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然
北京時間2月29日,第88屆奧斯卡頒獎禮落下帷幕?!毒劢埂帆@得最佳影片大獎,同時還收獲了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獎。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憑《荒野獵人》首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終結(jié)22年陪跑路。最佳導演由《荒野獵人》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獲得,這位墨西哥導演繼去年的《鳥人》之后連續(xù)兩年奪得該獎。年輕女演員布麗·拉爾森憑借《房間》奪得最佳女主角獎。
奧斯卡在電影人心中有怎樣獨一無二的分量,再沒有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的演員生涯更能說明問題。從俊美翩翩少年,演到與熊搏斗的悲情父親,癡狂到瘋癲,乃至茹毛飲血,22年光陰,萊昂納多匍匐爬向“小金人”。讓全世界捧腹之余,又再好不過說明了一座小金人的來之不易,或者說萊昂納多贏下最佳男演員這座小金人的瞬間,也完美成就了第88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激動人心。
不過正如藝術(shù)本身難有公認標尺度量,奧斯卡獎頒發(fā)88年,它的權(quán)威和公正性也被探討了88年。1935年杜德利·尼可斯(Dudley Nichols)憑借電影《線人》(The Informer)獲得最佳編劇,但因為金像獎和美國作家工會有沖突,他抵制了第8屆金像獎典禮,成為第一位抵制奧斯卡的電影藝術(shù)家。1970年,喬治·史考特(George C.Scott)在第43屆金像獎典禮上成為第二位拒絕接受其獎項的人(憑借電影《巴頓將軍》(Patton),獲得最佳男演員),史考特把奧斯卡描述為“行尸走肉的典禮”,并堅定地說,“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到第三位拒絕小金人的藝術(shù)家,終于為我們熟識,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拒絕了他的最佳男演員獎項(1972年《教父》),理由是電影工業(yè)里面的種族歧視,以及美國本土人過于主流化。事實上,在當年的那場典禮上,馬龍·白蘭度委派了朋友在臺上閱讀了長達15頁的演說,詳述了他對奧斯卡的批評。
再后來,藝術(shù)家對于奧斯卡的態(tài)度溫和了許多。伍迪·艾倫從不拒絕獎項,他坦言小金人能幫他賣片,何樂而不為呢?但他也懶得上臺,通常就讓漂亮的女演員幫忙把小金人收下,自己則躲在紐約的音樂廳或者是劇院里發(fā)來一句感謝。李安覺得奧斯卡的漫長營銷比拍片本身更令人精疲力竭,但真的把獎杯收下,也感慨虛榮實榮都是榮譽。
88年以來,奧斯卡小金人的奪寶通關(guān)秘籍被不斷總結(jié)著。比如第一條小金人原則,你最好改編個真實故事?!哆_拉斯賣家俱樂部》、《萬物理論》、《丹麥女孩》、《聚焦》等等,這些來自真人真事的故事總有難以言傳的魅力,尤其是其中人物,有些讓人們敬仰卻不愿意成為他們,有些叫人暗暗嫉妒,卻也有些讓人為之遺憾的人物,通常這樣的人物同時擁有耀眼的天才和人格的缺陷,所以成就和孤寂都是他們?nèi)松械闹仡^戲。
小金人原則第二條就是,少數(shù)派話題相對容易得獎。同性戀、變性人、黑人、邊緣族裔,這是奧斯卡講究的政治正確。《荒野獵人》里格拉斯為什么一定要有一個原住民的亡妻和混血的兒子,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第三條原則是不要淺白,雖然我們很容易明白你說的是怎么回事,但你也不要把這件事講得那么明白,含糊不清的獨白,雨中對窗外的凝望,聲嘶力竭的呼號,最好還能有些奇怪的隱喻,你離一部小金人電影就又近了一步。
當然演員也非常重要,一部偉大的電影一定需要一個同樣偉大的演員來成就,這個演員要有足夠的犧牲精神,毫不畏懼去做任何事情。如果你覺得為了角色增肥和減肥就算是個好演員,實際上現(xiàn)在好演員早就沒有那么容易當了,比如眼下好演員的標準是穿著臟污不堪的衣服,在冰上爬來爬去,吃下生魚生肝,被一只熊叼來叼去,甚至爬進動物的腹腔。好了,大家都知道誰提高了這座小金人的業(yè)內(nèi)準入標準。
最佳男主角——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Leonardo DiCaprio)
最佳導演——亞歷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里圖(Alejandro G.Inárritu)
最佳攝影——艾曼努爾·盧貝茲基(Emmanuel Lubezki)
《荒野獵人》不只是萊昂納多匍匐向奧斯卡的復仇,也是一個充滿人性拷問的復仇故事。1823年南美洲大平原上,格拉斯(迪卡普里奧飾)是一隊狩獵人中的一員,在狩獵途中,他們遭到原住民的襲擊,損失慘重。經(jīng)驗豐富的格拉斯作為大部隊的前導,徒步前去營地。不幸的是格拉斯遭遇到了灰熊的襲擊,雖然最終他戰(zhàn)勝了灰熊,但身負重傷。奄奄一息的格拉斯被狩獵隊救起,但始終對格拉斯父子心懷敵意的菲茨杰拉德認為格拉斯會拖累整個狩獵隊伍的行進。隊長亨利因此懸賞留下菲茨杰拉德和年輕獵人吉姆陪伴格拉斯父子,眾人離開之后,菲茨杰拉德殺死了試圖保護父親的霍克,并且把格拉斯活埋在荒野的土坑里。
在巨大復仇意志的支撐下,格拉斯爬出了他的墳?zāi)?,并且爬向了他的敵人。萊昂納多扮演的休·格拉斯(Hugh Glass)是美國歷史神話中的一段傳奇,無論是曾經(jīng)廣為傳頌的抒情長詩、1971年的電影《荒野中的人》(Man in the Wilderness),還是如今作為電影改編基礎(chǔ)的2002年邁克·彭克(Michael Punke)的同名小說,格拉斯的故事被寫過無數(shù)遍。當然你還能從更多的美國文學,甚至默片時代的西部片中找到無數(shù)個類似格拉斯的存在,就像D.H.勞倫斯所總結(jié)的那些重要的美國靈魂,“頑固,孤寂,堅韌,并且是個殺手”。
《荒野獵人》也是迄今電影工業(yè)水準巔峰之作。獵人們背后的荒野,壯美遼闊的冬季景色,拍攝在加拿大和阿根廷的原始森林之間,高清攝影技術(shù)所能提供的最高等級數(shù)字影像,配合墨西哥攝影師艾曼努爾·盧貝茲基出神入化的運鏡,成就了一首壯懷悲情的視覺詩篇。去年這個組合拍了一鏡到底的《鳥人》,魔法般的一鏡到底驚艷了全世界,而實際上,后來岡薩雷斯導演曾說,《鳥人》僅僅是他們籌拍《荒野獵人》的準備工作之一。
甚至電影的聲音部分也極其精致,錄音師馬丁·埃爾南德斯(Martín Hernández)和郎·本德(Lon Bender)同樣出自《鳥人》劇組,而在《荒野獵人》中,他們把電影聽覺實驗進行得更加深入。這些錄音師們想象把觀眾放在荒野和叢林的正中央,觀眾們跟隨著攝影機的腳步,聽到一切身臨其境的聲音,風吹過樹林,昆蟲或者鳥獸發(fā)出的聲響,并且這不是含混籠統(tǒng)的環(huán)境聲音,而更重要的是,這一切聲音都形成共振場域,一個完整的聽覺世界。
“攝影機可能路過一棵倒下的大樹,一棵倒在地上的樹其實不會發(fā)出任何聲音,但是我們放在那種共鳴的場域之中思考,作為這棵樹倒在地上的結(jié)果就是總有什么可以讓你感受到這個東西在那里的分量?!瘪R丁·埃爾南德斯曾經(jīng)這樣解釋他們的共振場域。雖然理論本身聽上去仍舊令人費解,但試想,如果他們這樣去考慮一棵倒在地上的樹,那么足以想象的是整部電影的精巧細膩。
最佳影片
最佳原創(chuàng)劇本——喬?!ば粮瘢↗osh Singer)和湯姆·麥卡錫(Tom McCarthy)
《聚焦》(Spotlight)講述的是《波士頓環(huán)球報》的記者們揭發(fā)天主教會神父在波士頓性侵兒童的丑聞,并為此贏得了2003年普利策新聞獎的故事。同樣真人真事改編。在當年,《波士頓環(huán)球報》記者邁克·雷贊德斯、薩沙·菲佛、馬特·卡羅爾,“焦點”小組編輯華特·羅比森,特別企劃編輯班·柏里二世,以及主編馬蒂·巴倫,六人聯(lián)手揭發(fā)了天主教波士頓總主教區(qū)的樞機主教羅賓納暗藏保護性侵兒童的神父們,曾經(jīng)轟動一時。
導演和編劇湯姆·麥卡錫的名字或者并沒有他的作品那樣廣為人知,比如他編過《飛屋環(huán)游記》(2009),執(zhí)導過《拜見岳父大人》。但是相對從前的喜劇、浪漫,或者是深情,《聚焦》是一部完全冷靜現(xiàn)實的電影。那座毫不起眼的報業(yè)大樓里,記者們各司其職緊張忙碌,探索法庭記錄卷宗,尋找受害者進行訪談記錄,故事場景不厭其煩地在辦公室、家、律師事務(wù)所、法院、小咖啡館、住所之間轉(zhuǎn)換。簡陋的公寓,永不關(guān)機的筆記本電腦,堆著幾個啤酒瓶的辦公桌,沒有絲毫渲染,而千回百轉(zhuǎn)的現(xiàn)實困境卻足以抓住觀看者的心。
《聚焦》呈現(xiàn)的是一種當下感十足的社會良知意識。你究竟愿意去做一個困惑、懶惰、妥協(xié)的普通人,還是成為一個勇于面對真相、敢于伸張正義的英雄,好像這太容易選擇了,但現(xiàn)實世界困難重重。與《驚爆內(nèi)幕》(1999)或者《總統(tǒng)班底》(1976)那樣的新聞題材電影完全不同的是,在《聚焦》中,沒有以往集體政治故事中所慣有的偏執(zhí)狂的形象出現(xiàn),我們眼見的是一群富有效率并盡職盡責的人們,而且這些普通人的確能讓觀眾們設(shè)身處地感到他們所面臨的危險,擔憂他們挑戰(zhàn)權(quán)威的種種罪責。于是,當瑞秋(Rachel McAdams)走到那位笑容和藹親切的神父面前,爽直問他是不是曾經(jīng)騷擾過孩子的時候,那近乎平靜的一幕,令人坐立不安的程度,堪比任何追車爆炸在內(nèi)的好萊塢視覺奇觀。
最佳女主角——布麗·拉爾森(Brie Larson)
《房間》講的是年輕的女孩喬伊(Brie Larson)被強暴并囚禁在簡陋的棚屋7年之久,她生下相依為命的兒子杰克〔雅各布·特倫布萊(Jacob Tremblay)飾〕,5歲的小男孩在四堵墻圍起來的一小方天地內(nèi)正學著理解他的世界:他和媽媽是真的,電視機里的人都是假的;小小盆栽是真的,大樹是假的;外太空是真的,屋子外的世界是假的;至于那個叫老尼克的不能靠近的男人,是半真半假的。
《房間》改編自愛瑪·多諾霍(Emma Donoghue)富有爭議性的囚禁小說。小說寫給成年讀者,但是說故事的口吻全如孩子般敏感、童稚,甚至是松散的調(diào)子。多諾霍是旅居加拿大的愛爾蘭裔作家,出身在知識分子家庭,獲得過劍橋大學文學博士,35歲,已經(jīng)是著作等身。她也參與了小說到劇本的改編。電影由杰克睜開眼睛,開始5歲生日這一天的生活開場,純粹的孩童視角里,刷牙、清理、做運動、烤蛋糕,甚至你跟著杰克的心情會忘掉這個房間的局促狹小。杰克不懂得屋外的世界,也沒有意識到房間內(nèi)的危險,喬伊保護著杰克沒有被一絲一毫的屈辱困苦浸染,用愛保護著他自由美好的靈魂,仍舊隨時可以放飛。
導演蘭尼·亞伯拉罕森(Lenny Abrahamson)和他的團隊發(fā)明了一個如手風琴一樣簡易伸縮的屋子,于是攝影機通過機位和角度的不同在同一個空間講述了不同的故事。杰克眼里的小屋,如子宮一樣溫暖安全,神秘的馬桶,有趣的電視機,親切的衣櫥,墻上的手影游戲,哪怕是雞蛋殼穿起的“長蛇”,當這些豐富生動的生活碎片用特寫鏡頭出現(xiàn)在銀幕上,我們仿佛通過小杰克的眼睛,看到房間里廣闊無邊的樂趣,用想象力展開的宇宙,而當鏡頭輕巧跳脫出杰克的主觀視角,回到母親喬伊的視點,才有不堪忍受的狹促禁閉,絕望無助的孤獨處境。
《房間》是那種壓在心上如大石般沉重的電影。不足10歲的天才小演員雅各布·特倫布萊具有驚人的角色塑造力,他眼里那些輕舞飛揚的想象力可以讓人暫時隔絕苦痛的事實本身。母子倆終于逃出小屋,拉爾森則更傳神地詮釋了噩夢醒來,女孩和母親之間的脆弱和強韌。
最佳男配角——馬克·里朗斯(Mark Rylance)
《間諜之橋》作為斯皮爾伯格導演的回歸之作,由斯皮爾伯格的老搭檔湯姆·漢克斯出演,科恩兄弟編劇,是一部近乎完美的懸疑片。電影里那次發(fā)生在1962年的間諜交換,用一個蘇聯(lián)間諜換一位美國U2戰(zhàn)斗機飛行員和一名留德的美國學生,也是真實發(fā)生過的歷史事件,并且和許多發(fā)生在政治鴻溝和道德模糊的灰色地帶的過往種種一樣,沉入歷史的灰燼無人提及。
斯皮爾伯格抖去了半個世紀的塵埃,精致細膩地描繪了舊日時光,甚至他耐心地給往事撒上薄薄一層糖霜,萬物有迷人的光暈。故事開場在布魯克林區(qū)一座破舊狹小的公寓里,馬克·里朗斯扮演的蘇聯(lián)間諜阿貝站在鏡子前專注地畫一幅自畫像。畫畫的男人瘦削、干癟,他的嘴角總是向下,眼神卻靈巧顧盼,那是一副令人費解的愁容,他顯然把自己的愁容很好地捕捉到畫面之上,像是一個真正享受創(chuàng)作的畫家。沒有對話,沒有動作,沒有音樂,從沒有間諜片的開場是如此讓人難以置信的寧靜。
自畫像的開頭顯然別有深意。隨著故事展開,電影里的事物好像是映射彼此的一面面鏡子,阿貝和唐納文(Donovan,湯姆·漢克斯飾),阿貝和鮑爾斯(Powers),當然,最重要的還有美國和蘇維埃。并且唐納文所致力尋求的這場交換,前提并不是所謂的對等,而是哲學角度的發(fā)問和法律角度的事實,這正如他的那些有關(guān)為何要為阿貝辯護的陳述中的邏輯。
事實上電影里唐納文不斷地自我解釋,顯然對于絕大多數(shù)觀眾而言,這是導演體貼的照顧,跟上一位律師主人公的辯護思路可不容易。盡管有的時候這些解釋聽上去有些陳詞濫調(diào),比如當唐納文對那位有著德國姓氏的中央情報局工作人員強調(diào),是唯一的原則、憲法,讓他們都能成為美國人,擁有這樣一個國家。明知美國式政治主旋律奏起,但湯姆·漢克斯的“One,one,one”卻仍舊讓人莫名感動,甚至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