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驍
(云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針對報紙媒介霧霾天氣報道的新聞框架分析
馬 驍
(云南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摘 要:自2013年始,霧霾逐漸進入公眾視野。與此同時,有關霧霾的報道鋪天蓋地地出現(xiàn)在各類媒體上。媒體對霧霾的報道實際上是對霧霾相關信息選擇、重組的過程,不同類型的媒體因為各種原因對于霧霾的解讀與呈現(xiàn)存在諸多差異。以“黨的喉舌”著稱的黨報和以市場化為主的都市報之間就存在明顯的不同,本文旨在研究對比兩種報紙在報道此類新聞時新聞框架的不同之處。
關鍵詞:霧霾;報道;新聞框架
框架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于1974年引入傳播學領域。新聞框架是媒體應用于新聞的選擇、新聞文本的編寫加工、新聞意義的建構過程的特定原則。它受到媒體立場、編輯方針和新聞事件的利益關系的影響,同時還受新聞活動特殊規(guī)律等的制約。我國學者李希光認為:“新聞框架是一只看不見的手,無時無刻在幕后管控新聞。新聞框架的設計是為了使新聞稿件條理分明、邏輯嚴密、對讀者更有滲透力,但也反映出記者的偏見。在某種程度上新聞框架是概念框架、意識框架和知識框架的翻版?!保?]
實證研究多傾向于使用內(nèi)容分析法,從具體新聞文本入手,分析媒介對現(xiàn)實的建構。本次對霧霾報道的研究,筆者選取了文本分析方法,一是研究對象為報紙新聞,文本分析可以直觀地從多個角度,如新聞標題、新聞圖片、用語等多個方面全方位地呈現(xiàn)框架的差異;二是對于霧霾的報道,報紙的報道比起電視新聞更利于選取樣本分析,也更適合文本分析法的運用。
本文將著重從新聞框架的角度,對以《廣州日報》為代表的黨報和以《南方都市報》為代表的都市報這兩種類型的報紙進行比較分析,具體對比內(nèi)容為兩報在2015年12月份的全部新聞報道。之所以選定12月份,因為這段時間是一年中霧霾最嚴重的時間,也是人們對霧霾的關注度空前高漲的時期。
(一)樣本選擇
筆者選擇《廣州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分別作為黨報和都市報的代表,選取上述兩份報紙在2015年12月份的全部版面文本作為研究樣本。
(二)類目構建
筆者從報道量、報道角度、標題、圖片等方面對新聞進行歸類與分析。
(三)結果分析
1.報道量的差異。由于所選取的兩份報紙版面大小有別,因此專版總數(shù)僅作參考。在霧霾嚴重的2015年12月份,《廣州日報》和《南方都市報》分別用14天和6天報道霧霾的相關新聞,在具體的報道量上,兩報分別用了33篇和12篇。
顯然,在對霧霾的新聞報道上,《廣州日報》以絕對性的數(shù)量優(yōu)勢超過了《南方都市報》對霧霾的關注度。毫無疑問,《廣州日報》在議程設置上將“霧霾”放在了重要位置,這也就對讀者造成了一系列連續(xù)的新聞沖擊,在數(shù)量上產(chǎn)生了“累積效果”,持續(xù)的新聞報道使公眾對霧霾與空氣質(zhì)量產(chǎn)生了深刻的認識,對霧霾所造成的影響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2.相關新聞圖片的差異。這些圖片包括與霧霾相關的表格、圖表與照片?!稄V州日報》33篇報道中共配圖20幅,有配圖的報道18篇,其中有兩篇報道分別貼了兩幅圖,有配圖的報道占總數(shù)的54.5%?!赌戏蕉际袌蟆?2篇報道中,共配圖13幅,有配圖的報道10篇,其中一篇報道中使用了兩幅圖,有配圖的報道占總數(shù)的83.3%。
新聞圖片長期以來當成是對文字報道的一種補充,是信息的一種形象化載體,它可以補充新聞事實又可以對文字報道進行解釋與說明。與大段的文字報道比起來,新聞圖片的加入會讓讀者更直觀、更立體地理解文章所提供的信息。視覺的影響力可以增加新聞的閱讀量,從而有助于受眾在腦海中形成對新聞報道的框架,即受眾框架。圖片的配合促進了作者所設的新聞框架發(fā)揮作用。這也就使得圖片不再僅充當點綴和附屬的角色,開始作為傳遞信息、表達觀點的工具?!赌戏蕉际袌蟆穼υ撌录挠信鋱D的報道比例超過《廣州日報》,在利用圖片展現(xiàn)科學數(shù)據(jù)、原理描述和視覺信息傳遞等方面做得更好。不論是從科學解釋霧霾影響還是為了吸引公眾眼球、震撼受眾的角度來看,這種在應用圖片方面的做法都值得參考。
3.兩報在新聞標題上的差異。標題是新聞的眼睛,在新聞標題上獨出心裁,是爭取受眾第一印象產(chǎn)生好感的“首因效應”,是吸引與引導受眾進一步閱讀與吸收新聞的關鍵。標題文字、符號的組合和選用都反映了記者塑造新聞框架的過程。首先在標題的寫作上,《廣州日報》整體上嚴肅、莊重,如《北京霧霾爆表,冷空氣今驅霾》、《京津冀聯(lián)合治理霧霾》、《今年灰霾天將創(chuàng)10年新低》等。而《南方都市報》在標題的寫作上則更多體現(xiàn)了一種趣味性,如《廣東多城“十面霾伏”》、《待到風來時,該吸使勁吸》、《霧霾“吞噬”華北5天,冷空氣今“救援”》等,標題設置較為鮮活有趣,標題語句形式更豐富,陳述、疑問、設問等語氣都成為其標題語句形式。在“首因效應”上,后者效果更好。
4.兩報新聞報道角度上的差異。除了新聞標題的細節(jié)區(qū)別,兩報的報道角度也存在很大差異。《廣州日報》的33篇新聞報道中所涉及的報道角度集中在“霧霾天氣報告”、“政府治理霧霾工作”、“危害”、“評論”、“健康”、“預警”等6個角度,前兩項分別有17篇和3篇報道,占總數(shù)的66.7%。而對霧霾相關行政部門的詰問的報道僅有一篇。由此可見,《廣州日報》的霧霾報道角度較全面,有一定的側重點,它著力向公眾傳達霧霾天氣以及政府針對霧霾所開展的會議、預案以及防治工作,塑造了積極、正面、負責任的政府形象,維護了受眾的知情權,而對于市民的反應報道和對相關部門治理的詰問稍顯不足。
而《南方都市報》采取了不同的報道風格,南都12篇報道中涉及“霧霾天氣報告”、“對相關行政部門的詰問”、“氣象部門預警”、“市民反應”等4個角度。議題角度豐富性欠缺,但與《廣州日報》不同的是,其報道側重于服務市民生活,角度更貼近受眾本身,從市民立場發(fā)出詰問。
前文中,我們從報道量、新聞圖片、報道角度幾個層次分析了《廣州日報》與《南方都市報》在霧霾天氣報道上框架形態(tài),得出兩份報紙在各層次的框架差異。媒介是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公眾在面對如潮水般的信息洪流時必須在內(nèi)心樹立起一個供自己選擇的標準,以便選取對自己更有價值的信息?!笆褂门c滿足”理論認為,受眾是基于自己的需求去選擇媒介以及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的。在霧霾的大范圍籠罩下,人們關注的無非是“霧霾是怎么來的”、“霧霾會有什么影響”以及“如何在霧霾里保持健康的生活”等最基本的問題。因此,《南方都市報》在信息傳播上結合受眾關注點所做出的議題設置是值得認可與參考的。
就“霧霾報道”的框架而言,《廣州日報》作為黨報,積極發(fā)揮了“喉舌”作用,在密切關注霧霾動態(tài)的同時,宣傳了政府機關的防治工作,整體上以正面報道為主,注重積極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保持了黨報的基調(diào)。讓群眾看到了在公共環(huán)境問題、社會問題面前政府部門的身影,維護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同時在報道角度多樣性方面也值得借鑒。《南方都市報》微觀深入式的框架使新聞觸角伸展到多個角度,每個報道點都貫穿民眾生活,縱觀其報道主要傾向于客觀、中立的報道立場,其次以正向引導的報道為基調(diào)。《廣州日報》作為黨報,其宗旨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人民政府法令,反映人民生產(chǎn)和生活情況;《南方都市報》作為都市報,以市場為主導,立足與市民密切相關內(nèi)容的報道。
參考文獻:
[1] 李希光.轉型中的新聞學[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491.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8-0149-01
作者簡介:馬驍,云南師范大學傳媒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