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平
【摘 要】目前有關(guān)古代戲曲服飾研究的文獻(xiàn)資料很多,涉及到豫劇服飾的歷史淵源、構(gòu)成要素及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方面的內(nèi)容也有,但剖析豫劇服飾組成要素的符號性和意義的很少。本文著重從旦角服飾的服裝款式特點出發(fā),結(jié)合現(xiàn)代符號理論進(jìn)行分析。用獨特視角解析豫劇旦角服飾風(fēng)格,為豫劇服飾的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guān)鍵詞】豫劇旦角;服飾款式;服飾符號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1-0027-02
戲曲是中華的文化遺產(chǎn),在中國社會的文明史上有重要地位,而戲曲服飾是戲曲演繹必不可少的工具,形形色色、精彩紛呈的戲曲服飾是演員與觀眾傳達(dá)信息的重要媒介。
豫劇是中國著名劇種,其服飾隨著豫劇發(fā)展使各個角色行當(dāng)有了自己的固定模式。在以旦角戲為主的豫劇里,旦角們多姿多彩、變化萬千的服飾,也是豫劇的一大看點。從青衣、花旦、武旦、彩旦、閨門旦,再到花衫、貼旦等,形形色色的旦角,她們的服裝各有千秋,不盡相同。但是豫劇服飾研究的匱乏,限制了大家對豫劇的理解。豫劇服飾的研究,能夠激活豫劇服飾魅力,發(fā)揮它應(yīng)有的價值。
一、豫劇旦角服飾起源
《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葛天氏是古時候的一個原始部落,他們那個時候的活動場地集中在現(xiàn)今的河南省長葛市。那時部落里的原始歌舞所用的輔助工具,雖然離豫劇服飾相去甚遠(yuǎn),但因為是在河南境內(nèi),也可以認(rèn)為是豫劇服飾的雛形了。最早介紹戲曲服飾“穿關(guān)”的是明代趙琦美輯錄的《脈望館鈔本古今雜劇》,關(guān)于旦角服飾,有人推測,漢唐時期的旦角服飾是女性的生活服飾,如《教坊記》里《踏謠娘》是由男子穿著唐代婦女的生活服飾扮演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旦角開始由女子出演,這其實滿足了人們對舞臺藝術(shù)的心理需要,旦角開始走俏以后,裝扮旦角的服飾也越來越受到重視,逐漸開始形成了自己的程式和制度。
二、豫劇旦角服飾特點
豫劇服裝在很大程度上學(xué)習(xí)了京劇的服裝形式,京劇服裝約在清朝中期形成了完整的體系,以明朝的服裝的樣式為主,按其樣式可以分為蟒、褶、衣、靠、帔幾大類,豫劇也大體分為這幾種類型。戲曲旦角服飾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受到各種歷史因素的影響,經(jīng)過時間的演變而來的。
現(xiàn)行豫劇旦角服飾的形式汲取了明代日常生活服飾的樣子,清朝旦角的表演規(guī)制形成以后,其穿戴程式也基本確定下來了。有些戲劇的劇本甚至?xí)≈腥宋锏拇┲忻魑囊?guī)定,劇作家主張演員的裝扮要與劇情緊密貼合。這樣細(xì)致嚴(yán)謹(jǐn)?shù)囊?guī)定,推動了戲曲旦角演員的服飾程式化發(fā)展。
眾多的的行頭里,蟒這一類是男女都可以穿的禮服,但只能是王室貴族身份的人。褶是斜襟長衣,是誰都可以穿的便服,只是華麗程度不同而已。衣是除了蟒、褶、靠、帔之外所有衣服的總稱,有長有短??恳步屑滓拢鋵⒃趹?zhàn)場上的穿著,有軟靠、硬靠之分。因為女演員的加入,后來有了改良靠。帔是對襟的長袍,在戲曲里比較常見。
在豫劇舞臺上,皇后、妃子等貴族女子的常見服飾是:宮裝、女蟒、女官衣。仙女這種身份比較特殊的形象經(jīng)常穿的也是宮裝,宮裝紅色居多,小圓領(lǐng)子,衣肥袖闊,上面是衣,下面是裙,腰間系著飄帶,與水袖接合的袖子上,有數(shù)道彩繡。里面的襯裙,以平金繡和彩繡的手法繡上牡丹、鳳凰或者別的花草紋路點綴,十分具有觀賞性。
女蟒,圓領(lǐng),右邊開衽,衣袖寬闊,加有水袖,女蟒較之男蟒短,男蟒長至腳踝、女蟒僅過膝蓋長,女蟒是旦角女裝里最莊重的服裝,一般繡有鳳凰、花卉的圖案,男演員穿蟒袍需要配上三角領(lǐng),女演員穿著蟒袍會搭配云肩,除了老旦,穿蟒服都要圍上玉帶。官衣,與蟒袍樣式相似,與蟒袍的不同之處在于紋樣裝飾,女官衣腰間常束有多彩飄帶和軟帶。
帔的材質(zhì)主要是緞子,上面繡著龍、鳳、禽、鳥、鹿、花卉等紋樣來區(qū)分人物的身份。起初帔的顏色只有紅、黃、藍(lán)這三種,隨著戲曲發(fā)展的需要,紫色、綠色、粉紅色、秋香色也逐漸出現(xiàn)了。在此之前,綠色曾經(jīng)是受鄙視的色彩,《李訓(xùn)傳》記載:“訓(xùn)既敗,被綠衣,詭言黜官?!笨梢娋G色是被貶的官員的服裝顏色。
女褶子也是對襟、圓領(lǐng)、袖子肥大,帶有水袖,褶子與帔不同的地方就是長度比較短,女褶主要分為兩類:一種是貧苦的老年婦人穿的,如《清風(fēng)亭》中的賀氏;另一種有花、素之分的褶子是供青衣行當(dāng)穿的。花褶子是家境殷實的女子穿的日常服裝,一般繡有散枝花卉圖案,沒有團(tuán)花圖案。這樣的褶子可以直接穿在外面,也可以當(dāng)作襯衣穿在帔的里面。素褶子也叫做青衣或青褶子,也是對襟,有一種黑色滾藍(lán)色邊的褶子,是專門給窮困的中年婦女穿著的,如秦香蓮。
襖、裙、褲也分為花色和素色兩種,襖可以和裙搭配,也可以和褲搭配,穿裙襖的比穿裙褲的人物角色家庭背景好,穿襖褲的少女家境不是很好,如《拾玉鐲》中的孫玉嬌,在表演中就穿著襖褲,用褲搭配襖的時候,腰間需要系著四喜帶。穿襖褲的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丫鬟、武旦、花旦、媒婆,武旦的襖是對襟、立領(lǐng)、緞子料、束袖,花旦的是大襟、立領(lǐng)、小袖,繡花多,媒婆穿的是深顏色長達(dá)膝部的、鑲著寬邊的肥大襖褲。
戲曲里巾幗女將的戰(zhàn)袍稱作“靠”,靠的原型是古代將領(lǐng)行軍作戰(zhàn)穿的鎧甲,一般也是緞料所制,長身、圓領(lǐng),靠的前片腹部這個位置叫做“靠肚”,其上附著一片魚形繡片,行話叫做“吊魚”,領(lǐng)口部位的繡片叫做“三尖”,后背上扎著“背虎”,是用來插靠旗的,腰部有兩片“靠腿”從大腿兩側(cè)垂下來。靠的顏色也十分豐富,以有無靠旗分為軟靠和硬靠兩種形式,有靠旗就是硬靠,沒有就是軟靠。女靠的樣式比男靠樣式多,但男靠顏色比女靠顏色要豐富。
斗篷在日常生活中是御寒的衣物,男女都可用,在戲曲舞臺上表演身體虛弱、在路上、出遠(yuǎn)門,例如《新白蛇傳》里白蛇生下兒子以后披著粉紅色的斗篷、帶著斗篷帽。斗篷的顏色和圖案限制很少,是比較豐富靈活的,紅、綠、藍(lán)、紫、黑等,還有明黃、杏黃、這兩種只有帝王才能使用的顏色,也有白色的斗篷是孝服的一種。
坎肩也分男女坎肩,女用坎肩是小姐、丫鬟的常穿服裝,一般會用淺色調(diào)的襯衣搭配深色坎肩,相反地,深色的襯衣就要搭配淺色的坎肩,坎肩除了不能用明黃色和繡龍鳳圖案以外,色彩和圖案限制也很少??布缫灿虚L短之分,因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不同而選擇或長或短的馬甲,穿長馬甲的人物必須穩(wěn)重、大方,走路頭不動、肩不搖,穿短馬甲的多為活潑開朗、熱情奔放的彩旦,走起路來腳下生風(fēng),穿短馬甲剛好能配合她們夸張的肢體動作。
三、豫劇旦角服飾的符號性
石亞麗在其《傳統(tǒng)戲曲服飾的分類及圖案紋飾特點研究》一文中提到:傳統(tǒng)戲曲服裝的圖案具有特定的程式與寓意,各類戲曲服飾的圖案紋樣都有自己的特點,例如靠的紋飾圖案以魚鱗紋、丁字紋為主,以海水紋為輔,以彰顯翻江倒海的威武氣魄,靠牌、靠領(lǐng)、靠旗等配飾物一般繡有龍紋或虎頭紋,并以顏色區(qū)分為紅、綠、杏黃、深黃、白、黑、紫、粉、湖靠等。
豫劇服飾的款式,包括套裝款式和部件款式,具有以下特點:來源于歷代的生活服飾,經(jīng)藝術(shù)加工后,脫離了生活的自然形態(tài),造型多為寬袍闊袖,全封閉式,不顯腰身,平面裁剪,手工制成??钍降姆柟δ苤饕菂^(qū)別角色的符號意義,如職業(yè)、性別、年齡、性格、民族、身份、等級、等狀況。
色彩是生命,造型藝術(shù)離開色彩就失去了生命力。豫劇服飾的顏色來自生活常服,在歷代冠服制度中都有專門規(guī)定,具有符號性。其意義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指示方位,吸收了中國古代五行、物色、五向的觀念,分別用青、白、赤、黑、黃表示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角色。
指示身份等級,分為上五色、下五色和雜色上五色指紅、綠、黃、白、黑,為身份高貴者穿用,下五色指紫、粉、藍(lán)、湖、秋香,雜色指古銅、月白、桃紅、灰、金等;指示人物性格,紅色表示莊嚴(yán)高貴,地位較高的王侯、宰相、欽差、元帥才能穿用,綠色表示威嚴(yán)英武,適合地位很高的武官穿戴,白色表示英俊瀟灑,適合于少年穿戴,黑色表示人物剛直,適合性格暴躁的武將;指示風(fēng)俗和文化,紅色常作為主打色,用于喜慶場面,白色是哀悼之色,死者的親屬多身著白衣或頭纏白布。豫劇服飾是將各種顏色進(jìn)行組合應(yīng)用,色彩鮮明、對比強(qiáng)烈,表現(xiàn)了人物鮮明的身份和性格,同時也豐富了舞臺造型,營造了特定的氣氛。
紋樣是豫劇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獨特的符號意義,不同的紋樣代表不同的意義。龍紋代表著身份高貴,為皇帝專用,象征著皇權(quán),分為團(tuán)龍和行龍兩類:團(tuán)龍象征性格文靜、氣質(zhì)莊重;行龍象征性格粗獷、氣質(zhì)威武。風(fēng)紋是權(quán)力與女性的象征,廣泛用于女蟒、女皇帔、宮衣等女性服飾。
飾物是服裝中最具光彩的組成部分,豫劇服飾的飾物種類繁多,對豫劇服飾起到了良好的美化、裝飾作用。水袖,可以保護(hù)戲衣,還可以用于歌舞表演,有十幾種不同含義的表演功夫,例如:揮袖表示叫人離開,招袖表示叫人來,投袖表示生氣,擺袖表示飄灑自如。
參考文獻(xiàn):
[1][明]趙琦美.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A].古本戲曲叢刊[C].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58.
[2][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3]龔和德.清代宮廷舞臺美術(shù)[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7.
[4]任半塘.唐戲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明]宋濂.元史·輿服志[M].北京:中華書局,1976.
[6]馬紫晨.中國豫劇[M].鄭州:河南電子音像出版社,2006.
[7]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湖北卷[M].北京:中國SIBN中心,1993.
[8]張庚.中國戲曲通史(上冊)[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6.
[9]關(guān)小知.讀<紅硯記夢詩注>隨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10]許祥麟,陸廣訓(xùn).大綜合舞臺藝術(shù)的奧秘——中國戲曲探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11]鄧充樹.川劇旦角表演藝程[M].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1.
[12]孔憲易.如夢錄·街市[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4.
[13]王國維.宋元戲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4]樊愛眾.樊粹庭與我[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