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瀟純(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區(qū)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婁底 417000)
梅山文化:湘中旅游的靈魂
石瀟純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 區(qū)域文化研究基地,湖南 婁底 417000)
梅山文化承載了湘中地區(qū)有形的歷史和無形的精神,是湘中旅游的靈魂,也是區(qū)域旅游融合發(fā)展的最好紐帶。梅山文化覆蓋的湘中三市——婁底、益陽、邵陽,既地緣相鄰、歷史同根,又文化同源、民俗相通。應破除行政區(qū)劃壁壘,以“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為平臺,整合湘中旅游資源,促進區(qū)域旅游產業(yè)大融合,打造集休閑養(yǎng)生、民俗民事體驗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美麗中國鄉(xiāng)村旅游目的地,進而推動湘中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發(fā)展。
梅山文化;湘中旅游;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
梅山文化是指至今為止仍存在于湖南中部的一種遠古文化遺存,既有非物質層面的,如新化山歌、梅山武術、灘頭年畫等非遺產品,也有物質層面的,如隆回花謠、紫鵲界梯田、茶馬古道等等。而民間信仰的梅山教,以巫道雜糅、敬神驅鬼為特征,給梅山文化更添一層神秘的面紗?!端问贰っ飞结夹U傳》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而梅山居其中。”[1]這是關于古梅山地域范圍化外而治的經典表述。潭,即潭州,今長沙;邵,即邵州,今邵陽;辰,即辰州,今沅陵;鼎,即鼎州,今常德。古梅山地區(qū)面積近5萬平方公里。其核心地帶四市十縣(市)區(qū),包括今婁底市所轄新化縣、冷水江市、漣源市,邵陽市所轄新邵縣、隆回縣、洞口縣,益陽市所轄安化縣、桃江縣、赫山區(qū)以及懷化市的溆浦縣,總面積達2.455萬平方公里。1980年以來,先后在安化境內發(fā)現文化遺址34處,其中仰韶文化遺址3處,商周文化遺址5處,漢唐文化遺址26處[2];在新化境內也發(fā)現了仰韶文化時期的磨制石器。這些考古發(fā)現說明,古梅山地區(qū)有悠久的人類文化活動史。近年來,域內神秘古老的民間文化、鬼斧神鑿的山水洞穴、綠色養(yǎng)生的農作物和中藥材資源吸引了越來越多旅游者的目光。據統(tǒng)計,2012年至2014年,婁底、益陽、邵陽三市旅游收入的總和分別為324.15、405、410.6 億元①。但是,由于行政區(qū)劃分割的瓶頸,湘中各地旅游各自為政,重復開發(fā)、產品同質化問題較為嚴重,線路單一,不能像大湘西連片開發(fā)而產生巨大經濟效益。本文擬從梅山文化與湘中旅游的關系入手,考察湘中片區(qū)旅游融合發(fā)展的可行性。
學界認為,梅山文化是荊楚文化的一支,早期屬于南蠻少數民族文化,奉蚩尤為始祖。有文獻記載的歷史始于漢:“其載于前史者,漢曰武陵長沙蠻,晉曰荊州蠻,宋、齊曰湘州蠻,隋曰獠,梁曰莫徭,陳亦曰莫徭?!盵3]“有莫徭者,依山險為居,歷來政不賓服”[4],與前文所述“梅山洞蠻,舊不與中國通”結合,說明世居梅山的是一支強悍、野性、不服王化的部落。在長達千年的封閉和隔離中“莫瑤自生長,名字無符籍”[5],以莫瑤為稱呼的梅山蠻一直處于自立為王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同時形成了獨有的梅山文化。這種狀況直到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才有了根本性的改變,這一年王安石經略南北疆,一并收復梅山,并在上梅置新化縣,下梅置安化縣。朝廷剛柔并用,恩威并濟,多措并舉,從武力懾服、談判感化、思想教化、人口遷徙改善民生、管理社會化等多方面綜合使力,才最終使蠻悍的梅山蠻放下千年的固執(zhí),走出塵封的蠻地,走出封閉與隔離,融入到中央政權中來。
宋代梅山開化后,佛教、道教及從長沙、株洲方向遷入梅山境內的江西廬陵文化,與梅山本土文化融合,形成了一種佛道巫交織、獨特性十分顯著的后梅山文化。原土著未歸服的族人不斷向西南遷徒,使梅山文化影響的范圍涉及到兩廣、云貴川及東南亞的廣大地區(qū)?,F在西南各少數民族文化中,都能找到梅山原生宗教文化的蹤跡。經考察發(fā)現,作為一種物質和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現象,梅山文化廣泛存在于湘中土壤和湘中民俗中。梅山峒民歷來有“信佛老,尚鬼神”的傳統(tǒng),王逸《九歌》序中說:“昔楚國南鄂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睋栋不h志》記載,下梅山地區(qū)在唐代時就建有五座佛寺,新化縣志中記載的本縣歷史上的佛寺也有上百所之多?!白允轮僚D月……多舉行師巫慶賀、祈鬼祝事,謂之還愿”(《安化縣志》)的活動今天仍舊如此,即便在今天的梅山地區(qū),民間仍流行“慶娘娘”“還儺愿”“還都猖大愿”“儺戲”等民俗性宗教活動。而隆回花瑤作為瑤族活的化石承載梅山千年歷史,紫鵲界梯田作為稻作文化的奇跡重現先民生活場景……這些民俗事項和歷史遺跡為我們分析和研究梅山文化提供了依據。
梅山文化以開梅山前后分為兩個特色鮮明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為梅山原居民為生存而艱苦卓絕、蠻勇悍勵不服王化的階段,時間為宋開梅之前大約1000年間。其文化特征在宋人開梅山詩中多有表現,如吳居厚《開梅山十絕句》描述的“迎神愛擊穿堂鼓,飲食爭持吊酒藤。莫道山中無禮樂,百年風俗自相承”[6],晁補之《開梅山》描述的“邇來梅山恃險阻,黃茅竹箭霾霧雨。南人顛踣斃溪弩,據關守隘類穴鼠。一夫當其扼,萬眾莫能武”。安化第七任知縣吳致堯是這樣描述梅山地域及文化的:“介于湖湘南北間,有兩梅山焉。廣谷深淵,高巖峻壁,繩橋棧道,猿猱上下;自五季棄而夷之。食則燎肉,飲則引藤;衣制斑斕,言語侏離;出操戈戟,居枕鎧弩;刀耕火種,摘山射獵,不能自通于中華?!笨梢姴荒茏酝ㄓ谥腥A是第一個階段的主要特征。第二階段為脫梅入湘、風雅并存的階段,又稱后梅山文化階段。宋開梅山后,梅山原居民一部分往西南遷徙,留在本土的漸漸被漢化。其文化屬性亦呈現為外來文化同化的趨勢,同化的結果使得后梅山文化既保留了率性蠻勇、樂觀浪漫的民族天性,又汲取了端莊大氣、厚重典雅的儒家文化精華,致區(qū)域內人才輩出?!傲涁熚议_生面;七尺從天乞活埋”,王夫之的血性擔當是兩種文化的典型代表。有清一代“惟楚有才,于斯為盛”,中國人才出湖南、湖南人才出湘中已是不爭事實。錢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學風》所舉17位代表,除譚嗣同為瀏陽人、章士釗為長沙人,其他均為梅山人,他們將梅山人自由浪漫的天性、蠻勇倔強的民性發(fā)展為“獨立自由之思想,堅強不磨之志節(jié)”,從而開一代風氣之先。
以此觀之,梅山文化的內涵是歷史的、發(fā)展的,它包含涵三個層面:其一,它是尋根的宗教文化。梅山先民為了生存,不得不遷徙和流浪,需要借助儀式或信物來保留自己族群的信息,這就有了梅山經書和認祖歸宗一說②。其二,它是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地域文化。梅山地處四塞之省湖南的中心,地理環(huán)境十分封閉,但開梅山后,經歷了脫梅入湘的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使人才的成長呈井噴狀,造就了湖湘文化的早期代表人物魏源(隆回人)、陶澍(安化人)、鄧顯鶴(新化人)等。其三,它是兼具浪漫性和務實性的世俗文化。這里的老百姓崇文尚武、生性達觀,他們喊著號子勞作,放下鋤頭吟詩,習武成風且自成一派,大師輩出且獨領風騷。梅山武術、新化山歌作為梅山民間文化的瑰寶傳承至今。
梅山文化承載了湘中有形的歷史和無形的精神,每一座山,每一處砦口,每一首民謠都在講述一段故事,如紫鵲界梯田講述的是稻作文化的奇跡,大熊山講述的是蚩黃大戰(zhàn)的歷史傳奇,而隆回花謠則成為瑤族最后的活化石。此外山歌、武術、儺戲等非遺傳承項目,無疑使這些故事更為生動形象。婁邵益區(qū)域地緣相鄰、歷史同根、文化同源、民俗相通,如以梅山文化為紐帶,促進婁邵益區(qū)域旅游融合發(fā)展,能夠整合旅游資源、實現高效開發(fā),形成1+1>2的集合效應,促進區(qū)域旅游產業(yè)大發(fā)展,從而帶動大梅山整個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是繼湖南“長株潭旅游區(qū)”“大湘西旅游區(qū)”“大湘南旅游區(qū)”之后又一個協(xié)作區(qū),區(qū)位優(yōu)勢明顯,填補了湖南中部旅游的空白,既是湖南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三市(婁底市、邵陽市、益陽市)旅游自身開拓的內在要求,市場前景廣闊。
梅山文化的基本內涵與湖南旅游打造的品牌形象具有和諧一致和差異互補性。湖南旅游以“偉人故里,快樂瀟湘”為口號,梅山歷史傳奇、新化山歌、梅山武術本身就是樂的文化載體,它們與湖南影視文化的嫁接特別是和互聯網文化相加以后可以產生新的經濟增長點。
梅山文化保留的原生態(tài)景觀給我們提供了依托鄉(xiāng)村旅游致富千家萬戶的可能性。梅山區(qū)域涉及四市十縣市區(qū),人口近千萬,相對比較貧困,其中新化、安化、隆回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漣源是省級貧困縣。這里地以山地丘陵為主,農業(yè)規(guī)模小,農業(yè)產值低,依靠傳統(tǒng)農業(yè)很難脫貧致富。該區(qū)域工業(yè)城市為資源消耗型城市,以火電廠、銻礦、煤礦、鋼鐵廠等為經濟支撐,能耗大,污染高,資源嚴重枯竭,生態(tài)惡化,環(huán)境治理的代價非常高昂。現實呼喚一條符合兩型要求、富有成效的扶貧路徑。目前,區(qū)域內老百姓已漸漸認識到:屋前屋后的山山水水是上天賜予的寶貴財富。新化農民企業(yè)家投資建起的三聯硐景區(qū)解決兩個村3000多農戶的就業(yè)、國貧縣新化以旅游業(yè)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的成功實踐證明,旅游業(yè)是真正的“朝陽產業(yè)”,開展旅游扶貧具有優(yōu)良的帶動性、長效性、生態(tài)性、成長性,大力推進旅游扶貧是一條科學的路徑。
(一)現狀
1.有規(guī)劃無規(guī)模
《湖南省“十二五”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指出:“要以梅山文化為依托,進一步完善交通配套,全面整合婁底、益陽、邵陽三市的梅山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大梅山文化旅游通道,積極推進旅游產品精品化和特色化,形成新的區(qū)域旅游中心?!钡?,由于各地對梅山文化的內涵、梅山文化與區(qū)域旅游的關系認識不一致,為了突出各自“特色”,盡快提升本地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一味地夸大本地縣域內文化資源的差異性,而且定位不明確、規(guī)模弱小、重復開發(fā),惡性競爭已初露端倪。
2.有協(xié)議無協(xié)作
2009年4月,婁底、邵陽、益陽三市共同簽署了旅游合作框架協(xié)議和合作宣言。同年8月,省旅游局紀檢組長高揚先帶隊到婁底開展“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 專題調研。9月,召開了湖南省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首屆文化旅游藝術節(jié),制定了大梅山文化旅游協(xié)作區(qū)的合作規(guī)劃,舉辦了新聞發(fā)布會、市場推介會、梅山山歌大賽頒獎晚會、大梅山民俗文藝匯演等一系列活動。之后,組織了首屆紫鵲界世界梯田大會暨大梅山文化旅游節(jié)等活動。其他縣市也相應組織了一些活動,開發(fā)了一些項目。但由于缺乏行政統(tǒng)籌組織和獨立投資集團,這種協(xié)作最終難落地。
(二)可行性
一是區(qū)域交通已基本實現無障礙通行。婁底、益陽、邵陽三市境內有1810省道、207國道、320國道、太澳高速公路、上瑞高速公路、二廣高速、長張高速、婁懷高速、長韶婁高速、岳臨高速和湘黔鐵路、洛湛鐵路、滬昆高鐵、婁邵鐵路,婁益衡高速、安張高速正在修建。同時,該區(qū)域處于全省文化旅游產業(yè)承東啟西的結合點,向東承接大長沙旅游板塊,向西輻射大湘西旅游板塊?!伴L株潭城市群”戰(zhàn)略的深入實施,使湘中成為江南重要的交通樞紐和物資集散地,并帶來旅游產業(yè)快速發(fā)展的重大機遇。二是景點關聯度大,便于串連旅游線路。例如從益陽到桃花江入美人窩賞百里竹海,進入安化騎馬上青石板茶馬古道品千兩茶,翻越大熊山,直抵新化紫鵲界梯田、古桃花源和梅山龍宮,繼續(xù)前行還有奇風異俗的隆回花瑤和高州溫泉,魏源故里,再到冷水江西游記拍攝地波月洞當美猴王、漣源湄江“抬故事”,一路奇山異水、民俗風情相伴,盡享文化與大自然的恩賜。三是政府大力發(fā)展旅游,景區(qū)業(yè)態(tài)日益成熟。三地黨委、政府均高度重視旅游業(yè)發(fā)展,將旅游業(yè)當作支柱產業(yè)打造。據統(tǒng)計,三地擁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5個,4A級景區(qū)8個,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2個,省旅游強縣7個?;A設施日益完善,旅游業(yè)態(tài)日益成熟,發(fā)展氛圍越來越好,旅游業(yè)在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2013、2014兩年旅游產業(yè)對GDP直接貢獻率都超過7%,旅游產業(yè)對GDP綜合貢獻率都超過10%,在間接帶動各產業(yè)中,對第三產業(yè)的帶動作用最大。
本文寫作過程得到課題組成員毛攀云、高玉泉、劉辛田、陳琳等的文獻支持,特致謝!
注釋:
①婁底、益陽、邵陽三市2012—2014年旅游收入數據來源于湖南統(tǒng)計信息網。
②1980年代中期,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華南及印支半島人類研究所所長雅克·勒穆瓦納(中文名李穆安)教授在法國圖奴茲市郊東南亞移民聚居區(qū)的瑤族移民處發(fā)現鋼筆手抄漢字巫書《又到游梅山三十六洞念》。定居圖奴茲的東南亞瑤族移民還保留有為過世老人舉行“梅山法會”儀式的習俗。他們認為本族人不論在哪里去世,其靈魂都要回歸梅山祖居地,且要依次拜訪梅山36洞洞主和10殿冥王,才能最終與歷代先祖會合并安居?!队值接蚊飞饺茨睢烦浀木褪莾x式所涉及的地名、人名和瑤族師公指引亡魂回歸梅山、游歷36洞和10殿、并找到安魂之地時所吟唱的唱詞。
[1]脫脫,等.二十五史·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68.
[2]安化縣志編纂委員會.安化縣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
[3]湖南少數民族古籍辦公室.湖南地方志少數民族史料[M].長沙:岳麓書社,1992:551.
[4]梁書·張纘傳[M].成都:巴蜀書社,2013:179.
[5]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6.
[6]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全宋詩:第66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40657.
(責任編校:彭巍頤)
Meishan Culture: The Soul of Tourism in Central Hunan
SHIXiao-chun
(Research Center for Regional Cultures,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udi 417000, China)
As Meishan culture bears the tangible history and the invisible spirit of Central Hunan,it is the soul of tourism and the best promoter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es in this area. Meishan Culture is dominant in the three cities: Loudi, Yiyang, and Shaoyang, which are adjacent to one another and share the same history, cultural origin and customs. Therefore, we have to remove the barriers caused b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tegrate tourism resources in Central Hunan,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ies, build a beautiful tourist destination in the rural China where tourists can enjoy leisure and wellness, experience different folk customs, and take sightseeing trips, taking "the greater cooperative tourism zone featuring Meishan culture" as the platform, so as to further the integrate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area.
Meishan culture; tourism in Central Hunan; greater cooperative tourism zone featuring Meishan culture
2016-06-28.
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重點課題“梅山文化與湘中旅游融合發(fā)展研究”(xsp2015061617)。
石瀟純(1965—),女,湖南新邵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區(qū)域文化研究基地編審,碩士,研究方向:區(qū)域文化、女性文化。
G642.0
A
1673-0712(2016)06-002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