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請問如何拍攝壯觀的流星雨?
A:拍攝流星雨對裝備要求并不高,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大上。首先需要有一臺帶有B門、成像效果比較好的相機,可換鏡頭的單反、無反,以及帶有固定鏡頭的相機都可以。感光元件尺寸理論上不限,但為了保證成像質量最好是全畫幅、APS-C畫幅、M4/3畫幅或1英寸畫幅感光元件的相機;其次,需要一個廣角鏡頭、一個穩(wěn)固的三腳架和一根快門線或遙控器,僅此而已。這里還需特別提醒,冬季夜晚鏡頭可能結露結霜,在零度以下環(huán)境最好用一根能發(fā)熱的線圈纏在鏡頭上,實在找不到,鏡頭上就包上幾圈暖寶寶。
拍流星時必須摘下UV鏡,否則濾鏡會過濾掉很多流星發(fā)出的紅光軌跡;夜晚光線很暗,自動對焦功能起不到任何幫助,需選擇手動模式,對焦至無限遠;曝光時間可以設定在1~5分鐘之間,時間太長,流星軌跡形狀早已變化,照片上模糊一片;時間太短,顏色尚未飽和。最好采用連續(xù)拍攝,每次曝光幾分鐘,以表現(xiàn)軌跡形狀的連續(xù)變化過程;感光度則根據(jù)黑暗程度來選擇,可以參照拍攝銀河為例,從ISO 1600起調整;如果有最大光圈F1.4的廣角鏡頭,例如適馬新推出的20mm F1.4 ART,光圈視情況可以稍微收小一點,最大光圈只有F2.8的鏡頭一般用最大光圈即可。
最后是拍攝流星雨的技巧。一般來說,拍攝流星有兩種方式,固定拍攝與跟蹤拍攝。對于一般的攝影愛好者來說,采用固定拍攝就可以了。找一處沒有光污染,場地足夠開闊的地方,把相機安裝在穩(wěn)固的三腳架上,對準要拍攝的天空區(qū)域,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拍攝。要想獲得一張流星題材的好作品,選擇地景也很重要。盡量找一些帶樹景、山水、古跡,乃至天文臺、射電天線陣等作為地景,進行構圖創(chuàng)意,拍攝的流星照片一般會效果很好。
Q:最近買了第一臺單反佳能EOS 70D,打算買個偏振鏡,發(fā)現(xiàn)市場上不同品牌的偏振鏡差價極大,便宜的偏振鏡只要幾十塊錢,貴的近千元。有人說“買你能承受的最貴器材,便宜的不要考慮”,請問是不是這樣呢?
A:個人認為這句話有個沒有說出來的前提,就是你收入較高,或者酷愛攝影,是個發(fā)燒友。對于這兩種情況,買你能承受的最貴的器材沒有錯。但對于多數(shù)剛入門的愛好者,也許單反機身加鏡頭已經(jīng)不算一筆小支出,對于其它附件,要量力而行,切勿盲目追求高大上。如果你購買單反的目的僅僅只是日常使用,如旅游或給寶寶和父母拍照,買個中檔的附件足矣。以你提到的偏振鏡為例,個人以為買個300元左右的中檔產(chǎn)品足以滿足你的使用要求。對多數(shù)普通攝影者而言,使用頂級器材對拍出好照片幫助并不大,因為攝影技術尚未達到很高水平,難以發(fā)揮出專業(yè)器材的優(yōu)勢,更多需要考慮“現(xiàn)在的這些器材能幫你做什么?”
Q:單反相機用的三腳架有鋁合金和碳纖維之分,這兩者的差別有多大?
A:中端的鋁合金和碳纖維三腳架基本上只有重量差別,做得不錯的牌子在尺寸、結構相同的情況下,兩種材質都不會很差。相比鋁合金材質,碳纖維材質更有彈性,只要不猛烈磕碰而導致碎裂,一般不會對管柱有結構性的影響。鋁合金三腳架在猛烈撞擊下,因彈性較差,撞擊后容易產(chǎn)生凹陷影響收合。但不可否認,同級別的鋁合金腳架由于材質重量大、彈性較小反而相對更穩(wěn)一些。三腳架的重量因素,對于經(jīng)常外出拍攝風景題材的攝影師來說尤為重要,尤其是重型三腳架,鋁合金材質和碳纖維材質的重量相差不少。對于多在影棚拍人像或靜物題材的攝影師,不需要經(jīng)常拿著重腳架去移動,挑個鋁合金材質的三腳架完全適用;而經(jīng)常需要背著三腳架行走的風景攝影師可以選擇更輕的碳纖維三腳架。
Q:我是一名學生,手里資金有限,想買一臺二手佳能EOS 5D相機,這款相機在今天是否還值得買?
A:這臺相機即使在今天依然有很多可取之處。1.在全畫幅單反相機里,它的低感畫質依然不錯。在ISO 100-400范圍以內,它的畫質比起EOS 5D2和EOS 5D3也沒有明顯遜色;2.很多使用過EOS 5D的老用戶都會懷念它的色彩更接近膠片(如今,數(shù)碼相機拍出的照片“數(shù)碼味兒”越來越濃,早期的數(shù)碼單反相機會更接近膠片風格);3.價格上有優(yōu)勢?,F(xiàn)在三千元左右就能很容易地在二手市場買到成色不錯的佳能EOS 5D單反,再配上一只不錯的鏡頭,可以完成大多數(shù)的拍攝題材。
換個角度去理解,上面提到的3點并不能完全概括這臺相機本身的優(yōu)點,作為全畫幅單反相機。它的感光元件面積就是優(yōu)勢。其像素面積大,不需要1.6的轉換系數(shù),雖然1000萬有效像素現(xiàn)在看來并不高,但對鏡頭的要求也不太苛刻,對于還處在學生時期的你來說,用來學習和創(chuàng)作足夠用了。等你有了一定技術水平,用它拍攝照片參賽也毫無問題。
Q:很多老一輩攝影師有抵觸后期處理的情緒,請問有沒有從來不做后期處理的攝影師?
A:其實,那些聲稱完全不用后期處理的攝影人大多都是嘴上說說而已,真正做到的極少。那些只用傳統(tǒng)膠片相機的老一輩攝影師認為他們沒有采用后期處理,其實并不然。在沖洗、放大膠片時采用的各種手法其實就是后期處理,如利用溫度改變圖片反差、色相,放大時候用蒙板的左遮右擋,藥水侵泡時間的長短及濃度等等。
個人覺得攝影師強調“不用后期”都是有原因的。比如新聞、紀實、藝術品復制等為了追求真實準確的目的而禁止后期制作,一個簡單的調整或裁剪都可能造成誤讀,左右觀眾的想法。最近路透社提出了“只接受直出JPEG格式圖像”就是出于這種目的。又如對于藝術品的復制,顏色的精準非常重要,高端藝術品在拍攝中,從前期顏色的管理,到器材選擇,再到畸變、色溫、曝光控制都是來不得一絲馬虎。如果允許后期拉一拉反差,搞個曲線,那前期精準的控制就會化為烏有。還有某些將攝影行為變?yōu)樗囆g行為的攝影師,后期顯然是多余的,呈現(xiàn)給觀眾的攝影作品圖像質量并不很重要,更多的是強調觀念。
Q:單反相機與微單TM/無反相機都有哪些不同,該如何去選擇?
A:微單TM/無反自問世以來,就成為一個話題。有贊美的,認為這是一個時代的進步;也有抵觸的,認為僅僅只是一個玩具。其實,使用何種相機,都是為了拍照。對使用者而言,拍照的目標自然是得到最好的圖像質量、最快的對焦速度、最高的連拍速度等;對器材廠商來說,就是追求相機性能的極致。追求性能,往往是以改變相機的體積和重量為基礎。用于家庭旅游、生活紀錄等場合的相機,并不需要極致的畫面質量、對焦速度,更注重操作的方便性和便攜性等。微單TM/無反的出現(xiàn)正是要謀求便攜性和成像質量二者達到平衡狀態(tài)的中庸之道。
不過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非要在單反和微單TM/無反中區(qū)分出哪個更好,確實是兩難選擇。無論單反和微單TM/無反,都各有優(yōu)勢,也各有不足。首先是結構上的區(qū)別,其它所有區(qū)別也都因結構的變革所衍生而來。單反的全稱是單鏡頭反光式照相機,微單TM只是索尼公司在中國營銷所創(chuàng)造的名詞,為了突出“微”這個賣點。真正的名字應該是無反光板照相機,簡稱無反。所以兩者結構上的本質區(qū)別在于有無反光板系統(tǒng)。由于微單TM/無反取消了反光板設計,所以沒有反光鏡箱、五棱鏡,自然也沒有光學取景器,而代之以電子取景器,結構更加簡單,聲音、振動極小,甚至可以做到基本無聲音,也更容易把機身做得小而薄,重量也大大下降。不過有利必有一弊,雖然輕薄的機身增加了便攜性,但法蘭距(法蘭距是鏡頭卡口到CMOS之間的垂直距離。各家相機的卡口不同,造成法蘭距不同。但總的來說單反相機的法蘭距較長,微單TM/無反的法蘭距較短)也變短了,相當于入射光線投射到CMOS的時候在邊緣角度會變大。以現(xiàn)有的CMOS的設計原理而言,垂直入射的光線效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說法蘭距的變短可能會導致微單TM/無反相機畫質的降低。同時,過于輕薄的機身握持性也不如單反相機。
操控性上,單反的機身按鈕很多,中端機型以上都有兩組調整撥輪。而微單TM/無反由于機身小,無法放置更多的按鍵,按鍵的布局一般沒有操作單反那樣便捷和舒服。
微單TM/無反的變革還帶來了取景方式的差異化。電子取景是否相較光學取景具備更多的優(yōu)勢,現(xiàn)在仍有很多爭議,但更多的還是反映在習慣上。微單TM/無反內部電子器件在取景過程中處于不停工作狀態(tài),所以耗電量較大。而單反相機的光學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結構,根本不耗電。有些微單TM/無反相機沒有電子取景器,只以液晶屏取景,這種方式也有顏色不準、耗電量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