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城市規(guī)劃中自然環(huán)境保護的傳統軌跡

2016-02-18 21:49王樹聲
關鍵詞:古人風景生態(tài)

王樹聲,李 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

·環(huán)境科學·

中國城市規(guī)劃中自然環(huán)境保護的傳統軌跡

王樹聲,李 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建筑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5)

中國文化具有尊重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的傳統,但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建設規(guī)模的擴大,也出現了破壞自然環(huán)境的現象?;谥袊糯鷳B(tài)保護淵源及對古代城市發(fā)展產生的積極影響,通過挖掘地方史料與歷史文獻,總結中國傳統應對洪災、開展城市生態(tài)修復、營建風景的相關策略,通過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改善百姓生活,增加城市風景塑造的分析,闡明了保護與致用相結合的當代價值及調試思想。

自然環(huán)境保護;風景建設;當代價值

中國歷史上雖然講“天人合一”的文化觀念,但確實也出現了因人的活動影響乃至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情況。這些方面學界已有專門的研究,成果豐碩。本文旨在從《中國城市人居環(huán)境歷史圖典》中挖掘古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與保護方面積累的經驗。其中,三方面的文獻記載比較豐富,一是水的防與用的問題,二是種樹的問題,三是風景建設的問題。古人的保護策略往往既能調和生態(tài),又可養(yǎng)護自然,兼之以景致之秀、人文之義。本文以此為例,論述相關經驗,以作為今日城市生態(tài)治理、修復、改造的參考和借鑒。

1 生態(tài)治理中的治水用水策略

水是萬物的生命之源,管仲言:“水者,何也?萬物之本原也,諸生之宗室也?!盵1]在人居環(huán)境建設中,水既有利又有弊,“水利萬物而不言,但利之所在,害亦伏焉?!盵2]古人興水之利,防水之患,積累了諸多的實踐經驗,對今天仍有重要的意義。

1.1 “不與水爭地”的治水思想

善治水者不應與水爭地,應遵循自然界的規(guī)律,順應自然,才能達到人水和諧的目的。早在西漢后期,賈讓在其所作《治河策》中提出人要尊重自然之性,不能侵犯自然的思想,指出治河應當給河流留足行洪通道,避高趨下,“不與水爭地”,人與水“各處其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至清時,乾隆皇帝針對水患侵城的問題,規(guī)劃荊州城搬遷或改建,又一次提出:“不應與水爭地,不應破壞自然之勢。如若與地爭則勞民傷財,得不償失。順應自然則可一勞永逸?!盵3]建議另度形勢,并將城垣衙署移至高阜。與水爭地導致水災頻發(fā),生態(tài)不平衡而引發(fā)人類生存危機,魏源曾在《湖廣水利論》中分析了長江沿岸“告災不輟”的原因,批判人們只顧眼前利益而與水爭地、與水爭利的現實狀況。與水爭地,是人為的干涉自然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的行為,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原始的平衡,必然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因此,這個經久不變的治水思想,始終制約著人們在治水與用水中的行為活動,引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1.2 “興水為利”的治水方略

興水為利,人工為之。清潮州人周光鎬所言:“水之為利大矣!洎泝龍門、登積石、歷朔方、陟賀蘭,遍閱漢唐二渠,灌田數千百畝,萬世永賴,乃知天地之美利自在,不能不藉手于人也?!盵4]大禹治水改其父鯀的“雍堵”為“疏導”,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分洪減災,引水灌田”的因勢利導之法,使其自建成兩千多年來,仍發(fā)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個奇跡。故水利建設為生態(tài)人居提供了基本的水源與安全保障。

古人在水利工程的營造上,多利用水性善下、水勢湍急的特點疏導水源,借自然之力完成防沙、防洪工程。而對于較復雜的地形,經過人為的合理改造,以滿足人居的發(fā)展需求。著名的杭州西湖水利工程,唐朝白居易治理杭州時親自在湖中筑堤,并建立了完善的閘門和蓄泄系統,又把西湖水引入運河,使大運河與杭州城市相溝通。至宋朝時,蘇軾秉持“以民為本、人水和諧”的治水思想,先后完成了杭州城的供水系統建設、運河疏通、西湖重整等大型工程,以保其“永無潮水淤塞、開淘騷之患”。明嘉靖至萬歷年間,潘季馴四次治河,針對黃河沙多流慢,易決口改道等問題,提出有“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之策,成為治理黃河的范本。

除對地形的改造利用外,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水利器具的發(fā)明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干旱地區(qū)則需引水灌田,蘭州段續(xù)發(fā)明了黃河水車,“倒挽河流以灌田,致有巧思”。水車推廣后,使蘭州水利突破黃河“水不能上”的限制,有效地利用黃河水利解決了灌溉問題。原隰之地的湖南長沙古人使用龍尾車,“用風水之力助人之功”,事半而功倍,有效解決了旱災與洪澇中的水利蓄瀉,以及高山洼地的農業(yè)灌溉難題。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古人采取了因勢利導、因地制宜的水利治理策略,趨利與避害相結合,使得水資源在城市建設和人們日常生活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1.3 “城水相依”的用水經驗

中國古代的城市選址,往往考慮對自然中的水利用,認為水是“城市之血脈”,管子曾提出:“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5]。北魏刁雍亦指出:“城之所,必在水陸之次”[6]。可以看出,對城市周邊水的利用是營城選址的重要因素。中國歷代古都名城如西安、洛陽、蘇州、成都等即是如此。

就地方城市而言,濱江臨河城市往往逐水而居,筑而為城、聚而為市。如江浙一帶的溫州城,其布局依郭璞“倚江”“負山”“通水”之理念選址規(guī)劃,城內水系通五行之水,明嘉靖《溫州府志》記載:“(郭璞)鑿井二十有八,以象列宿。舊志云:白鹿城連五斗之山,通五行之水?!逍兴^東則伏龜潭,西則蜃川浣沙潭,南則雁池,北則潦波潭,中則冰壺潭,因鑿小河以通貫之?!盵7]由于分布在城內東、西、南、北、中五方之水有較大的儲水量,可保各方之安危,有“遇潦不溢”之功用,故謂之“水城”。杭州,自北宋有“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1057年梅摯出任杭州知府,臨走時宋仁宗賜詩相勉,其中有“地有吳山美,東南第一州”的句子,一說為“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之美譽,地處錢塘江入???南臨錢塘江,東北接大運河,西瀕西湖,建城時據地形之特、借山川之巧,納山水入城中,形成“襟江負海、環(huán)以湖山”之整體格局??v觀歷代城池,多利用環(huán)城池壕和城內外水系相互交錯的自然水系提供城市用水、交通運輸、軍事防御等重要功能,不僅美化了城市的環(huán)境,而且對防澇防災、安居利民亦起到重要作用,形成了科學的城市規(guī)劃布局方式。

2 城市建設中的生態(tài)修復

中國古人十分重視種樹的傳統,育林蓄樹可以涵養(yǎng)水土,維護自然生態(tài)平衡,以實現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修復。在對城市的開發(fā)與建設中,歷代地方執(zhí)政者為地方山水注入了情感、文化與生命并將這種生態(tài)修復理念融入到地方傳統之中,塑造了一邑之生態(tài)人文景觀而享譽后世。

2.1 “自然之利,莫于種樹”的根植意識

中國地方古人尤重視種樹,因其具有多重重要的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功能,故將其視為“富國之策”。乾隆年間云南楚雄禁碑云:“山之興旺不竭者,則在林木之蔭翁。樹木之茂盛,然后龍脈旺相、泉水汪洋”?!胺N樹”需要一種生態(tài)保護的全局意識,非一家之事、一時之事,其精要在于全局之長久共謀,河南原武縣《種樹說》中對種樹之利有詳述:“一里之內,而種樹者止一家,則利少而害多,不得不顧慮也;一邑之內,而種樹者止一里,亦利少而害多,不得不顧慮也。若盡一邑而悉種焉,則利廣矣;盡一郡而悉種焉,則利更廣矣;合省而悉種焉,則其為利尤廣而不可量矣?!盵8]林木種植可固土護堤、防止洪災,又可保持大自然的水氣循環(huán),給人以蔭庇之樂等益處,利廣而不可估量,故此根植意識貫穿于古人長期的城市營建活動中。

2.2 城市建設中的育林蓄樹之法

古人常采取荒山育林、封禁蓄樹的方法保護土壤,以蘊其源,并以禁勿剪伐之令而限制人們的砍伐行為。這些方法維持了人、城市、生態(tài)三者長期的平衡關系,保護了人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山西地處我國黃土高原,氣候干旱,土質松軟且缺乏植被保護,明代雒公在壽陽遍種松子,勤時灌溉,并嚴禁放牧,數年后松林蓊郁,物產豐沛,農人也因此享利。后人立碑記此時,“欲求此善行可百代傳承,裨于萬家之膏澤?!?/p>

樹木亦有屈水力、固堤防之特性,古人因地制宜,栽植耕種,以護地脈之長久。管仲曾提出,在江河水道兩岸應“樹以荊棘,以固其地。雜之以柏楊,以備決水?!盵9]南宋魏峴在其著《四明它山水利備覽》中述及水利工程結合植物措施的優(yōu)點:“植櫸柳之屬,令其根盤錯據,歲久沙積,林木茂盛,其堤越固,必成高舉,可以水久。”安徽五河縣,邑人“計楊柳性宜濕,沿堤密植”[10],逾年而所樹皆活以蔭及涂人。古人育林蓄樹,既是對生態(tài)要素特性的尊重與保護,也是改善城市生態(tài)循環(huán)的必要過程,是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生態(tài)經驗。

2.3 根植文化的地方性傳承

古人善于利用林木積少成多的特點,將其與城市建設相結合而逐漸形成地方記憶和地方傳統。造林建設的背后都有一個很強烈的人文意識在支撐,即把一些有功于地方的事情予以人文的提升,注入地方文化,成為一個強大的凝聚力量。

地方循吏將林木的栽植與城市環(huán)境營造相融合,不僅蔭庇于人,更使城市形成獨特的風景。如福州遍植“榕樹”,而有“榕城”之稱,北宋后期已“綠蔭滿城,暑不張蓋”。浙江宣平邑令張廷祜,植柳為城而有“柳城”之稱,此后邑人相互告誡“無傷此樹”且“補罅苴漏”,使得樹木生長與城市發(fā)展和諧并行?!拔羲涡林俑?知彭州課民植柳,以蔭行人,目日補闕,柳至李順之變,猶相戒,無傷此樹。今萬柳成城,功延保障著茲土者,歲將補罅苴漏,以垂不朽,詎日甘棠,勿拜云耳哉”[11]。柳州因柳宗元重視植樹造林,在城西北種黃柑二百株,修建大云寺時亦植樹木、竹若干,還在柳江兩岸廣植柳樹而保護了三面臨江的柳州城?!伴懦恰迸c“柳城”、柳州就是將城市根植文化延續(xù)與地方文化傳承相融合,保護了城市生態(tài)的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亦形成城市獨特的文化景觀。

3 風景建設中的生態(tài)審美

我國古人的生態(tài)意識既表現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又表現了對自然的欣賞,把自然視為可親可近的審美對象。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自然萬物處處皆美?!白匀弧背蔀槊赖淖罨驹瓌t。古人在對自然改造利用時,將這種審美意識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相融合,既保護了原始生態(tài)的美,又賦予其一定的文化審美。這也是生態(tài)保護思維的升華,即以生態(tài)的思維進行城市風景的規(guī)劃和建設,從而融入中國城市規(guī)劃中風景營造的傳統。

3.1 風景意識

從城市規(guī)劃來講,風景營造傳統讓中國城市始終有一個“風景意識”和“風景責任”,使人們能夠自覺地對城市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風景發(fā)掘、營造、保護和提升,形成多樣化的地方風景。這種意識亦是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意識,即在滿足人們審美的同時,激發(fā)人們對環(huán)境的尊重與主動的保護,從而維持生態(tài)的平衡。即使在風景稟賦一般的地區(qū)古人也是以尊重自然環(huán)境為前提,發(fā)掘一個基本的風景基準,使人們對自然環(huán)境加以珍視,這是一個相互促進與協調的過程,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文化傳播智慧。

3.2 生態(tài)限制與風景建設

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修復是風景建設的基礎。對于生態(tài)脆弱之地的風景建設來說,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與恢復更具有重要意義。古人開創(chuàng)性的探索實踐,為我們積累了在生態(tài)脆弱之地的風景建設經驗,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清代河北宣化,從最初的荒原大漠,經由引水植樹,以改變風沙掩城的局面,歷經千年經營形成氣候,在此基礎上營建增華,最終形成了防沙、綠化休憩、文化景觀為一體的人居環(huán)境。蘇州與杭州有“天堂”之美稱。蘇州在遠古時曾為一片沼澤平原,正是由于人類長期的開發(fā)改造,蘇州一帶才成為魚米之鄉(xiāng),成為著名的園林城市、人間天堂。古代詩人對于蘇州景色的描寫“家家門外泊舟航”,“水頸波動碎樓臺”,“煙水吳都郭,閶門架碧流,綠楊深淺巷,青翰往來舟”等詩詞名句皆描繪了蘇州優(yōu)美的景色。杭州至秦代時,現城區(qū)和西湖仍是海灣。隋代杭州筑城時城區(qū)內皆咸水。唐代李泌在杭州建六井,把西湖甘水引到市區(qū),才促進了城市的發(fā)展。后來,又經白居易、蘇軾等歷代名宦浚湖修井,而形成“西湖十景”,成為舉世聞名的覽勝之地。古人對自然的改造利用,通過與風景營造相結合,將環(huán)境保護意識加以提升,使得生態(tài)與景致協調發(fā)展,保證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平衡有序的發(fā)展,

古人對風景營造的追求形成一種共識,即使是在環(huán)境貧瘠的條件下,他們對風景的發(fā)掘也有一樣的追求。他們將城市的發(fā)展與自然演變和諧并行,在城市中營建良好的景觀,以環(huán)境化育人。對于城市風景的營建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也體現了古人對家園風景建設的重視,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城市規(guī)劃中此傳統意識的重要性。

3.3 生態(tài)恢復與風景營造融合的方略

中國古代風景建設特別注重自然環(huán)境的原生態(tài)美,而對于風景營建的追求,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天人合一的觀念影響下,自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意識,重視對水系、林木的利用保護;二是盡可能少的“干預”自然,因自然之勢。柳宗元在其被貶永州時,發(fā)現荒蕪棄地間的美,略施人工整理,使得“嘉木立,美竹露,奇石顯。由其中以望,則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鳥獸之遨游,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以效茲丘之下?!盵12]將其自然之美呈現出來,使此地成為“樂居忘土”之所。文人士大夫喜愛自然,回歸自然,充分發(fā)揮自然界生態(tài)要素在其中的積極作用,創(chuàng)造與自然聯系緊密的山水空間環(huán)境,亦是聯系自然之美與人居之美的紐帶,從蘇東坡的鳳翔東湖建設、杭州西湖的風景營建,到柳宗元在永州的環(huán)境治理和風景創(chuàng)造,都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階層將風景營造與生態(tài)恢復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4 生態(tài)保護與致用相融合的當代價值

古代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是以一種以和諧的生態(tài)秩序治理、改造、修復自然的過程,甚至包括對于審美文化的追求,這種整體和諧的生態(tài)智慧維持著自然生態(tài)平衡有序的發(fā)展。而當前人們對待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往往是以滿足自我價值為中心,生態(tài)觀的轉變導致了城市規(guī)劃建設出現了一些不可逆反的現象。本文試圖從以下三方面分析古代生態(tài)保護與致用相融合的經驗對當代的借鑒意義。

4.1 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生態(tài)美

中國古人向來尊重自然,認為人作為大自然的個體,應該“不墮山,不崇藪,不防川,不竇澤”,只有這樣才能“聚不阤崩,而物有所歸,氣不沉下滯,而亦不散越”[13],這是古人尊重自然的思想基礎。他們從未將人與自然環(huán)境相割裂,幾千年來始終信守著“天人合一”的整體性的生態(tài)觀,并進行了大量的實踐,通過擇地引水、耕植育林、建城營景等方式,加以疏導、引導,充分認識自然環(huán)境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達到人與生態(tài)和諧共處的局面。《周易·相傳》所言:“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惫湃藦娬{人在自然環(huán)境中應當主動地適應與調適,而非違背自然之道的掠奪與改造,以此達到互利互惠的生態(tài)和諧的目的。人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應順服自然所具備的條件,使其按自身規(guī)律“自然而然”地發(fā)展,講求“識山川自然之脈絡,順性而止災”[14]?!豆茏印分械?“人與天調然后天下之美生”[15],在這種尊重自然的和諧觀下,由此而衍生的生態(tài)美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有益于百姓安居的生存之美;二是為百姓營建可供感觀、價值追求于一體的文化之美。二者共同構成了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生活保障和精神生活中對于美的追求。

4.2 生態(tài)治理與百姓生活

古代農田水利、植樹造林等生態(tài)工程,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強調尊重自然、順其自然的同時,著重從自然災害的治理入手,以改善人居環(huán)境的建設。清代陜西戶縣澇峪村買山封禁就是獲得良好人居環(huán)境的典型例子,澇峪村因常年砍伐樹木,開墾農田,沙石堆積峪口,嚴重威脅村莊的安全。村人提出了“荒此山,使樹木叢生以聚沙石而阻橫潦”的治理策略。后經買山封禁,戒伐戒牧,后“樹木日生,山復其舊,水節(jié)其流。而人可安居耳。”[16]嘉樹成林、河道疏容的生態(tài)治理,是天、地、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過程,不僅為城市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而且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質。古人提出的“治水之為養(yǎng)民道”、“種樹于瘠土,化堿為沃”,禁開煤以“全地脈”等生態(tài)保護措施,使整個生態(tài)循環(huán)系統得以保護和修復。這種因地制宜,變害為利的生態(tài)保護智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使水土資源得到循環(huán)利用,構筑了一副青山綠水、河湖暢美的生態(tài)圖景,實現了人居環(huán)境之美的特色,從根本上達到了人居與生態(tài)的平衡統一。

4.3 生態(tài)改造與城市風景

中國人向來鐘愛山水,喜歡從自然的廣博視角看待事物,并把自然空間環(huán)境融入到城市的風景營造當中,將山水、城市、建筑進行合理的空間營造,使之成為與城市不可分割的整體,這是中國古代城市風景營造中極為重要的一點。這種空間聯系是將山、水等景觀元素與城市相結合,構成了城市山水相連的城市景觀,是不因人造物的阻隔而中斷的自然生態(tài)過程。對于風景本體而言,既具有生態(tài)美又具有感觀美,是通過運用生態(tài)和藝術的手法對原有環(huán)境的各種要素進行規(guī)劃重組,創(chuàng)造出一種美觀的、有機的、和諧的,滿足人們觀感所需求的生態(tài)景觀體系。蘇東坡引鳳凰泉水建陜西鳳翔東湖,營造一邑之生態(tài)美景:“湖長八百余步,闊半之,沿堤古木千章,槎牙結椐,波流掩映……”。他又遍植楊柳,碧翠映天,至今仍被后人稱道。既解決了當地農田灌溉和百姓用水的問題,又改善了當地風景。古人對于城市風景的塑造,是在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前提下,建立起人、河流、植被互補統一的生態(tài)新秩序,實現了古人對于城市生態(tài)再平衡,百姓安居樂業(yè),生態(tài)良性循環(huán)的美好夙愿,創(chuàng)造了自然與人工有機共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5 小 結

從古代生態(tài)治理、修復、改造的實例研究中,我們可以看出,在中國古代城市規(guī)劃中,有著樸素的生態(tài)和諧意識,從而逐漸形成了一種科學的生態(tài)觀和長遠的整體觀,即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tài)保護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不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基礎上,構筑一個理想的居所,以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環(huán)境的向往,通過文人士大夫的努力而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人居環(huán)境和城市風景,以滿足百姓安居和審美的需求。因此,在中國本土城市規(guī)劃與建設中,這種家園意識把水利、植被、風景和文化聯系起來,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點的傳統生態(tài)文化。

[1] 管仲.管子·水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 齊德五.溆浦縣志:卷4[M].同治十一年至十二年(1872—1873).

[3] 正昌.江陵縣志:卷首[M].光緒三年(1877).

[4] 周碩勛.潮州府志:卷41[M].光緒十九年(1893).

[5] 管仲.管子·乘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6] 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5.

[7] 李琬.溫州府志:卷1[M].同治四年(1865).

[8] 文炘.原武縣志: 卷9[M].乾隆十二年(1747).

[9] 管仲.管子·度地[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0] 賴同宴,孫玉銘.五河縣志:卷17[M].光緒二十年(1894).

[11] 湯金策.宣平縣志:卷13[M].道光二十年(1840).

[12] 柳宗元.鉧潭西小丘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

[13] 周語·國語[M].蘭州:甘肅民族出版社,2000.

[14] 恩榮.臨湘縣志:卷13[M].同治十一年(1872).

[15] 管仲.管子·五行[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 康如璉.鄠縣志:卷5[M].雍正十年(1732).

(編 輯 徐象平)

The traditional proces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WANG Shusheng, LI Lan

(College of Architecture,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of population and the expansion of construction,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our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raditional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however, mass accidents destroying natural environment always appears.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origin of the ancient China′s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city. Through local historical data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summarize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strategies to flood controling, ecological restora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ity,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beauty of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shaping of the city landscape and clarify the contemporary value and debugging ideas of the combination of protection and application.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ntemporary value

2015-11-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yōu)秀青年基金資助項目(51322812)

王樹聲,男,山西聞喜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城市規(guī)劃理論研究。

TU981

A

10.16152/j.cnki.xdxbzr.2016-06-021

猜你喜歡
古人風景生態(tài)
“生態(tài)養(yǎng)生”娛晚年
好玩的古人
住進呆萌生態(tài)房
古人怎么洗澡?
生態(tài)之旅
古人到底姓什么?
古人如何睡眠養(yǎng)生?
眺望心中最美的風景
不可錯過的絕美風景
隨手一畫就是風景
新安县| 南木林县| 廊坊市| 灌云县| 库车县| 长兴县| 台南县| 无为县| 牟定县| 精河县| 顺义区| 新巴尔虎左旗| 德保县| 祁东县| 乐昌市| 夏邑县| 成武县| 凌源市| 芜湖市| 曲阳县| 罗甸县| 石阡县| 东平县| 米泉市| 遂宁市| 珲春市| 沧州市| 梓潼县| 肃宁县| 丹寨县| 新巴尔虎左旗| 三原县| 四子王旗| 彝良县| 托克逊县| 嘉定区| 肥城市| 普兰店市| 瑞安市| 鄂托克前旗| 博兴县|