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坤
(華東師范大學 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上海 200223)
?
傈僳族原始記事方法研究
韓立坤
(華東師范大學 中國文字研究與應用中心,上海 200223)
歷史上,傈僳族沒有文字。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傈僳族人采用了多種原始記事方法。根據(jù)記事所采用的基本原則進行分類,可大致分為實物記事和符號記事兩種。實物記事,即以實物來記錄數(shù)字、決定、意見或感情,傈僳族使用石子、玉米等實物計數(shù),并發(fā)展出了樹葉信這一實物記事的最高形式。所謂符號記事,是以物件為符號標志或物件上做出一些符號,用以記事或傳遞信息。傈僳族的符號記事主要有結(jié)繩和刻木兩類。結(jié)繩多用于記錄數(shù)量、日期等,刻木則著重于記錄契約??棠具M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了刻木信。20世紀20年代起,傈僳族地區(qū)出現(xiàn)了多種文字,原始記事方法逐漸消失,至今已不再使用。
傈僳族;原始記事方法;結(jié)繩;刻木
傈僳族歷史悠久。據(jù)史料記載,秦漢時傈僳族稱為“叟”“濮”,魏晉時稱“烏蠻”“順蠻”,唐代內(nèi)部稱為趨于統(tǒng)一,樊綽《蠻書·名類第四》中始稱“栗粟”[1]。主要聚居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永勝、華坪等縣,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傈僳族自治縣,保山市的騰沖、龍陵及昌寧縣,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盈江、梁河、瑞麗、隴川縣,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謀和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大理白族自治州的云龍、賓川縣以及臨滄市鎮(zhèn)康縣、耿馬縣,普洱市思茅縣。四川省的德昌、鹽源、會東、鹽邊及米易縣也有分布[2]。歷史上,傈僳族沒有文字。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實踐中,傈僳族人采用了多種原始記事方法。根據(jù)記事所采用的基本原則進行分類,可大致分為實物記事和符號記事兩種。
所謂實物記事,指的是以實物來記錄數(shù)字、決定、意見或感情。計數(shù)是最簡單的一種實物記事。在實物記事中,可采用部分物體表示全體的方式進行計數(shù)。例如,怒江貢山傈僳族青年男女晚上幽會,經(jīng)常在田間生火炸玉米吃,老鼠時常與人爭搶,他們就捕獲田鼠,剝皮燒著吃,留下鼠尾帶回家中保存,以記錄捕食田鼠的數(shù)量。又如,貢山嘎臘村傈僳族人王杰是當?shù)氐牟遏~能手,他常把捕捉來的魚留下尾巴貼在墻上計數(shù)[3]。
以石子、玉米等實物進行計數(shù)更為普遍。古代傈僳族對歌比賽時,每當唱完一首歌,即放一粒包谷籽計數(shù),唱到最后,誰的包谷籽多,就證明誰會唱的歌多,即為獲勝者。怒江傈僳族傳說,登埂有一位傈僳族姑娘名叫阿娜,能歌善舞。阿娜的歌,一年三百六十天唱不完,“一簍包谷籽記不下”[4]。直到上世紀50年代,貢山傈僳族選舉村長時還是在每個候選人跟前放一個碗或者竹筒,全村人各持一粒玉米或豆子,放入所選候選人面前的碗或竹筒中,最后計算數(shù)量,獲得最多者當選[5]。另外,在處理糾紛時,也是雙方當事人在面前各擺一個竹筒,每陳述一條理由,便在竹筒內(nèi)放一顆玉米粒。最后清點,哪方當事人竹筒內(nèi)的玉米粒多,哪方獲勝[6]。過去,在持續(xù)的械斗中,傈僳族以鵝卵石記錄雙方死亡的人數(shù),并保存起來。械斗結(jié)束進行和解時,各拿出鵝卵石清算,損失多者,可向?qū)Ψ揭筚r償。保存在云南省博物館的8塊鵝卵石,就是怒江傈僳族在內(nèi)部持續(xù)的械斗中記錄傷亡人數(shù)的物證[7]。
除使用鵝卵石、玉米或豆子等物計數(shù)外,部分傈僳族地區(qū)還流行擺篾片陣。篾片,即竹片,長約十五公分,寬約一公分。打官司時,當事雙方都備有篾片,每陳述一條理由,就擺出一條篾片,按規(guī)則逐條擺放,若一路擺不下,便另起一路,有的擺三路、四路,擺成正方形,形成對峙的篾片陣。最后根據(jù)雙方擺出的篾片多少,做出裁決。一般以擺出篾片最多的一方作為勝方[8]。
實物記事發(fā)展到最高程度,便出現(xiàn)了“樹葉信”。不局限于樹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實,生活中的小物件,如火柴、麻繩等,均可作為樹葉信的材料。樹葉信采用諧音、類比等方法傳情達意,可以表達較為復雜的情感和意義。云南省德宏州隴川一帶傈僳族男女青年使用樹葉信進行交往,稱為“來蘇”?!皝硖K”在傈僳語中有“信”的含義。男性用白紙或芭蕉葉包裹特定的植物,用紅線包扎成四方體小包,向女性傳達感情。例如,兩根茅草意為二人門當戶對,比較般配;大蒜象征團結(jié)、不分離;煙草象征火辣辣地愛著你;綠葉意為相好結(jié)婚;紅線意為相愛并紅火起來。接到“來蘇”的女性若同意,就把煙葉等物吃掉,再以同樣的內(nèi)容加以芫荽,改用白線扎起來送還男方。芫荽表示愿意與你相好,白線則表明自己清清白白[9]。若拒絕來往,則回以辣椒和火炭[10]。怒江傈僳族地區(qū)也有類似的“樹葉信”。采集樹葉,按一定規(guī)范鋪在指定地點用石頭或木片壓上即可,以顏色、數(shù)目表達對某人某事的喜好、厭惡等。如,單數(shù)和黃色代表厭惡,雙數(shù)和綠色代表喜愛,等等[11]。
所謂符號記事,是以物件為符號標志或物件上做出一些符號,用以記事或傳遞信息。傈僳族的符號記事主要有結(jié)繩和刻木兩類。
(一)結(jié)繩
傈僳族的結(jié)繩記事主要以結(jié)繩的數(shù)目記錄日期、民間打官司和相互借貸等情況。
1. 用于記錄日期。如約定開會的時間,召集者便制作若干繩結(jié)數(shù)目相同的麻繩派人分送,接到者立即出發(fā),走一日解開一個繩結(jié),等繩結(jié)全部解完,趕來開會的人即可在會議地點碰面[12]。
2. 用于民間打官司或借貸。例如,輸者被斷定要向贏者賠償幾頭牛、幾頭豬或幾元錢,贏者便在一根麻繩上結(jié)數(shù)目相同的繩結(jié),以作為憑證。民間借貸中,也可用結(jié)繩指代借貸的數(shù)目。例如,借了幾斗米就打幾個繩結(jié),歸還一斗米則解開一個繩結(jié),等繩結(jié)全部解開,債務便也還清了[13]。
3. 用于記錄賬目。例如,怒江碧江傈僳族黑麥燕養(yǎng)活侄兒成人,從侄兒進家之日起,每過一月即在麻繩上涂上墨,打一個結(jié),一共打了五十一個結(jié)。侄兒后來參加工作,他拿出繩子和侄兒算五十一個月的“伙食費”。解放后,貢山的傈僳族曾將結(jié)繩應用于集體生產(chǎn)勞動中。每個社員準備一條麻繩,出工一天就請記工員在麻繩上打一個結(jié),隔一段時間,就將麻繩匯總到生產(chǎn)隊記工員處計算工分。為了避免混淆,每根麻繩上再系一些標志物,如煙頭或頭飾。這條麻繩實際上就是“工分簿”[14]。
(二)刻木
刻木作為傈僳族的原始記事方法之一,主要用于締結(jié)契約,又可稱為竹刻。清余慶遠《維西見聞紀》:“傈僳……借貸刻木為契?!盵15]在傈僳族地區(qū),土地、房屋的買賣行為以及訂婚、離婚、借債等多采用刻木為憑。
1. 刻木用于土地、房屋等買賣行為。傈僳族土地的買賣形式,分為賣死與不賣死兩種。賣死的是在轉(zhuǎn)讓土地所有權(quán)時,由買主煮一瓶酒,殺一口豬,請一個中間人,因為沒有文字,以刻木為記,不這樣做的就不算賣死[16]。又如,解放前,福貢縣的傈僳族在奴隸買賣過程中形成了契約性木刻。有一塊買賣雙方成交后制作的契約木刻,上方六道刻口代表奴隸被賣出的身價是六頭牛,下方四道刻口代表買賣雙方共同遵守的“四項原則”,中間兩條橫線代表買賣雙方各請一位證明人[17]。
2. 刻木用于婚姻行為:訂婚、結(jié)婚或離婚。傈僳族《逃婚調(diào)》唱道,“要相思啊你就給我刻木契,要恩愛啊你就給我刻箭桿……木契不好隨便刻,箭桿不好隨便劃,必須呼三聲天,必須搶三下地”[18]。傈僳族結(jié)婚時,有時會刊一木刻,以作憑證[19]。而離婚時,需請中間人,并刻木為證。離婚當日殺一口豬,由中間人刻好木刻,以豬血涂于其上,并灑一點酒在上面。木刻上刻有中間人的人數(shù),雙方給中間人兩塊錢。木刻由中間人保存,如果有任何一方否認,即以木刻為記[20]。
3. 刻木用于債務。傈僳族社會內(nèi)部有了貧富差別之后,也出現(xiàn)了負債戶。最普遍的是為了結(jié)婚或祭鬼而向他人借牛,通常一條牛的利息每年為一“拳”。*“拳”是傈僳族的計量單位之一,先以竹篾量牛的胸圍,再以拳頭量竹篾的長度,看共有幾“拳”。為表明雙方的借債關(guān)系,一般是將所借牛的胸圍刻在借戶門上,或用一根同樣長的竹竿剖為兩半,借債雙方各執(zhí)一半[21]。陶云逵也記錄了類似的借債行為:“……譬如甲向乙借五兩銀子,或五只豬,五斗米,則在此竹片上,刻五道橫線,然后用刀豎著將其劈為兩半,甲乙各持其一,以為信符,待還欠之時,甲出示竹刻,以與乙之竹刻,兩半拼對,以為憑證。”[22]
4. 刻木用于書信。刻木進一步發(fā)展,便出現(xiàn)了“刻木信”。所謂“刻木信”,又稱“木片信”,是解放前傈僳族地區(qū)普遍使用的古老書信之一,即用箭刀在木片上刻一定規(guī)范的記號,表示一定意思的信件[23]。清光緒《云龍州志》卷五《秩官志》附六庫土司《夷地風俗人情》條:“(傈僳)以木刻為券,通信亦然?!备鶕?jù)用途的不同,刻木信主要分為民間使用的私函和行政用途的公函。
第一類,私函。民間使用的木片信,主要用于邀約。例如,請對方來做客或幫工。若收割莊稼,木牘上端刻一穗蕎子;若邀請建造房屋,刻一個叉,頂上再加一道橫杠;若邀約狩獵,則刻弓箭圖案;若邀請對方來赴婚宴,刻兩朵花;赴添丁宴,刻一枚大棗;慶賀新居落成,刻一個蜂巢。圖案下方刻數(shù)目不等的豎杠,一道杠表示離做客的時間還有一天,有幾道杠就表示還要等候幾天[24]。
作為私函的木片信也可用于民族、氏族部落或者個人間發(fā)生械斗、糾紛、口角等情況。發(fā)出木片信,請求自己的氏族、氏族兄弟姐妹前來幫助。一般在木片上刻上橫道,大橫道表示有大事;小橫道表示有小事。傈僳族特別諱忌刻單數(shù),刻單數(shù)意味著很不吉利或者事情太緊急;刻雙數(shù)則表示事情還不太緊急。在特別緊急的情況下,在木片信末端拴兩包鮮紅的辣椒,以強調(diào)事態(tài)尤其嚴重[25]。
第二類,公函。地方行政長官使用的木片信,木片大約有二市尺長,形似寶劍,又稱“劍函”。清末夏瑚在處理“白漢洛教案”*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貢山縣白漢洛村的怒族、傈僳族及藏族燒毀了天主教堂,個別教徒受到懲罰,史稱“白漢洛教案”。法國駐華公使向清政府提出嚴重抗議,云南巡撫派遣阿墩子(今云南省德欽縣)彈壓委員夏瑚兼管怒俅兩江(俅江即獨龍江)事宜,前往怒江查辦此案。時,便發(fā)出木片信作為憑證,委派數(shù)十名伙頭管理各個村寨[26]。作為公函使用的木片信一般用于以下三種情形。
其一,通知地方長官行蹤。即地方長官因要事到某地,預定哪一天路經(jīng)哪個寨子,就通知寨子準備,以橫道或鋸齒表示人數(shù);還要在木片的尾端刻上地方長官的標記,木片的頂端大于尾端,表示發(fā)信人是接信人的上級;頂端小于尾端的,表示發(fā)信人是接信人的下級;若木片頭尾大小相等,則表示職務相當[27]。例如,陶云逵在怒江調(diào)查時,貢山設(shè)置局長張炤鵬刊發(fā)木刻傳至怒江一帶,其木刻上端刻兩個鋸齒,表示陶云逵與趙至誠二人,下端刻五個鋸齒是表示四個村每村出五人護送[28]。
其二,地方行政長官派捐、派款、派糧時使用。在木片的頂端刻上被派行政長官的特記,然后依次刻上各鄉(xiāng)、村、寨的戶數(shù)、人口、捐派種類、款項等,再將它發(fā)至各鄉(xiāng)、村、寨;被派行政長官接“信”后就召集鄉(xiāng)、村、寨頭人作出部署,兌現(xiàn)攤派。例如,木刻第一行頂端刻一個人頭,表示出夫役;第二行刻包谷棒子,表示納糧;第三行刻雞蛋,*傈僳族過去用雞蛋作為以物易物的貨幣計量單位。表示派捐;第四行刻飯碗,表示納稅……符號下邊再刻數(shù)條橫杠,表示納賦村寨的人口總數(shù);橫杠下再刻豎杠,表示賦稅納糧的合計;木牘末端刻交叉線條,表示繳納的期限[29]。
其三,通緝罪犯時使用。通常是在木片信頂端刻上特別的記號,如,頂端刻人頭造型,男性唇上刻胡子,女性耳上刻墜環(huán);人頭下面刻條橫杠,杠中間再刻一個叉,表示通緝的是殺人犯;人頭下面刻一個火把,表示通緝的是縱火犯;人頭下面刻的是繩索,表示通緝的是搶劫犯[30]。
木片信直到建國初期仍在使用。例如,中央慰問團曾在福貢縣收到一件傈僳族的刻木書信,長約6.6厘米,刻有四種符號,根據(jù)李家瑞的解釋,“∣∣∣”表示三個人,“○”表示月亮,“╳”表示相會,“〣”表示大中小三位領(lǐng)導和三種禮物。全文意思是:來的三個人,和我們在月圓時相會了,現(xiàn)送上大中小三種禮物,送給大中小三位首領(lǐng)[31]。又如,福貢人民政府曾收到來自貢山的一件木刻。一端刻交叉型符號“╳”,表示相會;另一端刻一圓圈“○”,代表一個凳子;上邊三缺,代表三個人;下邊刻二缺,代表二件東西。全木刻意為:“你派來的人我們已經(jīng)相會,帶來的兩件東西也已收到,派我兩個弟弟及一個隨從共三人去你處,送你一個凳子*木刻中所提“凳子”,原紀錄未作解釋。汪寧生懷疑“凳子”是對人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盵32]
事實上,在世界許多民族和地區(qū)原始記事的方法曾廣泛使用。海南島黎族,用小石子記錄牛的數(shù)目。石子貯藏于木盒之中,生一小牛,添一石子,死一牛頭,則減一石子。結(jié)繩和刻木兩種原始記事方法則更為流行?!肚f子·胠篋篇》提到,“當是時也,民結(jié)繩而用之”。許慎《說文解字·序》中提到,“及神農(nóng)氏結(jié)繩為治而統(tǒng)其事”。鄭玄《周易注》:“結(jié)繩為約,事大,大結(jié)其繩,事小,小結(jié)其繩。結(jié)之多少,隨物眾寡,各執(zhí)以相考,亦足矣相治也。”與傈僳族共同生活在云南的獨龍族、景頗族、佤族等少數(shù)民族使用結(jié)繩記事,明顯具有地域共性。而最典型的結(jié)繩記事當屬南美洲印加帝國,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相當復雜和成熟的程度。印加人稱結(jié)繩為“基普”,可用于記年、月、日和傳達、記錄其他各種信息。不同顏色的結(jié)繩可以表達不同的事物甚至抽象概念,如紅色表示兵、黃色表示金、白色表示銀,等等。結(jié)型可表數(shù)字,一個單結(jié)表示十,一個雙結(jié)表示一百,是一種更高級的結(jié)繩法[33]。
與結(jié)繩記事一樣,刻木記事也普遍流行于世界諸多民族?!抖Y記·曲禮上》:“獻粟者執(zhí)右契?!薄独献印て呤拧罚骸笆且允ト藞?zhí)左契而不責于人。”作為兵符的虎符也是契刻的一種表現(xiàn)。在藏族、瑤族、獨龍族、怒族、佤族、景頗族、鄂溫克族等少數(shù)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中,都有刻木記事的文物呈現(xiàn)。而在古代斯堪的納維亞、澳大利亞土著人,愛斯基摩人等古老民族都曾使用過刻木記事。
歷史上,傈僳族沒有文字。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原始記事方法起到了傳遞和記錄信息、表情達意、建立契約等多種作用,甚至產(chǎn)生了如“樹葉信”和“木片信”一類的書信文書。但是,原始記事方法不是文字,無法完全取代文字的作用。原始記事方法主要依賴于“約定俗成”,信息含量小,缺乏完整表述信息的能力,容易產(chǎn)生歧義。如樹葉信所用實物,意義是約定俗成的,單數(shù)兇,雙數(shù)吉,辣椒表示拒絕,等等。假設(shè)使用了新的實物,或賦予原有實物新的意義,收信雙方便會產(chǎn)生不解甚至誤會。又如,一個繩結(jié)可表數(shù)目一,也可表十、百、千;一道刻痕,可表一個月、一年,也可表一兩銀子、一百兩銀子等各種含義。一旦契約雙方有一方解讀出現(xiàn)偏差,記事的內(nèi)容便出現(xiàn)差異,契約就面臨失效的風險。正如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創(chuàng)造者汪忍波*汪忍波(又稱哇忍波,1900年—1965年),傈僳族,云南省維西縣葉枝鄉(xiāng)巖瓦洛村(今云南省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葉枝鎮(zhèn)新洛村)人。自20世紀20年代起,汪忍波獨自創(chuàng)制了一種傈僳族文字,稱為竹書或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感嘆,“記事在木頭上,過了兩代、三代,是的也說不是,不是的也說是,一兩可以說成十兩,也可算作一百兩。有爭論的時候,往往被會騙的人取勝,總是傈僳族遭罪了,成了官家富人的牛馬”。*哇忍波原唱,光那巴補遺唱述,木玉璋、漢剛、余宏德搜集譯注《祭天古歌》,云南出版社出版,1999年版,第873頁。所以,歸根結(jié)底,原始記事方法只是傈僳族人民在無文字時期所使用的輔助交際工具。
從20世紀初開始,傈僳族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四種文字:傳教士所創(chuàng)東傈僳族文*又稱格框式傈僳文,是基督教傳教士王慧仁(或稱王懷仁)于1913年創(chuàng)制的一種伯格理文字。和西傈僳文,*又稱老傈僳文、圣經(jīng)文字或大寫字母傈僳文,由基督教傳教士傅能仁和巴托創(chuàng)制,1919年前后在滇西北和緬北傈僳族地區(qū)推廣使用,目前仍在傈僳族地區(qū)使用。傈僳族人汪忍波所創(chuàng)傈僳族音節(jié)文字及建國后創(chuàng)制的新傈僳文。隨著文字的普及,傈僳族原始記事方法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至今已不再使用;但其在傈僳族文化進程中,具有開智啟蒙的作用,影響深遠,具有重要的意義。
[1][19]西南民族學院圖書館.云南傈僳族及貢山福貢社會調(diào)查報告(內(nèi)部資料)[Z].1986.3,88.
[2][21][26]《傈僳族簡史》修訂本編寫組.傈僳族簡史(修訂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04,66.
[3][5][8][13][14]楊毅.云南少數(shù)民族檔案早期表現(xiàn)形式探析[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2000,(3).
[4]歐光明.中國傈僳族[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2.175.
[6][12]陳子丹,魏容.傈僳族的原始記事方法與文書檔案[J].云南檔案,2002,(2).
[7][32]汪寧生.民族考古學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28-30,47.
[9]斯琴高娃,李茂林.傈僳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4.34-35.
[10]劉峰.傈僳族[M].烏魯木齊:新疆美術(shù)攝影出版社,2010.77.
[11][23][24][25][27]斯陸益.傈僳族文化大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392,393,393,393,393.
[15]鄧章應,白小麗.《維西見聞記》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2.96.
[16][20]《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修訂編輯委員會.傈僳族社會歷史調(diào)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22.
[17]陳子丹.傈僳族檔案文獻及其開發(fā)利用[J].檔案學通訊,2008,(3).
[18]木玉璋,徐琳.逃婚調(diào)·重逢調(diào)·生產(chǎn)調(diào)[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12-14.
[22][28]陶云逵.陶云逵民族研究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282,281.
[29][30]章虹宇.古代傈僳族的書信文化[EB/OL].http://www.mzzjw.cn/html/report/251535-1.htm.2011-11-09.
[31]李家瑞.云南幾個民族記事和表意的方法[J].文物,1962,(1).
[33]王元鹿.普通文字學概論[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23-24.
(責任編輯張瑞珊責任校對張瑞珊)
2016-05-31
國家社科重點基金項目“‘世界記憶遺產(chǎn)’東巴文字研究體系數(shù)字化國際共享平臺建設(shè)研究”(項目編號:12AZD119);教育部重大項目“中華民族早期文字資料庫與《中華民族早期文字同義字典》”(項目編號:11JJD740015);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關(guān)系研究”(項目編號:10BYY049)
韓立坤(1986—),女,山東濟南人,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普通文字學。
K107
A
1001-5140(2016)05-013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