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云
繪本館請我給小朋友講故事。一堂課上,我問:“如果你是后媽,你會不會阻止灰姑娘參加王子的舞會?”幾個孩子回答說:“會,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希望她們當上王后?!?/p>
我引申說:“所以,灰姑娘的后媽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對自己的孩子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不是壞人,只是她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p>
我進而告訴孩子們:“后媽和姐姐們之所以痛苦,因為她們相信世界上只有一位王子。但是,我告訴你們:世界上有很多像王子一樣優(yōu)秀的男子,如果王子沒有選擇你,你也可以很幸福,甚至比灰姑娘更幸福……”
孩子們恍然大悟:“哇!要是后媽和姐姐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她們一定會真誠地祝?;夜媚铮筒挥贸愿钅_趾、割腳跟的苦頭了。”
小小的孩子悟性都不錯,他們理解的其實是一種思維方式——共贏思維。在當下強調(diào)比較、強調(diào)競爭的社會環(huán)境里,我們該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共贏思維,將共贏的意識深深烙在孩子心底呢?
首先,家長要認同孩子的感受。每個孩子與生俱來地有獨占意識和利己思維。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感情,不僅要求孩子不自私、大方一點、考慮別人,而且要告訴孩子“分享出去,你就會得到更多”。家長可在小朋友來家玩之前問他哪些玩具不想分享,這樣做,既維護孩子在小朋友心目中慷慨的形象,又避免了搶玩具的尷尬。當孩子嘗試去做,就給她加倍獎勵。如此訓(xùn)練多次,孩子嘗到“分享倍增”定律的甜頭。有時候孩子主動分享,人家也會投桃報李,得到意想不到的禮物,孩子更愿意分享了。
其次,家長要引導(dǎo)孩子拋開“好與壞”的模式去思考問題。小孩的世界就像白紙,大人灌輸他世界有足夠多的資源分享,他就善待自己和別人;大人灌輸他世界是弱肉強食勝者為王,他就會爭強好勝,不擇手段。所以,家長要跟孩子傳遞共贏和諧、大家好自己才能好、為別人成功而祝福等觀念。
比如,看《喜羊羊與灰太狼》時,家長可以問:“灰太狼一家總是餓肚子。你能不能想出對大家都好的解決辦法?比如發(fā)明羊肉味道的豆腐、口感很好的青草蛋糕?”再比如,在看抗日劇的時候,告訴孩子:“戰(zhàn)爭讓這些士兵變成了壞人,在和平年代里,他們或許是很愛家人、很有愛心的好人?!?/p>
再次,家長要讓孩子感受到,他和小朋友之間存在著共同的幸福點。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說“你要分享,這才是好孩子”。我不建議家長動輒將孩子的行為與“人格的形容詞”(比如好、壞)聯(lián)系起來。這會給孩子“我不得不分享,否則我就很壞”的壓力。我建議家長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你看他得到分享后笑得多開心!”
幫助別人贏得球賽、爬山、競賽等活動也大有裨益。家長常問孩子:“你最想幫助誰贏?你可以教他點什么?贏了之后大家都會很高興!”家長要教孩子關(guān)心贏的過程,而非結(jié)果,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幫助別人獲得成功后,友誼會更深厚,更令人愉悅。
最后,對于特別霸道自我的孩子,家長們在設(shè)立規(guī)矩的同時,可使用游戲的方法。扮演“被狼欺負的羊”“倒地?zé)o人扶的狐貍爺爺”“沒人喜歡的布娃娃”等弱者角色,讓孩子感受到別人的需要,喚起同情的情緒體驗,促進他們社會性的發(fā)展。
家長還可以經(jīng)常在細節(jié)上引導(dǎo)孩子。比如家長接孩子時可以問:“今天某某同學(xué)感冒好了嗎?”而不是只關(guān)注于孩子“今天你過得怎么樣?”
繪本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是不錯的選擇。對一輸就耍賴、非要贏別人不可的孩子,家長可使用《贏不是一切》《手不是用來打人的》《語言不是用來傷人的》等兒童繪本,引導(dǎo)孩子知道贏的底線——比如公平競爭、不打人、不傷人、不損害公共利益……因為共贏思維要幫孩子樹立起道德的底線——讓他們知道無論何時,都不能將自己的失敗遷怒于旁人。
當孩子受挫的時候,家長教他們用運動、語言等方式來移情,情緒穩(wěn)定之后,家長再幫孩子審視此事,正確歸因。這樣,孩子從小就知道“遷怒于人”和“傷及生命”的錯誤性,長大后會成為一個讓父母放心、對社會有益的人。
編輯 劉建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