡允當之處。錢穆評此書:“旨在搜羅,未見別擇,義理、考據(jù),一篇之中,錯見雜出。清儒考據(jù)之學,軼出前代遠甚,舉凡天文、歷算、地理、水道、音韻、文字、禮數(shù)、名物,凡清儒考訂之所及,徐書均加甄采而均不能窮其閫奧,如是則幾成集錦之類書,于精于博兩無取矣?!盵3]此外,以學案體記述當代學術史的專書也屢有撰作,如江藩《漢學師承記》8卷,記錄清初至嘉慶150年間漢學家,起于黃宗羲、顧炎武,終于李鐘四、凌廷堪,敘列學者40人,附見17人。江氏又撰《宋學淵源記》2卷,以地域分類,記敘孫奇逢等北方宋學家10人,南方劉汋等宋學家21人,附記沈國模等8人,總計39名宋學家。唐晏《兩漢三國學案》11卷,詳記兩漢三國學術嬗遞情況。首列《周易》,依次序列《尚書》《詩經(jīng)》《禮》《樂》《春秋》《論語》《孝經(jīng)》《孟子》《爾雅》,每經(jīng)之下,以漢儒家法為斷,區(qū)分經(jīng)學派別。一派之內,依據(jù)師承或時代先后排列。書末仿《史記·儒林列傳》,設“明經(jīng)文學列傳”,記錄兩漢、三國之儒賈山、鄒陽、司馬遷等63人。
進入20世紀以后,歐風東漸,西方史學方法傳入古老的中國,為得風氣之先的梁啟超先生所取法。博贍通貫的梁氏不傍前人籬壁,以如椽大筆,用嶄新的章節(jié)體先后撰寫出《清代學術概論》和《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取學案體史籍之長,棄去其短,他筆下的學術史章節(jié)分明,綱舉目張,功同開創(chuàng),津逮學林,風靡當時。其后,錢穆先生撰作《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以人為綱,蹤其師承傳衍,縷述300年間學術的嬗變,為時譽所播,與梁氏之書堪稱雙璧。
倉修良先生對學案體研究有素,他歸納用學案體編纂學術史有明顯的四大長處:“第一,由于同一個學派放在同一個學案之中,因而每個人的學術淵源、師承關系都可以得到充分反映。第二,學術思想的發(fā)展變化都得到反映,既得知師承關系,又了解發(fā)展變化。因為有的學派,往往是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的雖同出一源,可是發(fā)展到后來卻分道揚鑣。第三,由于每個人的主要著作要點均已摘錄,故對每個人的學術宗旨、思想特點,都基本上得以了解。第四,便于研究一個時代學術發(fā)展的大勢和學風的盛衰,全書學案的設立,基本上體現(xiàn)出一個時代學術思想發(fā)展的特點,自然也就便于了解一個時代學術發(fā)展的主流及主要代表人物。”[4]正是這些優(yōu)長、特點,吸引了眾多學者以學案體著述學術史。影響所及,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錢穆受其濡染,對學案體情有獨鐘,各有學案體著述傳世。梁啟超在先秦諸子研究中,對墨子研究別有會心。梁氏自號“任公”,典源即出自《墨子》。“任”,為“士損己而益所為也”,作“為身之惡以成人之所急”解。他尊仰墨子“摩頂放踵利天下”的無我精神,故以“任公”為號;又自命為“兼士”,即墨徒之意。梁氏先后著有《子墨子學說》《墨子之論理學》,1904年合為《墨子微》出版。受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和《墨辨新詁》的刺激,1920年梁氏著《墨經(jīng)校釋》,1921年著《墨子學案》加以因應,商榷中有爭勝之意。梁氏曾發(fā)愿撰作《清儒學案》,1923年4月,他致信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先生:“頃欲輯《清儒學案》,先成數(shù)家以問世,其第一家即戴東原?!盵5]他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曾發(fā)浩嘆:“吾發(fā)心著《清儒學案》有年,常自以時地所處竊比黎洲之故明,深覺責無旁貸;所業(yè)既多,荏苒歲月,未知何時始踐夙愿也?!盵6]因梁氏1929年不幸去世,終未如愿。錢穆不愜徐世昌等編纂的《清儒學案》,另起爐錘,也有《清儒學案》撰作,事肇于1940年代初。不幸的是,書稿沉于長江,起之無術。幸有錢氏所撰《清儒學案序》刊載于1942年11月《四川省立圖書館圖書集刊》第3期,可窺其書大要。他不滿道光年間唐甄的《國朝學案小識》和1930年代間徐世昌等編纂的《清儒學案》,認為“惟《清儒學案》,雖有唐、徐兩家成書,而唐書陋狹,缺于閎通;徐書泛濫,短于裁別,皆不足蹤黃、全之舊業(yè)”[3]。因此,他遍讀清儒著述,精心續(xù)撰,以晚明遺老、順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四個階段分述有清一代學術演進,64位案主分隸四編之中。清人唐鑒撰有《朱子學案》,因卷帙浩繁未及刊行,遺稿散失,僅有《朱子學案目錄序》存世。錢穆對朱熹拳拳服膺,撰作《朱子新學案》肇始于1964年,先以兩年抄輯《朱子大全集》《朱子語類》作資料準備,1966年動筆,1969年撰竣,又撰《朱子學提綱》冠于書首為代序,評述朱熹的學術成就及其在中國思想史上的地位:“在中國歷史上,前古有孔子,近古有朱子,此兩人,皆在中國學術思想上及中國文化史上發(fā)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曠觀全史,恐無第二人堪與倫比?!盵7]全書“以朱子原書敘述朱子”為宗旨,輯錄朱熹論學資料,對朱氏學術思想進行全面總結。初擬分思想、學術、行事三部分,后因篇幅過巨,后一部分有清人年譜及補遺可據(jù),遂將第三部分略去。思想之部分理氣與心性兩部分,學術之部分經(jīng)、史、文學三部分。全書分58個專題,附有“朱子年譜要略”,堪稱體大思精。2011年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新校本《朱子新學案》達212萬字。
1980年代,學案體著述嗣響不絕。楊向奎編撰的《清儒學案新編》8卷本開始出版,歷時10余年,于1994年全部刊行。此書各學案析作兩部分,一為案主傳記,二為學術資料選編。傳記部分取法《明儒學案》,對案主學術思想詳加討論,成為此書特色。如不包括學術資料選編部分,不啻為一部清代學術思想史。此書出版后,佳評訾議不一。
進入21世紀以后,學案體著述與研究方興未艾,其犖犖大者,如2003年遼寧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百年學案》(上下冊)。此書構想于1999年,是主纂者楊向奎主持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課題“二十世紀著名學者學案”的研究成果,“所選20世紀著名學者具有代表性,通過揭示20世紀學術薪火相傳的宏大場面,為20世紀學術保存可信的史料”[8]。全書收列孟森、陳垣、魯迅、熊十力、陳寅恪、劉半農、胡適、郭沫若、顧頡剛、蒙文通、錢穆、馮友蘭、傅斯年等13位當代名家學案,由研究有成的學者分撰。采用學案的形式,每個學案約5萬字,分兩部分,一是對所寫案主作綜合性學術評介,約3萬字;二是有關案主的學術史料,約2萬字。2005年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張豈之主編的6卷本《民國學案》,此書內容廣泛,收錄1912年至1949年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代表人物如辜鴻銘、吳稚暉、沈增植、柯劭忞、馬其昶、康有為、盧戇章、陳衍、張元濟、傅斯年等254人,每個學案包括人物生平、學術思想、學術著作介紹,又有學術旨要。張豈之在此書序言中提出:“《民國學案》作為研究民國時期學術史的基礎性工作是需要的,還有待于其他專門性研究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民國學案》在學術史的研究上可以發(fā)揮‘拋磚引玉’的作用。”[9]
近年來,學界對學案體研究也有所突破。1994年,陳祖武梳理學案體的形成與發(fā)展歷程,總結其間成敗得失和學術規(guī)律,撰成《中國學案史》專著,由臺北文津出版社付梓。1996年,他撰文《我與中國學案史》,概述結撰《中國學案史》的心得[10]。后經(jīng)作者“酌加增刪,訂訛正誤”[11],其《中國學案史》2008年由東方出版中心再版。
今人以“學案體”為研究的論文也時見層出。如盧鐘鋒《論〈宋元學案〉的編纂、體例特點和歷史地位》從學術史編纂的角度對《宋元學案》進行研討,認為此書是超邁前賢的學術史著作,標志中國學術史題材的主要形式——學案體更臻于完善,代表了中國學案體學術史著作的最高成就[12]。朱義祿《論學案體》歸納學案體特征,結構上須具備“三要素”,互為犄角,即設學案以明“學脈”,寫案語以示宗旨,選精萃以明原著;效用上要承擔“兩功能”,即成為承擔學術思想史和學術思想資料選編的雙重作用的載體[13]。王記錄《明儒學案緣何不為李贄立學案——兼談黃宗羲的學術史觀》分析《明儒學案》不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立案,并非出于門戶之見,而是黃氏的學術觀點決定的,他與王夫之、顧炎武一樣,三位清初思想家在理欲觀、佛禪觀和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上與李贄存在嚴重分歧[14]。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認為,《明儒學案》是對明清之際學術史討論的總結,不僅是17世紀學案體成熟的標志,而且是中國古代學術史成熟的標志[15]。劉興淑《“學案體”研究現(xiàn)狀述評》對近年有關學案體的研究多有論列,可參閱[16]。有關論文眾多,限于篇幅,不煩屢舉。進入20世紀,紀傳、紀事本末史學編纂的體裁風光不再,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編年、系年類的學案體著述仍受到青睞,表現(xiàn)出旺盛的生命力。這一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恰恰說明學案體的魅力所在,發(fā)人深思。
[1]黃宗羲.明儒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2008:14-15.
[2]全祖望.宋元學案[M].北京:中華書局,2011:21.
[3]錢穆.《清儒學案》序[M]//徐世昌.清儒學案:八.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9:415-416.
[4]倉修良.中國史學名著評介:第2卷[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378.
[5]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致菊公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902.
[6]朱維錚.梁啟超論清學史二種·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438.
[7]錢穆.朱子新學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1-2.
[8]楊向奎.百年學案[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3:1.
[9]張豈之.民國學案[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2.
[10]陳祖武.我與《中國學案史》[J].文史知識,1996(5):3-9.
[11]陳祖武.中國學案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8:2.
[12]盧鐘鋒.論《宋元學案》的編纂、體例特點和歷史地位[J].史學史研究,1986(2):70-75.
[13]朱義祿.論學案體[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1990(1):111-114.
[14]王記錄.明儒學案緣何不為李贄立學案:兼談黃宗羲的學術史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14-16.
[15]王俊才.明清之際學術史的突變:學案體的趨新與定型[J].河北學刊,2006(3):118-122.
[16]劉興淑.“學案體”研究現(xiàn)狀述評[J].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2008(5):2-8.
(責任編校:鐘巧靈彭巍頤)
Creation,Improvement,and Legacy of Xue’an Essay Style
GUAN Yong-li
(Democracy Journal Press,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Beijing 100035,China)
Huang Zongxi started Xue′an essay style with Mingru Xue′an.This essay style usually consisted of three parts—pandects,brief biographies of scholars,and their selected works.It was improved by Quan Zuwang with his Song Yuan Xue′an.These two books we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 thought and historical science.Later,works on xue′an essay style kept coming out,showing the unique role it played and the academic vitality it bore.
xue′an essay style; Mingru Xue′an by Huang Zongxi; Song yuan Xue′an by Quan Zuwang; Zhu Zi Xin Xue′an by Qian Mu;One Hundred Years of Xue′an; Xue′a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History of Xue′an in China
2015-07-02.
關永禮(1949—),男,北京人,民進中央《民主雜志社》原副主編,研究方向:古代典籍與藏書文化。
K204
A
1673-0712(2016)01-00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