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
瓊于之爭,于大劇作家終于被判罰500萬并被責令道歉,這原本是版權法律的勝利,但最大的贏家應該是職業(yè)道德。這場曠日持久的版權訴訟雖然塵埃落定,功過是非也蓋棺論定,但此案的發(fā)酵性思考卻意義深遠。這場訴訟中有一段堪稱侵權公理的辯詞,言稱當下中國電視劇的橋段充滿了相同基因,這只是創(chuàng)意上的彼此借鑒,而且這已是約定俗成的行業(yè)規(guī)則,如果因此而判定侵權,那么整個中國電視劇到處都是違法者。很顯然這是詭辯,第一,于先生及其辯護團隊偷換或者錯誤地理解了借鑒創(chuàng)意的概念;第二,把流行的潛規(guī)則理解成法定的職業(yè)準則;第三,把類群視為整體;第四,以罰不責眾的僥幸心態(tài)來掩飾個體的違規(guī)責任;第五,利用版權法的覆蓋盲點意圖免責。也很顯然,法律永遠是公正嚴謹?shù)?,任何貌似合理但不合法的行為終究會以法律的名義給予糾偏,更遑論于先生真心不是借鑒而是赤裸裸的抄襲,而且于先生還有大量的因“巧合”而“誤傷”他人的前科。
于先生雖是詭辯,但也或多或少真實地觸及了當下中國電視劇劇本創(chuàng)作的部分囧態(tài)。面對嗨大的名利誘惑和近似快餐式的市場饑渴,心浮氣躁,急功近利的邊沁功利主義在近5萬多的編劇中甚囂塵上,在資本力量的推波助瀾下,中國的大小編劇們高舉借鑒、模仿、學習、融合等名目繁多、冠冕堂皇的幡旗爭先恐后踏上類型繁多的復制之路,這種場景有點類似韓國人的整形運動,放眼望去一切似曾相識。
準確而言,于先生只是這場電視劇文化復制產(chǎn)業(yè)中的一個既幸運也不幸的一分子。說其幸運,是因其完美的復制不僅造就了無數(shù)明星,而且也讓自己成為劇界大咖。要知道,在編劇世界里尚有蕓蕓眾多的無名小卒還在茫茫人海中艱難跋涉。說其不幸,是因為還有多如牛毛的竊名盜譽之徒仍在安之如素地享受借鑒創(chuàng)意的幸福,而于先生卻因瓊瑤的執(zhí)著遭遇法律的槍口。其實這種不幸絕非偶然,實屬必然。于先生過往每每涉案終能不了了之,僥幸滋生自信,自信催化妄為,故而這次居然不計后果偷摘了老太太那么多的梅花。是可忍,孰不可忍?常在河邊走,終究會濕鞋。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是社會定律!
不論于先生本人是否幸運,但這場訴訟對于整個中國編劇界和電視劇產(chǎn)業(yè)而言一定是個福音:版權的概念雖然偶爾模糊,但版權的法律卻永遠分明!法律終究是為原創(chuàng)、為良心、為責任服務。這是文化運行的保障和底線。逾越這條底線,無論是什么腕咖,遲早會被彈出五行之外。
法律可以懲戒孽行,但未必能更正思想。比如于先生,雖然認罰,但對法院的判決卻深感遺憾。于先生不服,應該有多層原因,除了對版權法律的定性不能茍同,更重要的應該是對版權思想不能認同。不只于先生本人,對中國電視劇版權的從嚴趨勢有芒刺在背感覺的大有人在,這讓習慣于新拿來主義的偽編劇們?nèi)找骐y以適應。對于先生的判罰應不止于法律意義,這應該驚醒那些依然尚存孔乙己邏輯的人,寫劇之人,竊劇也算偷,不管你是大偷還是小竊,不管你現(xiàn)在是否東窗事發(fā),偷來的創(chuàng)意和名利遲早是要還的。真正的劇作家,還是應該堅守原創(chuàng),原創(chuàng)才能拯救中國的電視劇,才能真正繁榮中國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