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潔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
中國新聞史研究概述
孫 潔
(西南大學 新聞傳媒學院,重慶 400700)
摘 要:本文擬對我國新聞史的研究狀況進行梳理,更好地總結過去,說明現(xiàn)在,探索規(guī)律,以發(fā)現(xiàn)對新聞事業(yè)發(fā)展的有益之處。
關鍵詞:新聞史;研究;中國
早在19世紀后期就有關于中國報刊史的文章,如《邸報別于新報論》(《申報》,1872年)、《論日報漸行于中土》(王韜,1876年)等。20世紀初,同類文章相繼出現(xiàn),“這些文章,或描邊史實,或史論結合,但總的看來,數(shù)量不多,論題零散,論述淺顯,遠不足以使中國新聞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1]方漢奇在《1949年以來大陸的新聞史研究》一文中統(tǒng)計,從1908年到1949年,累計出版的中國新聞史專著約50余種,發(fā)表的新聞史論文和文章達6021篇。從1949到2005年,累計出版的新聞史專著和教材達253種,發(fā)表的新聞史相關論文和文章達6021篇。接下來的10年左右時間,新聞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驕人成績,僅論文就已上千篇。
本文試圖對有關新聞史研究的文獻進行梳理,為以后進一步的研究做準備。
根據(jù)搜索及查閱資料得到的文獻,可以將我國的新聞史研究分兩大類闡述:
(一)從時間上看我國的新聞史研究
1.從開始到1949年:起步和初步發(fā)展。191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附在《上海閑話》一書內出版的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標志著中國新聞史研究的起步。戈公振的《中國報學史》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的新聞史專著。此后,中國新聞史漸漸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2. 1949年到1978年:全面學習蘇聯(lián),強調“革命”思想。一方面,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大陸開始全面學習蘇聯(lián),新聞史學界同樣如此,連續(xù)翻譯、出版了《蘇共中央直屬高級黨校新聞學教學大綱》等教材和文件數(shù)十種。
另一方面,研究者把精力過多地集中在革命報刊的歷史和兩大新聞陣營的對峙上。這期間的一些專業(yè)刊物發(fā)表了有關新聞史研究的文章,一批帶有資料性質的新聞史書籍也相繼問世,如潘梓年等撰寫的《新華日報的回憶》等??偟恼f來,這一時期的新聞史研究,特別是在黨報史方面的研究,是有成績的。但也有不足,如受“左”的思想影響,研究面過于狹窄,對黨報、黨刊以外報刊的歷史很少涉獵,而且對歷史上的名記者、名編輯、名報人的研究和新聞業(yè)務史的研究嚴重缺失。
3. 1978年至20世紀末:突破“禁區(qū)”,發(fā)展“外新史”。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不少新聞史研究的禁區(qū)開始被逐步突破,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和研究的環(huán)境以及研究者的心態(tài)也變得更加寬松了。
一方面,研究成果相繼問世,如方漢奇的《報刊史話》(1979年)。20世紀80年代后期,《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編寫工作啟動,標志著中國新聞史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聞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新聞史研究領域中的學術帶頭人也由此產(chǎn)生。除通史外,斷代史、專史、地方史、圖史、重點報刊史、廣播電視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紛紛面世。
另一方面,這一時期也是外國新聞業(yè)和“外新史”研究從無到有、逐漸成長的過程。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新聞史研究者也放眼世界,尤其是新聞業(yè)發(fā)達的歐美國家,學習他們的先進研究成果。據(jù)統(tǒng)計,從1979年到1983年,我國翻譯、出版西方學者的新聞學著作近20種。全國各新聞院校(系、專業(yè))普遍開設了“外國新聞事業(yè)(史)”這門課程,第一部全面介紹世界各國新聞業(yè)概況的教科書《外國新聞事業(yè)史簡編》也于1988年問世。
4. 21世紀至今:迅猛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2000年以來,由于新聞傳播事業(yè)的空前發(fā)展,媒體報道內容、理念和內部經(jīng)營管理體制的改變,新聞教育規(guī)模的急劇擴大,以及新聞學研究活動的迅猛發(fā)展,我國新聞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截至2008年,新世紀以來大陸地區(qū)出版的新聞傳播史方面的論著約70種。再加上近幾年的發(fā)展以及港澳臺地區(qū)的研究,成果可謂樂觀,但依然存在不足以及更大的發(fā)展空間。
(二)從內容上看我國的新聞史研究
通過閱讀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我國的新聞史研究在內容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對新聞史各方面的界定、發(fā)展等的介紹及延伸。通史專著《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被認為是改革開放以來大陸新聞史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斷代史專著以特定時間內的新聞史為研究對象,具有針對性,如方漢奇的《中國近代報刊史》(1981年);地方新聞史集中介紹當?shù)匦侣勈返陌l(fā)展脈絡、特點等,如《山東省志·報業(yè)志》(1993年);廣播電視史如左漠野的《當代中國廣播電視》(1987年)。類似的論文如李彬的《“新新聞史”:關于新聞史研究的一點設想》(2007年)、唐海江的《“正在構成”的新聞史:社會建構論與中國新聞史研究》(2010年)等。
2.對新聞史人物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主辦的《中國新聞年鑒》,從1982年版起就開設了“中國新聞界名人簡介”專欄。以個別新聞史人物為對象的專著如方蒙的《范長江傳》(1989年)。這方面的論文,如樊亞平的《從歷史貢獻研究到職業(yè)認同研究——新聞史人物研究的一種新視角》(2009年)等。
3.對新聞史中的個案、個別媒體進行研究。方漢奇的《大公報百年史》(2002年)、韓辛茹的《新華日報史》(1987年)等,都是對某一報刊做詳細記錄和研究的書籍。楊勇的《〈六合叢談〉研究》、吳果中的《社會文化史視野下的中國新聞史研究——以〈良友〉畫報為個案的分析》等,均是以個別媒體為研究對象的學術論文。
4.對新聞史教育的研究。據(jù)丁淦林教授統(tǒng)計,已出版的《中國新聞事業(yè)史》、《中國新聞傳播史》之類的教材,和與之配套的“大綱”、“文選”、“數(shù)據(jù)”等輔助教材,已接近60種。關于新聞史教育及其問題的論文如陳娜的《跨越新聞史教研的三重門——談中國新聞史教研的發(fā)展路徑》(2008)等。
5.對新聞史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分析與創(chuàng)新。研究范式方面,如陽海洪的《探索中國新聞史研究新范式》(2008年);研究方法方面,如程曼麗的《也談新史學:關于新聞史研究的若干思考》(2007)、李彬的《對新聞史研究方法的思考與建議》(1996年)等。
筆者從時間和內容兩方面對我國的新聞史研究進行了梳理,希望能為今后的研究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丁淦林. 20世紀中國新聞史研究[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133-140.
中圖分類號:G210.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8-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