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斌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
日近長安才郎遠
——淺析元散曲中的“長安”與閨情
劉斌
(陜西師范大學 文學院,陜西 西安710062)
摘要:元散曲作為中國古代文學流派中的重要代表,在其特有的政治與文化背景中孕育而生。傳統(tǒng)儒家教育影響下的文人在元代面臨著功名無望的現(xiàn)實,從失落的現(xiàn)實中反觀生活,將這種失落情感弱化,利用女性口吻表述,反映了其關(guān)照自身,關(guān)注自我情感的價值傾向。通過對元散曲中“長安”意象與主要反映閨情文本的閱讀整理,體悟元代文人的功名情結(jié)與情感價值。
關(guān)鍵詞:元散曲;長安意象;思婦閨情;功名情結(jié)
元代散曲是繼楚辭,漢賦,六代胼語,唐詩,宋詞之后的文學史上的又一朵瑰麗的奇葩,被王國維稱為“一代之文學”,[1]后人無出其右。由于元代文人的政治地位低下,報國無門導致元散曲中較少的反映傳統(tǒng)儒家積極出仕的人生觀,更多文人面對凋零的國度開始關(guān)照自身,體悟人生與情感的價值。
一西北望長安——元散曲中反映閨情的“長安“意象
元代文人的功名散曲的豐富性與瑰麗色彩,與其元人入侵,漢族文人政治上遭受排擠等社會情況密不可分。因此雖然元代的都城遠離長安,許多文人仍然抱著漢唐盛世的夢想在描繪著心中的“長安”。至宋遷都之后,元以后的都城再與長安無緣。但是這種歷史的演變并沒有使得“長安”退出文人的視野,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更加深刻。元代的“長安”,由于都城地理位置的轉(zhuǎn)移,已從傳統(tǒng)的地理意義,轉(zhuǎn)變?yōu)閷S械囊庀蟠怼?/p>
“長安”意象在元代的內(nèi)涵較為豐富,從地理名稱上講,長安的范圍主要是指長安、長安道、灞橋、曲江、五陵、驪山以及昭陽殿、未央宮等一系列宮殿名稱。這就使得長安意象在其地理位置的基礎(chǔ)上不斷擴展,成為一種較為復雜的意象表達。因此將元代文人的功名情結(jié)與思婦閨情相結(jié)合的意象表達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1.長安、長安道。
這種意象在元曲中出現(xiàn)較多,主要涉及的內(nèi)容通常與思歸、閨情或者淡泊名利的功名思想有關(guān),也是本文中涉及的重點。長安與長安道,主要是指在傳統(tǒng)儒教文化影響下的文人們出仕的主要場所。這里的長安不是具體指地圖上的長安,而是文人心中的長安。這里的長安是文人實現(xiàn)自我抱負,兼濟天下的主要場所,長安道是文人魚躍龍門,承擔天下大任的必經(jīng)之路,因此陳草庵在其《山坡羊》中寫道:“路迢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2]作者筆下的長安,是山高路遠,迢迢無望,從年少到年老,志在功名,卻是空留滿臉疲憊,為功名蹉跎一生,到頭來兩手空空。因此,此時的長安與長安道在作者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地方。很多文人因為政治受挫,開始重新思考出仕的意義,也就出現(xiàn)了許多文人假托女性口吻,呼喚在長安道上追逐名利的才郎,借此表達出文人對于當時政治的無望以及回歸情感本真的意愿。
2.灞岸、灞橋、灞陵橋。
“灞橋”意象的出現(xiàn)與其灞岸折柳送別的意象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灞橋折柳是古人送別常常用到的典故,在元代散曲中也不例外。文人要去長安追逐功名,家中嬌娘必然灞橋送別,別情依依。因此,灞橋等意象也是反映長安意象與思婦閨情的重要連接點。例如張可久在《別情》中寫道:“別情鑒影羞眉月,枕痕融臉霞,不見才郎憔悴煞。他,暮春方到家。別時話,灞橋楊柳花。”[2]作者化身為在家等待才郎歸家的婦女,用灞橋話別表達出女子對于外出覓封侯夫婿的思念,深情款款,字字泣淚,將一位思婦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
“長安”意象的表達與思婦閨情的結(jié)合,是元散曲中較為多見的現(xiàn)象,其中長安、長安道與灞橋是主要提及的對象。通過“長安”意象與思婦情結(jié)可以反射出元代的時代氣息與精神價值取向的轉(zhuǎn)變。
二曲中情思紙上功名——思婦閨情中隱藏的功名情結(jié)
元代是少數(shù)民族執(zhí)政的時代,蒙古人,色目人等少數(shù)民族受到統(tǒng)治者的重用,有著較高的社會地位與經(jīng)濟地位,他們排擠漢族文人。擁有治世報國雄心壯志的文人們在歷經(jīng)了宋代重文輕武到元代重武輕文的社會變革之后,文人的內(nèi)心是失落、憤懣、無奈的。因此在元曲中,作者通過曲這樣特殊的藝術(shù)形式,反映其真實的內(nèi)心情感。從而也就導致了他們跳出儒家教育的傳統(tǒng)模式,開始追求自我解放與自我意識的回歸。以思婦口吻來評判功名,是文人們較多使用的方式。這種曲徑通幽,迂回轉(zhuǎn)折的表達方式,通常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
1.直抒胸臆——悔教夫婿覓封侯。
元曲是俗文學史上的里程碑,因此元曲的主要特點是直抒胸臆,情感熾烈。但是這里出現(xiàn)的問題是,古代詩詞曲中相思成災(zāi),輾轉(zhuǎn)反側(cè)的均為女子,那么男子就不會相思嗎?而且這些寫相思的曲子基本為男子假托女子口吻進行創(chuàng)作,而并非女子為之,這又是為何呢?
具體來說,古代文人在傳統(tǒng)儒家教育的影響下,以功名利祿為追求,光耀門楣為己任,自己本身的使命就是建功立業(yè),封妻蔭子。因此這種制度嚴重影響了男性的價值取向。此外,女子在家中賦閑,思念情緒容易蔓延。羅蘭·巴特曾說相思是單向的,是女子的常在與男子的不在相對照產(chǎn)生的。封建社會對于女子的束縛導致了女子相思的必然結(jié)果。那么男子假托女性口吻創(chuàng)作的相思曲,其意義就顯得不那么純粹了。例如顧德潤在套數(shù)《憶別》中寫道:“科場不第,出落著個三不歸 。長安花酒價如泥,不信敲才主仗得,似恁般情懷說向誰?”[2]這是一曲懷人之作,曲中的女子因為情人赴京科舉,良久不回,音信稀絕而心生埋怨。她心緒不寧,猜測是情人名落孫山不肯回來還是被京都的“花酒”絆住了腳。作者用通俗明白的話語形象地表現(xiàn)了女子的焦急無奈和對情人的思念,甚至連潑辣的罵詞都出現(xiàn)了,可見女子的焦慮不安。整首曲子明白如口語,格調(diào)輕快,感情真摯。
但是透過嬉笑怒罵的女子,回歸作者本身,他要傳遞的是什么呢?是作者內(nèi)心對于“三不歸”誓言的嗤笑,對于追名逐利的不屑以及對于長安繁華,美女如云的心靜如水。這是時代的選擇,同時也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通過女性的口吻傳達出了自身的功名情結(jié)正在瓦解,贏得清閑,當了繁華的處世哲學。通過女子的懊悔與焦慮,反映了“長安”文化烙印在文人心中的消退,他們的代言人不擔心“文齊福不齊”,只怕得“停妻再娶妻”,這種思想的轉(zhuǎn)變是文人關(guān)照自身與情感的重要體現(xiàn)。
2.曲徑通幽——乘車誰買長門賦。
長安迷途。元代文人在痛失江山的同時,也失去了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平臺。一方面,隋唐之后的文人均是通過科舉制走向仕途,實現(xiàn)自身兼濟天下的抱負,從而使得生命個體的價值得以實現(xiàn),正所謂“學而優(yōu)則仕”。但是元代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之后,科舉制停滯長達八十一年之久,因此文人出仕的道路被阻隔。另一方面,“一些宋金遺民主觀上又絕意仕進,不與元蒙統(tǒng)治階級合作,一時‘桃花浪暖舉子忙’的傳統(tǒng)斷裂了,讀書人或‘嘲風弄月,流連光景’,(邾經(jīng):《青樓集序》)放浪形骸之外;或隱居山水林泉,不問世事,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3]此外,就是在勾欄瓦諫中混生活罷了。這樣看來,他們或隱于山林,或隱于鬧市,其根本原因是無人賞識,缺乏上進的機會。也就是正如馬致遠所寫的:“嘆寒儒,謾讀書。讀書須索題橋柱。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且看了長安回去”。[2]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元代文人的孤獨與失落。長門買賦是文人佳話,元代文人很明顯沒有這樣的幸運。因此他們對于長安以及長安代表的仕途感到無望。
例如張可久在《秋望》中寫道:“一兩字天邊白雁,百千重樓外青山,別君容易寄書難,柳依依花可可,云淡淡月彎彎,長安迷望眼?!盵2]曲子表面是寫家中女子對外出尋覓功名的丈夫的深切思念,希望著青鳥傳信,鴻雁傳書,尋得丈夫的消息。但是從深層次來看,長安迷眼,從曲中抒情女主人公的角度來看,是山高路遠,自己與丈夫之間的距離遙遠,信件不達,音訊全無。但是從張可久作者本身來看,鐘嗣成在《錄鬼薄》中將其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并且稱其為“以路吏轉(zhuǎn)首領(lǐng)館”?!爸琳跗呤?,尚為昆山幕僚,至正八年(一三四八)猶在世。他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四處奔波,足跡遍及湘、贛、閩、皖、蘇、浙等地”。[2]由此觀之,張可久一生追求的仕途并沒有給他帶來任何回報,此時的長安,猶如海市蜃樓,對于作者而言,不過是迷津。
不論是直抒胸臆還是曲徑通幽,“長安”意象與閨情思婦的結(jié)合,是元代文人曲折表達自身思想的重要產(chǎn)物。無論是淡泊名利,還是是憤懣悲傷,都是文人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這種將功名與情思拴在一起,傳達出深深的歷史無奈感。
三青山正補墻頭缺——閨情中蘊含功名情結(jié)的原因
中國文學史上的唐詩、宋詞、元曲被稱為中國的三座高峰,它們所取得的歷史地位除了其本身帶有的文學性外,與其所反映的深刻的時代背景、文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元散曲作為散曲創(chuàng)作的高峰的代表作,其中的“長安”意象與思婦閨情的巧妙結(jié)合,很大程度上擴展了元散曲的藝術(shù)化空間,帶有深深的時代氣息與歷史傳承的色彩。那么,作者又是為何要通過閨閣女子的口吻敘說自己的政治思想呢?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點。
1.裂變的時代與自我意識的蘇醒。
從社會時代背景來看,元代是地域、政治、經(jīng)濟以及文化各個方面產(chǎn)生巨大裂變的時代。統(tǒng)治中國多年的傳統(tǒng)文化與禮教遭到了草原游牧民族的蠻橫入侵,文治德政,孔孟之道與蒙古族的金戈鐵馬、崇尚武力產(chǎn)生了對決,即為先進的封建制度與落后的奴隸制度之間的對抗,這種矛盾難以調(diào)節(jié)。在這個裂變的時代,傳統(tǒng)文人受到了異族的打壓,失去了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以及魚躍龍門的政治手段,從小熟讀的“四書”“五經(jīng)”成為人生的累贅。他們開始從不同人物角色上尋求自身物質(zhì)與精神的滿足,如在勾欄瓦諫,通過與妓女的尋歡作樂中反觀自身的價值??梢娝麄兊墓γ榻Y(jié)失去了可以施展的平臺,在重武輕文的元代,文人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隱藏在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功名情結(jié)在無法實現(xiàn)的情況下開始發(fā)生變化,從出仕的至高無上逐步轉(zhuǎn)為漠視功名,淡泊名利,甚至不愿宣之以口。因此,元代文人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思婦閨情的散曲,從女子的口吻反映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不滿與無可奈何,同時也是從女子對于功名的輕視上,獲得一定的愿望滿足。
另一個主要原因則是在裂變的大環(huán)境的影響下,新舊文化的沖突與融合導致的?!岸嘣幕臎_突與融合中推進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演進,尤其是傳統(tǒng)文化中強調(diào)的整體思維在弱化,漸漸興起了肯定人的個體價值、個體享受的注重自我的、新的思維??梢哉f,這正是明清以來以個性解放為核心的文化思潮的濫觴?!盵4]元代文人關(guān)注的視野從國家大事上開始轉(zhuǎn)變,注重關(guān)注自己的情感體驗與價值。因此,很多文人在政治碰壁之后,選擇過一種閑適自由的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內(nèi)心的功名情結(jié)開始弱化,甚至是瓦解。
2.儒學的影響與對現(xiàn)實的妥協(xié)。
從文人自身來看,中國封建社會是由宗法制構(gòu)成的嫡親社會,是在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指導下而形成的社會倫理與制度為一體的思想體系。這種思想體系統(tǒng)治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成為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人生信條。儒家思想的可用性與實踐性在于如何解決人與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的關(guān)系問題,它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整套思想,認為“天下之本在于國,國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也就是說儒家思想從根本上將社會教化的責任,人類文明的進步,全國的安定團結(jié)都歸結(jié)于自身,這就決定了儒家思想的社會地位。傳統(tǒng)儒學教育下的文人們,從一開始就以實現(xiàn)家國興旺為己任,功名情結(jié)深種。但是由于現(xiàn)實的打壓,統(tǒng)治者的放任,導致他們開始自我溶解內(nèi)心的功名情結(jié)。
通過女性口吻敘述思歸情感的曲子傳遞自身的功名思想,是元代文人們對于現(xiàn)實的無奈選擇?,F(xiàn)實的低壓環(huán)境無法使他們得到暢快的呼吸,內(nèi)心的功名情結(jié)雖在瓦解卻不能完全摘除,從很多文人“以吏得官”或“以老致仕”即可看出。因此他們宣泄的方式或者手段就不得不選擇隱蔽或者委婉。以男性身份假托女性口吻,一方面是傳統(tǒng)體制下的男性們不屑于兒女情長,志在英雄遠方;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他們內(nèi)心的功名情結(jié)在重武輕文的元代失去了原有的社會價值以及社會地位。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不是歷史舞臺主要角色的女性來述說,就顯得不會特別與社會格格不入,是對于現(xiàn)實的一種無奈妥協(xié)。
3.傳統(tǒng)文學的繼承與發(fā)展。
從文學體裁來看,與元代最為接近的文學高峰是宋詞,稱曲為“詞余”。詞的風格大致分為兩大流派,一為豪放派,以恢弘雄放,豁達開闊著稱;一位婉約派,以清麗淡雅,意蘊深長著稱。從曲的延續(xù)與風格來看,二者皆有。從元曲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來看,元曲也可分為豪放與清麗兩派。但是從思婦閨情的曲來看,應(yīng)該是借鑒婉約詞的詞風特點,屬于清麗一派。這種散曲在體制上雖然較詞更為靈活,可加襯字、俚語等來表達內(nèi)心的情感,但是在總體上依然延續(xù)了詞的幾大特點。一是語言以清麗為主,襯字較少;二是體制基本符合曲牌;三是從內(nèi)容情感的表達上看,依然具備宋代婉約詞意蘊深長,含蓄雋永的特點。
在思婦閨情與“長安”意象結(jié)合的散曲中,張可久作品較多。例如他在《春思》中所寫:“自別來無一紙真消息,日近長安那里。倚危樓險化做望夫石,暮云煙樹凄迷。把春心幾度憑歸雁,勞望眼終朝怨落暉。到此際愁無寐,昏秋水揉紅淚眼,淡青山蹙損了蛾眉”。[2]作者用典自然,語言清麗,從女子的口吻中可以看到的是思念,是對于丈夫本人安危的擔憂,對于自身情感與愛情的維護,以及對于長安和功名的不屑。既然是假托女性口吻,這反映的則為作者自身的想法。從此首曲子主題思想的表述上,不難體悟到宋代婉約詞中言盡而意無窮的特點,這是對其的繼承。但是元代文人在表述其愛情方面,則比宋代文人顯得更加犀利潑辣,例如關(guān)漢卿在《題情》中所寫到的“一半兒推辭一半兒肯”,[2]大膽熱烈,是對于傳統(tǒng)的挑戰(zhàn),也是傳統(tǒng)脈絡(luò)上的新發(fā)展。
元代文人在社會背景影響下,內(nèi)心儒家的正統(tǒng)地位開始動搖,功名情結(jié)不斷弱化,最終以女子思婦的口吻,纏綿悱惻地敘述著“迷望眼”的“長安”。
參考文獻
[1]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
[2]徐征,等.全元曲[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王星琦.元曲與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4:3.
[4]高益榮.元雜劇的文化精神闡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36.
[5]趙義山.元曲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8.
[6]李世忠:宋詞中的長安意象[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2):18-23.
[7]張文利,張樂:宋詞中的長安書寫[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146-150.
Class No.:I206.2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蔡雪嵐)
On Women’s Love and Complex of Chang’an in Detached Songs in the Yuan Dynasty
Liu Bin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Abstract:The detached songs in the Yuan dynasty is a representativ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genr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uniqu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actor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theory, The literati in the Yuan dynasty in China has met challenge of fame in reality .Women tone expression reflects their care for themselves, the values of self emotional . Considering the literati's fame complex in the Yuan dynasty ,the paper analyzed women’s love and the story of Chang’an.
Key words:detached songs in the Yuan dynasty; Chang’an image; women missing their husbands; fame complex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6758(2016)04-0115-4
作者簡介:劉斌,在讀碩士,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