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志亮
三弦書流行于山西中部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等地,是盲人依托方言、借助古調、采用三弦伴奏來自彈自唱的民間說唱形式。本文主人公是孝義三弦書當代代表性藝人,其學藝經(jīng)歷中包含該曲種鮮為人知的諸多信息,筆者基于田野考察茲就此作出梳理。
一、宋長生其人
宋長生(1942.10.22-),男,乳名三兒,小名金馬兒,1960年啟用長生一名,孝義市柱濮鎮(zhèn)如來村人。瞽目,缺右手。孝義三弦書著名藝人,該曲種主要傳承人之一,孝義曲藝隊前隊長(在任共35年),在說唱表演、腳本編創(chuàng)、藝術指導等方面成就凸顯,是孝義曲藝事業(yè)的領軍式人物。
宋長生原是健全人,但少年日寸去口遭突發(fā)事故而不幸致殘,失去了右手及右小臂(現(xiàn)肘下殘留約15cm),雙眼視力徹底喪失。
無論命運如何捉弄,可生計總得要籌劃。對一位盲人來說,學習說書技藝,并以此尋找生活出路,應是明智之舉,這才有書壇名家從此走出。
二、師父·學期·學費·同門
1957年,亦即失明后第五年,宋長生拜介休著名三弦書藝人侯大英(1904-1968?)為師,開始了他的說唱學藝。雙方約定學教半年,學費每月12元,按月付清。學藝期間,徒弟自帶米面,吃住在師父家。米面按1天1斤計,一月合30斤,由家人按月送到。
本期同門師兄弟共三人(師父其他時間另授徒不論)均來自孝義。三人同期學藝,但起學時間不盡相同:侯應登正月開始,馮世源二月開始,宋長生則開始于三月。
本來約定學習六個月,但宋長生實際只學了四個月。縮短學期事出有因。一是:學習期間發(fā)生了師父丟失財物的事件,為查清問題并整治“三只手”徒弟,師父決定讓三人停學一個月;宋雖無故卻因此耽擱了學習,但學費米面當月照付不誤。二是:最后一個月本來學費已交,但因家中實在拿不出米面,他不得不中途輟學。
就學習的內容與進度來說,師父每日教授有定量,并且要徒弟確實學會記牢才教新的。每次檢查,宋長生總是將所學準確流暢地背誦出或背唱出。不過,盡管學東西來得快,師父所教不夠他記,可師父只按定量來教,絕不會超量教授。另二位徒弟接受能力較差,師父教過后,也讓宋長生繼續(xù)再教。師父總是先教會宋長生,再由宋轉教另二徒。同為一門之徒,學習效果卻頗為懸殊,宋長生是“吃不飽”,那二人卻“吃不了”。
從師學藝時間不長,但通過每日面對面口傳心授,師徒結下了深厚情義。師父教授有方,徒弟勤奮善學,這為宋長生日后行藝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
三、唱本學習
學習內容可分為兩大類,即唱本和音樂。剛開始學藝的徒弟學習唱本類內容是按唱本規(guī)模從小到大的順序來進行的,其針對的三類(六種)唱本依次分別是傳傳(小傳傳、長傳傳)、連連(小連連、長連連)、本子(小本子、大本子)。顯然,這是一種系統(tǒng)性的學習。然而,對于宋長生來說,學習唱本卻沒有如此完整。因實際只學了較短的四個月,傳傳和連連所記數(shù)量顯得很不夠;原計劃在最后一個月學本子,可因家庭財力不支而中途輟學,本子在師父這里也就根本沒有學。
宋長生具體學習的順序和實際學到的內容基本如下:先念誦的四個小傳傳是《十八有道》(20句)、《數(shù)朝代》(46句)、《八洞仙家》(44句)、《人心不足》(46句),一個長傳傳是《太陽出山如盆花》(56句);再念誦的三個小連連是《二姑娘算卦》(258句)、《趙匡胤大鬧馬家店》(474句)、《表山>(300-400句);最后念誦的一個小連連是《高文舉夜宿花亭》(468句),二個長連連是《韓湘子度林英》(508句)、《苦丁香割肉孝母》(863句)。
學藝期間掌握的唱本只為從藝奠定了一定基礎,若要以說唱謀生,其數(shù)量還遠遠不夠,這就促使他抓住各種機會,廣收博取,充實自己。
出師之后,宋長生每年總要看望師父一兩次,利用此機會,他常常從師父那里學念一些唱本,如長連連《魯達拳打鎮(zhèn)關西》(644句)、小連連《韓湘子討封》(346句)、小本子《忠孝義》(1030句)等即是如此得到的。
有些書目則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宋長生的好友張友慶(1929-),私人藏書中有不少是唱本,一些本子書,如小本子《金鐲玉環(huán)記》(約4500句)、大本子《響馬傳》都是來自這里。還從介休孟先生[4]那里得到三個長連連《五鼠鬧東京》(約1500句)、《魚籃記》(約1500句)、《法門寺》(約2000句);從孝義多才嶺王先生那里得到小本子《胡延慶打擂》(約4500句);從中陽縣前師峪舅舅劉福貴(1918-1980?)那里得到大本子《小八藝》(約15000句)等等。有了這些紙質唱本,就可以讓明眼人為自己讀,通過聽讀逐漸記在心里。出師后的六七年間,宋長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狠下功夫,掌握了大量的唱本,為自己說唱行藝積累了雄厚的書目。
四、揚琴學習
三弦書音樂學習包括演奏和演唱兩方面。其中學練并掌握樂器演奏應是學徒的必修課。然而,舉凡吹拉彈打等演奏沒有不需雙手共用的,而宋長生卻偏偏僅有一只左手,這種先決條件的缺失,似乎意味著他是不能學習什么樂器的。因此,師徒雙方也就沒有把音樂作為學藝的重點去對待,開始第一個月,他的學習內容一直只是在念誦唱本。
宋長生常常琢磨,在音樂上如何能尋求突破,一個說唱藝人如果純粹不會樂器,豈不是藝術成長中的莫大遺憾?這時,師父演奏揚琴深深地觸動了他,揚琴那誘人的聲音像磁鐵般地吸引著他,他興奮地撫摸著琴體,興致勃勃地試撥著琴弦,對揚琴可謂愛不釋手。忽然間,面前似乎展現(xiàn)出一條說唱的寬闊之路:“誰說我不能演奏樂器,單用左手,不也可以打揚琴嗎?沒錯,雙手打出的音樂很豐富很有表現(xiàn)力,一只手打出的音樂相對比較單?。坏?,一只左手還是可以敲擊出基本曲調的,單手擊琴總比什么樂器都不會要強嘛。”
考慮再三后,他與師父商量,并要求師父教他打揚琴。師父不免贊許徒弟的開拓性想法,同時也顧慮:“你一只手,只說敲擊發(fā)音應該能行,可是你如何系弦定弦?”決心學琴的宋長生表示:“上弦擰弦調音是我的事情,由我自己來解決,如果真是學不成,路走不下去,保證不會埋怨師父。師父只管教我如何演奏就是,其他事情我自己來辦?!?
就這樣,在學藝過去約一個月后,宋長生開始了他的揚琴學練之路。揚琴學習似乎給他打開了藝術的另一扇窗戶,這既促使了他對音樂學習的重視,也是對自己說唱技藝定位的重新調整。
對他來講,學揚琴的確也存在著諸多困難,他先要清楚什么字(工尺)在什么位置,而這種位置也主要是靠手摸索著感知空間方位來熟悉。然后再根據(jù)曲牌所用字,在琴上逐一找到。剛學階段,找音非常困難,因為擊弦點的空間范圍較大,找音擊打全憑著對肩肘腕手等動作與擊弦點空間方位之關系的感知與體驗來完成。一只手擊打,音樂節(jié)奏點必然稀疏,于是就得增加擊弦的密度,以保持音樂的動感與曲調的完整。最困難的莫過于琴左鉤釘上拴弦與琴右弦軸上繞弦,揚琴1音4弦(或2弦),其上弦擰弦調音是極煩瑣的事。但是,困難沒有嚇倒善于學習且意志堅強的少年藝人,在苦練與專注中,他逐漸熟悉了揚琴演奏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單手拴弦困難重重,他就用牙齒來幫助,再不行就用口、半條右胳臂、身體可用之處來湊等等,所謂的困難竟然也被他一一攻克。
宋長生演奏揚琴,其形式可謂前無古人,獨樹一幟。三弦書中三弦演奏者同時要兼奏銅镲和腿板,聲音呈弦镲板交織齊鳴。他演奏揚琴與此類似,具體方式為:左手持簽擊打琴弦,左腳踏擊銅鈴,右腳踏擊木魚(左右腳分別與固定在琴架上的銅鈴、木魚之間各用一條繩子相連接),單手同雙腳協(xié)調演奏,揚琴與銅鈴木魚文武之聲交相輝映。
五、曲牌與唱腔學習
以學習揚琴為轉折,學藝過程中加強了音樂唱奏及相關知識的學習。這種學習的大致順序是:念唱工尺譜曲牌,用揚琴演奏曲牌,念唱并演奏書板和褂褂并掌握其具體使用,唱腔中各種腔句的演唱及針對具體唱詞的實際運用。
依次學習的曲牌有:套曲[梵王官](含單曲[梵王宮][柳青楊][牛斗虎])[南瓜蔓](含單曲[南瓜蔓][冬書應][銀紐絲]),單曲[六板][對舞][省拜場] [小開門][小對子]等。
書板和褂褂的學習與曲牌的學習相似,也是先將工尺譜念唱熟悉后再落實于琴的演奏。只是,書板要根據(jù)現(xiàn)場需要進行伸縮,而褂褂則有靈活使用和依需變通的情況,這些都要在與實際的結合中來掌握。
至于唱腔中各種腔句的唱法,在開始的四個月學習中還沒有輪到,但是,期間宋長生卻憑著主動學習和暗自用心,這些方面的技藝還是學到不少。這種學習不是來自師父親授,而是全靠旁聽側記:一是師父教同門徒弟時他在一邊靜坐側聽,這時往往是正教徒弟還未學會,旁聽之人倒已掌握;二是師父被請說神書時經(jīng)常讓弟子們到場聆聽,在這種實戰(zhàn)式的觀摩中,師父的示范表演會給徒弟們留下較深的印象;三是現(xiàn)場聆聽其他藝人的說唱表演,這是開闊眼界、增強藝術感受力的絕好時機。利用這些機會,宋長生一點一點地積累,逐漸掌握了各種腔句的唱法及其實際使用。
后來在獨立行藝中他不斷吸納,勤于琢磨,終于具備了豐厚的唱奏經(jīng)驗,并且在腔句及褂褂的革新方面也頗有建樹,為三弦書音樂的發(fā)展完善作出了貢獻。
六、神書程式學習
所渭神書,也就是專門說唱給某神聽的書。這種表演,其中包含著唱本與音樂的一般性綜合運用,但更特殊之處卻在配套唱詞與專用程式的使用和掌控方面。神書的說唱內容與程式掌控是盲藝人生存于世的重要一技,自然,神書學習也就成為學徒從藝的必由之路。按照師父的安排,神書內容將在學藝的最后一個月(也就是第六個月)進行教學。但宋長生不待那時就離師回家,所以,這一內容在學徒時未來得及學。但是,由于宋長生總是暗暗地用心,利用各種機會將所需技藝學到手,只要聽到師父教其他徒弟,凡是現(xiàn)場觀摩到的實際表演,他總能夠將技藝和內容默默地收入囊中,并在揣摩練習中化為己有。對神書內容、方法和程式的掌握,他基本上就是通過上述途徑來得以實現(xiàn)。此外,他還與其他藝人在技藝上互通有無來達到掌握神書程式的目的,如他念給介休劉有生(1939-2001)《苦丁香割肉孝母》,對方則念給他小連連《龍女拜壽》(470句),并互相交流關于謝神的內容與程式等。
偶然事故使健全少年剎那間淪為殘疾,家境貧寒又迫使學藝之人較早地退學離師,但是,宋長生人殘志堅,貧困卻能發(fā)奮。他聰穎好學,毅力頑強,專心揣摩,善于吸納,終于成為一方說唱之大家,他以三弦書為當?shù)匕傩諑砜鞓?,且以表演、編?chuàng)、授藝、組織等全方位勤奮工作為地方曲藝的發(fā)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