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裁縫
世界第三大寶藏之謎:張獻忠的千船金銀沉江何處
●文裁縫
成都民間曾經(jīng)流傳過一首民謠:“石牛對石鼓,銀子萬萬五?!边@首民謠隱藏著一個巨大的歷史之謎。傳說明末張獻忠兵敗退出成都時,把“大西國”的金銀財寶秘藏起來,誰發(fā)現(xiàn)了石牛、石鼓的記號,就有可能找到“大西國”的神秘寶藏。但是天大地大,究竟寶藏在四川的什么地方呢?誰將有幸取得這大筆財富呢?
2005年4月20日上午,四川彭山縣岷江大橋附近的老虎灘河床引水工程建設(shè)工地一派忙碌景象,一個施工隊在用挖掘機開挖鋪設(shè)管道的溝槽。10時30分左右,一輛挖掘機照例從河床3米深處掘起一鏟砂土,可是伴隨這鏟砂土落地的,還有一截黑不溜秋像朽木一樣的東西。這朽木從挖掘機斗子里滾落到地面后,眨眼間,一枚枚烏黑發(fā)亮的“鐵砣砣”撐破朽木的肚子滾了出來,旁邊的一個農(nóng)民不禁驚叫:“銀子!銀子!”后經(jīng)彭山縣文管部門初步鑒定,這批被挖掘出土的銀錠為明代官銀,河床中為何會有成批的銀錠?這批銀錠與明末清初縱橫川陜的張獻忠有沒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米脂追隨府谷人王嘉胤起事,自號八大王,王死后改投高迎祥。
1638年,張獻忠被朝廷招安。一年后,張獻忠重舉反明的大旗,轉(zhuǎn)戰(zhàn)四川境內(nèi)。1644年8月9日攻破成都,很快控制了四川大部分州、縣。8月16日張獻忠登基成為大西皇帝,改元大順,以成都為西京。
張獻忠轉(zhuǎn)戰(zhàn)山西、河南等地,聲勢浩大,且喜歡“搶劫”,專搶巨室豪富、達官貴人,也因此獲得了巨額財富。他曾經(jīng)在皇城舉辦斗寶大會,24間房子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jié)舌。
1646年11月,大西軍被清軍包圍。張獻忠匆忙出城迎戰(zhàn),被清將雅布蘭射死在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
張獻忠死后,成都平原西南部的彭山縣就開始流傳一首歌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备柚{不難解釋,在石龍與石虎相對的地方,有一筆大寶藏,找到這筆寶藏的人,連成都可以盡數(shù)買下。
相傳1646年,張獻忠迎戰(zhàn)清軍前,決定棄都,“攜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率部10萬向川西突圍。但轉(zhuǎn)移途中猝遇地主武裝楊展,張獻忠的運寶船隊被雜牌軍楊展大敗,千船金銀也在爭戰(zhàn)中沉入江底,張獻忠只帶少數(shù)親軍突圍成功。
而令人備感神秘的是,江口鎮(zhèn)石盤山的石龍溝中,真的有“石龍對石虎”,這與歌謠完全吻合。在石盤山上的山路盡頭,石龍赫然立在巖壁上,石虎的虎身仍清晰可見,只是部分頭像已經(jīng)被破壞。
《蜀難紀行》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jié)的記載:“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于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于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里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巫山附近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是后來張獻忠部隊遭到了阻擊,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老虎灘發(fā)掘出的銀錠與史料有多處不謀而合的相同點。
這些銀錠烏黑中泛著亮光,其邊緣雖有些殘損,但清晰地刻有“崇禎十年八月”(1637年)的字樣,介于張獻忠在米脂起義(1630年)與在四川鳳凰山中箭身亡的時間(1646年)之間。
更為可貴的是,文管人員在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了保存完好的盛放官銀的木桶。這個木桶是將樹干掏空后,兩塊合二為一,直徑約25厘米,長約130厘米,兩頭用鐵箍箍上,經(jīng)比照,剛好可以放進10錠官銀。當?shù)孛耖g也一直傳說盛放官銀的器具是將樹干挖空后,合在一起而成的。
“老虎灘”張獻忠千船沉銀的消息在海內(nèi)外傳開后,立即引起方方面面的關(guān)注。既然沉銀已被證實,那么如何打撈沉銀、打撈需要多少資金也就成為社會各界關(guān)注的熱點。
如此巨額金銀,對國家來說不僅是一筆物質(zhì)財富,也是研究明清之際歷史的極重要的文物,其價值之高自不待言。雖然在300多年的時間內(nèi),沉銀會因各種原因而跑離原地,但“蘋果掉下,離樹不遠”,就目前國內(nèi)先進的探測、打撈技術(shù)而言,適用于“老虎灘”沉銀的打撈手段還是較多的。在地下20米深的地方進行采掘作業(yè),工程投資一般為200萬元左右,但是江面操作,不可知因素很多,加上氣象因素干擾,投資可能更大。
打撈專家大致已有下列設(shè)想:“老虎灘”附近約2000米的沉銀區(qū)域目前正處于枯水期,水深僅1~2米,河床寬約50米,若讓河水改道而走,河床便全裸,排干積水,露天挖掘,可能很快就有結(jié)果。此舉“直搗黃龍”,直截了當,但投資較大,資金短缺是實施的瓶頸。
也可以用截流的辦法,有關(guān)沉銀的那場戰(zhàn)爭發(fā)生于農(nóng)歷七月,正值豐水期,據(jù)此推算,當時水深約10米,而結(jié)合300多年來川西地區(qū)的水文氣象特征推測,埋在“沉銀”上的泥沙不會超過20米。府河水流量近年來已大遜于往常,水量既然偏枯則干脆截斷上游,裸露下游發(fā)掘即可,這樣投資小,見效大。
千船沉銀有了些眉目,但當時瘋狂劫掠四川的張獻忠留下的肯定不止這一處財寶。成都一帶流傳著“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的民謠,內(nèi)容和彭山的民謠相似,只是標志物換成了石牛和石鼓。
據(jù)相關(guān)文獻記載,張獻忠曾經(jīng)出動大量人力,以治理水災(zāi)為名,在錦江筑起高堤,然后在堤壩下游的泥沙中挖了個數(shù)丈深的大坑,將無數(shù)金銀財寶埋入坑中。再重新決堤放水,淹沒埋藏珠寶的地方。
300多年來,垂涎張獻忠這筆巨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費過一番腦筋,并且不止一次地付諸行動?!杜砩娇h志》記載:“乾隆五十九年,冬季,漁者于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zhuǎn)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shù)日,獲銀萬兩并珠玉器等物?!?/p>
《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記載:道光十八年,清政府再次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咸豐三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舊事重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當時正值太平天國運動高潮,清政府財政困難,咸豐皇帝于是動了心,命成都將軍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訪察,設(shè)法撈掘”。但也是枉費心機,一無所獲。
政府出面組織的打撈行動尚無所獲,可以推測民間的打撈更難成氣候,盡管如此,還是有無數(shù)人求“財”若渴。其中規(guī)模較大的一次,當屬民國時期楊白鹿的打撈行動。
楊白鹿當過四川省長賴心輝的秘書長,1934年脫離軍政生涯,從事醫(yī)學,任成都國醫(yī)學院教師。清末有一姓杜的官場人物因犯了事兒走投無路,投靠了楊白鹿,受到他的熱情接待,一住就是幾年。
姓杜的在臨走前的一個深夜,為報答知遇之恩,將多年來隨身攜帶的一個檀木匣子轉(zhuǎn)贈于楊白鹿,內(nèi)藏張獻忠埋銀地點圖樣,并告訴他這件寶物是當初參與埋銀的一個石匠畫成簡圖交給孫兒帶走,后來落到杜家,珍藏至今,希望善為運用。楊白鹿接手后30多年,從未向任何人泄露。
1937年冬天,住在成都陜西街的楊白鹿,將張獻忠藏銀圖紙向好友——當過師長的馬昆山透露,達成共識,認為這件事大有可為,后由范紹增出面奔走磋商,成立“錦江淘金公司”,開展打撈工作。
他們照原圖紙方位丈量、細密探索,終于推斷出埋藏金銀的地點是望江樓下游對岸原石佛寺下面三角地段的交叉點左側(cè)接近江心的江邊,于是在1938年冬季趁河水較小,加速開挖,結(jié)果一無所獲。第二年秋水退后又繼續(xù),上百人前后歷時十多個月的辛勤勞動,果真挖出一個大石牛,還挖出了大石鼓!不久,又傳來驚心動魄的“喜訊”:坑旁安置的金屬探測儀突突直響。沒有金銀,哪來的響聲?旋即,狂熱的浪潮席卷整個成都。錦江淘金公司當即召開緊急會議,準備大批籮筐扁擔,訂購一部起重機,準備金銀一出土,就集中人力搬運,直接繳存銀行。然而,歷史卻偏偏愛和人們開玩笑,工人們奮力挖出來的不是金銀,而是3大籮筐小銅錢?!敖疸y萬萬五”杳無蹤影,轟轟烈烈的挖銀事件,也只好草率收場。
四川省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山林青翠,景色清幽。
幽幽青城山,是個藏寶的好地方,也許張獻忠的寶藏就在里面。
在大西國滅亡的前幾年,張獻忠最為倚重的義子張可旺率兵進駐灌縣,并在民間搜羅了300名石匠到大觀鎮(zhèn)境內(nèi)的青峰山采石。青峰山是青城山的支脈,位于大觀鎮(zhèn)境內(nèi),有座普照寺建在青峰山麓。奇怪的是,張可旺監(jiān)督數(shù)百石匠采石,卻并未運出山,也未在山中修建任何建筑物或用石鋪路。采石半年,卻連300石匠也未見走出山來,消失在青峰山中……
合理的解釋是,張可旺可能奉張獻忠密令,在青峰山以采石為掩護,秘密挖掘山洞或修建地宮,用來藏寶,因為根據(jù)時局的發(fā)展,大西國政權(quán)已岌岌可危,轉(zhuǎn)移財寶是情理之中的事。大概張獻忠也料到如果清軍滅掉了大西國,再要復辟是十分困難的事,做長期打算,必須埋藏財寶,以便將來之需。開采出的石材或者用來修了地宮,或者砌了山洞,也有可能掩藏在某處山坳。而采石的工匠,則全部被殺害滅口。
建在青峰山麓的普照寺,與這筆寶藏更是有說不清的關(guān)系。
普照寺最早建寺的年代已無從考察,只知原寺明末被焚毀。清代光緒三十二年(1873年)都江堰貢生高履和曾在《普照寺源流記》中說:“寺歷數(shù)朝,世有傳人,明末火于獻?!泵鞔_指出普照寺是被張獻忠焚毀的。
普照寺于清代康熙年間開始修復,開始只是一座僅占地半畝的簡易小廟。乾隆中期,在1776年左右,普照寺開始擴建。道光年間,方丈鑒山在未向社會各界民眾化緣的情況下,突然大興土木,修成占地400畝,殿宇五重,與二十四諸天暗合的24個天井,與黃道周天同數(shù)的365間堂舍的宏偉大寺院。如果沒有數(shù)萬銀子,這是很難建成的。按當時的說法,是因為有神相助——石頭自己裂開,不雕刻、不搬運,自己就到工地上了,而且憑空就造成了一座大寺院,這絕對是不可能的。
而民間流傳的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普照寺有一個叫果時的小和尚,到與普照寺相鄰的雪山寺割豬草時,發(fā)現(xiàn)一處地方青草長得十分茂盛,而且第一天割了第二天又很快長出來。此事被方丈知道了,心知有異,不事聲張,暗地組織寺內(nèi)和尚挖掘,卻挖出一窖金銀!這才有了普照寺大興土木的資金來源。
將張獻忠青峰山采石與普照寺的暴富之謎聯(lián)系起來,答案呼之欲出:其一,極有可能是普照寺僧人偶然發(fā)現(xiàn)了張獻忠開采的石料。
其二,普照寺不但發(fā)現(xiàn)了石料,也發(fā)現(xiàn)了張獻忠所藏之寶的一部分。
其三,李定國是張獻忠最忠誠的部下,主管糧草后勤,是張獻忠的財務(wù)和后勤部長。而李定國的部下——后來到普照寺任住持的心蓮和尚專程到尚未修復的普照寺開創(chuàng)基業(yè),并從他開始普照寺才一步步走向輝煌。心蓮和尚到普照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到青峰山護寶,奉李定國之命保護大西國藏寶;另一種可能是他知曉藏寶的秘密,到青峰山伺機取寶。
作為一個“護寶人”,心蓮和尚以普照寺為掩護,恪守著自己的職責,以便日后李定國攻入境內(nèi)時,起出藏寶以資助和響應(yīng)。然而沒過幾年吳三桂便奉清廷旨意,率大軍剿平了張獻忠余部,大西軍徹底灰飛煙滅。心蓮和尚萬念俱灰,最終在絕望中死去,也許他臨死前向弟子講明了自己的不凡身世和經(jīng)歷,不過肯定沒有向弟子說明藏寶之事,否則也不會到了道光年間普照寺才擴建。
普照寺暴富之謎并沒有確切的答案,但這也為張獻忠搜刮的寶藏的下落留足了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