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治琳
在19世紀末期,德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當時人們認為裸體裸曬有益健康,日光浴可治療肺結核和風濕病等。
去年,一家在線旅游公司做了一項年度調查顯示,繼世界杯奪魁后,德國人在裸體日光浴方面也獨占鰲頭,成為世界第一大裸體日光浴群體。據報道,該項年度報告專門研究全世界海灘??偷男袨楹推谩T诮邮苷{查的成年人中,德國人對日光浴最為喜愛,有28%的受訪者表示曾在沙灘上裸體度過一整天。
德國人的“裸體文化”,世界聞名!
德國人成為裸體先鋒
人類源于溫暖大陸——非洲。人類的祖先是黑人,然后逐漸遷徙到亞洲和歐洲。由于緯度、氣候、光照、溫度、濕度、飲食以及山脈與江海阻隔等多種因素,逐步演變出三大地理人種:尼格羅人種(黑人)、高加索人種(歐洲人,白人)、蒙古利亞人種以及他們的混和人種。
在原始社會,人們大多裸體,為了保暖御寒,只有穿樹葉和獸皮。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人類有了羞恥感,才開始穿衣服,既蔽體御寒,也為了隱私和美化,于是服裝業(yè)隨之興起。
然而,人類進入20世紀,有些西方國家又開始脫衣服,興起了裸體潮,而德國人成為現代裸體運動的開路先鋒。1920年,德國率先在敘爾特島上建立了第一個裸體沙灘。后來在波羅的海的呂根島上建立了5個裸體營地。近百年來,每到夏季,德國人,不分男女老幼,到這里脫掉衣服,盡情地享受日光浴。在德國,裸體被稱為“自由人體文化”。由于這些沙灘距離城市比較遠,成為富人和名人們光顧的場所。
為便于普通市民裸游和裸曬,德國又在許多城市公園綠地上和湖畔建立起了天體營地。即便在冷戰(zhàn)期間,東西柏林的公園里都開辟有裸體專區(qū),如柏林普倫茨勞貝格區(qū)的圍墻公園,腓特烈斯海因區(qū)的人民公園和米特區(qū)的蒂爾加藤公園。在柏林市區(qū)市的萬湖和米格爾湖湖濱也開辟了免費公共游泳場所,人們都可以裸體。德國統一之前,中國駐柏林總領事館大門對面就是東柏林最大的公園。
有趣的是,社會主義的東德人與資本主義的西德人都喜歡裸體。當時東德也有一個裸體組織,稱為“無產階級自由人體運動”,以區(qū)別西德的資本階級裸體運動。據說,生長在東德的現德國聯邦總理默克爾年輕的時候也喜歡裸體,網上也有她裸游以及裸體與朋友散步的照片。
目前,德國大約有300多家私人開辦的自由人體文化俱樂部,約有60萬注冊會員,其在奧地利還有14家附屬裸體俱樂部。
在天體海灘上,會員們可以自由享受裸曬、裸跑,或只穿靴子,帽子或背包徒步旅行。而正規(guī)的裸體營地,進入者必須脫去衣服。還有一種穿衣與裸體混合的浴場。在上述這些地方,均無更衣室,無論男女更衣都得當眾在露天進行。人們對公開坦胸露乳已經習以為常。在這些地方,人類的奶瓶、人類最重要最美的器官——乳房對多數人而言,不再神秘。
歐洲興起裸體潮
二戰(zhàn)后,由于越來越多的就業(yè)婦女獲得了經濟獨立,西方世界興起了婦女解放和性解放運動,人們的道德觀念發(fā)生了巨變,人們越來越注重實際。為了健身,人們紛紛奔向河湖海洋,沐浴海水和陽光。
然而,僅僅在200年前,尤其在英國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下海游泳一度被視為有傷風化的行為,正派的婦女是不會下海浸泡的。當時游泳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健身,而不是為了娛樂。英國的拉塞爾博士于1750年發(fā)表過一篇關于“利用海水”的論文稱:海水浴能夠醫(yī)治疾病,被譽為“神奇的現代療法”。于是,許多病患者紛紛跳進海里盡情地浸泡。但是,游泳者在入水時往往處于半裸狀態(tài),這在當時的社會被視為傷風敗俗的舉動。為了解決這樣一個十分重大的社會道德問題,有人研制出一種游泳“遮羞車”。
1796年英國著名度假圣地布萊頓在其游覽手冊中稱:“任人皆知,當身穿法蘭絨罩衫的女性進入海中,伸展四肢游水時,看上去好似瘋狂的水中仙女,濕漉漉的法蘭絨罩衣緊貼在未穿胸衣的女性裸體的樣子被認為是十分暴露的”。 有人特別喜歡偷看女人擦干頭發(fā),因為在維多利亞時代,女人只能在最親密的場合才能散開自己的秀發(fā)。在一個連鋼琴的腿都要穿上“褲子”的保守時代里,濕漉漉的頭發(fā)被視為極其色情的。為了防止人們道德淪喪,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又改進了“遮羞車”。
在德國裸體運動的拉動下,歐洲,尤其是北歐國家相繼出現了裸游與裸曬場所。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附近的海灘上開設了許多免費游泳場,其中最大的一個是麥拉倫湖湖濱穿衣與裸曬公共游泳場,在比較偏僻的島上開辟了裸體營地,有的人在公園草坪上裸曬。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與赫爾辛格之間相距45公里,道路一側就是波羅的海天然沙灘,夏季一到,海灘上擠滿裸游和裸曬的人群。
前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也把薩瓦河上的一條兩公里長,寬100多米的河灣攔腰截斷,清理河底淤泥,鋪上卵石,安裝凈化裝置,把河岸鏟成斜坡,鋪上細沙,變成露天公共游泳場,免費向市民開放。河灣兩岸是開闊的綠地,上設木桌、長凳、供市民休息野餐,安排得細致周到。河岸又分為三段:靠近馬路的一段作為男女老幼游曬區(qū),往前走為半裸游泳區(qū),再往前走,河邊安裝了一道鐵絲網,網內屬于裸體營地。鐵絲網上懸掛著塞爾維亞裸體協會招牌。
據介紹,進入此場地者,不分男女老幼,都必須全裸。穿衣進入被視為無禮。這個河灣游泳場可供幾十萬人同時沐浴。原來的游泳場在該河另一側。因為太小了,移至此地。原來的場地上還保留著一個占地數百平方米的雙層更衣房。新場地上未建更衣室,因為已經無人再去更衣室換裝。多數人僅穿一個三角褲,皆在光天化日之下脫換衣服。
上世紀60年代,法國在地中海上的愛德角海灘建立了歐洲最大的裸體營地,成為德國人青睞的度假勝地,被譽為“世界裸體者之都”。
隨著大眾旅游業(yè)興起,地中海沿岸的陽光國家,如塞浦路斯、馬耳他、突尼斯以及西班牙等國都開設大型海灘,吸引了大批北歐國家的游客,成為旅游興國的典范。
為何德國人喜歡裸體?
在19世紀末期,德國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當時人們認為裸體裸曬有益健康,日光浴可治療肺結核和風濕病等。1920年,許多歐洲國家認為裸露腿腳屬于不雅行為的時候,德國人就大膽地在敘爾特島上建立起了歐洲第一個裸體海灘。大約10年之后,柏林成立了裸體學校,鼓勵男女裸體鍛煉身體,并主持了“第一次世界裸體大會”。
在納粹時期,以有傷風化和不道德為由,于1933年通過法律,限制男女在一起裸體,后來又進一步加大了限制,理由是男女裸體是“滋生馬克思主義者和同性戀者的溫床”。但是納粹黨衛(wèi)軍喜歡裸體,所以裸體運動依然盛行。即便是二戰(zhàn)也沒有剝奪德國人對于裸體的熱情。1949年,德國分裂之后,西德人組建“自由人體文化協會”,迄今該協會已經成為德國奧林匹克運動聯合會成員以及國際自然主義者聯合會的最大成員。
但是,不要產生誤解,在德國不是什么地方都可以裸體。在多數人都穿衣服的公共場所,裸體行走是違法的。如果其他市民感到被冒犯,裸體者有可能受到懲罰,但是從未發(fā)生過。
日光浴的益處
在20世紀70年代,我在丹麥駐華大使館工作期間發(fā)現,6—7月份,丹麥外交官們喜歡躺在使館游泳池邊曬太陽,而中國人都往陰涼地里躲,令人不可思議。有一次,丹麥駐華大使帕盧丹從北戴河休假回來之后曬得頭頂和臉蛋往下掉皮,我心想干什么這樣摧殘自己。有一次帕盧丹大使夫人當著外交部長喬冠華的面說,北京的太陽使她感到親切。我心想,她是不是在喬老爺面前說奉承話呢?
1979年我被派往中國駐瑞典大使館工作,5月到任,到第二年的2—3月份,使館里有一部分人掉頭發(fā), 牙床出血。后經醫(yī)學專家指點方知,主要是缺少陽光和青菜造成的。斯德哥爾摩的冬季陰暗漫長,經常見不到陽光。1979年從6月份開始,使館每周安排一個下午,讓館員外出曬太陽。
同年9月新任大使曹克強聽說使館人員下午停止工作去曬太陽,很不理解,連問:曬太陽干什么?到1980年6月, 使館又研究是否每周還安排一個下午曬太陽。曹大使感慨地說:“曬!一定得曬!一個下午不夠,還得再加一個下午!斯德哥爾摩的陽光太少了!”
中國是一個陽光充足的國家。對于太陽神沒有什么感情。而北歐地區(qū),尤其是德國、瑞典等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雪豐沛,年均氣溫6.6攝氏度。而美中不足的是冬季漫長,陰暗少光,有時多日見不到太陽。德國人種學家們認為,金發(fā)碧眼女郎就是因為德國極不正常的氣候,長期缺少陽光(幾萬甚至幾十萬年),皮膚中缺乏色素造成的。德國也是金發(fā)人最多的國家。所以,夏天一到,北歐人就紛紛到陽光明媚的國家去曬日光浴,力圖把半年缺少的陽光撈回來,并形成了一種新的審美觀——把白皮膚曬成古銅色才是最美,最健康的。
醫(yī)學上也證明,適當曬太陽可以預防佝僂病、骨質疏松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乳腺癌等疾病。所以,醫(yī)學專家們建議,人們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既不要長期在太陽強光下暴曬,也不要總是躲避陽光。經研究發(fā)現,習慣上把自己從頭到腳都包裹起來的阿拉伯婦女都嚴重缺乏維生素D。
正因為陽光如此重要,北歐國家,包括瑞典,從6月中旬到8月底,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輪流放假,多數工廠企業(yè)8月關門放暑假,人們都到陽光國家度假。7月份,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大街上人很少,多數人都出國旅游去了。見到的人多為外國旅游者。我們開玩笑的說,派一排的解放軍就可以把斯德哥爾摩拿下。
從1988年至1999年,我曾經數次到塞浦路斯、馬耳他、突尼斯的蘇斯等旅游勝地的海灘上游泳曬太陽,發(fā)現多數游客來自德國和瑞典等西北歐發(fā)達國家。幾乎所有的游客,包括年青姑娘,都坦胸露乳。海灘上的情景使人聯想到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之前的“伊甸園”。
西北歐地區(qū)缺少陽光,人們認為適當多曬太陽有益健康,甚至不惜在光天化日之下眾人面前裸露身軀。這究竟是人類的進步還是墮落倒退,暫且不要武斷地下結論,還是留給歷史去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