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研究

2016-02-27 01:20陳磊
學術論壇 2016年7期
關鍵詞:義務法官當事人

陳磊

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研究

陳磊

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支配下的民事訴訟程序中,若雙方訴訟地位并不對等,為落實訴訟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則,有令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協(xié)力解明待證事實的必要。有鑒于反證不提出法則本身在解釋適用上仍有疑義,且消極不解明事案與本案事實受證明與否并無必然關系,應將事案解明的法律性質定位為“義務”,而非“責任”。明確事案解明義務的成立要件有助于解明訟爭事實,避免因過度強調證明困難而使原本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遭受額外的證明負擔。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法律效果,應采自由裁量說,允許法官在當事人拒絕協(xié)力解明事實時可依心證決定是否對該當事人作出不利的認定,避免因一律使用證明責任轉換所生之流弊,確保法律效果適用合乎個案正義。

事案解明義務;證明責任;證據(jù)偏在;武器平等原則

一、問題的提出

法諺有云:“自由心證之盡頭,即為證明責任之開始?!痹诰唧w訴訟中,當事人需主張并證明基礎要件事實,使法官形成確信。若待證事實陷于真?zhèn)尾幻鲿r,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需承受敗訴之不利益[1](P75)。然而,案件的事實資料或證據(jù)材料極可能偏在于一方當事人,造成實體權利無法在訴訟程序中實現(xiàn),或實現(xiàn)該訴訟當事人的權利有顯著困難時,將“當事人自己決定權”適用界線的問題暴露無遺。據(jù)此,承擔客觀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需盡可能地取得或接近證據(jù)材料,避免訴訟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則淪為形骸化。特別在現(xiàn)代型訴訟,如醫(yī)療訴訟、環(huán)境訴訟或產品責任訴訟中,證據(jù)材料常常偏在于加害方,作為被害人的原告方通常難以獲得最重要的證據(jù)材料,造成在訴訟中因無法主張損害結果及因果關系而遭敗訴[2](P410)。

上述為本文討論事案解明義務的背景??梢钥闯?,不負擔證明責任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旨在調整雙方當事人不平等的訴訟地位,并避免適用“當事人自己決定原則”之流弊,在訴訟法理上應屬合理且必要,其能通過規(guī)范當事人的訴訟行為,平衡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權益。本文即以此為據(jù),依序闡述事案解明的法理依據(jù)、法律性質與適用要件。

二、當事人事案解明義務的法理依據(jù)

之所以可要求不負舉證責任的當事人在訴訟上須事案解明的法理根據(jù),學說有正確迅速裁判結果追求說、改正證據(jù)偏在現(xiàn)象說、當事人協(xié)力義務說等三種論調。

(一)追求正確迅速的裁判結果

該說主張,為能夠正確且迅速整理爭點、充實訴訟內涵、追求正確迅速的裁判結果,在實際審判過程中即需賦予無法取得相關訴訟材料的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持有訴訟材料的對方當事人(或其他第三人)開示其所持有的證據(jù)材料,而不得放任對方當事人袖手旁觀、不協(xié)助訴訟的進行[3](P132)。如對方當事人對此置若罔聞,法官可以對消極不作解明的當事人給予一定的制裁。然而,對該說有學者持有批判性的見解,其認為事案解明不應求諸于抽象一般化的理由,況且僅以法官與當事人間的縱向關系進行討論,無法充分理解事案解明行為的本質[4](P307)。因此,就具體個別的事件而言,為何一方當事人可以要求對方提出具體的主張或證據(jù),單從“訴訟促進”與“裁判正確”的觀點仍無法完整說明當事人雙方間動態(tài)的訴訟關系。

(二)改正證據(jù)偏在現(xiàn)象

該說認為,在雙方當事人間相關爭訟證據(jù)或訴訟材料存有偏在狀況時,為落實實質武器平等原則,不持有訴訟材料的當事人當然可以要求掌握相關證據(jù)的對方當事人開示相關材料。對此說亦有批判觀點,其認為僅以“事實上”存有謀求改正證據(jù)偏在現(xiàn)象為由,便使對方在“法律上”應協(xié)力解明待證事實,不足以合理化要求對方當事人應解明事案的理論。

(三)當事人協(xié)同主義

協(xié)同機制是存在于社會有機體之中的一種重要機制,通過協(xié)同形成合力,進而促進社會有機體良性運行和協(xié)調發(fā)展[5]。同樣,作為社會有機體重要組成部分的司法程序中也離不開各訴訟參與人的協(xié)同配合。在民事司法程序中,協(xié)同主義說認為民事訴訟的程序架構即為法官與當事人、當事人與當事人之間的作業(yè)共同體,尤其當事人間應基于訴訟協(xié)同主義理念,共同致力于民事糾紛的高效解決。當事人協(xié)同主義可以作為事案解明理論的建構基礎。

綜合上述分析,本文認為,正確迅速裁判結果追求說是基于厘清案情事實必要而提出,改正證據(jù)偏在現(xiàn)象說是基于訴訟武器平等原則而提出,協(xié)同主義說是基于訴訟法上程序合作機能理念而提出,而綜合實際訴訟中證據(jù)資料的享有程度以及雙方當事人程序平等的觀點,三種學說均可以作為不負舉證責任當事人應解明待證事實的理論基礎。因為從三種學說立足的根本點來看,對正確迅速裁判結果的追求、改正證據(jù)偏在現(xiàn)象,當事人協(xié)力義務等基本論據(jù)均是從不同維度平衡雙方證據(jù)收集能力,從而落實訴訟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則。因此,厘清案情事實、訴訟武器平等、協(xié)同訴訟是事案解明義務需同時具備的三種權能,也是不可全然割裂的價值追求。

三、當事人事案解明的法律性質述評

從前述探討可知,事案解明是對當事人證據(jù)收集能力不平衡狀況的一個積極回應,然而需在何種情況下才可以要求不負擔證明責任的對方當事人應協(xié)力于事實解明、其協(xié)力解明待證事實的范圍為何,如果該當事人違反事案解明義務時,又可以對其科予何種懲罰或不利益?而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前提,那就是對事案解明行為的法律性質定位。

(一)事實解明責任說

事實解明責任說是以“證據(jù)提出責任”為思考基點,認為當事人的事實解明行為并非“義務”,而僅僅是“責任”或“負擔”[6](P396-397)。 采取事實解明責任說,可在實務上發(fā)揮如下作用。其一,由法官對事實解明責任的法律效果以及責任的分擔進行自由心證,有利于法官對爭議事實關系的多樣性與特殊性進行綜合考量,并作出適當且富彈性的判決,追求個案正義。其二,將“證明責任轉換”作為當事人未盡事案解明責任的法律效果,對于當事人的負擔過重。其三,即使事實解明責任并非規(guī)定當事人應有義務保存證據(jù)方法,而是通過對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科予一定的不利評價,使得證據(jù)方法的保存義務不再籠統(tǒng)地規(guī)定,從而實現(xiàn)訴訟義務的具體化。

(二)事實解明義務說

事實解明義務說是將事案解明義務從證據(jù)提出責任中抽離出來,并加以獨立考量,進而將之考慮為訴訟上義務,而非單純的負擔或責任。因此,當事人的事實解明行為應被認為是事實解明“義務”。以往學說上所謂的“僅有負擔證明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才有必要就事實關系的解明加以努力”的說法完全不正確,原因即在于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同樣也需負擔事實解明義務,當事人是否需提出相關證據(jù)以解明事實,通常視該當事人是否負有證據(jù)提出責任或事案解明義務[7](P36)。在辯論主義下,立法者之所以要求將事實主張的提出、證明責任歸由訴訟當事人(而非法官)負擔,在其背后其實隱藏以下立論的前提,即:雙方當事人不論就證據(jù)的收集提出、或進行其他訴訟活動時,皆處于具對等證明可能性的地位。然而正如前述所論及,在現(xiàn)代型訴訟中通常存在證據(jù)偏在,如果仍堅持由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解明全案事實,則有侵害當事人訴訟權之虞。有鑒于此,則需強化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的事實解明義務,以此緩和辯論主義的適用與當事人訴訟地位平等的緊張關系。

(三)對各說的評論

持“事案解明責任說”論者是立足于“反證不提出法則”而認為對方當事人應為事案之解明。因對方當事人拒絕提出相關證據(jù)的消極不作為,即可令其受到法官的不利評價。然而就這些實際上并未被提出的證據(jù)方法而言,即使被提出,是否必然均會使陷于渾沌不明的待證事實獲得澄清?可能也是存在疑問的。持批判見解的學者指出,由于這些證據(jù)的不提出,亦有可能使原本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因此受益。民事訴訟既然采行自由心證主義,法官就應該基于自己的良心、知識與審判經(jīng)驗,而對相關間接事實與證據(jù)綜合作出判斷。那么此時,作為事案解明責任說立論基礎的“反證不提出”經(jīng)驗法則是否確實得以成立,就有商榷余地。

“事案解明義務說”將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法律效果,一律求諸于對違反者不利的事實擬制,并轉換證明責任,對個案審理而言實嫌過于僵硬而欠彈性[8](P34)。故事案解明義務說如果能采取如“事案解明責任說”的處理方式,將怠于事實解明義務的行為,通過相關證據(jù)與全辯論意旨予以判斷,法官斟酌在審判中所被提出的各項相關事實線索,有彈性因應個案而決定應科予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當事人何種制裁,將可大大改善義務說的缺點。對當事人而言,如采“事案解明義務說”將可明確意識到事實解明的義務性[9](P131)。

鑒于反證不提出法則在實際訴訟上有其適用的極限,如果因為當事人不履行待證事實的解明義務時,就給予其制裁,對于原本不承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而言有些苛刻。并且也會因過度減輕對方當事人證明負擔而違反武器平等原則,甚至可能進而動搖民事訴訟采取處分權主義、辯論主義的根本精神。為此,本文認為應采用事案解明義務說,在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消極不為事實解明時,法官應充分衡量當事人是否有免責事由,不得逕直對其作出不利的事實認定或裁判結果。

四、事案解明義務的法律要件

訴訟過程有如競技,雙方當事人為求獲取有利于己的判決結果,莫不摩拳擦掌,使出渾身解數(shù)。強令當事人一方為了對方當事人的利益而提出訴訟文書或證據(jù)方法,不僅不合乎人性,也抵觸民事訴訟當事人對抗制的訴訟架構[10](P124)。盡管為平衡訴訟法上雙方當事人的地位,從而提出“事案解明義務”的概念,但仍應有一定的限制,否則將無異于使訴訟的勝敗系于具體訴訟過程中所產生的舉證困難程度。本文認為即使承認當事人在訴訟上具有“事案解明義務”,對該義務的發(fā)生仍應有相當明確的要件設定,否則將仍無法達到追求雙方當事人訴訟上平等的目標。對于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而言,需符合如下四項事案解明義務時的法律要件。

(一)需指明解明對象與自己權利主張相關的證據(jù)

為使事案解明義務在爭點整理階段能發(fā)揮機能,進而要求不負證明責任的對方當事人提出一定事實或其他證據(jù)時,提出請求之人應先指明所提出的證據(jù)與自己的權利主張有何關聯(lián)。也就是說,請求對方履行事案解明義務的當事人,應先具體表明其之所以要求對方提出相關證據(jù)的根據(jù)與理由究竟何在。

(二)處于客觀上無法證明的狀況

一般而言,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之所以無法充分基于“自己決定權”而決定是否提出相關證據(jù),可能有兩種原因,本文將其概略分為消極證明困難以及積極證明困難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因證據(jù)偏在所導致的證明困難。因當事人無法取得證據(jù),從而無法就自己負有證明責任的事項作出充分主張、證明。而后者則是指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雖可能與證明待證事實的事實主張或證據(jù)距離甚近,但卻基于某些特殊理由(如商業(yè)秘密)無法提出相關證據(jù)。與前述情況不同,此時當事人并非無法“接近、取得”證據(jù),而是不能“提出”證據(jù)[11]。為此,相較于“消極證明困難”的情形,法官遇到“積極證明困難”時,應采用較為寬松的認定標準確定對方當事人應負擔的事案解明義務內容與范圍,方可實質調整雙方訴訟地位,實現(xiàn)武器平等原則。

(三)因不可歸責的事由導致無法作出證明

此點即涉及到“事實解明責任”與“事實解明義務”之區(qū)別。原因即在于“事實解明責任”,基本上并不要求法官應判斷未履行舉證責任負擔的當事人是否有可歸責的事由,而一概將其未履行解明責任的事由納入心證形成與證據(jù)自由評價的范疇內予以判斷。相對于此,“事實解明義務”則指未履行事實解明義務的當事人基于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而未作出事實的解明,因違反事案解明的法律效果即受不利事實認定的處罰。

(四)處于容易解明事實的地位且有期待可能性

這里所指的期待可能性,是為了應對事案的特殊情形而被特別強調,當事人就事實解明的期待可能性會隨著具體訴訟形態(tài)的不同而有異。學說上也指出,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如果出于可歸責于自己的事由,使證據(jù)方法滅失、毀損以致無法使用,此時若仍要求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需舉證證明待證事實,并要求在這些待證事實陷于真?zhèn)尾幻鲿r應負擔證明責任,實屬苛刻[12](P216)。此外,倘若無法使用證據(jù)的結果是可歸責于負有證明責任當事人的事由,同樣也無法借助對方當事人的“事實解明義務”取得法官對己有利的心證。由于此時證據(jù)的滅失是該當事人所致,從而并不允許該當事人作出不具履行可能性的事案解明要求,進而獲得法官對己有利的認定。

五、當事人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法律后果

關于事案解明義務違反時的法律效果,有兩種相對立的學說。其一為自由裁量說,即將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行為評價委由法官自由裁量;其二為證明責任轉換說,即將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行為作為證明責任轉換的前提條件[13]。本文基于以下理由,認為在我國民事訴訟結構下宜采自由裁量說。

(一)采取自由裁量說較能合乎目前立法的精神

根據(jù)民事訴訟法的立法旨意,如果當事人一方妨礙對方使用證據(jù),或者故意將證據(jù)滅失、隱匿,法官可以審酌情形認定對方所提的證據(jù)或主張為真。此外,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提出相關文書,法官也可以作出上述類似認定。在當事人違反事案解明義務而作出證明妨礙行為或拒絕提出與訴訟相關文書時,立法者既然已經(jīng)允許法官就當事人基于該證據(jù)方法所提出的主張或依該證據(jù)應證的事實為真實,那么法官就可以基于自由裁量權限,肯定當事人所作出的主張或認定某個具體待證事實的真?zhèn)巍H欢摦斒氯酥允苡蟹ü俨焕氖聦嵳J定結果,并非因證明責任轉換的緣由,而是因為其違反訴訟法上的行為義務而受法官不利的評價。

(二)采取證明責任轉換說,對不負證明責任的當事人而言負擔過重

如果僅僅因不負證明責任當事人在訴訟前階段違反訴訟法上的行為義務,就一律使證明責任轉換,對該當事人而言過于苛刻,反而無法落實訴訟法上的武器平等原則[14](P78)。事實上,即使采用“證明責任轉換說”的學者,也同樣重視事案解明義務的法律效果問題。在違反事案解明義務而就法律效果裁量時,最具爭議性的問題在于以“證明責任轉換”作出處罰時,是否將導致過嚴而有失公平。也就是說,如果負擔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本身就沒有以正當方法行使自己的權利,不當利用對方當事人違反事案解明義務的行為,而達到轉換自己證明責任的目的,此時法官如果仍允許證明責任轉換,將有縱容當事人在訴訟上濫用權利之嫌。

(三)對于不負證明的當事人一概施加不利事實擬制、證明責任轉換的法律效果,在論理上還有一點缺失,那就是事實擬制與證明責任轉換二者具有不同的適用條件與價值功能

待證事實的不利擬制,是期待可能性要件在具體個案中所作出的個別評價,其不像證明責任轉換那樣,是通過定型劃一的方式加以處理。在對方當事人不作出答辯或作出不附理由的否認時,對事實的擬制相較于證明責任轉換的意義更廣。并且,由于二者的意義并不相同,對事實擬制后就不允許當事人再提出反證推翻,但即使證明責任發(fā)生轉換仍可能動搖法官對該事實所形成的確信。不僅如此,事實的擬制不應該以固定的法律效果來進行評判,在某些例外情況下,法官也可以優(yōu)越蓋然性證明標準對于當事人所提出的反對事實形成確信。在此意義之下,所謂證明責任轉換也包含了證明責任減輕的內涵在內。

[1]駱永家.民事舉證責任論[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3.

[2]松本博之.現(xiàn)代訴訟和自已決定權研究[M].東京:信山社,1997.

[3]中野貞一郎.民事事件法律的現(xiàn)在問題[M].東京:判例時報社,1989.

[4]井上治典.民事訴訟理論與實踐[M].東京:法律文化社,2002.

[5]孫寅生.論社會發(fā)展的協(xié)同機制[J].求實,2015,(1).

[6]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重點講義[M].張衛(wèi)平,許可,譯.東京:有斐閣,2000.

[7]姜世明.新民證據(jù)據(jù)法論[M].臺北:學林出版社,2004.

[8]王瑤.不負舉證責任一方當事人之事案解明義務[D].中國政法大學,2010.

[9]占善剛.證據(jù)協(xié)力義務之比較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0]沈冠伶.民證據(jù)據(jù)法與武器平等原則[M].臺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7.

[11]姜世明.舉證責任在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實務問題[J].法學叢刊,2012,(1).

[12]高橋宏志.民事訴訟法——制度與理論的深層分析[M].林劍鋒,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13]本間義信.證明妨害[J].民商法雜志,2014,(2).

[14]陳榮宗,林慶苗.民事訴訟法[M].臺北:三民書局,1996.

[責任編輯:索原]

陳磊,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民事訴訟法專業(yè)2014級博士研究生,重慶401120

DF0

A

1004-4434(2016)07-0083-04

2015年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項目“民事裁判中的司法控制與結果導向方法研究”(YKC201501083);2014年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科研創(chuàng)新重點項目“民事訴訟當事人之繼受人的程序保障模式研究”(FXY2014ZD13)

猜你喜歡
義務法官當事人
我不喜歡你
幸福的人,有一項獨特的義務
法官如此裁判
法官如此裁判
什么是當事人質證?
做“德法兼修”的好法官
三十載義務普法情
什么是贊揚激勵法?
跟蹤導練(一)(4)
當法官當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