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汾
常常聽人說:“沒文化,真可怕?!?/p>
可“文化”到底是什么呢?是學歷,還是閱歷,當然都不是。不要以為讀幾年書,看幾本書就有文化了。不要以為有了碩士博士學位了,甚至在大眾媒體上說文解字高談闊論了就有文化了。因為有的人即使學歷不低,但人品不高;有的人見多識廣,但少調失教。文化應該是一個人的素質和修為,是一個人內涵的外在表現(xiàn)。今日看到了一個關于什么是有文化的比較靠譜的解釋,說一個人有文化可以用四句話表達:根植于內心的修養(yǎng);無須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換一種表達,應該是自省、自覺、自律、自愛而不自私吧。
看似簡單的幾個詞,說起來容易,做到怕是真不易呢。因為在我們周圍,經(jīng)常會看到一些不自省、不自覺、不自律、不自愛卻很自私的人,甚至有的時候我們旁觀者都汗顏了,偏偏當事人還不自知。物質文明了精神也要文明,有倆錢了能出門旅游了,不能行為舉止還沒進化停留在不文明的時代。諸如電視講壇上不求甚解地對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的曲解,廣場舞大媽對周邊環(huán)境聽覺視覺感覺的全方位擾民,電動自行車在馬路上的不守交規(guī)胡亂穿行,餐廳里食客的旁若無人大聲喧嘩,在公園建筑古跡百年樹木上的涂鴉刻字,在車輛行駛中打開車窗拋撒垃圾,隨地吐痰,用過公共洗手間的馬桶后不沖水,讓自家的寵物街邊隨地大小便,在國外旅游為了捍衛(wèi)自己所謂的權利竟高唱國歌丟人現(xiàn)眼……
與前邊提到的那些讓人深惡痛絕的不文明相比,另外一些事也許只能算是缺少了約束的自由或是少了些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吧。早高峰的公交車上,有享受著憑老年證免費乘坐公交車的老人拉著購物車或是手提一袋饅頭幾棵大蔥,售票員同志會熱心的提醒給老人讓座,擔心老人摔倒。公交車就是為大眾服務的,老人當然有乘坐的權利。但采買之類的不是特別有時間要求的事,是不是可以在平常的時間或者住家附近解決?有的人可能會說,我愿意什么時候去買,到哪兒去買是我的自由。那么好吧,不過一個有文化,有素質的人,這種自由應該是以約束為前提的,要替別人著想的,這種事是不需要別人提醒的。
法律應該是社會道德的地平線,既然每個公民都應該做到不觸犯法律,可不可以每個人再把自己的道德準繩抬高一點?!氨M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麻煩我?!边@句話乍聽是冷漠,細想是自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盡量不給別人添麻煩,這個世界就少了許多麻煩。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盡量不吃閑飯,不看冷臉;不掩己拙,不貪便宜;不失童趣,不露媚顏;不笑人窮,不欠人錢;不求人喜,不招人煩,應該是文明社會文明人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