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雙
大鼓書,在我冀東老家是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過去,有的人家有了喜事,比如生了個大胖小子,老人一高興,就會甩出一沓鈔票,說:“請一臺書,大家樂呵樂呵?!边@里的“書”,指的就是大鼓書。
說一臺大鼓書,只備一桌一條凳即可。說書的班子也只有兩人,一是彈三弦的,我們尊稱為先生;另一位就是說書的主角,尊稱為師傅。
一臺書一般要說七天,都是長篇大套的連續(xù)故事,如《包公案》、《三俠五義》等等。長篇大套的故事稱之為:‘正書”,短故事稱之為“小段”。
說“正書”前,師傅往往要先說個“小段”?!靶《巍币话阋彩歉鶕?jù)長篇故事,由說書人自己杜撰、編排的精彩片段。這些“小段”,雖然和原來的故事有所出入,甚至原來故事里根本沒有這些情節(jié),卻被說書師傅演繹得有聲有色,十分扣人心弦。
“小段”說完后,師傅和先生休息片刻,就轉(zhuǎn)入“正書”。“正書”使用夾敘夾唱的方法表演。每次開書前,師傅先交代先前的故事說到了哪,然后叫板,說書的叫板是拉著長聲說出來。比如說到了《茶瓶記》的丫鬟帶著小姐走下樓來,是這樣說的:“哎呀走,哎呀走,就走下來了——”叫板,也是告訴彈三弦的先生起弦開唱的信號。于是,三弦、扁鼓、梨花簡齊奏,師傅隨著樂器的節(jié)奏,唱起了正書的唱段,起先很緩慢,后來越唱越快,忽然,師傅把梨花筒往桌子上“嘩”地一拍,三弦聲停住,師傅開始繪聲繪色地講起故事情節(jié)。就這樣,唱一段,講一段,講一段,再唱一段,漸漸把人們引入到故事的情節(jié)中去。
說書都在晚飯后開始,人們白天干活勞累一天,晚飯后去聽一場書,真是一種快樂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