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屬性

2016-03-06 07:03:17羅艷麗
山東社會科學 2016年11期
關鍵詞:黑格爾正義馬克思

羅艷麗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屬性

羅艷麗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馬克思的正義觀不僅僅在具體的理論觀點上有別于古典正義觀和自由主義正義觀,更為本質的區(qū)別是其鮮明的實踐屬性。正是由于馬克思堅持了實踐的思維方式,他才能夠在正義問題視域內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理論范式。馬克思的正義觀發(fā)源于原子偏斜說的契約正義思想,并通過對黑格爾法權框架正義觀的批判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最終形成了基于生產關系的實踐正義觀。正義的實踐主體、正義的實踐價值以及正義的實踐路徑是馬克思正義觀的學術價值與理論實質得以充分彰顯的三重主要維度。

馬克思;正義觀;實踐屬性

受西方政治哲學熱潮的影響,特別是羅爾斯《正義論》的發(fā)表,國內學界關于“馬克思與正義”問題的討論已然達到了一種膠著化的狀態(tài)。造成這種狀態(tài)的原因是多重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們在研究“馬克思與正義”相關問題時總是有意或無意地遵循著以羅爾斯為代表的西方政治哲學對正義所做出的基本界定,未能真正清理出馬克思在正義問題上所堅持的實踐性路向。因此,問題爭論的焦點就不再是馬克思有無屬于自己的正義觀,而是馬克思的正義思想究竟具有怎樣的理論特質使其異于古典正義觀和自由主義正義觀。

一、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思維方式基礎

馬克思正義觀與古典正義觀和自由主義正義觀的區(qū)別不僅僅體現(xiàn)在具體的結論上,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的正義觀提供了考察正義問題的全新理論視角和理論范式。這種革命性的超越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思維方式為哲學基礎的,這樣的哲學基礎也將實踐屬性注入了馬克思的正義觀,從而使正義從虛無的彼岸世界回歸到了現(xiàn)實的生活世界。

(一)形而上學正義觀的觀念論思維方式

以往,無論是古典正義觀思想家還是近代自由主義正義觀思想家,均是從正義的觀念原則出發(fā)來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其理論旨趣都在于構建一種完善的正義理論體系。古典正義觀認為人的本質是為追求至善而分有的德性,自由主義正義觀則強調人的本質在于實現(xiàn)個體利益的最大化,二者關于人的本質的具體結論雖不相同,但結論都是建立在觀念論的思維方式之上。柏拉圖、康德、黑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形而上學正義觀的代表性人物,他們的正義觀在解釋框架和具體內容上雖有不同,但都是以觀念論作為其基本思維方式的。

正義是柏拉圖《理想國》一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其政治哲學的理論支柱。正義在柏拉圖的理論語境中有著明確的指向,即“德性”意義上的正義。正義在“德性”意義上的實現(xiàn)就是“至善”。在《理想國》中,世界被柏拉圖劃分為“可知世界”與“可見世界”兩種截然不同的類型。柏拉圖認為,人雖然現(xiàn)實地生活在“可見世界”中,但因為“可見世界”只不過是對“可知世界”的分有,所以,“可知世界”才是真正的真實世界?!爸辽啤币仓挥性凇翱芍澜纭敝胁拍苷业健S谑?,“可知世界”作為一個理念世界就被實體化了,感性的現(xiàn)實生活也因此被置于了理念世界的彼岸,而不再具有真實性可言。

康德是基于先天道德的解釋框架來闡述正義問題的。正義在康德那里被定義為“那些使任何人的有意識的行為,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則,確實能與別人的有意識的行為協(xié)調的全部條件的綜合。即一個人的意志按照普遍的自由法則能夠同另一個人的意志相結合”*康德:《法的形而上學原理》,商務印書館1991年版,第23頁。??档抡J為無論人處于怎樣的社會關系當中,也無論其在這種社會關系中處于何種位置,只要作為一個“人”,他的具體行為就應該受到先天理性頒布的道德法則所制約,由此,正義才得以實現(xiàn)。換言之,康德將人的經(jīng)濟關系和社會關系摒棄在視域之外,希望在人的主觀心靈世界中尋找到觀念性的道德法則,從而引導人們的道德行為。這種抽象的人性論的解釋框架顯然在現(xiàn)實社會政治生活中是蒼白無力的。

黑格爾以批判性的歷史精神敏銳地捕捉到了近代正義觀的重大缺陷——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的分離,但他并未能以此為基礎更為深刻地揭示正義的現(xiàn)實根源,而是將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整合進了他的思辨哲學體系之中。黑格爾解決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分離的方法并不是將市民社會現(xiàn)實地理解為政治國家生成的一個必然環(huán)節(jié),而是通過思辨的思維將二者的關系進行了倒置?!凹彝ズ褪忻裆鐣业默F(xiàn)實關系變成了理念所具有的想象的內部活動。實際上,家庭和市民社會是國家的前提,它們才是真正的活動者;而思辨的思維卻把這一切頭足倒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50-251頁。在黑格爾關于正義問題的論述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哲學的一貫特征——將理念上升為真實的主體或獨立的主體。這種思維范式只不過是觀念論的一種邏輯神秘主義的表達。

馬克思鮮明地反對在正義問題研究上的觀念論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堅持運用還原論和預定論的方式,將現(xiàn)實存在的合理性歸結為某種預先設定的先天原則,也就是將存在的本質解釋為預設的先天原則。這種非實踐性的研究方式?jīng)Q定了本質先于存在的結論。受制于觀念論的思維方式,古典正義觀和自由主義正義觀均沒有發(fā)現(xiàn)歷史性的社會關系對個體實踐活動的制約作用,也沒有發(fā)現(xiàn)個體實踐活動在這種制約作用下所展現(xiàn)出來的能動性。因此,正義問題的內在根源就被隱藏在了社會經(jīng)濟結構之中。

(二)馬克思對觀念論思維方式的批判

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唯心主義觀念論思維方式的典型代表。因此,馬克思對觀念論思維方式的批判也就集中體現(xiàn)在了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上。絕對精神是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核心概念,通過絕對精神這一概念,黑格爾將時空范圍內的一切事物都囊括了進來。絕對精神的外化形式以及外化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是以人的思維的方式來把握的。不過,黑格爾并沒有將這種認識過程理解為以人為主體的對對象的認識,而是理解為絕對精神及其運行環(huán)節(jié)的自我顯現(xiàn)與自我確認。由此,所有事物的差異性都被絕對精神與自身的同一所抽象掉了,事物之間的差別也就僅僅剩下了概念的差異而已。人的思維或者認識活動退化為絕對精神自我展現(xiàn)的工具,當絕對精神完成復歸之后,人的思維與認識也就隨之結束了。

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上承笛卡爾的“我思”,其實質就是主體的思維能動性。如果將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體系比作一個理性的宗教,毫無疑問,絕對精神扮演的就是上帝的角色。不過有別于近代哲學中上帝的人格實體性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一種理性的客觀精神實體。絕對精神囊括并裁決著其他一切事物與概念,此時作為上帝的絕對精神就成為了思辨與觀念論的權威保障。至此,黑格爾將觀念論的思維方式發(fā)展到了極致。

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黑格爾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3頁。,因此,勞動——絕對精神的現(xiàn)實來源,在黑格爾的思辨哲學體系中僅僅是指 “抽象的精神的勞動”。基于以上分析,馬克思精準地指明絕對精神雖然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運動過程,但作為自我意識外化的結果,其最終還是無法避免與存在的異質性。推動絕對精神外化的矛盾也不過是“抽象的思維同感性的現(xiàn)實或現(xiàn)實的感性在思維本身范圍內的對立”*《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03頁。。通觀馬克思對黑格爾觀念論思維方式的批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馬克思之所以能夠命中要害,完成如此深刻的批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將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在人的實踐中實現(xiàn)了真正的統(tǒng)一。至此,以往所有的哲學問題包括正義問題,都能夠在全新的實踐思維方式下得到重新的審視。

(三)馬克思實踐思維方式下的正義觀變革

相較于觀念論的思維方式,馬克思堅持從現(xiàn)實的人以及人的現(xiàn)實存在出發(fā)去挖掘正義問題的根源,而不是再到某種先天絕對的實體性存在那里去尋找正義的價值及其評判標準。他認為“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馬克思將自己正義觀的聚焦點放在了找尋實現(xiàn)無產階級公平正義的現(xiàn)實路徑上。因此,馬克思在深刻揭露和猛烈批判資本主義現(xiàn)存的生產關系和社會經(jīng)濟秩序時,并沒有滿足并停留于對種種表面現(xiàn)象的揭露和批判,而是以從事感性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的人為出發(fā)點,將實踐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武器深入考察了作為歷史發(fā)展基石的生產實踐活動。

“思維方式是人們思維活動中用以理解、把握和評價客觀對象的基本依據(jù)和模式?!?高清海:《高清海哲學文存》第3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97頁。正是由于馬克思哲學所獨具的實踐思維方式,使得他在分析人、世界以及二者的相互關系時摒棄了以往的本質主義方法,取而代之以實踐性的、歷史性的、生成性的方法,以此為前提,馬克思在考察正義問題時也必然會超越傳統(tǒng)永恒性的正義觀。馬克思通過實踐的思維方式將正義問題置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框架之內進行分析,進一步追問了既有正義秩序形成的物質基礎,進而揭示了正義秩序所掩蓋的物質利益矛盾,科學地闡述了正義問題的深層根源及其評判標準。馬克思正義觀以其獨特的實踐屬性超越了古典正義觀的傳統(tǒng)形而上學以及自由主義正義觀的經(jīng)驗主義人性論。因此可以說,實踐的思維方式是馬克思正義觀的哲學基礎和必要條件。

馬克思所確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改變了哲學的發(fā)展進程,實現(xiàn)了思維方式由觀念論到實踐論的變革,超越了“物質統(tǒng)一性”與“意識統(tǒng)一性”兩種思維方式,使思維與存在得到了真正的統(tǒng)一。馬克思實現(xiàn)的實踐哲學思維方式變革對正義問題的研究具有偉大的革命性意義。

二、馬克思正義觀實踐屬性的形成軌跡

馬克思盡管沒有集中系統(tǒng)研究正義問題的著作,但我們仍然能夠通過馬克思各個時期的文本去理解其在正義問題上的實際意旨,并且從中理清馬克思正義觀的實踐屬性的歷史形成過程。

(一)實踐屬性的萌芽:基于原子偏斜說的契約正義觀

從博士論文到《萊茵報》這一階段,馬克思在哲學思維方式上主要受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影響,通過自由主義反抗專制制度,因此,這一時期馬克思的正義觀仍處在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框架之內。這一階段,馬克思并沒有太多關于正義觀點的直接表述,雖然文獻資料很少,導致我們無法準確判斷出馬克思在這一時期在正義問題上的準確觀點,但我們仍能夠結合“正義”一詞在馬克思文章或記錄中所處的具體語境來判斷他在正義問題上的基本態(tài)度和理論傾向。

馬克思博士論文的題目是《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自然哲學的差別》,從論文的題目和具體的文本呈現(xiàn)來看,這篇論文主要討論的核心是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在自然哲學方面的差別,但其最終的理論旨趣卻是通過對比原子“直線”和“偏斜”兩種運動形式的差異,來賦予自我意識以絕對性和自由,從而確立人的崇高地位和價值。

必然性被德謨克利特解讀為命運決定的永恒自然法則,世間的一切通過因果關系的鏈條最終都被歸結于必然性的作用。而伊壁鳩魯則堅持認為人的生活是由偶然性所決定的,并非德謨克利特所言的命運安排下的必然性。伊壁鳩魯指出“偶然性是一種只具有可能性價值的現(xiàn)實性,而抽象的可能性則正是實在的可能性的反面”*《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頁。。伊壁鳩魯在原子運動的方式上與德謨克利特的分歧在于,他認為原子在運動過程中并不是垂直下落的,而是作著脫離直線的偏斜運動。原子的垂直下落運動體現(xiàn)了德謨克利特的機械決定論的理性主義自然觀,與之相反,偏斜運動體現(xiàn)了伊壁鳩魯注重人的感性存在與自由意志的理論特性。偏斜運動是原子的規(guī)律性運動,而非單純的個別或偶然現(xiàn)象,這種對限制的脫離就是自由的實現(xiàn)。同時,原子在偏斜運動的過程中必然會產生碰撞與排斥,這種排斥表現(xiàn)了原子的特殊性與獨立性,表征著自我意識的原始形態(tài)。

借由偏斜運動所喻指的人的自我意識,馬克思引申出了“人因有自我意識而普遍自由和平等”的觀點。馬克思論述到:“我們還發(fā)現(xiàn)伊壁鳩魯應用了排斥的一些更具體的形式。在政治領域里,那就是契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頁。,“正義不是一種獨立存在的東西,而是在互相交往中,在任何地方為了不傷害和不受害而訂立的契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頁。??梢?,此時馬克思將正義解釋為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契約。馬克思在接受了伊壁鳩魯?shù)摹白晕乙庾R是正義的基礎”觀點的同時,卻拒斥了他“脫離定在來確立自我意識自由”的觀點。馬克思指出:“抽象的個別性是脫離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發(fā)亮?!?《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頁。這一表述已經(jīng)顯示出了馬克思早期正義思想中所具有的現(xiàn)實性傾向。

(二)實踐屬性的發(fā)展:對黑格爾法權框架正義觀的批判

黑格爾哲學以及之前的哲學理論都將正義視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首要價值理念,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又是由國家和法所支配的,由此,國家和法也就在正義問題的研究過程中具有了優(yōu)先性和獨立性。法權是資產階級正義觀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法權來源于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的分離并最終由市民社會所決定。資產階級的法權概念雖然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但因其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來源的分離和封閉,導致其具有先天的理論缺陷。與政治社會相比,市民社會對于法權的形成更具有始基性和決定性,所以自由主義正義觀的自由表現(xiàn)形式也打上了市民社會的印記。但自由主義正義觀所理解的人并不是馬克思所理解的現(xiàn)實的感性存在,而是孤立的、封閉的、利己主義的個人,自由也就庸俗化為私有財產的應用。由此觀之,建立在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分離基礎上的自由主義正義觀只不過是利己主義和私有制的附庸,那么其所追求的人道主義理想便成為了一種空想。

在這樣的前提下,人類想要實現(xiàn)正義就必須完成對私有制的批判,克服市民社會中人的異化和私有制,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對黑格爾的國家觀念以及國家和法的優(yōu)先性和獨立性進行了批判,他認為相較于國家和法,市民社會才是社會的基礎和主體,想要揭示正義的本質就必須通過政治經(jīng)濟學去剖析市民社會,以此求得對市民社會的真實認識。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將克服市民社會缺陷的使命,即克服市民社會中人的異化和私有制的使命賦予了無產階級,并主張現(xiàn)實的人的感性活動是超越自由主義正義觀、克服市民社會的缺陷、實現(xiàn)人類解放的唯一途徑。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對正義問題所作出的批判性見解是其實踐性正義觀的發(fā)展以及對思辨范式的批判。此后,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對黑格爾法權框架的正義觀進行了系統(tǒng)化地反思和批判。

有別于康德通過道德的路徑來構建社會的正義與自由,黑格爾認為唯有在法權框架內來探討社會的正義與自由問題,才能夠避免其抽象性。但實際上,黑格爾也只是在法權框架內運用理性的反思能力闡述了“道德—法律—倫理”以及“國家—市民社會—家庭”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沒有真正觸及到具體的社會生產方式。黑格爾法權框架的前提是允許私有制的存在,而這恰恰是問題的癥結所在。馬克思又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進一步闡述了異化勞動與私有制之間的關系。自由自覺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人的本質,但在異化勞動中這種創(chuàng)造性勞動異化成了維持個人生存的手段,由此導致了個體生活與類生活的沖突與分化,同時私有制作為“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系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后果”*《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0頁。也就隨之產生了。馬克思指出如果不沖破法權框架的這一前提,一個實現(xiàn)社會正義與自由的具體且可操作的方法是不可預見的。因此,黑格爾在法權框架內就社會正義與自由問題所做的努力也未能逃脫抽象性的命運。

私有制作為一種獨特的社會制度直接決定著人們在社會生產關系中所處的位置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一種更為先進的社會制度來取代私有制,那么,所有關于社會正義與自由的理論探索都只能是一種空想。正是基于此種分析,馬克思運用實踐的思維方式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集中且深刻的批判。馬克思指出以往國民經(jīng)濟學的研究之所以問題重重,根源就在于把私有制當做了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而這個不證自明的前提條件恰恰被馬克思當做了批判國民經(jīng)濟學的最佳切入點。馬克思認為,私有制對于人類社會而言并非是永恒的,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其進步意義是毫無疑問的。但由私有制所帶來的剝削與奴役也是顯而易見的,為了真正實現(xiàn)社會的正義與自由,打破私有制并代之以更先進的社會制度則是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由此,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法權框架的前提條件——私有制的批判,徹底破除了黑格爾在社會正義問題上的法權框架的解釋原則。

(三)實踐屬性的最終形成:基于生產關系的實踐正義觀

在黑格爾思辨哲學的影響下,馬克思的正義觀同樣具有強調人性、理性和自我意識的特點,但與此同時,馬克思的正義觀帶有明顯的實踐傾向。馬克思并不滿足于將正義作為一種困于思辨思維之中的內在理念,他更想使正義突破這種界限,最終達到正義的現(xiàn)實化。這種正義觀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實踐特性和批判特性。這種實踐特性和批判特性并非是一開始就具有的,馬克思起初作為一位黑格爾主義者是想要在思辨哲學內通達正義的真理性,但當他依照正義的理念去理解法和國家與正義之間的關系時,現(xiàn)實中的矛盾就不可避免地暴露了出來:一方面法和國家應該是超越特殊階級和特殊群體利益的正義體現(xiàn);但另一方面,現(xiàn)實的狀況卻是特殊階級和特殊群體為了自身的利益支配著法和國家的運行。由此,馬克思不得不以反思和批判的態(tài)度來對待現(xiàn)實中的矛盾狀況。

馬克思“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fā)闡述現(xiàn)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lián)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fā)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頁。。馬克思將這一基本理路引入到了正義觀的研究過程當中。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之后,馬克思對正義的剖析與批判都是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在社會生產領域中展開的。馬克思認為一切社會制度的基礎都是且只能是這種制度中的社會生產以及由社會生產所決定的產品交換方式,歷史上所有政治變革與社會變遷的終極原因也都應該在社會生產方式和產品交換方式的變革中去尋找。因此,正義的起源、內容、實質及其歷史演進也都應該在社會生產這一領域中去探索。

馬克思正義觀實踐屬性的最終形成離不開《資本論》的完成以及剩余價值學說的創(chuàng)立。通過《資本論》的寫作,馬克思不僅完成了對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的超越,同時也在這一超越過程中對自己的正義觀進行了集中的科學論證。具體而言,馬克思揭露出了資本原始積累的正義實質其實是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分離;闡述了“平等”的勞資交換在形式上的平等與自由,以及實質上的不平等;描述了資本主義正義的本真面目即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無償占有剩余價值;論述了資本的積累與貧困的積累是資本主義正義的實質與必然結果;最后深刻地指明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運行規(guī)律所帶來的共產主義正義的必然性。相較于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論證共產主義正義理想時的假設意蘊,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證則是通過唯物主義歷史觀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了更為深刻的剖析,并隨著剩余價值學說的創(chuàng)立將正義觀推向深入?!顿Y本論》的文本內容及其所蘊含著的理論邏輯都標志著馬克思對正義觀最詳細、最全面、最深刻論證的完成。

三、馬克思正義觀實踐屬性的三重維度

(一)無產階級:正義的實踐主體

任何實踐活動都必然具有相應的實踐主體,人因為自身所具有的類屬性而成為了一種極為特殊的實踐主體。馬克思將人這種特殊的實踐主體理解為通過實踐活動而從自然界演化而來并因實踐活動而歷史性生存的社會化的人。這種實踐主體不僅僅作為個體而存在,更為重要的是這種主體同時也作為特殊的類而存在。這種同時具有個體屬性和類屬性的實踐主體既不是黑格爾思辨哲學中由絕對精神生發(fā)出來所形成的抽象思辨的人,也不是費爾巴哈哲學中脫離了社會關系的虛假的感性個體。馬克思進一步闡明“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頁。這種“人”才是真正的、現(xiàn)實的人,才是一切實踐活動的真正主體,也只有這樣的實踐主體才能夠成為實現(xiàn)正義的主體力量。

正義的理念無法通過自身達到正義的現(xiàn)實,正義的現(xiàn)實必定是通過人的實踐生產活動所完成的。那么,是不是整個人類整體都是正義實現(xiàn)的主體力量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群眾才是正義實現(xiàn)的主體力量。關于這一點馬克思是這樣論述的:“一切屬于人的東西實際上已完全被剝奪,甚至連屬于人的東西的外觀也已被剝奪,由于在無產階級的生活條件中集中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的一切生活條件所達到的非人性的頂點,由于在無產階級身上人失去了自己,而同時不僅在理論上意識到了這種損失,而且還直接被無法再回避的、無法再掩飾的、絕對不可抗拒的貧困——必然性的這種實際表現(xiàn)——所逼迫而產生了對這種非人性的憤慨,所以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62頁。

由此可見,無產階級推動正義實現(xiàn)的實踐活動并非出于抽象的歷史使命與正義理念,而是由無產階級的物質利益與階級地位所決定的。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無產階級非人化生存狀況的根本原因,利益的一致性決定了無產階級和其他被壓迫階級共同推翻剝削制度的內在要求。以無產階級為主體的人民群眾作為變革社會的主體力量,他們將在改變自身命運的同時推動人類社會由非正義向正義轉變。

(二)人的解放:正義的實踐價值

正義觀應然地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對當下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另一部分是對未來理想社會的追尋?!罢嬲淖杂珊驼嬲钠降戎挥性诠伯a主義制度下才可能實現(xiàn);而這樣的制度是正義所要求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82頁。共產主義作為人的全面解放的正義王國,其實現(xiàn)是無法通過理性認知活動完成的,而必須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完成,因此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的正義觀也可以稱之為“實踐正義”。實踐活動使人與動物產生了質的區(qū)別,這種區(qū)別不僅僅表現(xiàn)在生存方式和活動方式中,更為重要的是人具有動物所不具備的價值追求。在實踐活動當中,人總會審視自己,反省自己,追求正義的生存方式,以達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人的解放就是要通過普遍性的實踐活動來占有自身的本質,從而實現(xiàn)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

馬克思正義觀建立在實踐的思維方式和人本的價值立場基礎之上。人類對正義的追求在本質上是對人的生命的內在追求,表達出人對自身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根本要求,承載著人類解放的實踐目標。將人的解放作為價值訴求的馬克思正義觀并不僅僅是關于解放的理論,更是實現(xiàn)解放的具體實踐原則。這也就表明正義理論不能僅僅停留在價值目標的層面上,還應該提出實現(xiàn)自由解放與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實性原則。“只有在現(xiàn)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xiàn)實的手段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解放;沒有蒸汽機和珍妮走錠精紡機就不能消滅奴隸制;沒有改良的農業(yè)就不能消滅農奴制;當人們還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夥拧且环N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yè)狀況、商業(yè)狀況、農業(yè)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頁。人的解放是馬克思的終生追求,更是馬克思正義觀的價值目標,他將人的解放與正義理想落實到了人類歷史實踐的現(xiàn)實當中,充分表達了他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觀念。

(三)生產關系變革:正義的實踐路徑

自人類社會產生之后,所有勞動成果的創(chuàng)造都是通過社會合作的形式來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所有參與生產過程的成員都有權利參與勞動成果的分配,由此就引出了分配標準的問題。社會成員參與勞動的方式各具特性,他們都會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fā)來構建或評判分配標準,因此分配過程中就難免出現(xiàn)沖突和矛盾。為了能夠順利實現(xiàn)勞動成果的分配,就必須創(chuàng)立一個經(jīng)勞動成員協(xié)調和妥協(xié)之后大家都能夠普遍認可的分配標準或分配原則。在這種協(xié)調和妥協(xié)的過程中由社會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所有制形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換言之,有什么樣的所有制形式,就有什么樣的分配標準。因此,在所有制形式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階級或者群體也必然會在分配標準的作用下獲得利益的最大化。由此觀之,正義觀念無非是階級社會中統(tǒng)治階級為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做出的合理性辯護。

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義狀況,馬克思并沒有簡單地表達道德層面上的不滿或粗暴地發(fā)泄情感上的憤慨,更沒有將社會正義的實現(xiàn)路徑歸于人性的救贖,而是從歷史唯物主義出發(fā),現(xiàn)實地找到了一條正義的實踐途徑。馬克思通過政治經(jīng)濟學研究,將分配劃分為“生產條件的分配”和“生產成果的分配”兩大部分,前者作為生產要素是生產的前提和條件,后者則是前者的必然結果,“生產條件分配”的方式和結構決定了“生產成果分配”的方式和結構。因此,“分配關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現(xiàn)為生產要素的背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正因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的正義困境就不可能在勞動成果的分配領域中得到圓滿的解決。通過上述分析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要想實現(xiàn)分配的公平就必須變革舊的生產關系,具體就資本主義社會而言,就是要以生產資料公有制來取代生產資料的私有制。

馬克思所理解的生產關系是一種承載著現(xiàn)實社會歷史內容的生產關系,而不是超歷史、超階級的抽象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言,其實質就是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的關系。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直接物質利益訴求著手,深刻剖析了資本與雇傭勞動之間固有的內在矛盾性,探討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矛盾性中社會公平正義的實質以及尋求正義的現(xiàn)實路徑。馬克思的正義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批判性。

(責任編輯:周文升)

2016-10-09

羅艷麗(1987—),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政治社會化與公民教育。

A811

A

1003-4145[2016]11-0136-06

猜你喜歡
黑格爾正義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從出文看《毛詩正義》單疏本到十行本的演變
天一閣文叢(2020年0期)2020-11-05 08:28:16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有了正義就要喊出來
山東青年(2016年3期)2016-02-28 14:25:49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倒逼的正義與溫情
清原| 景宁| 陇西县| 新乡市| 无极县| 登封市| 长宁县| 威海市| 望城县| 盐边县| 拉萨市| 鹿邑县| 邵武市| 威海市| 滨州市| 呈贡县| 庐江县| 洛隆县| 五河县| 叙永县| 海兴县| 济宁市| 壶关县| 黑山县| 抚远县| 襄樊市| 渭源县| 丰台区| 门头沟区| 团风县| 重庆市| 通渭县| 独山县| 定结县| 丁青县| 莱州市| 通辽市| 张家川| 合江县| 西青区| 康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