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鹿頭梵志的早期形象及宗教內(nèi)涵

2016-03-02 04:44:00呂德廷
敦煌研究 2016年1期

呂德廷

內(nèi)容摘要:犍陀羅藝術中的鹿頭梵志基本位于佛陀右側,與之相對分布的多是一位手拿骷髏頭的沙門,雕刻沙門可能是為了平衡畫面。鹿頭梵志的頭頂有一縷頭發(fā),這與涅槃圖中的須跋陀羅類似。庫木吐拉石窟中的鹿頭梵志是沙門形象,畫面中未出現(xiàn)執(zhí)雀尼乾子。北朝流行鹿頭梵志可能與當時佛教宣傳五戒十善的思想有關。

關鍵詞:鹿頭梵志;犍陀羅藝術;庫木吐拉石窟

中圖分類號:K87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16)01-0052-06

鹿頭梵志(梵文Mgairsa)皈依佛教前是一位修行者?!对鲆话⒑?jīng)》記載,釋迦牟尼將鹿頭梵志帶到墓地,鹿頭梵志通過觀察、叩擊骷髏,可知此人性別、死因、治療方法以及死后輪回之處等,但無法判別阿羅漢的所生之處。最后,鹿頭梵志皈依佛教,證得阿羅漢果。

敦煌、云岡石窟和一些造像碑之中,鹿頭梵志常和執(zhí)雀尼乾子對稱地出現(xiàn)。尼乾子一手握雀,鹿頭梵志手持骷髏。這組人物在敦煌石窟中較多,目前可知有30組;敦煌之外有28組①。中國佛教藝術中的鹿頭梵志,在隋代之前多為老年男子的相貌,結發(fā)髻,八字眉,瘦骨嶙峋,上身披絡腋,有的僅在腰間裹短裙。這種造型沿襲了犍陀羅藝術中的老年婆羅門形象。隋至唐初,鹿頭梵志除了采用老年婆羅門形象外,也表現(xiàn)為普通的中年男子,形體與常人未有太大差別。鹿頭梵志與普通人的區(qū)別在于裸上身,下身穿短裙或穿褲,或者穿三角犢鼻裈。

目前學界對鹿頭梵志和執(zhí)雀尼乾子的研究多根據(jù)云岡、敦煌的材料展開,這些作品屬于北朝至初唐時期。本文將追溯鹿頭梵志形象的早期流傳,首先分析犍陀羅藝術和庫木吐拉石窟中的鹿頭梵志形象,其次論述中國內(nèi)地繪制鹿頭梵志所蘊含的宗教意義。

一 犍陀羅藝術中的鹿頭梵志

毛里齊奧·塔代伊(Maurizio Taddei)曾研究含有手持骷髏頭人物的雕像{1}。他搜集了9件塑像,其中第7件和第9件是手持骷髏頭的沙門,應非鹿頭梵志。塔代伊的材料之外,表現(xiàn)鹿頭梵志雕像的還有1件集美博物館收藏品和1件平山郁夫收藏品。

這些與鹿頭梵志相關的雕像可分為組合雕像和單體雕像。組合造像中,結跏趺坐的釋迦牟尼佛位于畫面中心,其他人物圍繞佛陀對稱分布,目前所知這類雕像有7件;單體造像指僅有鹿頭梵志而其他部分殘損的雕像,個體雕像可能是組合造像的一部分,目前可知有2件。

組合類中保存完整的有3件,分別為:平山郁夫收藏品(圖1—2){2}、1件私人藏品(圖3)及德國國立海外博物館(?譈bersee-Museum)藏品(圖4){3}。

平山郁夫藏品,浮雕主體分為上中下三幅畫面,左側以結跏趺坐菩薩與佛陀為邊飾,自上而下相間排列。主體的上幅畫面為佛陀調(diào)伏醉象,中間描繪鹿頭梵志敲擊骷髏頭,下為兄害幼弟。中間畫面中,釋迦牟尼結跏趺坐,右手施無畏印,左手持袈裟一角,身后兩側各有一天人。佛左側有一比丘,右手持一人頭;右側為鹿頭梵志,袈裟裹頭,袒右肩,左手拿人頭,右手作敲擊狀。

圖3為私人收藏品,其構圖結構與平山郁夫藏品類似,如佛陀的形象相同,佛周圍均有兩位天人、鹿頭梵志以及一位沙門,甚至鹿頭梵志和沙門的姿勢也很接近。稍微不同的是圖3中,佛陀上方有閻浮樹。德國國立海外博物館的藏品,佛陀結跏趺坐于樹下,兩側各有四人,分為前后兩排,佛陀右側前排是兩位裹頭露發(fā)的男子,靠近佛陀的手持骷髏。佛陀左側前排是兩位世俗人物,而不是持骷髏的沙門。

從上述3件浮雕來看,出現(xiàn)鹿頭梵志的浮雕以結跏趺坐的佛陀為中心,佛陀周圍人物有四位或八位,分為前后兩排,后排為供養(yǎng)者。鹿頭梵志一般位于佛陀右前方,與其相對應的是持骷髏的沙門,或者是天人。

殘缺的組合造像有4件,見于毛里齊奧·塔代伊文中的第1a、2、3、4件{1}。其中第2件浮雕右側缺,鹿頭梵志頭部殘缺。第3件浮雕中,浮雕左側殘缺,但存結跏趺坐的佛陀,佛左側持骷髏頭者似為沙門,其頭部殘缺。第4件出土于塔克西拉(Taxila),浮雕中可見裹頭的鹿頭梵志,與之相對的人僅存一手托著骷髏頭。這4件浮雕雖然殘缺,但有3件是結跏趺坐的佛陀居中,第2件、第4件浮雕中,鹿頭梵志位于佛陀右側。第3件、第4件浮雕中,佛陀左側是手持骷髏頭的沙門。因此,除第1a件構圖特殊外,其他3件與上述保存完整的仍屬于同種類型。

關于鹿頭梵志的單體造像有2件,1件藏于法國集美博物館(圖5)[1],1件藏于柏林的印度藝術博物館(圖6)[2]。集美博物館藏品出土于哈達(Hadda)的塔帕—喀蘭(Tapa Kalan)寺院,該塑像高25厘米,寬9.5厘米。鹿頭梵志為青年男子,頭微面向右前方,左手托骷髏頭于腹前,右臂彎曲,右手無名指與小拇指彎曲,食指中指放于頭蓋骨上;裹頭,頭頂露出一縷頭發(fā),上半身右袒,下身著裙。其頭頂仍有頭發(fā),可見并非比丘,仍是表現(xiàn)鹿頭梵志皈依佛教之前的形象。

根據(jù)犍陀羅藝術中鹿頭梵志位于佛陀身旁這一常見現(xiàn)象來看,該造像應是以佛為中心的組合圖像的一部分,鹿頭梵志應朝向佛陀。

犍陀羅藝術中的鹿頭梵志大多是裹頭、頭頂前部留有一縷頭發(fā)的年輕人。此形象與犍陀羅藝術涅槃圖中的須跋陀羅形象較為接近。須跋陀羅(Subhadda),又譯為須拔、善賢,他聽說佛陀將要涅槃,于是請佛為他解答疑惑,聽法后受戒成為佛最后的弟子。因不忍見佛涅槃,他先佛而取滅度{1}。雖有佛經(jīng)記載“須拔發(fā)自然墮地,袈裟著體”[3]。但仍有一些涅槃圖表現(xiàn)須跋陀羅皈依前的身份,常將其雕刻為袈裟裹頭、頭頂有一縷頭發(fā)的樣式{2}。關于須跋陀羅皈依佛教之前的派別,劉永增先生認為須跋陀羅原屬耆那教的白衣派[4]。

犍陀羅藝術中的鹿頭梵志形象與須跋陀羅也稍有不同,如裹頭布與袈裟似乎是分開的,而涅槃圖中的須跋陀羅是將袈裟罩在頭上。雖然服飾存在差異,但頭頂露出頭發(fā)這一點是相同的。這都反映了他們的外道身份。雖然依據(jù)這一點不足以認定鹿頭梵志皈依佛教前為耆那教徒,但至少能說明他是出家修行者。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浮雕中與鹿頭梵志對稱出現(xiàn)的多是手持骷髏頭的比丘。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與該人物對應的經(jīng)文。《增一阿含經(jīng)》僅記載“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鹿頭梵志,而漸游行到大畏冢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5],鹿頭梵志辨別一個骷髏后,“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5]651,表明取骷髏遞給鹿頭梵志的是佛陀,未提到有比丘持骷髏。

德國國立海外博物館的藏品,與鹿頭梵志對稱的不是沙門,而是世俗者。這件藏品與其他造像相比較為特殊。這可以表明,在鹿頭梵志辨別骷髏的浮雕中,雖然手持骷髏頭的沙門是常出現(xiàn)的形象,但非必不可少。

這類浮雕出現(xiàn)手持人頭的比丘或許是為了平衡畫面。因為畫面的布局是以佛陀為中心,佛陀正面結跏趺坐,其他人物以佛陀為中心對稱分布。畫面中鹿頭梵志位于佛陀右方,如果佛陀左側空余,那么整個畫面將失去平衡感。

總體來看,犍陀羅藝術中反映鹿頭梵志的浮雕,其特點為以結跏趺坐的佛陀為中心,周圍人物有四位至十位,均為雙數(shù),多是四位或八位,分為前后兩排,后排一般為供養(yǎng)天人。鹿頭梵志一般位于佛陀右前方,與其相對應的是持骷髏的沙門,也可能是供養(yǎng)的天人。

二 庫木吐拉石窟中的鹿頭梵志

庫木吐拉第43窟中有兩幅僧人手持骷髏頭的菱形故事畫(圖7)[6]。該窟為7—8世紀的洞窟,窟中兩幅圖像上下相連,構圖類似,畫面呈現(xiàn)出龜茲藝術風格。圖中釋迦牟尼交腳坐,左前方有一位胡跪的僧人,身著右袒袈裟,似為剃發(fā)的樣貌,他左手托骷髏頭于胸前,右臂彎曲,閉目,似為辨別聲音。總體看來是庫木吐拉石窟中常見的青年比丘形象。

佛教藝術中,敲擊骷髏的人物除鹿頭梵志之外,還有名醫(yī)耆域?!段宸致伞肪?0記載耆域也可以通過敲擊骷髏頭知曉亡者所生之處。耆域為佛陀時代之名醫(yī),他雖然皈依佛法受五戒,但未出家。耆域為優(yōu)婆塞的身份不符合庫木吐拉石窟中的沙門形象。因此該人物為鹿頭梵志的可能性較大。鹿頭梵志中的梵志二字,表明他雖不是比丘,但已是修行者。鹿頭梵志敲骷髏頭時,還未皈依佛教,后來才出家為僧。該圖像或許不是寫實性的繪制,僅以手持骷髏頭作為畫面的特征。

庫木吐拉石窟中的鹿頭梵志與犍陀羅地區(qū)的有所不同。犍陀羅藝術中的鹿頭梵志較為寫實,符合其皈依佛教前的外道身份,而庫木吐拉石窟中的則是普通的比丘形象。雖然犍陀羅和庫木吐拉石窟中的鹿頭梵志并不一致,但與敦煌以及云岡石窟的形象相比,均是年輕男子的形象,而云岡石窟、莫高窟則被刻畫為年老的婆羅門形象。另外,犍陀羅和庫木吐拉石窟僅描繪佛陀和鹿頭梵志的故事。而在云岡和敦煌,鹿頭梵志則與執(zhí)雀外道對稱地出現(xiàn)。

三 鹿頭梵志與五戒十善

犍陀羅藝術、庫木吐拉石窟較為強調(diào)佛傳以及關于施舍的本生、因緣故事,在這些題材中,鹿頭梵志叩擊骷髏頭的故事不是主要內(nèi)容。云岡石窟、莫高窟則出現(xiàn)了許多鹿頭梵志的形象,這固然是佛教藝術傳承的一個表現(xiàn),但與北朝佛教宣傳五戒十善的大環(huán)境也有密切的關系。

《增一阿含經(jīng)》記載佛與鹿頭梵志的對話,多次強調(diào)五戒十善。如鹿頭梵志敲擊一具女子的骷髏之后:

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笔雷鸶嬖唬骸吧圃眨∩圃?!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盵5]651

之后,鹿頭梵志又敲擊一男子的骷髏:

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笔雷鸶嬖唬骸吧圃眨∩圃?!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笔雷鸶嬖唬骸吧圃眨∩圃?!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盵5]651

五戒是在家的佛教信眾受持的五種基本戒,即: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十善是身、口、意三業(yè)中所行的十種善行。身、口、意所行的十種惡行,是為十惡,即: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離此十惡,則為十善。

早在東晉時期,郗超《奉法要》就規(guī)勸人們遵循五戒十善:

三界之內(nèi),凡有五道,一曰天、二曰人、三曰畜生、四曰餓鬼、五曰地獄。全五戒則人相備,具十善則生天堂。全一戒者,則亦得為人。人有高卑,或壽夭不同,皆由戒有多少。反十善者,謂之十惡。十惡畢犯,則入地獄。[7]

奉持五戒十善可得人、天兩種善趣的觀點在南北朝也很流行,以致出現(xiàn)將五戒十善與中國陰陽五行說結合的疑偽經(jīng)。疑偽經(jīng)的出現(xiàn)是中國僧人將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思想進行融合的結果,更具時代特征。湯用彤先生認為:

一般人佛教之信仰,最顯著者二事。一為善惡報應,二為施與功德。前者旨在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前者偏重戒律,在北方以曇靖之教為其最大之表現(xiàn)。[8]

南朝劉宋孝武帝(453—464在位)時,僧人曇靖偽撰《提謂波利經(jīng)》,以五戒附和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的五臟、五行、五常、五方等學說,意在止惡勸善[8]448-451。

《提謂波利經(jīng)》主要宣傳五戒。提謂、波利為商主,釋迦牟尼向二人宣傳了五戒十善?!拔粽呷鐏沓踝C佛果,起菩提樹,方詣鹿園。時二長者遇被威光,隨其行路之資,遂獻蜜。世尊為說人天之福,最初得聞五戒十善也”[9]。敦煌文書P.3732、S.2051為《佛說提謂經(jīng)》,BD3715為《佛說提謂五戒并威儀》,主要勸人信仰佛法,持戒行齋,并于正月、五月、九月之初一至十五奉行三長齋,八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持戒念佛,如此則可延年益壽,命終升天。

雖然僧祐《出三藏記集》已將《提謂波利經(jīng)》判為偽經(jīng),但隋代智《法界次第初門》、初唐法琳《辯正論》、道世《法苑珠林》都曾引用?!短嶂^波利經(jīng)》的廣泛傳播表明自北魏至唐初,五戒是佛教宣揚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

另外,偽經(jīng)《決罪福經(jīng)》也主張奉持五戒。該經(jīng)主要講解末法時期如何修持佛法以求滅罪得福,如能布施、持戒、修塔、造像、造經(jīng)等,則可得福業(yè)。經(jīng)文強調(diào)了五戒的作用:

善福之根,五戒德之根,十善天之種。佛為一切父,經(jīng)為一切母。同師者則兄弟累劫常親善。五戒者是人五體,五戒具者乃成人身。若缺一戒則不成人,若人不具五戒,故為人者少。[10]

強調(diào)五戒為道德之根,具足五戒,方能成人。

上面提到中國僧人偽造佛經(jīng)以勸誡世人持戒向善,佛教藝術中出現(xiàn)鹿頭梵志或許反映了供養(yǎng)者造功德或勸誡世人持戒的愿望。

鹿頭梵志認為持五戒十善可生天中、人中,這一點也得到佛陀的認可。但佛教認為,雖然持戒之人可生善趣,但仍處輪回之中。即使生于天道,煩惱未斷,也難免輪回之苦。佛教追求的是解脫生死于六道之中,證得涅槃。因此,佛陀勸告鹿頭梵志應證得涅槃,達到“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的境界。

可見,鹿頭梵志感嘆“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是稱揚佛教;鹿頭梵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修得阿羅漢果,向世人說明應修習佛法。因此繪制鹿頭梵志:一方面?zhèn)鬟_持戒以求生善趣、出家修道以求涅槃;另一方面也是宣傳佛法勝于其他義理。

四 結 語

在出現(xiàn)鹿頭梵志的犍陀羅浮雕中,佛陀常處于畫面中間,鹿頭梵志多位于佛陀右側,與之相對的多是手持骷髏頭的沙門,鹿頭梵志常被刻畫為裹頭的年輕人。而在云岡、敦煌石窟中,鹿頭梵志多被描繪為老年婆羅門。庫木吐拉石窟表現(xiàn)鹿頭梵志的壁畫僅出現(xiàn)佛陀和鹿頭梵志兩人,構圖方式比較特殊,鹿頭梵志是普通的年輕僧人。目前犍陀羅藝術品和庫木吐拉石窟中,尚未發(fā)現(xiàn)執(zhí)雀尼乾子,北魏時期的云岡、敦煌石窟中,鹿頭梵志和執(zhí)雀外道常對稱出現(xiàn)在佛的兩側。這種現(xiàn)象何時于何地出現(xiàn),又出于何種考慮將這兩種形象組合在一起,這些問題之后再進行討論。

參考文獻:

[1]栗田功.ガンダーラ美術Ⅱ[M].東京:二玄社,1990:139.

[2]Maurizio Taddei,The Story of the Buddha and the Skull-Tapper:A Note in Gandharan Iconography[M]// Maurizio TaddeiOn Gandhāra:Collected Articles.Volume 1,Napoli,2003:8.

[3]佚名.佛般泥洹經(jīng)[M]// 白法祖,譯.大正藏:第1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72.

[4]劉永增.敦煌莫高窟隋代涅槃變相圖與古代印度、中亞涅槃圖像之比較研究[J].敦煌研究,1995(1):25.

[5]佚名.增一阿含經(jīng)[M]// 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藏:第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650.

[6]祁協(xié)玉,林瑛珊.中國美術分類全集:中國新疆壁畫全集:庫木吐拉[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133.

[7]僧祐.弘明集[M]//大正藏:第52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86.

[8]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48.

[9]玄奘,辯機.大唐西域記校注[M].季羨林,等,校注. 北京:中華書局,2000:122.

[10]佚名.佛說決罪福經(jīng)[M]//大正藏:第85冊.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1333.

东乡| 师宗县| 淮安市| 抚松县| 彩票| 盐亭县| 兰溪市| 玛沁县| 松溪县| 彭阳县| 阿坝县| 阿尔山市| 山阳县| 东乡县| 崇左市| 石阡县| 个旧市| 环江| 土默特右旗| 利川市| 鄱阳县| 漳州市| 苍山县| 东明县| 江都市| 克山县| 乐亭县| 惠水县| 扬中市| 勐海县| 元氏县| 师宗县| 金秀| 友谊县| 中方县| 黄大仙区| 霞浦县| 昭通市| 林芝县| 谢通门县|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