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旭
垃圾分類提出多年,但受困于多種因素的限制,進展很是緩慢。之所以始終難以落實,不能一味地怪市民不配合,主要在于宣傳推廣力度不夠。很多地方在設施垃圾分類的過程中,往往僅限于購置一些雙桶垃圾箱,再貼幾個分類標簽就算完事。錢是投了不少,但宣傳工作沒跟上,無論是垃圾分類的好處還是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區(qū)分,都沒有跟市民說清楚,即便市民扔垃圾時想分而投之,卻茫然不知所措,再好的分類垃圾箱恐怕都會淪為擺設。而且,環(huán)衛(wèi)工人清運垃圾的時候也沒有分類,都混在一起拉走,這樣的“偽垃圾分類”如何能激發(fā)市民的參與熱情?
因此,搞好垃圾分類宣傳,無疑是破解垃圾分類困局的可行方法之一。讓市民真正掌握垃圾分類常識,垃圾分類桶不能光用顏色區(qū)分,有必要通過圖文并茂的形式幫助市民更好的區(qū)分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比如,中小學生的社會課教材,各種媒體的定期宣講,還有商品的包裝袋上都可以有垃圾分類的提示。政府也可以為市民贈送特殊年歷,每日都用不同顏色標注,特定顏色代表當天可以扔特定種類的垃圾。使市民能夠按照年歷和各類垃圾箱上的指示為不同垃圾找到“歸宿”??傊?,宣傳要細致到位,引導市民在家中自覺將垃圾分門別類地處理好,再拿到垃圾箱分類投擲。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應盡快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對“垃圾分類”做到獎懲分明。比如,可以開展一些“公眾開放日”活動,或者是評選活動,對參與者有一定的物質(zhì)獎勵和資金補貼,以此鼓勵公眾參與環(huán)?;顒拥臒崆椤4送?,還可以嘗試垃圾計量收費制度,從垃圾產(chǎn)生的源頭進行減量。
如果宣傳推廣力度上去了,讓百姓直觀感受到垃圾分類處理的好處,明白舉手之勞的巨大效益,相信經(jīng)過努力,垃圾分類的“規(guī)模效應”就會逐步顯現(xiàn)出來?!醣緳诰庉?張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